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里的菜

1.诗经中的野菜有多少种

在《诗经》所反映的西周春秋时代,由于肉类和粮食的匮乏,当时的人民尤其是下层民众不得不依赖蔬菜来补充粮食的不足。见于《诗经》的蔬菜有:荇菜、卷耳、芣苢、蕨、薇、苹、藻、苓、荑、唐、芄兰、谖草、蓷、荼、荠、莫、苦、葑、苕、苴、苹、莱、芑、蓫、葍、堇。下面依据历代注疏,作一解释。

荇菜:水中的植物,叶子浮在水面上,根茎可吃,类似于藕。 参差荇菜,左右流(采/芼)之。《周南·关雎》

卷耳:草木植物名,嫩苗可吃,也可药用,今名苍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周南·卷耳》

芣苢:车前子,多年生草本。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周南·芣苢》

蕨:羊齿类植物,地下茎很长,春季长嫩叶,可吃。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召南·草虫》

薇:野菜,叶子一种是绿色,一种是褐色,嫩的可吃,也就野豌豆苗。 《召南·草虫》

苹:浮萍,蕨类植物,生浅水中。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召南·采苹》

藻: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区分,用细胞分裂繁殖,生浅水中。《召南·采苹》

苓:甘草,也叫大苦。 山有榛,隰有苓。《邶风·简兮》

荑:初生的白茅。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邶风·静女》

荼:苦菜。

荠:荠菜。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

唐:女罗,寄生蔓草。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鄘风·桑中》

芄兰:蔓生植物,一名萝藦。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卫风·芄兰》

谖草:即萱草,亦称忘忧草,今叫黄花菜。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卫风·伯兮》

蓷:益母草。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王风·中谷有蓷》

莫:酸模,一种野菜。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魏风·汾沮洳》

苦:苦菜,即荼。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唐风·采苓》

葑:芜菁,又名蔓菁。根和叶做蔬菜。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唐风·采苓》

苕:又名翘摇,即紫云英,草本。 防有鹊巢,邛有旨笤。《陈风·防有鹊巢》

苴:麻子。 九月叔苴,采荼薪樗。《豳风·七月》

苹:藾蒿,初生可食。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

莱:灰菜,嫩叶可吃。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小雅·南山有台》

芑:像苦菜的野菜。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小雅·采芑》

蓫:羊蹄草。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

葍:多年生蔓草,一名小旋花,地下茎可吃。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小雅·我行其野》

堇:苦堇、堇葵。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大雅·绵》

2.《诗经·邠风·七月》里“葵”是什么菜

冬苋菜

清嘉庆进士吴其浚,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官职显赫。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读书人,做官做学问两不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是特别留意各地物产丰盈贫瘠与民生之关系,并且根据耳闻目睹之田野考察,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编写成了《长编》和《图考》两部巨著,成为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其重要的专著。他在《图考》中即把“葵”列入蔬菜类的第一品,言明“葵”就是冬苋菜:叶片圆如猪耳朵,绿的正艳,甚至连叶梗色泽也是绿茵茵的特别诱人。

冬苋草的学名称冬葵,别名为冬寒菜、葵菜、冬寒(苋)菜,皱叶锦葵。一年生草本,不分枝,高1米,茎被柔毛。叶圆形,5—7裂或角裂,直径5—8厘米,基部心形,裂片三角状圆形,边缘具细锯齿,同时极皱缩扭曲,两面平滑无毛或疏被糙伏毛或疏被星状毛,在脉上尤明显。叶柄细瘦,长4—7厘米,被疏柔毛。花小,白色,不显著,直径约6毫米,常单生或数个簇生于叶腋间,近于无花梗或具极短花梗。小苞片3枚,披针形,长4—5毫米,宽1毫米,疏被糙伏毛。萼浅杯状,连同萼裂长8-10毫米,萼5裂,三角形,疏被星状柔毛。花瓣5,较长于萼片。

西周时的蔬菜种类不多,大约有二十多种,而葵是当时及很长一段岁月里的主要品种,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以”种葵“列为第一篇,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百菜之王”,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才正式把它列入草类了。冬苋菜南北各地都有,吃法则略有不同。《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舂米持作饭,采葵持左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显然,这里的吃法是做汤,吃到嘴里滑不溜溜的好香。

如今,葵即冬苋草大约在南方数省,还能品尝到它的美味的。”松下清斋折露葵“,这个曾经被经常吟诵的古老菜蔬,在外来品种肆意横行的神州大地,依然顽强地存活着。

3.诗经菜薇 最后几句的赏析怎么写

翻译 当初离家从军去, 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 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 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 谁知我有多凄切。《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

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

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

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

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

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

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

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

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

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

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

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

4.古人所吃的蔬菜有哪些

远古人吃的蔬菜大都从自然界直接采集。

从《诗经》中可以看到,周朝时经常食用的蔬菜 有葵、韭、瓜、转菜、菲、蘩、荼、荠、苑、蕨、薇、瓤等,这些蔬菜有些沿用到今天,如韭、菲(萝 卜)之类,有一些已逐渐退出蔬菜园地。 先秦时代,韭是美味蔬菜,《诗经•豳风•七月》有云“献羔祭韭”,是说祭祀时献上羊羔和 韭菜,可见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

与之同等,有蔚和菲。《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

葑 指蔓菁,菲指萝卜,这几种蔬菜都原产于我国。《吕氏春秋•本味篇》说“菜之美者”有“具区之 菁”“云梦之芹”,芹指水芹,旱芹是后来才从外国传进来的。

此外,美味蔬菜中还有笋和蒲菜, 《诗经•大雅•韩奕》有云:“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蔌,蔬菜的总称。

葵也是美味蔬菜,古人把它列为五菜之首。《诗经•豳风•七月》中有“烹葵及菽”的章句;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春秋时有人从菜地里“拔其葵”,可知先秦时葵已经被广泛种植。

葵即 菜葵,一直到唐朝时仍为蔬菜中的上品,后来逐渐弃食。 蕨菜和荇菜也都是如此。

汉代的蔬菜品种渐为增多,西汉《泛胜之书》所载有瓜、瓤、芋等;东汉《四民月令》记载农家 常用的蔬菜包括韭、葱、蒜、姜在内,多达20余种。值得夸耀的是,汉代人不但在田园里广种蔬 菜,还学会了冬季在温室内培植蔬菜。

《盐铁论•散不足篇》所说美食有“冬葵温韭”,即指温室 蔬菜。 此外,像水生植物的茎叶、豆类植物的叶苗,都被人们当作蔬菜来食用。

秦汉之际,人们对蔬菜的食用价值有了深刻了解,医书中开始阐述蔬菜的食疗滋补作用。 自汉武帝通西域之后,中外文化交往逐步扩大,外域的蔬菜品种陆续传入我国,像大蒜、黄 瓜、菠菜等蔬菜,都是汉晋之间引入我国并广为种植的。

外域品种的传入,大大丰富了古代蔬 食的内容。 唐朝人喜爱的蔬菜有葵、韭、茄子、葱、竹笋、莴苣、芹菜、蕨菜等,品类多达几十种。

宋代,人 们格外讲究蔬菜的烹饪。由于城市饮食业的高度发达,酒肆食店为了把蔬菜类美食推向市场, 翻新花样去制作菜肴,使蔬菜类肴馔更上一层楼。

《武林旧事》卷六专门记载了蔬菜类菜肴的 若干名目,有姜油多、薤花茄儿、辣瓜儿、倭菜、藕鲊、冬瓜鲊、笋鲊、茭白鲊、皮酱、糟琼枝、莼菜笋、糟黄芽、糟瓜齑、淡盐齑、醋姜、脂麻辣菜、拦生菜、诸般糟淹、盐芥等,已是洋洋大观。 元明时期,蔬菜的品种与名称已与现代差不多,除白菜、萝卜、芫荽、莴苣、黄瓜、冬瓜、茄子、葱、韭、蒜、芹菜、蒜薹、菠菜等常用蔬菜外,苦瓜、芥菜、香椿等都加入到蔬菜行列。

同时,外域传 来的蔬菜也逐渐上市,如胡萝卜、回回葱(即洋葱)之类。 为了增加蔬菜的品种,人们学会了生豆芽及在温室中培育韭黄。

这个时期,人们食用蔬菜 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把新鲜蔬菜烹调成各种各样的菜肴;二是对蔬菜进行加工处理,使之能 够长期保藏。 鲜菜烹调讲究火候和调味,煮、炒、煎、拌,手法倶全。

蔬菜类的加工处理已远远超 过前代的“菹”法,除腌制之外,又通行晒制干菜、蒜制蔬菜、糟制蔬菜、油制蔬菜、醋制蔬菜和香 料酱蔬菜等方式。蔬菜类的烹调方法以及加工处理方法大都趋于完善,现代人的蔬食烹饪在许 多方面均吸收了元明时期的精华。

5.马齿苋诗经里叫什么

马齿苋子,中药名。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的种子。我国南北各地均产。具有清肝明目之功效。常用于青盲白翳,泪囊炎。

俗名叫做“蚂蜂菜、安乐菜、酸米菜、长寿菜”,陕西也叫"齐齐菜";马齿苋可以治疗痢疾。得了红白痢疾,用蚂蜂菜熬水喝,佐以红糖,或者一同吃下,治疗效果极佳。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可口的野菜。

马齿苋为马齿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别称马苋,五行草,长命菜,五方草,瓜子菜,麻绳菜,马齿菜,马生菜。肥厚多汁,无毛,高10-30cm。生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废墟等向阳处。国内各地均有分布。该种为药食两用植物。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种子明目。现代研究,马齿苋还含有丰富的SL3脂肪酸及维生素A样物质:SL3脂肪酸是形成细胞膜,尤其是脑细胞膜与眼细胞膜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A样物质能维持上皮组织如皮肤、角膜及结合膜的正常机能,参与视紫质的合成,增强视网膜感光性能,也参与体内许多氧化过程。此外,马齿苋还可作兽药和农药;嫩茎叶可作蔬菜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