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 其艺术特点,一、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二、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的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三、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2、起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 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2.左思的《咏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左思的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咏史诗,而是颇有深意的咏怀诗.所咏之怀包括两个元素:叹穷和言志.诗人从三个维度抒写困穷处境:对造成困穷处境原因的辩白、对摆脱困穷处境的期待、对身陷困穷处境的超脱;从三个层面表现人生志趣:立功扬名、著书立说、隐居高蹈.叹"穷"和言"志"共同构建了真实的心灵史,因而使诗歌不仅有对"穷"的不平之气,更有一种壮逸之气,而这种壮逸之气不仅包括立功扬名、著书立说的雄壮之气,也包括隐居高蹈的超逸之气.由于巧妙地运用赋、议论、对比等艺术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境界.。 3.左思的咏史诗有什么特点左思的咏史诗,既受前人的影响,又有自己一定创新。 明代胡应麟说:“太冲《咏史》,景纯《游仙》,皆晋人杰作。《咏史》之名,起自孟坚,但指一事。 魏杜挚《赠毋丘俭》,叠用八古人名,堆垛寡变。太冲题实因班,体亦本社,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千云,遂为古今绝唱。” 对咏史诗的流变概括及左思《咏史诗》的价值评定都是相当准确、到位的。清人何焯则认为左思的《咏史》诗是变体:“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隐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 太冲多自摅胸臆,乃又其变。”从咏史诗的发展先后顺序可看出,以“隐括本传”者为正体,以“自抒胸臆”者为“变体”,并不为错。 然而左思的“变体”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前人的正体。 4.左思的《咏史》诗风格是怎样的左思诗歌的代表作品除了《三都赋》以外,还有《咏史》诗8 首,见于《昭明文选》。 其文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 “咏古人而已之性情俱见”(清•沈德潜《古诗源》)。把深刻的现 实内容以巧妙的艺术形式、托讽手法表现出来,是《咏史》诗的 基本特点,其于后世影响很大。 左思作文多用对偶句,但无呆滞之弊;他讲究练字练句而不 失自然;他祖述汉魏而不刻板仿古,落落写来,自成大家,像 “振衣千仞□,濯足万里流”,“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等都是 写得很传神、很成功的诗句。《咏史》诗语言朴实,感情充沛,气 势雄健,虽然抒发了内心的郁闷苦恼,但没有流露出沮丧颓废的 悲观情调,一气贯注的诗篇中回荡着壮志不已的悲壮,很近于建 安文学的慷慨任气。 左思《咏史》诗的这种风格被钟嵘称为“左 思风力”,“左思风力”曾对大诗人陶渊明和杜甫发生过影响。左 思所创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 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5.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诗品》评价左思:“ 文典以怨 ,颇为精切 , 得讽谕之致 。” 这一评语十 分中 肯。体现这一点的正是他的咏史诗八首,成为左思在恣意发挥自己古典文化修养的同时,吐露“怨”亦即慷慨的感情的代表作。 《毛诗·大序》云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怨”是指对政治和社会的一种愤懑不平之气。 一向被批评家激赏为“古今绝唱”、“千秋绝唱”的左思咏史诗,最具“文典 以怨 ”的特色 。 1 自信文武才略兼而有之 左思在《咏史诗》第一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 诗一开头,“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可见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为文,又兼笃志好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以贾谊和司马相如自况,毫不掩饰矜持的心态。在诗的后半部分,左思自称虽非军人却熟读兵书,且“志若无东吴”。 当时蜀已败灭,只有南方的吴国还在苟延残喘地与晋国对抗。左思把自己的才能喻为“铅刀”,刀质虽钝,但若倾以全力,也能将大木一分为二。 他梦想驰骋疆场,大显神威,然后“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壮怀激烈,意气风发,又淡泊名利,真是快人快语。 这首诗还对《咏史诗》整体的创作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从“志若东吴”、“右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等句看来,此诗应该是太康元年 (公元 280年 )吴亡之前所作。 左思在泰始八年其妹左芬入武帝后宫为修仪以后移居洛阳,根据这一点可以认为这首诗作于他移居京诗后五年或七年,热衷于构思“三都赋”的时期。八首诗在思想方面跨度很大,很难设想其他七首为同时所作,可能是第一首以后数年间的作品。 以自夸的诗作为第一首,而把暗淡绝望的诗置于最后,恐怕是符合作者的心路历程的。 左思在第一首中以充满自信的口吻告诉读者,他是一个兼有文武才略的能人。 第三首与第一首相似,但只是主要说明自己的廉洁志操,显耀能力之处却不多。请看 :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 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对 宁肯分。 连玺耀前庭,比之尤浮云。 诗中写了两个自己所敬慕的古人段干木与鲁仲连。 段干木曾为魏文侯的顾问、著名贤者 ;鲁仲连,据说魏国为使秦军免于侵魏,特派使臣去赵国劝说其屈从干秦,但鲁仲连以一番“义不帝秦”的雄辩,折服魏使,而威风凛凛的秦师亦无功而返。两位高贤在国难当前从容不迫,以高尚的德行驱逐了外敌,然后又如弃草芥般谢绝厚褒重赏,飘然而去。 第一首诗中左思以“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来夸示自己的节操,这里又借两位古人来道出自己理想的处世态度。 在此, 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第一首诗后半部分的主张,在第三首《咏史诗》得到了重现 :左思梦想中的“良图”,就是像段干木、鲁仲连那样行动,平定“东吴”、“羌胡”,在建功立业后,弃绝名利退隐陇亩。 第一首的“功成不受爵”在这里就成了“功成耻受赏”,其意盖出一辙。争名趋利以至丧身,乃是世俗积习,而当时的将军不想取得战果,唯汲汲于褒赏,左思诗中辛辣的反调正是针对他们而发。 他认为如果由他取而代之,无疑能干得更出色。但是左思在现实社会中因为没有门第,只能甘于贫贱,他亦只能停留在梦想上,正是陷于苦境锻炼了他的个性,才使他发出了愤世之言。 诗中的段干木、鲁仲连并非单纯作为古典中的人物被提及,而是左思本人的化身。左思给古人注入了自己的血液而使其复活。 正如《文选》五臣注所说 :“是诗之意,多以喻己”,八首诗中出现中的古人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都是左思本人的一种投影。左思并没有一头栽入历史之中,而是根据现实的需要来引证历史。 左思之前的咏史诗人很多,但是将古人与作者自己成熟地融为一体的,左思是第一人。 2 难解满怀悲哀其根乃何 在左思的《咏史诗》中满怀着悲哀之情,这里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这种悲哀的性质与根源。 请看第二首 : 谷底长松,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其伟岸之躯。然而山顶弱苗,尽管在干、枝、叶方面都远不及谷间巨松,却因长于峰巅,位于巨松之上,并且遮住了欲射入谷底的日光。 这叙景之句,实际上是对门阀阶级社会的无限愤慨和憎恶 !自己是具有极高天分的“英俊”,本来应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现实却没有重视这种才能,给予应有待遇,而且谁都没有认为这种冷遇于理不当。屈居下僚者并非自己一人,胸怀珠玑,仅因生于寒门而埋没不彰的“英俊”不知凡几。 他们都想破壁而出,然而门阀制度的厚垣无情地挡住了去路。 在认识到终究无法撞开高墙时,他就只能一边诅咒现实社会的不合理,一边在历史中寻求慰籍,“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过去经历与自己同样悲惨命运的人也很多。 如汉代冯唐白首为郎,并非因为没有才干,事实上他还在文帝之前历陈机谋方略。既然面对无情的现实无计可施,只好和与自己命运相同的古人一起来诅咒这种弊政。 泰始八年 (公元 272年 ),左思的妹妹被召为武帝修仪 (一种女官 ),随后又成为贵嫔。本来已绝宦官之念的左思,妹妹的扶摇青云可说给他的前途带来了一线光明。 他在赠妹的四言诗《悼离赠妹》二首中,既叙述分别的悲哀,也毫不掩饰对。 6.为什么说左思的诗歌创作直承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左思风力: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借咏史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7.晋代诗人左思的介绍左思 (约公元250~305年)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时著名文学家。 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 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泰始八年(272)前后,因其妹左□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 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河间王□部将张方纵暴洛阳,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 母早逝,父亲左熹,出身小吏,做过太原相、弋阳太守,后升殿中侍御史。左思幼时平平,后听父亲对人说他资质远不如其父小时,故发愤苦练,遂成晋代著名文人。 左思出身寒门,虽有大才,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只好在诗中表述自己的抱负和对权贵的蔑视,歌颂隐士的清高。左思所作琴曲有《招隐》,收入《神奇秘谱》之中,并在解题中引录了他的两首同名诗,此外,《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认为是他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都贯穿着隐逸思想。 人们常说:自古洛阳出才子。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坛上灿若群星的洛阳才子之一。 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三都赋》的写作时间,《晋书·左思传》和《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左思别传》的说法很不一致。据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灭吴之前。 此外,今人姜亮夫认为作于291年(《陆平原年谱》),刘文忠认为作年“难以确定”(《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左思》)。左思在序中批评前人作赋“侈言无验,虽丽非经”,提出作赋应“贵依其本”、“宜本其实”。 在写作此赋过程中,他曾向到过蜀地的张载请教岷邛之事;又求为秘书郎,以便博览方志群书。因此《三都赋》体制宏大,事类广博。 他那种强调征信求实的文学主张虽不免偏激,但也使《三都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三都赋》问世后,张华赞叹不已,皇甫谧为之作序,张载、刘逵作注;卫权作略解。 一时间豪富人家竞相传写,以致“洛阳纸贵”。这除了《三都赋》本身的富丽文采及当时文坛重赋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包含了当时朝野上下关心瞩目的内容:进军东吴、统一全国。 此赋的写作手法及风格虽与班固的《两都赋》及张衡的《二京赋》相似,但它的思想主题则不是传统的“劝百讽一”。因此《三都赋》在后期大赋中具有重要地位。 左思另有一篇抒情小赋《白发赋》,语言朴实、行文幽默、感情含蓄,与《三都赋》完全不同。它采用头发与人对话的寓言体,尖锐地抨击“靡不追荣,贵华贱枯”的社会现实。 左思诗歌代表作品是《咏史》诗8首,见于《文选》。《咏史》自班固以来大抵是一诗咏一事,在客观事实的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 左思早年有着强烈的用世之心,自认才高志雄,“左眄澄江湘,右□定羌胡”(第1首),希望有所作为。但是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他始终怀才不遇。 在《咏史》诗第2首中,他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的艺术形象,深刻地揭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在第7首中他借咏古代贤士的坎坷遭遇,沉痛地指出:“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对扼杀人才的黑暗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笔锋之尖锐,在两晋南北朝是不多见的。 《咏史》诗还借咏古人,阐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向,声称:“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所以梁代评论家钟嵘说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诗品》)。 把深刻的现实内容以巧妙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咏史》诗的基本特点。 钟嵘说左思“野于陆机”,这是囿于齐梁时尚的偏见,后世评论者多持异议。其实左思并非不“文”。 他多用对偶句,但无呆滞之弊;他讲究练字练句而不失自然;他祖述汉魏而不刻板仿古,落落写来,自成大家,像“振衣千仞□,濯足万里流”,“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等都是写得很传神的诗句。《咏史》诗语言朴实,感情充沛,气势雄健,虽然抒发了内心的郁闷苦恼,但没有流露出沮丧颓废的情调,一气贯注的诗篇中回荡着壮志不已的悲凉,很近于建安文学的慷慨任气。 所以明清之际王夫之曾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坏,古度古心,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选评》)左思《咏史》诗的这种风格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曾对陶渊明发生过影响。 左思所创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左思另有《招隐》诗两首,文笔流丽,其中“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后人赞赏。 《娇女诗》一首,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对小女儿的疼爱之情跃然纸上。陶渊明的《责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隐《骄儿诗》等,。 8.隐逸避世的思想情绪.简述题 为什么说左思的诗歌1、田园诗 答:田园诗是诗歌的一种,歌咏农村景物或农民、牧人、渔父的生活,格调恬静悠然。东晋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被称作“田园诗”的代表作。其形成主要是诗人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抗争,从而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隐逸避世的思想情绪。 2、简述题 为什么说左思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 答: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太康时期,能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的传统,写出了有充实内容的作品的作家,是杰出的诗人左思。左思现存诗十四首,《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并非一时写的,它反映了诗人由积极而消极的过程。左思出身寒门,在门阀社会里得不到重视,一生不得志。正是这种感受,诗人对门阀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抨击,如《咏史》第二首,全诗前半以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揭露了门阀社会的不合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后半更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样就扩大了诗歌的内容,加强了诗歌的思想感染力。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所以他的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这显然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钟嵘《诗品》说他“文典以怨”,是指其咏史诗而言。这些诗里多引史事,所以“典”;他用史事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所以“怨”。从他的诗里还可以看到建安以来文学技巧的发展。诗中使用对偶,也用词藻,但由于剪裁得当,严格地为表现内容服务,使得风力内充,一点没有冗沓平弱的毛病。所以左思的诗歌,不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 9.左思《咏史》内容及艺术风格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这首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 “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 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 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 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 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 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 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刘毅传》)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 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 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金,指金日磾家族。 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 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 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 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 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这首诗哪里只是“金张藉旧业”四句用对比手法,通首皆用对比,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 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咏史八首》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一组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 组诗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创作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历代诗评家对这组诗评价很高。 咏史八首 【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高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其三】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其四】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其五】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其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其七】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