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腊八的诗歌

1.关于腊八粥的诗歌

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

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

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

<<百丈清规>>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申供养。”寺院在这天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

早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各个寺院送七宝五味粥让门徒斗饮,称之为“腊八粥”,又称“佛粥”。

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

“腊八粥”不仅为僧侣享用,民间也很盛行。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燕都游览志>>也说,十二月八日,民间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多者为胜。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西域诸国志>>说,天竺国十二月十六日为腊,而<<唐书.历志>>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八日为腊八。

李福<<腊八粥>>诗说得很详尽:“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之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言“我无得”。此景亲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极。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

此志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仗大慈力。眷焉对是粥,跻望蒸民粒。”

这首<<腊八粥>>,写得悲凉凄切。诗人看到荒年民不聊生,对饥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虽然当时官方在开元、瑞光两寺设粥厂救济贫民,但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灾区的困境,“腊八粥”未必真能作功德。 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

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夏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原料配方 大米50克 黄小米50克 粘黄米50克 糯米50克 秫米(粘高梁米)50克 红小豆100克莲子100克 桂圆100克 花生米100克 栗子100克 小红枣100克 白糖适量制作方法 1.先将莲子去衣去心放入碗中加水浸没,再放入蒸笼,用旺火蒸约1小时,蒸熟取出备用。

2.将桂圆去掉皮、核,只要肉;将栗子剥掉壳及衣。 3.锅内放入适量的水,然后把秫米、红小豆、花生米、小红枣洗干净倒入锅内煮,待煮成半熟时,再将大米、黄小米、粘黄米、糯米洗干净倒入锅内一起煮,待锅开后,再用微火煮。

将粥煮熬到七八成熟时,把蒸熟的莲子倒入粥内搅拌均匀,开锅后再煮一会移下火来,盛入清洁消毒的锅内,撒上白糖即成。

2.关于腊八的诗句

腊八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晋·裴秀——《大腊》 晋时河东闻喜人裴秀,由魏仕晋,不觉又到岁终腊日,提笔挥毫写出《大腊》诗一首:“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 杜甫 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

北齐·魏收——《腊节》 诗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 唐·杜甫——《腊日》 诗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清·李福——《腊八粥》 清代《清嘉录》引用了李福的《腊八粥》一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

清·道光帝——《腊八粥》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 道光帝 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清·夏仁虎——《腊八》 诗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望采纳 谢谢

3.关于腊八节的古诗

1、《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作者: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2、《腊节》 作者: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3、《腊日》 作者: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4、《腊八》 作者: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5、《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作者: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4.描写腊八的诗句

腊八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1、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2、晋·裴秀——《大腊》 晋时河东闻喜人裴秀,由魏仕晋,不觉又到岁终腊日,提笔挥毫写出《大腊》诗一首:“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

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

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

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

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

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

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

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3、北齐·魏收——《腊节》 诗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

4、唐·杜甫——《腊日》 诗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

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5、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

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6、清·李福——《腊八粥》 清代《清嘉录》引用了李福的《腊八粥》一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

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

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

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7、清·道光帝——《腊八粥》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

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8、清·夏仁虎——《腊八》 诗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

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5.腊八节的诗

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

宋代:汪莘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篮举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清 道光帝--《腊八粥》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清 夏仁虎--《腊八》

诗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

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6.【吃腊八粥作文】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俗。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发现,女童急忙跑回家寻找食物。

可她家境贫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种的杂粮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几粒米。

姑娘向来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她将每个粮袋子底下所剩无几的粮食搜罗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种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很快苏醒过来,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

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

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众将募化来的斋粮煮成稀饭,来供奉神佛,将佛粥供过之后,再分给穷人食用。后来,腊八粥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

南宋诗人陆游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腊八粥作为民间的吉祥食品相互赠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每年的腊月初八,母亲都会给全家人熬一锅香甜可口的腊八粥。那时的生活很清苦,没有太多的东西用于做粥的配料,可是母亲却总会想尽办法给我们做上热腾腾的腊八粥。

母亲把事先煮熟的红豆、绿豆、花生和淘净的大米、小米、黏米、芝麻一起倒入大锅中,盖上锅盖,在灶里架好火。待开锅后,母亲隔一段时间用饭勺搅几下,防止粘锅,随着锅里咕嘟咕嘟冒起的泡泡,腊八粥的香味顿时溢满了整个土屋。

手捧着盛满香喷喷腊八粥的大碗,心里感觉幸福极了。急不可耐地吃上一口,甜甜的粘粘的滑滑的感觉让我爱不释手

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暖和温馨,给全家人平添了一种过年前的节日气氛。那时我只是觉得腊八粥好吃,而没有想得太多,直到参加工作离开了家,才越发感受到这其中承载着母亲太多的辛劳,太多对子女的美好祝愿。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腊八粥已不再是什么新奇食品了。如今超市里有配好的腊八粥原料出售,品种多样,包装精美,我也曾买回家试着自己 熬过, 但是却不再有童年的记忆和温馨了。

相关
上一篇
舜诗经
下一篇
诗经霁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