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研究方向

1.唐诗的具体发展过程

唐诗学发展史是叙述唐诗学的学术研究历史,文学史的学术史研究只有在注意到与其相关的各种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地描述其历史发展过程,才有可能合理地解释有关的文学现象.唐诗学发展史的体系建构,是要将诗学与影响诗学发展的诸种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一个整体,阐述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诗学发展的综合影响.唐诗学发展史是叙述唐诗学的学术研究历史,从历代读者的阅读热情发展到历代文人对唐诗特质的自觉探求,这既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又是一个具有特殊意蕴的文化现象.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它是中国古代诗学史研究的一部分.但要解释唐诗学的形成、特别是唐诗学能够成为一项热门的学术研究史,问题却要复杂得多.也就是说,仅仅关心诗学本身是不够的.因为诗学现象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变革、文化传统、哲学思潮、学术思想、士人心态以及文学本身发展规律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会产生综合效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术趋向和学术研究的方法.当我们研究唐诗学发展史时,不仅要理清唐诗学学术史的发展线索,而且应该揭示出唐诗学史得以建构的条件及其原因、解释唐诗学的发展何以呈现出今天这样的历史面貌而不是其它状态.笔者认为,文学史的学术史研究只有在注意到与其相关的各种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地描述这个历史发展过程,才有可能合理地解释有关的文学现象;因此,唐诗学发展史的研究,必须同时阐述上述那些非诗学因素与诗学发展的有机联系,并把它们看成是唐诗学史体系建构的一部分. 一、关于唐诗学的存在基础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唐诗历来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如今随便走到书店里逛逛,还总能看到这个热潮的余波.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人挑选有关唐诗的普及读物或唐诗选本.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笔者在香港街角书店的一堆畅销书里,发现一种新印的《唐诗三百首》赫然躺在《求职指南》和《心灵鸡汤》之间.这对一个长期从事唐诗研究和教学的人来说,多少会有一丝凄凉之感.但不管怎么说,目前的街景至少说明,唐诗依然存在,即使隐去时代背景,作为一种审美积淀,也已经和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了.说来也怪,中国人对唐诗的热情为何经久不衰呢?清人赵翼早就说过:“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待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注:《瓯北集》卷28,嘉庆寿考堂本.)赵翼的时代距离李杜的时代已逾千载,但当时的唐诗读者依然人数众多,赵瓯北有点不满,主张当代人可以创新,不必老是嚼李白和杜甫.可是这“各领风骚”的建议似乎并没多少响应,《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孙洙与赵翼是同时代的人,在今天,赵瓯北的“知名度”未必超过孙洙,而孙洙的出名可以说是沾了唐诗的光.唐诗普及的程度是中国“正统”文学中其它样式无与伦比的.历代的唐诗选本仅算现存的,也不下三五百种,所以,唐诗的各类总、合集的编选,安全可以称得上一门很热的“选学”;自宋以后,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人对唐诗的保存、刻印、注释,以及对唐诗的作者、艺术等问题花大气力来研究,这种学问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独立的文学现象,它本身的存在以及发展也构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当有学者提出“唐诗学”的概念,学界立即首肯了“唐诗学”以及“唐诗学史”的研究价值.唐诗学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要归功于唐诗的魅力.后代的普通百姓把唐诗作为启蒙教材,把习唐诗看作是中国人基本文化素质的体现.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表现了中国人这种传统的需求.也许和文人发议论有点相似,人们说话的时候,喜欢引几句唐诗,“出口成章”,引用一句,胜说千言万语.唐诗,这朵千年以前盛开的奇芭,能不断地引起后人的观赏兴趣,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是唐诗的语言,作为一种情感符号,它融进了全民族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人们对它的理解是超越时空的,不需要掌握详尽的时代历史背景.很多诗句甚至不用注释,只要是中国人,只要受到过中国文化的熏陶,都能心领神会.例如,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诗的语言仍是一种艺术语言,有着很强的艺术概括力,是相当凝练的语言.它既是全民族共同的语言,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水准,与一般的生活语言有本质的区别.这样,唐诗的名句能在当代生活中继续作为交流的语言,传递信息.其次是共通的审美理想.唐诗的流传,与中国人千百年来审美传统的稳定性有关.中国人追求含蓄、朦胧、沉稳的美,追求恬静、超脱的诗歌意境.与西方的审美特性不同,中国人更偏重于欣赏委婉曲折、含蓄深沉的艺术,讲究绵里藏针的机智微妙和尺幅万里的浓缩,而总是不太喜欢一泻千里的铺张以及溢于言表的直抒情怀.例如,有人批评柳宗元《渔翁》的最后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有蛇足之嫌.正是因为这两句恰恰点出了全诗所追求的境界——一种企求超脱的悟.诗学史上有过相当激烈的唐宋诗优劣之争,就是如何保持并平衡传统审美理想的反映.钱钟书《谈艺录》说:“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

2.宋诗有什么好的研究方向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

文学史上提到宋诗,有时作为宋代诗歌的简称,有时则指某种与唐诗相对的诗歌风格。其成就虽不如唐,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

宋代诗歌依时间先后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沿袭期 从北宋开国到宋真宗赵恒朝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宋诗基本上沿袭唐风。

主要流派有以王禹偁(954~1001)为代表的白居易体(简称白体),魏野(960~1019)、林逋(968~1028)为代表的晚唐体和杨亿(974~1020)、刘筠(970~1030)、钱惟演(977~1034)为代表的西昆体。从个人成就讲,以王禹偁为最大。

他是宋代提倡向李白、杜甫、白居易学习的第一个诗人,写下不少关心民间疾苦的诗篇。就流派言,以雕章丽句、多用典故的西昆体影响为最大。

11世纪初二三十年的诗坛,基本上为它所把持。 复古期 宋仁宗赵祯时,欧阳修、梅尧臣 (1002~1060)、苏舜钦(1009~1048) 等青年文学家,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同时,连带反对杨亿、刘筠片面追求偶切、不重内容的近体唱和诗风,上承宋初王禹偁关心现实的精神,主张大量创作以反映国计民生为传统的古体诗,以配合当时的政治改革运动。

这一时期,梅尧臣同情民间疾苦的名篇《田家语》、《汝坟贫女》,苏舜钦反映宋廷积贫积弱社会问题的《城南感怀呈永叔》、《庆州败》,欧阳修揭露官府腐败的《食糟民》,蔡襄(1012~1067)、石介(1005~1045)等人直接干预政局的《四贤一不屑》和《庆历圣德颂》等古体之作陆续问世,名重一时,朝野诗风为之一变。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独特面目,也在此时初步形成。

革新期 11世纪后半期,王安石、苏轼相继主盟诗坛,宋诗创作形成第一个高峰期。王、苏两人政治见解和诗歌主张多所不同,但锐意创新,力图建立个人风格的不倦追求则一。

代表作如王安石的《明妃曲》、《乌江亭》诗,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充分发挥了宋诗长於议论的特点,读后耐人回味,被公认超出唐人的同类作品。苏轼则在“以诗为词”的同时,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开了头的“以文为诗”推进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的地步。

苏诗的超迈豪纵,触处生春,富於创新精神,其名作《百步洪》诗中一气呵成的七个联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是最好的自然写照。王、苏两人刻意求新而创作的一些小诗,如王诗《泊船瓜洲》,苏诗《题西林壁》,或以新鲜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丰富的哲理发人以深思,历久而传诵不衰,也为宋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还有黄庭坚(1045~1105)、陈师道 (1053~1101)等,并出苏轼门下,但诗风与苏氏不同。 凝定期 黄庭坚作诗,有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方法,目的是“以故为新”,尚不失宋诗革新期的首创精神。

后来起而效法者,以此为定式,形成在南北宋之际影响十分巨大的江西诗派,宋诗重新走上了模仿前人,只在文字技巧、声韵格律方面颠来倒去的形式主义道路。直到南渡之际,陈与义(1090~1138)等人由早期江西诗人对杜诗声律的偏爱转向学习杜甫懮国懮民的精神和苍凉沉郁的风格,在诗歌中反映出民族灾难降临之初知识分子的爱国感情,宋诗停滞不前的现象才有所改变。

中兴期 南宋前期,抗敌、北伐成为诗人表现的重大主题,爱国诗的大量涌现,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前代并给后世以莫大影响的典范,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以陆游为代表的中兴诗人,纷纷从江西诗派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风格。

陆游的“从军乐”、杨万里(1127~1206)的“诚斋体”、范成大(1126~1193)的田园诗,均能独自网开一面,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除爱国、抗战之外,农村下层民众的生活,也是他们的共同题材。

诗歌语言也开始趋於通俗、自然和口语化。杨万里的“活脱”,陆游的平易,范成大的明白如话,包括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诗歌的平直质朴,均使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与前几个时期以及唐诗的不同面貌。

飘零期 南宋后期,再也没有出现比较重要的诗人。先后活跃在诗坛上的“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为诗宗贾岛、姚合,重新走宋初的沿袭晚唐诗风的老路,虽也写出一些清新可读的作品,但总的来说,宋诗也如当时的政局,已是风雨飘摇,每况愈下。

直至宋末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以血泪凝成的正气歌留名汗青,宋诗才最后迸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关於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

“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徵,有著深刻的时代根源。

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

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徵。其次,宋代。

3.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代表作家好作品有哪些

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发展过程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②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③中唐诗歌.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④晚唐诗歌.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伤时忧国,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总体风格轻浅纤微.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成就 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唐人古体诗既可抒情,又可叙事、议论.由于受近体诗影响,唐人古诗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于晋、宋以前古诗的纯任自然.五古在唐初犹承齐梁变体,经陈子昂的变革,张九龄、李白的发扬,至杜甫而堂庑顿开.七言则是不入律的歌行和古诗与精工整炼、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的双轨并行.乐府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唐人乐府多不合乐,或借旧题写新意,或立新题记新事.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为最高.五七言律诗是唐代新兴诗体.五律经王绩、初唐四杰,至沈、宋终于实现体制规范化.七律兴起较晚,至沈、宋和杜审言始有成篇.经王维、李颀和高、岑等人的发展,到杜甫境界大开.此后,五七言律平行发展.大历十才子、贾岛、姚合、许浑、赵嘏等均是律体名家.至晚唐李商隐,七律的音调美和语言技巧,发展到更为成熟的境地.律诗中又有排律,多数作者往往逞博矜奥,夸多斗靡.少有佳作.杜甫的部分排律,写重大题材,工整流美,成就较高. 唐人绝句用来和乐歌唱,创作之盛,终唐之世未衰.盛唐前绝句,兴象玲珑,语意浑成,情景单纯,韵味悠长;以李白、王维、王昌龄最为擅场。

4.当今现代诗的发展方向

古代中国诗歌大多束缚于格律。诗词赋。题材范围也比较狭窄。其评判的标准也差不多,在一个范围内可以评价。

自白话文以来,现代诗歌更加自由,更加灵活,范围更加广阔。因为写作风格跟手法流派的丰富,评判的标准更多多元化。

中国诗歌发展不好不在于对外的吸收,反而因为对外的吸收,打开了束缚,更加的自由。

反而是中国现在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现在人文的衰落。文学,艺术的不重视,似乎只看到利益与金钱的东西。想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那时的人写诗成风潮,谈对象都要看看喜不喜欢文学,会不会写诗与唱歌等等。而现在呢。

5.比较喜欢文学 , 诗词 , 然后考研的话 ,什么方向比较适合

建议中国古代文学考研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和方向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本学科以唐代文学研究

为龙头,别集研究、地域文学研究、佛教文学研究并重,带动其他文学研究协调发展。重视传统方法与新方法整合运用,将文学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相结合。

突出文学资源的属地特色,强化资料库建设,将丰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2.中国古代文学就业方向

就业前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并不是很理想,由于此专业研究范围比较特殊,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广泛,所以限制了此专业就业,但是此专业的毕业生在

文化界有很高的地位,如果专业知识够扎实找到一份相对对口的工作也不是难事。就业去向:

(1)适合到大中专院校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

化史的教学研究工作;

(2)适合到编辑出版、文化宣传部门从事编辑、文秘、管理工作;

(3)适合到各级社科研究部门从事科研工作。职业规划:参加各种编辑

证考试获得相应证书。

3.中国古代文学相关职位

文史类教研员,文化宣传,企宣专员

6.唐诗的发展分哪几个时期

答:唐诗的发展分四个时期

1. 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也是初唐有名的诗人,他是第一个举起诗歌革命大旗的作家。在文风上,初唐时期的诗人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2. 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田园诗派和高适、岑参代表边塞诗派。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3. 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处于低潮,后期则重现繁荣景象。前期代表诗人刘长卿、韦应物(山水诗,王孟余绪)、卢纶、李益(边塞诗,高适、岑参余绪)后期则出现“新乐府诗派”、“韩孟诗派”。白居易、元稹领导了新乐府运动。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

4. 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为夕阳返照时期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其中,李商隐和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