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的倒装和宾语前置有什么区别 如 故古诗中倒装句的种类有很多,宾语前置、或称谓宾倒装,只是其中的一种。 下面的文章列出了多种倒装句类型: 古诗词中“倒装句”的类型 马晓娜 张茂昌 阅读古诗词时,若遇到字面没按正常语序,怎么也读不懂的情况,就应考虑是否为倒装句。为助大家顺畅解读,现说说古诗词中倒装句的类型。 一、主谓倒装。如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②“长夜难明赤县天。”(**,《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例①“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因主语是“女”,谓语是“归”。同理,“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意思是“竹林中说笑喧闹,是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面上荷花摇动,是打鱼的小船从远处划过来了”。例②把主语“赤县天”倒装于句尾。正常语序应为“赤县天长夜难明”。 二、谓宾倒装。如: ①“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②“燕子飞时,绿树人家绕。”(苏轼《蝶恋花》) 例①应是“遥看草色近却无”。谓语“遥看”倒装在宾语“草色”之后。例②“绿树人家绕”,应是“绿树绕人家”,把谓语“绕”倒装在宾语“人家”之后。 三、定语与中心词倒装。如: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 例①中心词是“厦”,“千万间”是“厦”的定语,倒装在句尾,正常语序应是“安得千万间广厦”。例②“残星几点”应为“几点残星”,“几点”是“残星”的定语,倒装在中心词后;“一声”是“长笛”的定语,应放在“长笛”的前面。 四、状语与中心词倒装。如: ①“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②“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例①“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状语“月下”,倒装在中心词“敲”之后。例②“气吞万里如虎”应为“如虎气吞万里”,状语“如虎”倒装在中心词“吞”之后。 另外,还有两种出现频率较少的倒装句,这里一并谈谈。 五、主宾倒装。如:“严霜结庭兰”(《孔雀东南飞》) 句中的“兰”是主语,“结”是谓语,“霜”是宾语。原句主语和宾语语序倒装,正常语序应是“庭兰结严霜”,意为“院子里的兰花结上了厚厚的霜”。 六、补语与中心词倒装。如:“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苏轼《新城道中》) 正常的语序应是“晴云絮帽披岭上,初日铜钲挂树头。”意为“晴云象絮帽一样披在岭上,初日象铜钲一般挂在树头”。句中作为补语的“岭上”“树头”都倒装在句首。 古诗词中的倒装句虽然比较复杂,但大家不必害怕。只要我们运用语法知识,找出句中的主谓宾、定状补,把颠倒了的语序恢复原位,解读起来就容易多了。 2.文言文倒装高中文言文倒装1有几种倒装句结构如何2列举一些具体的例文言文常见的倒装句式文言句子成分的排列形式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宾语前置、定语前置和介宾短语作补语上.下面分别说明.一、宾语前置 宾语的前置包括动词的宾语前置和介词的宾语前置.1.动词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动词".以下三种情况宾语可以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必定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何、焉、奚、安、曷"等.如:①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例①"何"是疑问代词,提到了动词"有"前,"何有于我哉"就是"有何于我哉",译为:"对我来说有什么呢?"例②疑问代词"安"提到动词"傅"前,"安傅"就是"傅安",相当于"附在哪儿".例③"焉"作"置"的宾语,全句译为"把土石放在哪里?" 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疑问句,二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缺一不可.(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毋、无、莫"等.例如:④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⑤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例④中有否定副词"不",表示句子是否定句,"之"指代"官军进城",是动词"觉"的宾语."不之觉"是"不觉之",译为"不知道官军进城了".例 ⑤"莫"是表否定的不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莫我肯顾"即是"莫肯顾我",译为"没有谁肯顾念我".(3)利用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可利用结构助词"之"、"是"等,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如: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例⑥"何陋"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作标记,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例⑦中,"句读"作"知"的宾语"惑"是"解"的宾语,都是借助"之"提到动词前的.例⑦译为"不知句读,不解疑惑".结构助词"是"作标志的前置,这种用法保留至今,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2.介词的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它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的形式.如:⑧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⑨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例⑧译为"(曹刿)问(他),凭什么作战?"这里疑问代词"何"是介词"以"的宾语,"何以"即"以何"的意思.例⑨"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谁"是介词"与"的宾语.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两种格式:1.在后置定语的末尾,加结构助词"者",形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10.村中少年 好事 者,驯养一虫.(《促织》) 中心词+定语+者 11.求人 可使报秦 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心词+定语+者 2.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加进结构助词"之"或"而",形成"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12.马 之 千里 者,-食或尽粟-石.(《马说》) 中心词+之+定语+者 13.大阉之乱,缙绅 而 能不易其志 者,四海之大,能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中心词+而十定语十者 三、介词短语后置 介词是"以"、"于(乎)"的介宾短语在动词后作补语,今译时却要把它放在谓语前作状语,这种情况称"介宾短语后置".例如:14.屠惧,投以骨.(《狼》) 1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例14"投以骨"中"以骨"是介宾短语,在动词"投"后作补语."投(以骨)"应理解为"〔以骨〕投",即"〔把骨头〕投给(狼)".例15"战(于长勺)"应理解为"〔于长勺〕战",译为"在长勺作战".辨别倒装句的基础是掌握各种句式特点.具体方法有二:1.把握倒装句式结构特点,看标记,辨特征.例:16.卒然边境有急,数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17.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例16中一是有疑问代词"胡",二是疑问句,则"胡以"应理解为"以胡",译为"用什么"(宾语前置句).例17中"人马溺死者"属"中心语+定语+者"的结构形式,可直接判定为定语后置句.2.采取成分分析的方法,明辨句式.例如:18.姜民 何 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19.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介宾结构作补语。 3.诗词修辞手法倒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诗词修辞手法倒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 可以让诗词韵律和谐诗词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能使作品具有节奏之美。为此,不少古诗词运用了倒装。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 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如果把“处处闻啼鸟”改为“处处闻鸟啼”,那 么“啼”与“晓”、“少”也不押韵了。 2。 可以让诗词的平仄协调例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其中“淮水东边旧时月”正常的顺序应为“旧时淮水东边月”,诗句颠倒后,平仄 正好与下句相对,既合乎格律诗对于平仄的要求,又使句子音律和谐,声调优美。 3。 可以突出强调,让诗词侧重点鲜明有时,诗人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情感,在写作时有意将词语的语序改变。 例如“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水调歌头》)其中“霜信报黄 花”应为“黄花报霜信”。 将“霜信”提前,表面上是写景物的凄凉,实际上 是为了强调词人晚年生活的凄楚。“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 生。 ”颠倒词序,突出了词人宦途失意的辛酸和对现实的愤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