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的本职在于——、——诗歌本质论: 古代,三种观点:重志派、主情派、情志并举派 1、《说文》“诗,志也。 从言,寺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本义是停止在心上,也就是藏在心里的意思。 先秦时代人们对“志”的理解,主要是思想、志向、抱负之义,但也包孕着情感的基因。 2、屈原时代,“抒情说”就产生了,但被汉儒扼杀在摇篮之中。 《楚辞.惜涌》“惜涌以致 ,发愤以抒情。” 魏晋时代,“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觉醒。”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缘于情柔,严羽《苍浪诗话》“诗者,吟咏情性也。” 明.谢榛《四溟诗话》“作诗本乎情。”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诗主言情,文主言道,诗一言道,则落腐烂。” 这说明中国人的诗歌观念逐渐趋同,认识到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于“吟咏性情”。 3、现代 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穆木天《中国诗歌会》:“我们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 。 2.作者于认为诗歌的本职在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 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 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古诗的含义: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现代诗的含义:1.形式是自由的2.内涵是开放的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简单的说,就是古诗含蓄,现代诗率真。 写法上:古诗善用比拟、夸张、借代的表现手法,有平仄,韵脚,句数的限制,讲求高度精练,意境优美。 现代诗没有格式上的限制,讲求更加自然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怎样理解诗歌具有真挚浓郁的强烈抒情性艺术特色“文学是人学,诗学是情学。” 〔1〕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核心,诗歌作为一种最善于抒情的文学体裁,抒情无疑是其基本特征。能否成功抒写真情,是衡量诗歌成就和价值的重要标准。 古往今来,许多广为流传的诗篇,都是以抒情见长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中华素有“诗国”之称,而唐代则是诗歌的黄金时代。 诗人李商隐,是唐代诗坛群星中耀眼的一颗。他独创的无题诗,代表了他诗歌艺术的突出成就,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无题诗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在中国诗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根本原因在于它成功地抒写了人间至真至美的情感。善于言情,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根本艺术特征。 〔2〕 在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中,虽然早就有人指出其诗歌的抒情特征,但却多是把它当作诗歌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如“深情绵邈”、“情深辞婉”等,或当作一种抒情艺术,却尚未把无题诗对深挚情感的成功抒写提到决定诗歌成就的高度,作为蕴藏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背后的关键性因素加以集中论述,也就很难全面、准确地认识李商隐无题诗的价值和贡献。因此,本文试图结合诗作实际探讨无题诗中的情感及其独特的抒情方式,并且通过李商隐与其他诗人诗作的比较,阐述无题诗在抒情方面的独特性、影响和贡献,以此展示李商隐无题诗的言情艺术,说明挚情的成功抒写是无题诗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一、无题诗中的情感 较之宋以后诗人越来越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色彩和趣味,唐代诗人显然更喜欢也更擅长用独到的眼光去审度人与世界的关系,抒写自身的感觉情绪,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唐代诗人的成就高度。 在诗人群星闪烁的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善于言情为根本特征,具有上述特点。 文学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本职在于抒情。 比起其它情感,哀情最易触及人的灵魂,引起心灵的震撼。而爱情又是情感中较强烈的一种,其悲欢离合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爱情悲剧几乎是所有情感形式中最富于感染力的一种,历来为文学家所偏爱。读者移情于作品中青年男女的相恋,悲憾于他们的生离死别,进而引发对严肃主题的思考。 作为李商隐独创的高度“精纯”的抒情诗体,无题诗多以男女相思为题材,表现各种复杂的思想情绪,抒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渺茫失落而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爱情在诗中尤为多见。 无题诗在抒写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等方面,达到很高的抒情艺术水平,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巨大艺术力量。 李商隐写了大量的爱情诗,其中也有少数庸俗之作,受南朝宫体诗和中唐以来艳体诗的影响,写得轻佻靡艳,如《拟意》、《碧瓦》等诗作。 但从总体倾向看,却并非如此。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多数写得深情绵邈、精纯华美,或抒伤离怀远之意,或写小会遽别之思,或发伤逝永隔之恨,情真语挚,婉曲缠绵,充分体现了诗人善于言情的特长。 在思想上,无题诗多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强调恋爱双方彼此相悦,坚决要求摆脱礼教的束缚,给予青年以天性自由,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更主要的是,无题诗把情感表达得真挚深沉,带有浓厚的感伤情绪和悲剧色彩,凄美芳菲,具有较高的品格。 如他著名的《无题》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痴情的诗人,为心上女郎怅望中宵,倾诉了自己无尽的心思,然后默默上朝而去。如此深沉情怀,如此执着之爱,具有李商隐爱情诗凄艳而不轻佻的特点。 诗人的心态和性格,使诗作深沉而绮丽,严肃而浪漫。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写了对昨夜一度春风,旋即成为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其痴迷而沉醉的心态,怅然若失的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两性情境是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敏感点。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不论是两情欢悦的温馨,心有灵犀的默契,还是执着相思的痛苦,凄怨悲怆的失意,莫不渗透了诗人真挚深沉的情感,写得情深语挚,哀怨动人。 这些哙炙人口的诗篇,是诗人心血和挚情的结晶。 二、无题诗的独特抒情方式 在诗歌中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古今中外诗人的共同追求。 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真挚情感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这些表现手法成为诗人情感的艺术载体,并以此形成李商隐无题诗的独特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 (一) 深婉曲折的抒情方式 李商隐的无题诗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 曲折达意的抒述方式,同诗人缠绵悱恻的情思结合起来,“寄托深而措辞婉”〔3〕,便形成无题诗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深婉的艺术风格,既是因为无题诗抒写对象和内容的缘故,出于处理上的实际需要,同时又与诗人用典的积习有关,受其文艺思想所支配。 对李商隐诗歌的高情远意,前人早有述评。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李义山诗“顿挫曲折,有声有色,有情有味。” 而胡震亨《唐音癸签》引杨慎说:“世人但称义山巧丽,俗学只见其皮肤耳,高情远意,皆不识也。”这些都指出了李诗的特色。 而他的无。 4.诗歌的基本知识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2. 缘:因为。 3. 此山:指的是庐山。[简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枫桥夜泊》赏析 文 / 火野隼枫桥夜泊 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评诗便要了解作者生平。知道了作者一生际遇才会了解他的诗的内涵。 张继,唐朝人,不第书生,生平所著不丰,惟有此诗流传深广,所谓“一言动天下”大概就是这样,这首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因此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凄凉悲苦的情绪。毕竟古时金榜题名才是正途。 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不知道该替他惋惜还是庆幸,倘若他科场高中,中华诗坛就少佳作一篇了。言归正传。 这首诗的题目就很精练。“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时间。 四个字,该介绍的都介绍了,“吝啬”到了极点。然后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 “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太阴西坠,乌鹊哀鸣,张继的哀怨之气与郁闷之气贯注其中,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浓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 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感觉。 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一切描述都是为了突出这个“愁”字。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再加上秋风的低吟,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 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偏也巧,诗境与寺名浑然一体,寒山秋夜孤舟,我到时怕是会闷死。 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故而鸣钟解忧。一百零八钟响,一百零八忧解,开始新的一年。 这诚然是美好的祝愿,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钟声一下下撞击他的耳膜,撞击他的心房,撞击他心中的苦闷,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 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读罢此诗,感触良多却尽在诗外。 一个读书人真的只有“功名”二子是最重要的?自隋到清,考出了多少进士,其中英才罕有。闻名于读书人本职工作--写作上的人偏多为无缘仕途的人,如张继,如蒲松龄,这难道就是鱼与熊掌不可皆得?立功名而闻于世的方法绝不只科场高中一途,古是,今亦是。 别董大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 5.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雪,寒冷,封锁有《雪落在中国是土地上》这首诗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阴冷、凄怆的气氛和意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接下来用拟人的手法写道:“风,/象一个太悲哀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象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里的“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又是对当时惨遭战乱的现实作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诗篇后面倾诉心曲,抒发忧国忧民的深情作了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