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众多诗人和学者回答过的问题,却又是没有答案的问题,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新年伊始就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引起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对诗有更好的思考和实践。 ?我以为,诗歌的本质是,根据经验直觉,以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感染人效果的文字组合。 从这一理解出发,诗区别与其他文体的特点是,诗特别强调“直觉性”、“感染性”和“简练性”,并具体派生出包括自身的以下7个特点:????1、诗歌语义的经验直觉性。这里的经验直觉,是指当文字出现在面前时,人们根据自己的经历而产生的经验,凭直觉对文字赋予含义。作者凭经验直觉给诗句赋予含义,而读者又凭自己的经验直觉对诗句及空白进行理解。这样,诗成了经验直觉交流的载体。 ????2、表达效果的感染性。这是诗的一个基本特性,是指诗要具有最能感染读者的特性。自古到今,只有打动人、感染人的诗才是好诗。最早时,诗的感染性要求的可能只是情感的感染。哲理诗出现后,诗的感染又兼具美的感染。但感染不只是诗所特有,小说、散文也需要,但诗更强调。为此,诗反对朦胧诗以后的以象征和隐喻为主的不必要的隐晦诗,也反对运用常人见不到的不可感觉更谈不上感染人的物象。当然,诗如果只写给自己看,那是另一回事。 ????3、思维符号的物象性。这里的物象性是指诗歌创作的思维特别注重运用树、草等具体物体的形状或特性来作为思维符号。这里用“物象”这个词而不用“形象”这个词,主要是为了更加突出诗歌以物象作为思维符号的特点。因为,人们最持久的记忆和最能被打动的主要是物体的物象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情或理。为此,诗反对抽象思维,反对不具备物象的所谓完全口语诗。 ????4、文字组合的创新性。由于诗运用物象进行思维,而用经验直觉进行描述时又可能没有合适的现成的词或语句,且又要做到语言精练、能最感染人,因此,诗允许甚至鼓励出现新的文字组合,包括新组合的词及句,担当语言革命的任务。但是,诗反对不必要的生造词,也反对不具物象特性的新词。 ????5、文字表达的简练性。这是诗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指诗要运用最精练的语言,最少的文字来达到要表达的效果。所以,诗原则上反对长,反对不必要的修饰,反对同义性词语的重叠修饰,反对目前诗坛上常见的并被许多人认为好诗的物象堆砌。 ??????6、句节联系的跳跃性。这是指为了简练和节奏,诗歌的句与句间,节与节间往往省略了不必要的交代,导致其联系及思维感觉有跳跃性。为了使阅读时能跟上诗歌的思维,所以用分行留下的空间代替思维跳跃偏下的空白,给读者以思维时间。因此,诗不反对散文式语言,但反对散文式句节联系,反对诗成为分行的散文。 ????7、排列格式的分行性。分行排列已经成为现代诗在外观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唯一特点。但我以为,分行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以空间的空白代替句节跳跃留下的思维空白;二是句中换行,故意造成思维错觉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三是排列上的图画美。 ?此外,诗歌语言还具有节奏性。这在古诗里表现得特别明显。现代诗逐渐打破了这一规定,而新提出的情感节奏只有在《雨巷》里有较好的实践,其他成功的作品很少见。这也是诗失去广大普通读者的原因之一。 2.诗歌的本职在于——、——诗歌本质论: 古代,三种观点:重志派、主情派、情志并举派 1、《说文》“诗,志也。 从言,寺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本义是停止在心上,也就是藏在心里的意思。 先秦时代人们对“志”的理解,主要是思想、志向、抱负之义,但也包孕着情感的基因。 2、屈原时代,“抒情说”就产生了,但被汉儒扼杀在摇篮之中。 《楚辞.惜涌》“惜涌以致 ,发愤以抒情。” 魏晋时代,“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觉醒。”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缘于情柔,严羽《苍浪诗话》“诗者,吟咏情性也。” 明.谢榛《四溟诗话》“作诗本乎情。”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诗主言情,文主言道,诗一言道,则落腐烂。” 这说明中国人的诗歌观念逐渐趋同,认识到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于“吟咏性情”。 3、现代 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穆木天《中国诗歌会》:“我们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 。 3.作者于认为诗歌的本职在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 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 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古诗的含义: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现代诗的含义:1.形式是自由的2.内涵是开放的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简单的说,就是古诗含蓄,现代诗率真。 写法上:古诗善用比拟、夸张、借代的表现手法,有平仄,韵脚,句数的限制,讲求高度精练,意境优美。 现代诗没有格式上的限制,讲求更加自然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诗歌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众多诗人和学者回答过的问题,却又是没有答案的问题,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 新年伊始就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引起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对诗有更好的思考和实践。????我以为,诗歌的本质是,根据经验直觉,以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感染人效果的文字组合。 从这一理解出发,诗区别与其他文体的特点是,诗特别强调“直觉性”、“感染性”和“简练性”,并具体派生出包括自身的以下7个特点:????1、诗歌语义的经验直觉性。这里的经验直觉,是指当文字出现在面前时,人们根据自己的经历而产生的经验,凭直觉对文字赋予含义。 作者凭经验直觉给诗句赋予含义,而读者又凭自己的经验直觉对诗句及空白进行理解。这样,诗成了经验直觉交流的载体。 ?2、表达效果的感染性。这是诗的一个基本特性,是指诗要具有最能感染读者的特性。 自古到今,只有打动人、感染人的诗才是好诗。最早时,诗的感染性要求的可能只是情感的感染。 哲理诗出现后,诗的感染又兼具美的感染。但感染不只是诗所特有,小说、散文也需要,但诗更强调。 为此,诗反对朦胧诗以后的以象征和隐喻为主的不必要的隐晦诗,也反对运用常人见不到的不可感觉更谈不上感染人的物象。当然,诗如果只写给自己看,那是另一回事。 ?3、思维符号的物象性。这里的物象性是指诗歌创作的思维特别注重运用树、草等具体物体的形状或特性来作为思维符号。 这里用“物象”这个词而不用“形象”这个词,主要是为了更加突出诗歌以物象作为思维符号的特点。因为,人们最持久的记忆和最能被打动的主要是物体的物象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情或理。 为此,诗反对抽象思维,反对不具备物象的所谓完全口语诗。????4、文字组合的创新性。 由于诗运用物象进行思维,而用经验直觉进行描述时又可能没有合适的现成的词或语句,且又要做到语言精练、能最感染人,因此,诗允许甚至鼓励出现新的文字组合,包括新组合的词及句,担当语言革命的任务。但是,诗反对不必要的生造词,也反对不具物象特性的新词。 ?5、文字表达的简练性。这是诗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指诗要运用最精练的语言,最少的文字来达到要表达的效果。 所以,诗原则上反对长,反对不必要的修饰,反对同义性词语的重叠修饰,反对目前诗坛上常见的并被许多人认为好诗的物象堆砌。??????6、句节联系的跳跃性。 这是指为了简练和节奏,诗歌的句与句间,节与节间往往省略了不必要的交代,导致其联系及思维感觉有跳跃性。为了使阅读时能跟上诗歌的思维,所以用分行留下的空间代替思维跳跃偏下的空白,给读者以思维时间。 因此,诗不反对散文式语言,但反对散文式句节联系,反对诗成为分行的散文。????7、排列格式的分行性。 分行排列已经成为现代诗在外观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唯一特点。但我以为,分行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以空间的空白代替句节跳跃留下的思维空白;二是句中换行,故意造成思维错觉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三是排列上的图画美。 ?此外,诗歌语言还具有节奏性。这在古诗里表现得特别明显。 现代诗逐渐打破了这一规定,而新提出的情感节奏只有在《雨巷》里有较好的实践,其他成功的作品很少见。这也是诗失去广大普通读者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