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小题1: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答出“比喻”“拟人”“借代”三种修辞手法中的一种亦可);②远近结合(或“由远及近”);③动静结合(或“静中有动”);④注意描画景物的色彩。 小题1: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小题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几句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除了回答修辞手法之外,还要注意远近结合,远是“千里澄江似练,征帆去棹斜阳里”,近是“背西风,酒旗斜矗”,还有动静结合、景物的色彩变化等,每个要点1分。小题1:这是一首怀古词,借古讽今是其手法,情感亦是如此。 每个要点2分,答到两个要点即可得满分。附《桂枝香·金陵怀古》简析:上片描绘金陵的景色,下片通过怀古,抒发感慨。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作者在一派肃爽的晚秋天气中登高临远,看到了金陵最有特征的风景: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争相聚在一起;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来来去去,岸上酒家斜矗的旗招迎着西风在飘扬。极目远眺,那水天一色处的各种舟楫在淡云中时隐时现;一群白鹭在银河般的洲渚腾空而起。 如此壮丽的风光真是“画图难足”啊!词的下阕,作者的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题旨,感叹六朝皆以竟逐繁华而相继亡国覆辙重蹈的史实。用“念往昔”三字拉开了时空的反差,指出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以致像陈后主那样,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群嫔妃在寻欢作乐(这里“门外楼头”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语意)。 最后六朝君主就像走马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国破家亡,悲恨相继不断。对此作者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六朝旧事随着东逝的江水是一去不复返了,剩下的只有几缕寒烟和一片绿色的衰草。 最后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这首词当作于王安石任江宁知府期间。作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 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同时,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成就,它体现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 北宋当时的词坛虽然已有晏殊、柳永这样一批有名词人,但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词风柔弱无力。王安石这首词全篇意境开阔,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 《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王安石一生虽然写词很少,但这首词却是可以千古传唱的。 2.宋词<桂枝香>的全文翻译.急需,我们上课要用的,谢谢题名: 桂枝香 作者: 王安石 所属文学时期: 宋代文学 所属朝代: 宋代 作品体裁: 词 正文 原文 原文 [原文] 桂枝香① 登临送目②。 正故国晚秋③,天气初肃④。千里澄江似练⑤,翠峰如簇⑥。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⑦。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⑧,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⑨,叹门外楼头⑩,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11)。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12)。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这首词作于治平三年(1066)诗人闲居江宁期间。 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题作“金陵怀古”。 作品描写登高所见的壮丽之景,由此联想到六朝兴亡的史实,发出了深沉的感慨。全作立意高远,气格刚健,多处化用前人诗句,受到后人的普遍推许。 ②送目:远望。 ③故国:金陵为南朝旧都,故云。 ④初肃:开始显出肃杀之意。 ⑤“千里”句:化用谢?I《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⑥翠峰如簇:苍翠的山峰攒聚在一起。 ⑦斜矗:斜插。 ⑧星河:本指天河,这里指长江。鹭起:长江中有白鹭洲,此言白鹭洲中时见白鹭飞起。 ⑨繁华竞逐:彼此竞相争比繁华。 ⑩门外楼头:杜牧《台城曲》有“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意即隋朝大将韩擒虎已攻至门外,陈后主尚与宠妃张丽华在楼头行乐。 此处为截用。 (11)谩嗟荣辱:空叹兴亡荣辱。 (12)“至今”三句:杜牧《夜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里化用。 3.王安石的“桂枝香”这首词怎么鉴赏这是北宋著名的怀古词之一。 怀古,往往是由古迹而触动对古人古事的感慨或反思。所以,这 首金陵怀古词,篇首便描绘金陵的胜景。 词中写景,分两个层次,变换着角度写山、写水。“千里澄 江似练”,借用南朝诗人谢跳的名句“澄江净如练”来写长江。 把奔腾东去的长江,比拟成一条在大 地上挥舞的巨带,想象很奇特。 但是即使是站在山上,也很难看清长江如白绸挥舞于茫茫大地的样 子,诗人的想象力可谓丰富之极。 下句转而写山,仅有江水,不免单一,故山来衬托,于是词人写道 “翠峰如簇”,远处的群山好似簇在一起的利箭。“簇”,有两种理解,一说是丛聚,指山峦堆积,用作 动词,以描绘出群山叠聚的样子;一说是像箭头一样尖,形容山峰的尖峭。 此二者皆可赏之。下两 句再次变换角度,分别写江面和江岸之景。 江面上的船只来来往往,在残阳映照之下,宛如一幅秋 江夕照图。江岸上酒旗飘荡,暗指沿江的盛况,酒家林立,为后面的商女唱“后庭遗曲”埋下伏笔,或 说是预留空间,令后文自然而出,也与前后文相互照应。 举凡称得上是名作的,结构都是非常严谨 细致,浑若天成。“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两句,是一仰视,一俯视,写天上、江面之景。 天上彩云映至 江面,仿佛彩舟一样;星河倒映在江面,白鹭在江上飞翔,似翱翔在银河中。“鹭”,也可以作两种理 解,一是飞翔的白鹭,一是江中的白鹭洲。 “星河鹭起”,是一石二鸟,既可说白鹭飞舞在江面上,也 可以理解为江中的白鹭洲在长江的波涛里时起时伏。 上阕写古迹之景,下阕感怀古人古事。 金陵,是六朝古都,睹尽古今悲欢,可写的东西很多。对 词人来说,史料典故的选捡便是难题。 追忆哪一个或者哪一类的历史事件,怀念哪一个或哪一类的 历史人物,与他要表达的题旨、及对事物的态度才能很紧密的联系?词人此时怀古,要反思的是历 史兴亡的教训:豪奢致国破。 因此他想到“繁华竞逐”——曾经在六朝这块土地上,有多少皇室富 豪、多少高门大族,前赴后继地追逐奢华。 一首词的容量毕竟有限,不可能尽情地展开铺叙,于是词 人就使用了一个最富典型性的、也是最触目惊心的镜头——“门外楼头”。这四个字,是从晚唐杜牧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台城曲》)二句诗剪裁而来的。 词人写的典故是隋朝将军韩擒虎,带 兵打到了金陵城下,准备活捉陈后主。而这时陈后主又在做什么事?正在“楼头”和宠妃张丽华听 歌赏舞呢!这两个特写镜头一对比,便突出了陈后主的奢淫无耻。 王安石的剪辑也非常有意思,他 把韩擒虎、张丽华去掉,只留下“门外楼头”。 用字简练,短字四字便道明陈后主国破的过程。 “悲恨相续”,是说六朝中如此事件多次发生过。六朝,都是短命的王朝,每一代的君主都是这 等昏聩、无能,想到这段历史,真是令人感慨。 而更令人伤感的是,现在歌女们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这样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常吟,有人说是他创作的,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 本句追 古抚今,古今映照:现在的商女,还唱着《玉树后庭花》,难道她们不知道《玉树后庭花》是亡国之音 吗?另一种解释是,表面上是在说歌女,实则指责听者,歌女之所以要唱这个“后庭遗曲”,是因为听 众点播的。也就是说,如今人们已忘记了历史,还跟当年一样继续奢华。 王安石对这样一种现实堪 表深忧。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和江城子江城子(1)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 “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 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 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2)下片则重点写音乐。 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3)”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 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桂枝香 金陵怀古(1)这一句在全词中起到总领全词的作用。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 (2)以下“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征帆”二句是在此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 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之上,无数征帆于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至于“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电影镜头的进一步推开,随着征帆渐渐远去,词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竟至把水天上下融为一体,在一个更加广漠的空间写出长江的万千仪态。 此词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其旷远、清新的境界,雄健、壮阔的风格,无可比拟的。 (3)全词以写景开头,又借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点题,隐喻现实,寄兴遥深,堪称北宋诗坛名篇。词的下阕抒登临所感,作者的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题旨。 用“念往昔”三字拉开了时空的反差,指出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以致像陈后主那样,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群嫔妃在寻欢作乐。最后六朝君主就像走马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国破家亡,悲恨相继不断。 对此作者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六朝旧事随着东逝的江水是一去不复返了,剩下的只有几缕寒烟和一片绿色的衰草。最后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 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5.王安石桂枝香在俞平伯的>(人民文学出版社)采用的是"征帆" 在唐圭璋的>(上海古籍出版社)采用的是"征帆" 也是唐圭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用的却是"归帆",但后书于2005年出版. 在朱东润主编>(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中采用的是"征帆"并解释"征帆去棹"为"来往的船只".后面有补充说明,征,一作"归".但没有说明见于何处. 可见这首词在传抄的时候,出现了笔误或者其他什么问题,但是,"征"和"归"都应是正确的. 如果按"征帆去棹"为"来往的船只"这个解释的话,我觉得"归"反而正确,"征"和"去"都是往的表现,那么哪个字体现来呢? 手上的资料有限,试答之.。 6.王安石的桂枝香一词中有哪些有关南京的典故典故有:1、千里澄江似练”乃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2、“星河鹭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意。3、“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当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全无心肝的陈后主还正在和宠妃张丽华歌舞作乐。 4、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而王安石巧妙地只借用“门外楼头”四个字,“门外”言大军压境,“楼头”说荒淫无耻,就极其精炼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 “悲恨相续”四个字则给南朝的历史作了总结。5、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但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 短短的一首词而四用典,在王安石之前实不多见。 7.【诗词交流】我写了则词《桂枝香·金陵梅雨》,还是初学平水韵,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一般以王安石《临川先生歌曲》为准。双片一百零一字。前后片各五仄韵,宜用入声部韵。前后片第二句第一字是领格,宜用去声。 平平仄仄(韵), 仄仄仄中平,中中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中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仄中中、平平仄仄(韵)。 仄中中平中,中中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中仄平仄(韵)。 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略有出韵,还算很好。意象运用也大都准确。 水平问题吧,我还真找不出来大的错疏。只是漏断指夜深,中间插个林字是什么意思呢。 8.宋词分哪两派人们通常说宋词分两派~~~我咋就觉得宋词要么不分派,要么分以下几派(先说鸟这个,再说为什么还可以不分派) 1、由于宋是个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每种文化发展得都非常迅速,这时候,诗不再满足一些文人的需要,这时候出现了词。 最初词只是写出来唱的(这废话~),所以有些文见专门是为写词而写词,就说他只是想唱!为了唱写词。 这些词都有局限性,大致两类: (1)、写男女爱情的(柳永、秦观、晏?椎栏缸印芏嗪芏啵? (2)、什么都写但只讲究韵律的(姜夔、周邦?? 2、随着词的发展,有些文人开始发现,词的内容也可以写一些其它,比如: (1)、写兴亡之感的:苏轼、李煜……(我只列代表人物,就是这些人写的某些词相当有名的那种) (2)、咏怀古迹的:王安石、苏轼、辛弃疾 (3)、写国家战乱的:这就NNNNNNNNN多鸟,不太想举鸟,苏辛的比较多 (4)、写平日生活的:黄庭坚、李清照……(很多!!) 3、上面只是根据内容分了一下,还可以根据写作风格来分:比如豪放和婉约(难道你不觉得这太笼统吗???比方说我问你,你今天午饭吃什么了??你回答:饭和菜。 你会觉得你了解到了信息么??!!所以我在此提醒你,读词绝对不可以这么简单,真正深入研究过的人——自然我不敢说我有很大研究,都对词只分豪放和婉约的说法一笑而过~~~!)、或工笔白描、直叙、插叙等等,有的词人干脆,来个蒙胧诗得了,也不说我写的究竟是什么(继续打岔一下:词都有个写作对象,比如大江东去……(后面的不打了哈!)写地就是长江,你不会觉得这句写的是天空写得是草原对吧?),但有些词没固定写作的对象,它只写一种心境:花非花,雾非雾……你能讲清楚这究竟说啥么??只能靠自己慢慢领悟慢慢理解,对吧~~~ 关于白描手法。 。 我想详细再罗嗦一下~白描是美术的方法,前面讲到宋朝什么都发展迅速,而这时候图文的风格也开始融合~有些词人写词就非常非常细腻,比如,;李清照,我敢说古往今来也没人可以像她那样写词了:绿肥红瘦~~~就是写花写落叶的,精致到这程度了,你要是能再找出一个来我真佩服你~~~ 你能看到我罗嗦到这程度我就非常感谢你了,后面想说词为什么还可以不分类 因为我读宋词很久,发现词和词之间虽然有相似之处,可能写的同一物品,可能手法相似。 。但每个词人都很有创意~~基本上词和词之间可比性太小~~就像是你拿个筷子和竹竿比~你能比什么呢,什么都比不了~(你硬要比,只能讲出筷子短些,竹竿长些?!这有意义么。 没有啊~~~~~) 用在宋词上一样,你说苏轼是豪放派的吧~他写婉约词比豪放词多NNNNNNN多,你说李清照是豪放吧,她豪放词也只写过1首(我知道的只有一首),所以真的,没有什么可分类的,只要你用心去读了,感觉这词对你胃口,那它就是好词,并不是说一窝人说这词好这词在你心中就真的好。 废话完毕。不求什么分数,只是想帮你而已。 9.哪位知道宋朝咏史出名的诗词我急求《咏史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曾巩 仲尼一旅人,吴楚据南面。 不知千载下,究竟谁贵贱。 宋代咏史怀古词论析: (1)、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慨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现实的忧虑。苏轼《念奴娇o赤壁怀古》借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贺铸《将近酒》(城下路)讽刺名利之徒,寓托胸臆。周邦彦《西河o金陵怀古》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在写作上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北宋百年间虽然出现了《明妃曲》、《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题李愬画像》(惠洪)、《绝句·生当做人杰》(李清照)等名篇,但更多的咏史之作已少见唐人咏史诗精辟的见解、深刻的嘲讽。 (2)、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风格慷慨悲壮。如辛弃疾《南乡子o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o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o过南剑双溪桥》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偏安思想。陆游和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值宋金对峙最激烈之时,北宋亡覆不久,创痛仍在,南宋仍有收复失地之心。值此际,辛、陆二人登高临远,怀古感今之作便应运而生,其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娇·我来吊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读史》、《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入翟塘登白帝庙》、《游诸葛武侯书台》(陆游)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咏史佳作。 南宋灭亡前后,咏史诗坛上还有一次冲击波,汪元量、文天祥、刘辰翁、张炎诸人,或为挽狂澜于既倒而尽最后之力,或面对破碎山河、异族横行而默洒遗民之泪。他们的咏史之作,虽也不乏壮志难酬的愤慨,但更多的却是国破家亡的忧伤与无奈,给中国咏史怀古诗添加了一道清冷与悲怆的哀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