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的读后感800

1.谁帮我写一篇《诗经》读后感

《诗经》产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公元前8——4世纪)。这个时代奴隶制正在形成,古老的中国那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此开元。人们的生活是开放、自然的,雏形的阶级压迫和斗争也逐渐出现。因此,在开始文明化的同时,文明古国——中国也正开始着压迫、斗争和竞争的历史。而淳朴的民风又岂是一时半会儿能被消磨得了的?《诗经》那优美的词句加以哲学的思想,给这最古老的歌声输灌上了永恒的、伟大的血液。孔子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经无

以立。”诗歌的意义便不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了。

诗歌总能给人以没的享受,有利于陶冶情操。《诗经》是最古老、最经典的诗歌之一,因此在美的意蕴上它更胜一筹。“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食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试想,阳光明媚的春天早晨,鸟鸣声给新鲜的空气里撒上清脆而欢快的调子,真让人觉得风景可餐。这景,美的沁人心脾。谁不会渴望身处这样一个郁郁葱葱的田野,尽情享受那美的让人无法不神往的阳光、水、空气以及质朴的民风?再试想,一个年轻的少女手执一个又深又大的筐,唱着歌去采摘他们的辛勤和汗水,你不会去说她没有淑女姿态,而是觉得既和谐又宁静。她低头,柔软的长发不小心触到那嫩嫩的桑叶,把露水沾在黑丝上,好美。她们娴熟的动作会舞乱你的眼神,不到预料的时间,她便会满载而归了。也许她会忧郁,你好奇吗?请细听,她再唱“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经典古诗的读后感800字左右,六二班的不要抄袭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3.急求《诗经 采薇》读后感(800字)谢谢

最近我读了《诗经》中的《采薇》,《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

就是一个戍边的士兵久历艰苦,

在还家的路上又饱受饥寒,

的悲伤心情。

这首诗

描写了周人向往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对战争的厌倦。

这时正逢北方游牧民族侵

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出征前“杨柳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三

年后,生还归来之时“雨雪霏霏”,战后萧索破败之景顿时跃然纸上,悲凄之感

犹然而生。

全诗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

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

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

从戍边者思乡的悲歌中,

我感悟到了生命的无能与叹息。

在保家卫国的精神

中,

感受个体精神境界对于自然生命的超越。

归途中感受个体生命对苦难的体认,

《采薇》

通过情绪诗意般的流露和宣泄,

提出了一个冷峻的理性思考。

在浩瀚博

大永恒的宇宙中,

人渺小的不及一粒微尘,

人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自己的选择,

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是自己的选择,但是他们那份精神令人感动。

《采薇》中的主人公一场战争将他无辜的卷入。他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

家,

却难以实现。

战争给予他的生存体验是既痛苦而又兴奋的。

在这里作者没有

写战争中流淌的鲜血,残缺的人体,扭曲的面孔,燃烧的战火,堆积的死体。是

因为人在社会主流意识的洗礼中短时间会被蒙蔽,

而只是展现了他来自群体意识

的兴奋,

让他体验了从未有过的荣光和威风。

同时也给他带来无限的思家的苦痛。

战争结束了,经过了生命的苦苦挣扎,他还是他,

“载饥载饿”。试问战争对他

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一种经历,

一种体验而已。

而这种经历与体验原本就

不是他的选择,即使他想选择也选择不了。

4.求《诗经》中《氓》的读后感800字多点就好

由爱情诗《氓》想到的

——《诗经楚辞》读后感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从人类诞生开始,爱情就注定与人类纠缠不清。在原始社会就有婚姻之神的流传,在西方也有丘比特爱神的神话,可以说爱情与婚姻就是延续人类社会的纽带。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留下了许多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的爱情主要集中在《国风》里,以《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

这些诗主要是民歌,主人公基本上是对爱情强烈追求的青年男女。这些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了人们心中的爱情及渴望。这些诗的存在,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的见证。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用各种手段来干预婚姻和家庭,因此那时的青年男女是没有爱情自由的,相反往往会受到各种压抑和阻挠。而受压抑的又是女性占多数,也是女性的反抗最坚决。她们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

《氓》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一开始写一个女子与一个看起来善良忠厚的男子相爱,经媒妁之言后结为夫妻。但女子在过了三年的贫苦生活后却受到了丈夫的无情抛弃。诗人痛心地把弃妇比作陨落的桑叶儿,说明三年的贫苦生活的煎熬,使她失去了青春美貌。当女主人发现自己上当被抛弃后,她不仅伤心、悔恨,而且愤怒地指责丈夫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坚强的敢于反抗的性格。但当时礼教的统治日益加强了,她得不到社会舆论的支持,连自己的兄弟也报着嘲笑的态度,说明她的悲剧,正是自由恋爱与礼教冲突的结果。

《氓》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是封建礼教的产物。而现如今我们教师的婚姻状况又如何呢?

调查显示,教师仍然是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最主要的因素依然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精神压力、职称压力、教学压力、家庭压力等。特别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面临的压力更大。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这些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并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对职业幸福的追寻,更影响了教师的情感世界。

一线的教师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家人,他们一心扑在学生身上,老人病了没时间照顾,孩子病了没时间照顾,甚至自己病了都没时间去看医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等送走了毕业班,等送走了这批孩子,等工作告一段落,等……结果导致的是,老人何时增添了白发,不知道;孩子悄然间已长大,没留意;身体早已亮起了红灯,浑然不知……

过度的劳累,使我们青春年华早逝,过多的精力转移,使我们忽视了对爱情的经营,一旦危机出现,必然是措手不及。

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婚姻,肯定不是封建礼教,那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而且也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5.作文《诗经》600―800字

寒假里,妈妈说,推荐我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感受古代的真实生活,身临其境。我兴致勃勃地接过来,《诗经》?带着疑问,我踏着春秋之风,走进《诗经》的田野,感受到了别样的乐趣。

《诗经》是由孔丘等整理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粹。诞生于先秦时期,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计有305篇之多,以抒情为主,有《风》、《雅》、《颂》三部分。

读《诗经》,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走进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有描写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如《国风·唐风》中,“王事靡弊,不能?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有表达对亲人、家乡的深深思念,如《国风·魏风》中,“陡彼岵兮,瞻望父兮。”有借古讽今的,如《雅·小雅》中,“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有表达对爱情的美好祝愿,如《国风·邶风》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妈妈告诉我,她曾听人说,阅读《诗经》的最高境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代那种朴实而真切的意境美:春日之燕燕于飞,夏日之习习谷风,秋日之蒹葭(坚加)苍苍,冬日之杲(搞)杲出日;可以感受到十五国风轻漫过身边,可以倾听到先秦诗人的感叹之声拂过耳边。

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为中华五千年文化而自豪,《诗经》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我还没有那样高的意境,可是,我对《诗经》却真的迷上了。每当翻开它的时候,总会被它古朴的辞章、丰富的想象、奔放的情感所深深吸引。

当我们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尔也可以回过头去,穿越历史长河,感受西周春秋年代的岁月往事,一起去领略圣贤的千年智慧——《诗经》的无穷魅力。

6.关于古诗的读后感,800字以下

我读《君子于役》

《诗经》里有这样的一首诗,名曰《君子于役》。诗中抒发了一位作妻子的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各种不适当的差役之不满。这首诗就像一幅图画,“妻离夫散,天各一方”的情景犹历历在目…… 《君子于役》这首诗是国风中的王风。王风,是东周初年周王室都城洛邑郊区一带的民歌、民谣。话说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为博美女褒姒一笑,听信奸臣虢石父之言,烽火戏诸侯,而招引了戎人和申国军队的进攻,都城镐京被攻破了。幽王本人也成了刀下之鬼。由于镐京已被战火烧得满目疮痍,其子周平王便将王都迁至洛邑,从此中国历史上便进入了东周列国时代。周朝王室早在西周时就已大分功臣、王亲国戚为各方诸侯;加上如今王室的力量日渐削弱,东周王室就成为傀儡,有名无实了。据史书记载:东周时,周桓王欲出兵伐郑,到处征兵,强迫人民服苦役,造成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想必《君子于役》此诗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被创作出来的。它忠实地刻画了一对普通的夫妻分离之苦,亦道出古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置人民饱受精神虐待而不顾的专制作风。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影子。人们在赏析一篇散文、一首诗时也必须看出其“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的动力”。从《君子于役》一文中,我们不难再理解日后“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事迹。余秋雨曾说:悲剧英雄总未免孤独,在中国,他们尤其孤独。是啊,主人公也一样,都是孤独寂寞的。不适当的制度所造成的悲剧,其心酸之情是能从诗篇中略见一斑的。 《君子于役》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一首闺怨诗,它也是一首思夫之作,说的是妻子想念去服役的丈夫。当我们翻开唐诗时,我们会发现唐朝中叶著名诗人王昌龄曾写过一首叫《闺怨》的七言绝句。这诗写的也是妻思夫,所思的丈夫是外出求取功名,是为了“光宗耀祖”的!且让我们看看此诗的内容吧:“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作为妻子的自然同意丈夫这样做,可到后来她又有点后悔了。悔的原因是春到人间,妇人却独守空屋;一年复一年,少妇年老色衰了,后悔妙龄时让丈夫外出。比起《君子于役》,《闺怨》是含蓄多了,其处境也不如《君》凄凉。《君》的丈夫到外服役去了,生死未卜;而《闺》中的夫君是去封侯拜相,妻子也有了心理的保障。《君》是悲哀与思虑的,《闺》只是带有想念之情而已。《闺怨》的韵律对照也远比《君》工整多了,其语句上的转折有力自然,非常细腻工巧。 《君子于役》可以说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其诗确实足以和《关睢》中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媲美。它大胆地歌唱出一个女人对其丈夫的思念,冲破了封建社会里“女为卑”、“女子无发言权”的束缚,同时也唱出了一个时代的哀歌…… 赋,是《君子于役》所采用的写作手法。这是一种白描的写作方式,直抒胸臆,用通俗话说就是“赤裸裸,不经加工修饰,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正因为《君》写得很白、很简单,老妪能解,所以它很容易使市井小民、普通大众中引起共鸣而广泛流传之。 作者在写《君子于役》这首诗时确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作者就把心里的话全都“掏”出来,唱成歌、编成曲子。古人皆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男耕女织;作妻子的白天除了做家务、烧饭之外,一无娱乐,二无消遣,这又如何能熬过没有丈夫的这段日子呢?适合穷困、单调、枯燥,将每一件小事都看得十分透彻,除了思念,还是思念…… 黄昏,给大地蒙上一层薄薄的雾纱,也给人们一种凄惨与神秘的感觉。家家的男人都已从田里归来了,唯有女主人公的丈夫音讯全无,此景可真谓“故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为了表示思念,作者只好望着那无边无际的苍茫大地,轻轻地哼着这首歌,流露出真挚的爱情、温情…… 《君子于役》作为《诗经》中的一篇闺怨诗,可谓开创先河。后世也有过不少类似的文章:有思夫、念妇、追忆老友等的,让人们能直接表达心中的感情,记下生命中难忘的一刻。就拿现代名篇《蝶恋花?答李淑一》来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就已经不只是浪漫、直接罢了,其中更含有了想象的风格。——这或许是诗词发展的演变吧。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这首小诗既不是什么黄钟大吕之乐,也非江南柔靡小调。可它所唱出的是几千年前黄土高原上千千万万名妻子的心声;它诉出了一个时代的不平;表现了早期的中国人民对于自由平等世界的向往

7.求《一个人的草木诗经》读后感 800字以上

看子梵梅的《一个人的草木诗经》,颇为受益,爱之不舍。遂写下点读后感,以慰己心。阅读,也算得上另一种修行吧。最先被这本书打动,是起于这个名字,“一个人的草木诗经”,估计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是有些草木情怀的吧。万物皆有灵性,即便是卑微如尘土,渺小如蝼蚁,也自有其让人不可渺视的神性之美。草木无言,静静生长,像我们安于俗世的这颗心。拿有限的人生,去安静地触摸纸上这些无限的光阴,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幸之又幸的事啊。安静地思考,安静地行走,安静地居于尘世的一隅,修一颗草木之心。

在安静的午后,靠在一屋子散淡的光泽里,小饮着菊花茶,与这些纸张进行近距离的对话,实在是安逸之极。爱极了这样的慵懒。这些草木的呼吸,渐次地打开了我内心柔软的部份,让我感到了这些真实的跳动。

距离让我爱上叶脉里的命运。是的,通过阅读,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我也爱上了这些草木的呼吸,爱上与我相仿的这些草木的命运。她们要我写下来,写我们之间隐秘的对话,写她们纤细微妙的内心,写这个尘世里一切有情的草木。若说这世间有什么是纤尘不染的东西,那一定非草木之心莫属。

《蒹葭》开篇第一节写到了众生为之倾倒的蒹葭。蒹葭,这个美丽的词汇,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古往今来各种文人墨客的笔下,被赋予美好情愫的象征。梵梅对她作了另一种解读,说:名可全其物,“蒹葭”可谓完美之命名,美好静姝,清雅合宜。其字体更是美艳而诗意,上下结构,妖娆却不失端庄,乃汉字之典范。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如是说,火烈鸟的红舌头披肩,晚霞倒映,海洋恬静,白霜的重量使它微倾,它眼花,疲态毕现,风骨朝向阴影,一转身,隐身于苍茫的经卷。安意如评此书:“从红尘中背转身去,于山野间穿行,与草木神交。隐秘而温润的草木,自成一方清净天地。一俯身、一抬头,拾取一花一叶,连缀成篇,清雅如兰,淡远悠长。”这种感受也许只有看过此书的人才有,每一次进山,或去一次田野森林,我都是一身草叶之汁湿淋淋地回来,那种与花草交融的神秘与惬意,无人能解。越过硕大的花朵和修长的花茎,埋首于草根底气,深得植物的呼吸,这种生活,我喜爱很多年。

8.<<诗经>>读后感 600字 急

自我开始读《诗经》,就一直在寻觅,寻觅可以表达心中感受的语言,却久久求之不得。

无意间听得萨松的诗,心中悸动了一下。诗三百,大多简短,却弥漫着清新和隽永。

它们都似种在我心中的蔷薇,慢慢积郁的情感又如长大的猛虎,我不敢轻易放它出来,怕它不识轻重伤了细弱的蔷薇。 可终是抵不住诱惑,不曾想,它竟懂得细嗅。

小心地游走在蔷薇园里,轻嗅其芳,独自体味那一份无声的悲喜。 诗经就是民歌,而民歌一旦不再被人传唱,就容易被遗忘。

其实它们远不如我们想象中的疏离而难以触碰。青年们追求心仪的女孩时更多是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而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现在人们表达思念也不需要吟唱什么,只要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那些或朴实或清雅的文字,已被遗落在了水之湄,变得朦胧而迷离。

初识《诗经》不是因为《关雎》也不是因为《蒹葭》。而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与我归说。”蜉蝣的生命很短暂,日出而生,日落而逝。

那么是否曾在某个黄昏,一只蜉蝣低低地伏在水面上,感受生命随着太阳金色的光芒一起化为粉末。低泣着:身上的麻衣似白雪,心中的忧伤呀,何处是我们的落脚地! 还记得在《赤壁赋》中苏轼曾生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然而在千年的岁月里,沉淀下来的能称之为沧海一粟的人也仅是一小部分,很多生命卑微的还不如沧海一粟。缘起缘灭间,不留一丝痕迹。

《桃夭》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而模糊的,那一树的繁花,轮廓并不鲜明。只因“灼灼”到极致,缭乱了赏花人的眼。

桃之夭夭,是在无声的岁月里,独自盛开的芳华,自此岁月便有了声与色。就在这样明朗的岁月里啊,姑娘出嫁了,欢欢喜喜地进了夫家的门。

然而跨越千年的风吹过,落花似雨,却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徒留我一人惘然……。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