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怎么押韵的

1.诗歌中怎样押韵

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是隔句押韵。 近体诗除有的句首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古体诗一般也是隔句押韵。在这一点上,两者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说近体诗押韵严格,主要是指:

⑴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

⑵近体诗不能”出韵“,也就是说,韵脚(即押韵的字)必须只用同一个韵中的字,不许用邻韵的字。

诗人用韵一般根据当时的语音,同韵(即主要元音、韵尾相同)相押。上古三十个韵部基本上适用于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魏晋以后,语音的变化越来越大,诗人用韵也有不同。南北朝出现了许多供诗人选字押韵而编写的韵书。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分为一百九十三韵(声调不同属于不同的韵)。北宋陈彭年编篆的《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细分为二百零六韵。但是《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不完全符合当时的口语,诗人们都苦其苛细。事实上唐朝人做诗也不完全按照一百九十三韵或二百零六韵。当时就有”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某些临近的韵合起来用。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一百零七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并为一百零六韵。这一百零六韵就是常说的”平水韵“。”

平水韵“包括平生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尽管”平水韵“是南宋时才出现的,但反映了唐朝人做诗用韵的部类。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真韵,李白《渡荆门送别》、杜甫《旅夜书怀》用尤韵,杜甫《登高》用灰韵,等等。唐以后直到近代,尽管实际语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做近体诗时,还都依照”平水韵“。每一首诗的韵脚都必须是”平水韵“中同一韵里的字,否则就叫”出韵“。”出韵“的诗,就不能算标准的近体诗。所以,近体诗的用韵是很严格的。

古体诗就不然,它用韵较宽,可以用邻韵的字。例如杜甫《北征》的第一段,韵脚”吉、室、日、筚、出、失“是质韵,”勿“是物韵,”切“是屑韵,”惚“是月韵。古体诗还可以换韵。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前十几句,基本是平仄相间:”客、瑟“是陌、质和韵(仄),”船、弦“是先韵(平),”别、月、发“是屑、月和韵(仄),”谁、迟“是支韵(平),而”见、宴、面“是霰韵(仄)。

至于楼上说的”平仄“。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讲究平仄。当时有所谓”永明体“,它的特点就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到唐代,就正式形成了一种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近体诗“(包括律师和绝句)。但唐以后也仍然有按照古诗的作法写诗的。既不讲究平仄和对仗,这种诗称为”古体诗“,也叫”古风“。

【省略掉的是平水韵,你可以到网上搜搜。】

2.诗句押韵的条件如何像红楼梦中一样作诗

其实,诗现在一般有2中分类方法,一种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另一种则为绝句,律诗,古诗. 首先说一下押韵的问题,其实韵是指字的韵母,押韵即为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诗的双数行末字必须押韵,押韵旨在让诗琅琅上口,易于诵读,也可以说是写诗的一种格式(现代诗对押韵没有什么要求的) 下面介绍一下平仄问题(以绝句诗为例),平生字即读音为第一,二声的字,仄声字即为三,四声的字,当然,有存在特例,例如 一 就是仄声字,这类字除积累外,还可以用南方方言来读,发音短促的一般都是仄声字,如 白. 平仄的规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必究(即每行诗句的 第 一 三 五字的平仄可随意,而二 四 六 字则必须按照平仄平或仄平仄的方法填字) ,首联(诗的第一句)末字可平可仄,而颔联(诗的第二句)必为平声,颈联末字为仄声,尾联末字为平声. 相对律于向粘律:相对律是指相邻的两行诗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反,相粘律则指相邻的两行诗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同,在首联和颔联之间是相对律,颔联和颈联之间是相粘律,然后是相对律和相粘律的循环使用.。

3.诗歌中怎样押韵

诗歌都是押韵的。

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是隔句押韵。 近体诗除有的句首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古体诗一般也是隔句押韵。在这一点上,两者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说近体诗押韵严格,主要是指: ⑴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 ⑵近体诗不能”出韵“,也就是说,韵脚(即押韵的字)必须只用同一个韵中的字,不许用邻韵的字。

诗人用韵一般根据当时的语音,同韵(即主要元音、韵尾相同)相押。上古三十个韵部基本上适用于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

魏晋以后,语音的变化越来越大,诗人用韵也有不同。南北朝出现了许多供诗人选字押韵而编写的韵书。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分为一百九十三韵(声调不同属于不同的韵)。北宋陈彭年编篆的《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细分为二百零六韵。

但是《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不完全符合当时的口语,诗人们都苦其苛细。事实上唐朝人做诗也不完全按照一百九十三韵或二百零六韵。

当时就有”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某些临近的韵合起来用。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一百零七韵。

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并为一百零六韵。这一百零六韵就是常说的”平水韵“。

”平水韵“包括平生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

尽管”平水韵“是南宋时才出现的,但反映了唐朝人做诗用韵的部类。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真韵,李白《渡荆门送别》、杜甫《旅夜书怀》用尤韵,杜甫《登高》用灰韵,等等。

唐以后直到近代,尽管实际语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做近体诗时,还都依照”平水韵“。每一首诗的韵脚都必须是”平水韵“中同一韵里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出韵“的诗,就不能算标准的近体诗。所以,近体诗的用韵是很严格的。

古体诗就不然,它用韵较宽,可以用邻韵的字。例如杜甫《北征》的第一段,韵脚”吉、室、日、筚、出、失“是质韵,”勿“是物韵,”切“是屑韵,”惚“是月韵。

古体诗还可以换韵。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前十几句,基本是平仄相间:”客、瑟“是陌、质和韵(仄),”船、弦“是先韵(平),”别、月、发“是屑、月和韵(仄),”谁、迟“是支韵(平),而”见、宴、面“是霰韵(仄)。

至于楼上说的”平仄“。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讲究平仄。当时有所谓”永明体“,它的特点就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

到唐代,就正式形成了一种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近体诗“(包括律师和绝句)。

但唐以后也仍然有按照古诗的作法写诗的。既不讲究平仄和对仗,这种诗称为”古体诗“,也叫”古风“。

【省略掉的是平水韵,你可以到网上搜搜。】。

4.现代诗歌不要求押韵,要求什么

现代诗歌不是不要求押韵,只是对押韵要求没有古代诗歌那样严格.现代诗歌一般使用自由韵,也不像律诗那样明显.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的解剖当今一直处在争论之中.其特点主要如下:一、这是一首吟唱形式的诗歌,给人的感觉不是只来自视觉,而是多方面.二、本诗内容上有画外音,多条线跳跃进行;多个点既分离,又融合,思考角度广.三、诗歌深层内容包含避世、隐遁和厌世思想,与表面幸福与热爱的思想相互交织、矛盾.综上所述,使本诗触目惊心.你的诗立意高远,比一些自诩“好”诗高出许多.。

5.怎样做到诗歌的压韵

一 韵辙 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有“同声相应为之韵”的话,虽然和我们现代的解释有出入,但还是揭示了汉语词句语体的基本特征。

我们通常指的韵辙,其实就是戏曲、曲艺以及诗词、歌词的专用名称——合辙押韵。也就是诗词等当中的词句与词句,呼应起来有合辙押韵的关系。

1 合辙押韵 所谓合辙押韵,简单地说就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句尾字相押。大家都知道,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的(少数字只有韵母)。

如“汉”字,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 ,合起来读han (汉)。而合辙押韵同声母无关,如“弹”字,声母:d,韵母:an 。

虽然二字读音不同,但用的是把同一个韵母—an 运用到诗句的尾字中,以起到合辙押韵的作用。现编两句说明:铮铮铁汉,犹如炮弹。

两个句尾字押的都是an韵,读起来顺口易记, 也是诗词语体的基本特征。 2 韵辙分类 现代普通话的概念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话为表准的语音。

我个人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提倡用以北京话为标准的今(新)韵,这是因为古韵实在是令大多数人不易掌握,也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和创作。从现代人创作的诗词(含歌词等)来看,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十三辙”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来合辙押韵的。

“十三辙”即十三韵辙之意。这种韵辙的分类,起之于明清,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从语音的具体内容来看,就是将几个发音相近的韵部相互通融合并,也称通押。下面就将比较通行的韵辙名称及所含的韵母和收音列成一个简表,供大家参考: 辙名 包含的韵母 收音 一七i (—i) v (er) i v 姑苏u u 发花a ia ua a 梭波o e uo o e 乜斜ie ve ie ve 怀来ai uai ai 灰堆ei uei ei 遥条ao uao ao 由求ou iou ou 言前an ian uan van an 人辰en in uen vn en 江阳ang iang uang ang 中东eng ing ueng ong iong eng ong 以上就是十三辙表,供各位朋友参考。

3 押韵方式 诗词押韵的方式,既有传统的继承,也有现代的创新和发展。现代诗词的韵式一般都比较灵活,甚至有的诗词连韵都不要了,如有的散文诗或者自由诗根本就没有韵,只是词句的排列组合有诗词的模样而已。

笔者倒是认为:只要是诗词,还是应该有韵律的,有韵律的诗词才能算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诗词。但诗词作者对押韵的方式却是有一定的选择的,这是因为选择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对诗词意境表达的完美与否,起着较大的作用。

方式选择的不合适,会直接影响诗词内容的表达,削弱诗词的美感。诗词作者一般都回采用如下的几种押韵方式: (1) 通韵 一首诗里句句押韵,也就是说通篇押韵就叫通韵(排韵),也有俗称铁打韵的。

其特点是韵感特强,诗意较浓,易读易记。缺点是有时为了考虑押韵,限制住了词句的选择,从而影响了意思的表达。

笔者将在本版发的《随着-------》一帖,就是选择的通韵,押的是“灰堆”韵,请查阅。 (2) 跳韵 这是较常见的韵式,跳一句一韵,也叫隔句韵或双句韵,就是每隔一句一韵,单句不论,双句必韵,也有起句也韵的。

其特点是韵点分布工整,有较强的韵感。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象通韵那样句句必韵,这样可以省去一半的句子因考虑押韵而影响词句的选择和内容的发挥。

请参看笔者将发的《月离我很近,你离我很远》一帖,用的就是跳韵。 (3) 变韵 一般的长诗很难做到一韵到底,因为过长的篇幅只用一个韵,使诗意的表达和词句的选择,会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诗词作者往往采取变韵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在一首长诗中,采取两个以上的韵,就叫着变韵。这个韵式在长诗中比较多见,笔者就不举例说明了。

(4) 交韵 就是奇数句和偶数句各自押韵,即相互交替押韵。这种韵式最早见于《诗经》,现代诗里也有,但不是很多见。

笔者还是现作一首小诗句加以说明: 蜡烛燃烧柔弱的身体, 是为给别人带来光明。 她一生都在毁掉自己, 用泪迹书写光荣生平。

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韵”;二`四句用的是“中东”韵,这就是交韵。 (5) 抱韵 有的诗词作者还采取这样一种韵式,尽管不多见但时有出现。

就是在四句一节的诗中,一 四句押韵,抱着二`三句的押韵。为更好的说明问题,笔者还是写一首拙诗加以说明: 爱你不需要原因, 不存在任何距离。

只要决定作的事, 就需要努力勤奋。 一`四句押韵,二`三句押韵。

前者用的是“一七”韵,后这用的是“人辰”韵,前者抱着后者的韵。这种韵式更为少见,在这里就不多作说明了。

(6) 叠韵 这里的“叠”不是指前后字的叠,而是指前后句的叠,是指诗句中前后两句的末尾两字的押韵相同。也就是说“韵角”(末尾)两字有两个韵,最后一字是轻音节韵,这种韵式在诗词里也就更为罕见了,倒是在曲艺和儿歌中比较多见。

为了加深各位朋友的理解,笔者还是现编一拙诗加以说明: 你我分别好久啦, 度日如度三秋啦。 虽然朝思暮想啦, 甜蜜却润心头啦。

末尾第二字(久`秋`头)三字押的是“由求”韵,尾字押的是“发花”韵,这就是所谓的叠韵。 4 韵辙选择 诗词韵辙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 作品的内容和感情因素 首先是要充分利用韵仄音色上的特点,来表现丰富多彩的诗词情感。

如“发花”`“江阳”`“中东”`“言前”等韵的收音是放口。

6.诗歌中的押韵是指什么意思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释义

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规则编辑

古体诗押韵较为宽松,可以换韵,可以押邻韵。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③。但仍有例外情况,如柳宗元的《江雪》。

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请参照【平仄简表】④

押平声韵

近体诗为了声韵和谐,一般押平声韵,大多数近体诗(即唐及以后的诗,唐以前的叫古体诗)也遵守这个要求。但仍有押仄声韵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全文押入声(短促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无论以古入声韵尾还是以今普通话ie、ue韵朗读,均没有拗口之嫌。

一韵到底

原则上,近体诗中间不能换韵,尤其是在科考考场上的试帖诗、应制诗和限韵诗。但由于科考使用的《切韵》体系已经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语声韵,部分韵母已经合并或分离,更可能有诗人乡音难改,使用方音作诗,因而仍有在诗中更换为邻韵的作品,如杜甫的《吾宗》:

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

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

注:二、四、八句的“风”“同”“中”是平声“东”韵,第六句的“丰”是平声“冬”韵,“东”与“冬”通押。

日常作诗与应试不同,不应用应试的要求苛刻地对待作者,尤其是后世使用古韵书作诗的作者。

首韵借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原则上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应参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请参照通转古韵、【108部平水韵】

避忌

1、忌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2、避免同义字相押

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今天已没有必要再强调这一点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