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三年级的唐诗三百首

1.小学古诗三百首有哪些

一年级上册画[王维]静夜思[李白]一年级下册春晓[孟浩然]村居[高鼎]所见[袁枚]小池[杨万里]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赠汪伦[李白]二年级下册草[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望庐山瀑布[李白]绝句[杜甫]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望天门山[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三年级下册咏柳[贺知章]春日[朱熹]乞巧[林杰]嫦娥[李商隐]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苏轼]游山西村[陆游]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忆江南[白居易]渔歌子[张志和]乡村四月[翁卷]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王安石]秋思[张籍]长相思[纳兰性德]五年级下册牧童[吕岩]舟过安仁[杨万里]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六年级上册采薇[佚名]春夜喜雨[杜甫]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天净沙·秋[白朴]六年级下册元日[王安石]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七步诗[曹植]鸟鸣涧[王维]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江畔独步寻花[杜甫]石灰吟[于谦]竹石[郑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己亥杂诗[龚自珍]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苏轼]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2.三年级课外古诗三百首

三年级课外古诗

江南春 杜 牧

千 里 莺 啼 绿 映 红 ,

水 村 山 郭 酒 旗 风 .

南 朝 四 百 八 十 寺 ,

多 少 楼 台 烟 雨 中 .

注词释义

山郭:修建在山麓的城池.

酒旗:酒店门口的幌子.

南朝: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

四百八十寺:形容佛寺很多.南朝佛教非常盛行.

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烟雨:如烟般的蒙蒙细雨.

古诗今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元 日 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店.古代习俗,驱邪避瘟以求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风俗用桃木板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分挂大门左右驱鬼镇邪,每年一换.

古诗今译

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惠崇《春江晓景》 苏 轼

竹 外 桃 花 三 两 枝 ,

春 江 水 暖 鸭 先 知 .

蒌 蒿 满 地 芦 芽 短 ,

正 是 河 豚 欲 上 时 .

注词释义

惠崇:北宋早期僧人,苏轼的朋友.能诗善画,尤其喜画鹅、雁等禽鸟与河湖等水景,《春江晓景》是他的名作.

晓:一作“晚”.

蒌蒿:一种野草,多生在河滩,春天开白色小花,茎可以吃.

芦芽:芦苇嫩芽.

河豚:一种味道鲜美而有毒的鱼,加工处理后可食用.

古诗今译

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暖鸭子最先感受春天气息.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注词释义

西林:即庐山乾明寺.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

横看:从正面看.

识:知道.

缘:由于,因为.

古诗今译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3.小学古诗三百首有哪些

一年级上册

画[王维]

静夜思[李白]

一年级下册

春晓[孟浩然]

村居[高鼎]

所见[袁枚]

小池[杨万里]

二年级上册

赠刘景文[苏轼]

山行[杜牧]

回乡偶书[贺知章]

赠汪伦[李白]

二年级下册

草[白居易]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望庐山瀑布[李白]

绝句[杜甫]

三年级上册

夜书所见[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望天门山[李白]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三年级下册

咏柳[贺知章]

春日[朱熹]

乞巧[林杰]

嫦娥[李商隐]

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苏轼]

游山西村[陆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四年级下册

独坐敬亭山[李白]

望洞庭[刘禹锡]

忆江南[白居易]

渔歌子[张志和]

乡村四月[翁卷]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五年级上册

泊船瓜洲[王安石]

秋思[张籍]

长相思[纳兰性德]

五年级下册

牧童[吕岩]

舟过安仁[杨万里]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六年级上册

采薇[佚名]

春夜喜雨[杜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天净沙·秋[白朴]

六年级下册

元日[王安石]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

七步诗[曹植]

鸟鸣涧[王维]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石灰吟[于谦]

竹石[郑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苏轼]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4.小学古诗三百首

晓出(1)净慈寺(2)送林子方(3)

(南宋)杨万里 朱宣咸《晓出净慈寺诗意画--映日红》

毕竟(4)西湖六月中(10),

风光不与四时(5)同(9)。

接天(7)莲叶无穷碧(8),

映日荷花别样(6)红。

注释

(1)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著名的寺庙。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4)毕竟: 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6)别样:格外,特别。

(7)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8)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写莲叶之多,望不到头。

(9)同:相同。

(10)六月中:六月中旬。

译文

1)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 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 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2)毕竟是西湖的六月美景, 特有的风光与别时不同。 一片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 被阳光映照的荷花格外艳红

5.小学语文书三年级下册里的古诗

咏柳 贺知章《咏柳⑴ 》 唐·贺知章 碧玉⑵妆成⑶ 一树⑷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⑸ 。

不知细叶谁裁⑹出,二月⑺ 春风似⑻ 剪刀。 注释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成: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

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

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诗词 春日 (宋·朱 熹 )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7、东风:春风。

8 光景:风光。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