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的那些诗篇涉及到同性恋的内容《郑风·子衿》一章就是描述两个男子相互爱恋的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日不见,如隔三月,可见这两男相悦已经热烈到了何等程度。此外,《山有扶苏》、《狡童》、《褰裳》、《扬之水》等章,都有“狡童”、“狂且”、“狂童”、“恣行”、“维予二人”之类的词句,这都是和男风有关系的。 2.中国古代的同性恋是怎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反对同性恋本身,同性恋与婚育没有矛盾。《诗经》中有不少诗歌是歌颂同性恋的,更有意思的是《郑风·女曰鸡鸣》这一篇,歌颂一个贤女劝夫勤劳并交良友,不过他丈夫的这个良友,很有点同性恋的味道,但是显然这位贤女一点也不介意,甚至代夫殷勤致意:“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知你对他勤眷恋,我解佩玉表奉献。知你对他很体贴,我解佩玉表慰问。知你对他很爱好,我解佩玉以报答。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既然同性恋入诗,可见在他的眼中,同性恋算得上是很纯正的感情了。这倒不是他开通,而是在当时,同性恋并不被视为异常。《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鲁昭公之子公叔务人有一个宠爱的娈童(嬖僮),叫做汪锜。当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公叔务人和汪锜同乘一辆战车奋勇拼杀,一同战死,一同停殡。鲁国人因汪锜年幼,就打算以殇礼葬之,礼仪上来说自然比成年人的葬礼低一些。孔子当时掌礼仪司法、施教化,他发表意见:“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意思是说:汪锜能拿着武器因保卫国家而战死,没什么成年不成年(葬礼)的区分,可见当时人是将同性恋视为常态的感情。 《诗经·山有扶苏》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就是因为貌美而受到郑庄公宠爱的。孟子不可能不知道子都暗箭伤人的事情,但是当他提到子都时,却忍不住赞叹道:“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不知道子都长得漂亮的人,是不生眼睛的。孟夫子整天养浩然之气,对国君都舍不得说几句好话,可是一提起子都,完全是悠然神往的表情,可见孟夫子的审美观很男色。 同样,女子同性恋在中国古代是相当普遍的,并被当时的人们所容忍。只要不发生过头的行为,人们认为女子同性恋关系是闺阁中必然存在的习俗,甚至当它导致为了爱情的自我牺牲或献身行为时,还受到人们的赞扬。明代一位名叫李渔(1611——约1680年)的人曾就此题材创作过一部叫《怜香伴》的戏剧,写得就是有关女性同性恋互爱的故事。 所谓余桃、断袖、安陵、龙阳等等,皆属文人雅士之语,至于古代的民间对同性恋还有不少俚俗之称,例如相公、兔子、男妓、娈童、像姑、小唱、香火兄弟、契兄弟、契父子、旱路姻缘、寡独书生、男色等等,而磨镜、契若金兰、菜户对食等则是专指女同性恋的。 3.春申君是同性恋吗应该是的 同性恋重来就没有缺席过,英雄亚历山大是,圣人耶稣,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是(寻秦记里面还是有点真实的史料)。 参考:/c?word=%B4%BA%C9%EA%3B%BE%FD%3B%CA%C7%3B%CD%AC%D0%D4%C1%B5&url=%2Ecn/u/45fe5b38010002la&b=9&a=17&user=baidu 4.孔孟如何看待同性恋孟夫子整天养浩然之气,对很多养他的国君都舍不得说几句好话,总是夹枪带棒的,可以一提起子都,完全是悠然神往的表情,可见孟夫子的审美观真的很男色很男色啊。 既然同性恋能入诗,可见在孔子的眼中,同性恋算得上是很纯正的感情了。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个说法一直受到后世质疑,不过《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见孔子即便没有删诗,对改订诗经错乱散失的音律也作出了贡献。 《诗经》中有不少诗歌是歌颂同性恋的,更有意思的是《郑风·女曰鸡鸣》这一篇,歌颂一个贤女劝夫勤劳并交良友,不过他丈夫的这个良友么,很有点同性恋的味道,但是显然这位贤女一点也不介意,甚至代夫殷勤致意: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知你对他勤眷恋,我解佩玉表奉献。知你对他很体贴,我解佩玉表慰问。知你对他很爱好,我解佩玉以报答。 呵呵,是不是有点像《红楼梦》里头的贾宝玉赠给蒋玉函玉带的情形。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既然同性恋能入诗,可见在他老人家的眼中,同性恋算得上是很纯正的感情了。这倒不是他老人家开通,而是在当时,同性恋并不被视为变态。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鲁昭公之子公叔务人有一个宠爱的娈童(嬖僮),叫做汪锜。当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公叔务人和汪锜同乘一辆战车奋勇拼杀,一同战死,一同停殡。鲁国人因汪锜年幼,就打算以殇礼葬之,殇礼就是没成年就死去的人之葬礼,礼仪上来说自然比成年人的葬礼低一些。孔子当时位列大夫,掌礼仪司法、施教化,他发表意见:“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意思是说:汪锜能拿着武器因保卫国家而战死,没什么成年不成年(葬礼)的区分,而对于二人之情事则不置一词,可见当时人是将同性恋视为常态的感情。 《诗经·山有扶苏》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个“子都”乃是众多郑国少女梦中的白马王子,大名叫做公孙阏,不仅相貌生得美,还有着一身的好武艺,能征善射,因此便做了郑庄公的大夫。 子都就是因为貌美而受到郑庄公宠爱的。郑国在决定讨伐许国的时候,组织了一次祭天的仪式,在仪式上顺带检阅部队,并提供一辆战车作为战争前鼓舞士气的竞赛奖品。大夫颍考叔乃是一位不服老的将军,他抢了就跑,子都怎么追也追不上,气得直跳脚。兵临许国城下的时候,颍考叔不愧为郑国第一勇士,擎着郑庄公的大旗一下子攻上了城墙,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得意,城下的子都想起争车之恨,越看越不顺眼,在城下抽出一枝箭照着他后心就射了上去,颍考叔顿时一命呜呼。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考叔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吓得逃亡到了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由于子都深受郑庄公的宠爱,在国君的庇护下,居然逃过了罪责。 孟老夫子精通历史,不可能不知道子都暗箭伤人的事情,但是当他提到子都时,却也忍不住赞叹道:“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不知道子都长得漂亮的人,是不生眼睛的。 孟夫子整天养浩然之气,对很多养他的国君都舍不得说几句好话,总是夹枪带棒的,可以一提起子都,完全是悠然神往的表情,可见孟夫子的审美观真的很男色很男色啊。 5.写同性恋的古诗之前又看到过的,不过没有保存求,或者更同 爱其一:《菊郎》桃夭杏败梅亦憔粉菊独占满堂娇莫笑蕊丝多妩媚纨绔英豪尽折腰其二《甜受》粉腰堪怜杨柳娇容更胜桃花蝶衣流转若朝霞翩翩仙人来下柳畔龙泉作伴花边杜康迎香蜂萦蝶缠且由他我自嫣然待嫁其三《爱侣》寒侵秋道,霜打林葩,泪洒菱花。 忧撼山骤雨,风烛危危,拍天鲸浸,孤舟岌岌。卮酒方歇,长亭应别,披襟当风两相偕。 同一笑,叹悠悠我心,惟君可解。江山万里同游。 今鸳鸳并骑何所求。但经天纬地,语惊四座,马踏连营,威震匈奴。 长铗未休,铁甲不卸,莫效妇人泣冢丘。功筵上,终比肩执手,恍然若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