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反映了唐人

1.唐诗表现的唐人的精神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处处表现了生活美与精神美。

李白杜甫白居易到韩愈柳宗元,再细数孟浩然王之涣王维李商隐的山水诗美轮美奂 那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刘禹锡 格调高雅清奇,大唐诗人辈出群星璀璨,唐诗有着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唐朝(618-907),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从文化到生产力的发展都代表着历史潮流,被称为大唐帝国。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唐人精神生活空前的丰富 。

唐朝从贞观之治 到开元盛世,国家 经济繁荣,文化高涨 .民族融合,文化多异丰富,所以唐诗的成就永载史册。

2.唐诗中写牡丹的诗句揭示了唐人怎样的社会风气

(一)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在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唐代诗人刘禹锡不禁赞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以后李正封又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名句,更有皮日休写牡丹的好诗:“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春”.北宋昭文馆大学士韩瑜的牡丹诗中,又以“国艳”嘉誉牡丹.由此,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1959年,**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今天,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愿望. (二)对富裕生活的期盼与追求牡丹花姥紫婿红,富丽堂皇,从气质上给人以富贵之感.自宋以来,牡丹即被称为“富贵花”.此说起自宋哲学家周敦颐《爱莲说》①,他写道:“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从此,牡丹与“富贵”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明著名画家徐渭题墨牡丹诗写道:“五十八年贫贱与,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姻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他也称牡丹为“富贵花”n清代菏泽赵世学写《牡丹富贵说》,他写道;“吾观牡丹一花,谷雨开放,国色无双,有独富焉,群芳圃中孰堪比此艳丽者乎?”“即以牡丹之富贵言之,其富也,富而无骄,非君子而实君子者也;其贵也,贵而不挟,非隐逸实亦隐逸者也”.在历代绘画及各种工艺美术作品中,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与其他花鸟、山石的不同组合,就表现出与富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寓意. (三)劲骨刚心、不畏权贵的高风亮节人们喜爱牡丹,还赋予了牡丹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品格.在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中,武则天冬日游园,一时兴至,竟下令百花限时开放,百花慑于权势,不得不开,独牡丹没有按时开花,而被武则天下令放火烧之,贬出长安.在《秋翁遇仙记》中,一伙恶奴毁花霸园,是牡丹仙子及时赶来救活了被毁坏的牡丹花,严惩了暴徒.牡丹不畏权贵和恶势力,倍受称赞,认为她“不特芳资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作为“富贵花”,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她原来生长在莽莽群山中,近代因为森林面积日渐缩小,滥挖药材,以至野牡丹只能在悬崖峭壁中顽强生长.在黄土高原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她仍然开出绚丽的花朵,正如《牡丹之歌》所歌颂的那样,她真正地表现出“把美丽献给人间”,一种无私奉献的美德. 国尊繁荣昌盛,家重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身上兼而有之.。

3.有哪些唐诗反映了唐朝文化繁荣昌盛

杜甫的《忆昔》回忆了开元盛世时期唐朝经济发展繁荣的情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贞观诗坛底蕴厚重,初唐四杰气势宏大,陈子昂复古风雅,而张若虚,可谓初唐文坛最特殊的一位,他的诗歌,创造的是一种意境之美。张若虚是初唐与盛唐交际之时的诗人,诗存虽然不多,但一曲歌行《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的诗史位置,他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唐诗风格。

张若虚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优美飘渺,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绕梁三日的韵味。壮阔中带着忧伤,深沉而又迷惘,朦胧的意境,油然而生。

诗入盛唐,更加之丰富起来。 盛唐之时,唐文化进入全盛阶段,对己能海纳百川,对外能积极输出。

儒释道三家,共同发展,和谐共存。这也就深深影响了盛唐诗人。

传统的佛家诗人代表王维,开创唐诗之山水田园感,他的诗歌最为独特,内容以山水田园为主,尤其是那一首《山居秋瞑》,清逸明秀。诗风是如镜花水月般的纯美,境界空宁,内蕴禅意。

王维是寂寞的,但他的寂寞不同于陈子昂,他是在追求寂寞,享受寂寞,于是王维诗中的孤独寂寞,变成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美。 孟浩然之隐逸,又是另一种诗风,虽然和王维一样好写山水田园诗,但孟浩然更贴近生活,如《过故人庄》等诗,他比起王维,要更显淳朴。

王翰,王昌龄等人则将豪放转变为清刚劲健,壮丽俊爽,为我们所熟悉的就是《凉州词》,《出塞》。他们多写边塞诗,爱国感情深厚,积极入世。

崔颢之诗,风骨凌然;高适之诗,慷慨悲壮;岑参之诗,神奇瑰丽……而盛唐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自然是李白和杜甫。 李杜二人,一是道家诗人的代表,一是儒家诗人的代表;李白的诗,极富想像力,诗风豪放大气,但也不失清新俊逸,风神爽朗;杜甫字锤句炼,写诗技巧最为娴熟,可谓出神入化,在内容上,他重视写实批判,诗歌境界浑融,诗风沉郁顿挫,但亦有萧散自然的一面。

李杜二人俨然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诗风。 中唐诗人,大都是目睹过开元盛世,也都经历过安史之乱的。

唐诗至此,风格大变,失去了李白的自信和磅礴,也缺少杜甫的激愤和深广,更多的是一种寂寞的冷落心境,诗歌创作开始由雄浑走向幽远淡雅。 韦应物的诗歌,还处在一个交界点上,极有盛唐的余韵,又带着更多的清雅闲淡;而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情调冷落寂寞;韩孟诗派诗风偏重于雄奇怪异;李贺情怀苦闷,诗境幽奇冷艳。

刘禹锡和柳宗元,是中唐诗坛上两个很有特点的代表人物。二人一生都是在贬谪中渡过,心情都很激愤,但是乐观的刘禹锡之诗风简洁明快,风清俊爽,而偏执的柳宗元则更显幽情悲凉,沉重内敛。

经历相似,诗风迥异。 白居易,元稹也是中唐诗坛的杰出代表人物。

元白诗派更重写实,尚通俗,这又与韩孟诗派的怪异形成了鲜明对比。 随着大唐帝国国力日渐衰落,唐诗的风格也日渐狭窄。

晚唐诗人的作品创造性不大,想像力也略显单薄,内容狭小,诗风朦胧淡雅,内容开始走向爱情。这一阶段以李商隐与杜牧为代表。

观罢唐诗史,我们不难发现,唐诗并非全都豪迈奔放,它的题材内容,它的风格感情,都是多元化的。内容上,基本上有咏史,言志,抒情,写实,批判,谏言等几大类;风格上,有悲壮,慷慨,昂扬,豪放,爽直,亦有清新,淡雅,绮丽,香软,朦胧,俊逸,淳朴,还有幽深,怪异,奇妙,凄凉,冷落。

不少人都认为,唐诗都是自信且豪迈的,因而推断出唐文化是大气磅礴的。诚然,唐代文化的确比其他各朝各代都更显自信洒脱,但如果我们根据这个论据来承认这一论调,那么我们把批判现实的杜甫,悲情的柳宗元,苦闷的李贺,哀伤的李商隐大批放在何处了?若有人以这几位的诗风来当反例回击,我们又当如何自圆其说? 从王勃骆宾王到王翰,从高适岑参到王之涣,从李白到刘禹锡,他们的骨子里头,的确都奔涌着自信与大气,昂扬与乐观,积极的入世心态,进去精神,拼搏精神,随着狼毫挥舞,跃然纸上,传颂千古。

这和当时开放的唐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但若就此给唐文化下了论断,也不免太不把安史之乱与之后唐朝的没落放在眼里了。

安史之乱是一场空前的灾难,而文化是政治经济的镜子,它是最受政治经济所影响的。在历经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亦有百余年的历史,这漫长时期的诗歌,当真还是如开元盛世之时那般自信激昂么?尤其是至晚唐,诗人的全面没落,诗风的逐渐狭窄,几乎除了李商隐和杜牧,诗坛再无他人,这般困窘局面,不得不令人深思。

4.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1、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2、时事、政治、边疆、市井、民间的欢乐与痛苦、征夫思妇的哀怨与忧伤是唐诗最可见的题材。 3、自然景物与生活感受的诗意结合,是唐代山水诗的突出特点。

4、最能表现唐人生活浪漫和传奇色彩的,要算边塞诗。 5、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的温暖的成分融合在一起描写,构成丰富的色调,几乎是中唐以后一些优秀的古体长篇的共同倾向。

6、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理意胜。 7、唐诗一个方面的重要风貌特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与唐人在将丰富的生活体验化为精神产品时超胜于其它时代的诗类。

8、唐代文人中庶族地主阶层的思想观念的新特征。 拓展资料: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参考资料:唐诗 (唐朝诗歌通称)_百度百科。

5.唐诗中写牡丹的诗句揭示了唐人怎样的社会风气

中国自古就有咏物传统,咏花诗是咏物诗的重要大类。

“花”意象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唐声势浩大的“尚花”风习和咏鹤热潮,以国花产生的方式,推动中国精神体验的攀升。

一“花”意象的审美精神价值 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唐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

花风即唐宋风,因缘于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气而呈现不同的气象。文人个体命运遭际、升迁贬谪、物喜己悲等主客观原因又导致他们对于“花”的书写融入了强烈的个性特征,生发出摇曳多姿的文化风貌。

从审美文化史、文人思想心态史、绘画史等多角度,可以窥见从唐积淀了怎样的文化底蕴和人格形态,揭示出唐人文精神、文化心态、文人审美趣味的流变。国花牡丹的精神气质,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二 牡丹晋身唐代国花的历史文化机缘 “尚花”时尚折射和牵动着时代气象。不同的时代风尚与不同的花的特质和意象内涵相契合,使某一种或某几种花形与神承载着当时文人的理想人格追求,彰显出时代之气象、文化之风貌以及文人的心灵世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隋代即有赏牡丹的记载,但直至盛唐,牡丹才真正取代六朝咏梅的遗风,成为占据咏花新宠地位的“国花”,洵非偶然。

经过了将近四百年分裂、动乱之后,唐代出现了一个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社会局面,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强盛的帝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畅通引入了外来文化,异国的服装、音乐、舞蹈、美术、宗教等等,都威为长安风尚。

佛儒道三教并存,使唐代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态势。这种空前的大交流大融合,使唐王朝处于四方朝拜的尊者地位,洋溢着积极进取、昂扬奋发:雍容豪迈的精神。

这种盛世辉煌的精神也体现于建筑上。唐有三大皇宫,即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官。

大明宫最大,位于长安城北禁苑东南的龙首塬上,以规模宏伟著称。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十月,于龙朔二年(662年)四月完成,是为太上皇修建的避暑别宫,初名永安宫。

贞观九年,改称大明宫,在其后的200余年间一直是大唐的政令中枢。这里有巍峨的朝堂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有国家最高的衙署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史馆、弘文馆、命妇院、集贤院,有碧水荡漾、风景如画的太液池,诸多的后宫别殿中的麟德殿旁夹城内,还有汇集文人墨客的翰林院。

著名文人李白、杜甫、岑参、王维、自居易、韩愈、刘禹锡等都曾在大明官内活动,留下许多描写大明宫的文学作品。高宗于龙朔二年(662年)四月迁入大明宫(此时称蓬莱宫),并修建大明宫内第一座正殿——含元殿,有所谓:“含元建名,《易·乾坤说》曰:含宏光大。

又曰:元亨利贞,括万象以为尊。”此殿长期作为举行冬至、元日的朝贺及登基、册封大典等重要仪式的场所,是大唐国力的象征,承载了二百余年风起云涌的大唐气象。

与此相应,唐代的宗教与世俗岁时庆礼,也规模空前。唐代的礼佛之盛,有玄奘法师在贞观年间西行取经归国后,在朝廷资助下翻译了大量经文典籍。

更为空前狂热的是,唐皇帝曾七次于皇家寺院法门寺举行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一次开示佛指合利。

此后唐皇帝每隔130年迎一次佛骨,成为举国参与的盛典。《旧唐书》中记载了迎佛骨的壮观场面:“自开远门达安福门,彩棚夹道,念佛之音震地。

上登安福门迎礼之,迎入内道场三日,出于京城。诸寺士女云合,威仪盛饰,古无其比。”

唐代曾多次由宫廷举办皇帝“与民同乐”,共度元宵佳节的盛大活动。公元713年,宫廷组织了几千女子的队伍,在灯火通明的京城踏歌三天三夜。

据(《旧唐书》记载:“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初,有僧婆陁请夜开门然灯百千炬,三日三夜。

皇帝御延喜门观灯纵乐,凡三日夜。”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云:“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灿烂盛大的“踏歌”场面,尽显盛世辉煌。

盛唐的民间体育运动也极具气魄。清明拔河于唐为盛,唐玄宗李隆基在军队中积极推广,后从宫内梨园搬到宫外广场,变成全民欢庆的盛大集会。

《唐语林》记载“明皇数御楼设此戏,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进士河东薛胜为《拔河赋》,其词甚美,时人竞传之。”

盛唐拔河所用绳子“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千余人开拔,其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 如此遍及朝野僧圣俗的盛唐气象,为其“国花”的追 寻注入巨大魄力。

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雍容。

牡丹唐代甫一登场,就得到了国君爱宠并予以大力推崇,视。

6.读唐诗有什么意义

我们都知道唐朝的诗歌是最具代表性的古代诗歌,但我们现在的人往往只是记住了那些精美的诗句,只是感叹唐朝诗人们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然而我觉得我们读唐诗的意义应当不仅仅局限于此,更应该去理会诗人们写这些诗所赋予的精神意义,唐诗不仅仅体现了唐人具有高超的艺术天赋,更体现了在国家强盛的唐朝,唐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精神境界和超凡的独立人格魅力,这才是我们现代人更应该去学习并继续传承下去的! 唐代诗歌沾溉后人实多.论者谓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读唐诗最能读到人心:读我们的梦中人--古人,古人的前世今生--我们.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时期.评述唐代的诗,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类初唐(618—712),盛唐(713—765),中唐(766—846),晚唐(847—906)四个时期. 唐朝建立不久,因为军事力量强大,政治统一,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日益提高,各方面都显出一片繁荣景象 .人民富有积极奋发情绪,要求摆脱一些社会制度的束缚追求新的健康的生活. 唐诗几乎为所有的景色都题写了绝妙的解说,像李白登黄颧楼说的,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影响了我们的创作情绪. 连人的情感也每每陷在唐诗的情臼中,唐诗常常侵入人的潜意识.过年过节时,“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念故乡亲人时恨不得“只愿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唐诗记述了几乎所有的军国大事,描写的对象上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有耕夫走卒,市井游侠,留下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面,唐诗就是一部唐朝的诗史. 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唐朝人的生存形态,一种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博大精神,唐诗的魅力无穷,原因何在,古往今来,专家学者有许多专著在探讨,在解读.唐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史,诗中有魂.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韩愈、孟郊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在盛唐诗歌那样高的成就面前,另寻新路.他们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在这一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在他的诗里,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想像怪奇而丰富,意象色彩斑斓,而且组合密集.在这个诗派里,他的诗有着特别鲜明的风格特征.这时的另一个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都写有新题乐府,表示了对于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情. 晚唐诗歌又一变.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我.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杜牧是写咏史诗的大手笔,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江南春》都是咏史佳作.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李商隐.唐诗的发展,到盛唐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象玲珑、无迹可寻的纯美境界,是一个高峰.杜甫由写实而走向集大成,是又一个高峰.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唐诗的文学成就在于以下几点: 一、诗歌数量达到了5万首,超出各代诗歌总合的两三倍. 二、诗歌质量较高. 三、唐诗的题材和意境也几乎无所不包,修辞手段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对于想要另辟新境的宋代诗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王安石曾说:“世 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 唐诗的风格多种多样,有的偏于豪放,有的偏于深沉,有的偏于平易,有的偏于险怪.但不可否认,唐诗确有一种区别于其他时代诗歌的总体风貌.唐诗之时代风貌在于气象的恢宏、神韵的超逸、意境的深远、性情的天真、格调的高雅、语言的新鲜,以及由这些方面共同形成的健康的美、内在的美、灵动的美,这是一种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美感.因而唐诗的影响深远而又广泛,可以。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