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眼儿媚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1)描绘画面,结合诗句,展开合理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最后点出画面的特点即可.描绘是抓住关键意象“杨柳”及其特点“丝丝”“轻柔”.作用结合下句“烟缕织成愁”可知,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愁绪.再从景和情的特点分析.(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丁香枝上,豆蔻梢头”是写景,再结合前一句“相思只在”,诗人在这里是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寄托在景物上,化无形为有形.答案:(1)描写了仲春时节,细长嫩绿的柳条在春风吹拂下婀娜多姿的情态.引起下文的愁绪,是以乐景衬哀情.(2)用典,化无形为有形,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诗人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可视可感的丁香和豆蔻,抒发了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和由此带来的无尽的痛苦之情.参考译文:杨柳丝丝风中摆弄轻柔,烟缕迷漾织进万千春愁.海棠尚未经细雨湿润,梨花却已盛开似雪,真可惜春天已过去一半.而今往事实在难以重忆,梦魂归绕你住过的闺楼.刻骨的相思如今只在,那芬芳的丁香枝上,那美丽的豆蔻梢头.赏析:“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上片第一句“杨柳丝丝弄轻柔”,柳条细而长,可见季节是在仲春.“弄轻柔”字写杨柳在春风中轻摇的柔美,分外点出垂柳初萌时的细软轻盈、盎然春意.以“烟缕”来形容轻柔的杨柳,大概是由于四月的时候,垂柳的顶端远远望去,宛如一抹浅绿的烟云.杨柳如烟这个比喻并不新鲜,但“烟缕织成愁”,则出语新奇,耐人寻味.如烟的垂柳和心中的愁思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却用一个“织”字将二者绾合,仿佛杨柳能通晓人性.“愁”字的出现.为整首词披上淡淡哀愁的羽衣.然而这忧伤从何而来,词人并未解释.只是在写完垂柳之后,他将笔触转向春日的另两种花朵:海棠与梨花.“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雨”“雪”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这句的意思是说,海棠的花瓣还未像雨点般坠,.梨花的白色花瓣已经如雪花般纷纷飘落.由此知道,原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在韶华易逝的感喟中,词人不禁触目生愁.“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原来有一段值得留恋、值得追怀的往事.但是年光不能倒流,历史无法重演,旧地又不能再到,则只有凭借回归的魂梦,围绕于女子所居的值得怀念的地方了.“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词人的相思之情,只有借丁香和豆蔻才能充分表达.这分明就是在感叹自己心底的深情正像丁香一般忧郁而未吐,但又是非常希望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像豆蔻一般共结连理.整个下片的意思是说,尽管一切的梦幻都已失落,然而自己内心缠绵不断的情意依然专注在那个可人身上,真是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境界.。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眼儿媚宋

试题答案:小题1:①情景交融。

(1分)“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1分)“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②想象(从对方着笔、对写法、虚实结合)(1分)。

作者遥想请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1分)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1分)③比喻。(1分)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

(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④叠词连用(1分)。

“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1分)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1分)。 小题2: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1分)。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眼儿媚宋

22.①情景交融。

“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②想象(虚实结合)。

作者遥想请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③比喻。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④叠词连用。

“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 (评分标准:手法1分,联系诗句分析1分,情感1分。)

23.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

(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1分)【解析】22.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考虑的有四个方面:修辞手法、写景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要结合诗句来分析。

上片起两句十二个字,连用四叠字:云淡淡,知是疏云;雨潇潇,应是小雨,淡云无语,细雨有声,这淅淅沥沥的声音,暮暮朝朝一直传入人的耳畔,怎能不使人生愁,故开篇的一个字即云“愁”。叠字的连用,又加强了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状物抒情的作用,“别来应是”,语气十分肯定。

由于是知己,心心相印,我既为你生愁,你对我必然如此。三四两句总写人的无心打扮,懒于梳理。

这是男方设想对方“别来应是”如此,由于“心已驰神到彼”,故“诗从对面来”。多揣摩,读懂文意,再按答题步骤答题。

解题的步骤如下:点明手法,解析手法的运用,表达效果(写景的效果和抒情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的情感态度。

抓住“萱草”“修竹”“芭蕉”三个关键词,带回原句理解,。“萱草,古人认为此草可以忘忧。

然而,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足以解忧,这就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修竹、芭蕉,在此都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翠竹与美人互相映衬,而如今,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李煜《长相思》也写道:“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以景物来象征情思,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写法。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①上片从空间落墨,下片从时间着笔;②上片借景物描写渲染愁绪,下片用心理描写表达愁绪(或直接抒写离别的痛苦)。

(2)这首词上片使用了“半竿”“两行”“一叶”等数量词,描写那西沉的太阳只剩半根竹竿那么高了;两行新雁越飞越远,飞往南方老家去了;眼前的这一条小船,就要载着我的朋友(或朗君)别我而去了。数量词表达准确,对仗工整,使离别之景饱含愁情。下片使用了“今宵”“明朝”“后日”这些时间词,巧用“今、明、后”写时间的推移,配以“宵、朝、日”三字,则又有了夜晚、早晨、白天的变化,在虚实结合中渲染了无尽的愁思。(意对即可)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题1:写词人的离别之愁和相思之苦。(“离别”“相思”各1分。)

小题2:连用叠字。(2分)“淡淡”“潇潇”烘托了沉闷、迷濛、凄冷气氛(2分),“暮暮”“朝朝”表达了作者绵长无尽的相思(2分)。

试题分析:

小题1:这是一道意象的题目,意象为意境服务,意境又为情感服务,词的尾句是以景结情,那三个意象的叠加实际是要表达情感,情感在诗句中已经十分明显,抓住“愁”“别”“相思”三个词语很容易找到。

小题2: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前提是先找到和《声声慢》在用字方面的共同点,考的是叠音词,叠音词的类型主要有“摹形”“拟声”“重叠”,“淡淡”是“摹形”,“萧萧”是“拟声”,主要是使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更便于渲染气氛,“暮暮”“朝朝”是“重叠”,其作用是强调情感。综合这些,分析这些词语创设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