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唐宋词的“女性化”“南方化”具体表现唐宋词的女性化来自于其女性化的传播环境和方式。 然而从现存文本和文献来看,文人词成熟过程中女性化审美特征的形成并不是男性文人的被动适应,而是他们的主动选择。面对可以选择的文学遗产,五代文人跳过了对盛唐之音的学习,直承被讥为“亡国之音”的宫体诗,其原因就在于宫体诗的女性化特色:“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 北宋李荐《品令》的夫子自道也很能说明问题:“唱歌须是玉人,檀口皓齿冰肤。意传心事,语娇声颤,字如贯珠。 老翁虽是解歌,无奈雪鬓霜须。大家且道、是伊模样,怎如念奴?”对于以男性为主的听众来说,曲子词的演唱者是否解歌并不重要,这似乎与词需合乐可歌的要求背道而驰。 实际上,宋人(男性)强调的“可歌”一直是特指“女声”。我们可以随意地举一些例子:“今人独重女音,不复问能否。 而士大夫所作歌词,亦尚婉媚。”(王灼《碧鸡漫志》)“词当叶律,使雪儿春莺辈可歌,不可以气为色。” (刘克庄《题刘澜乐府》)“长短句当使雪儿、啭春莺辈可歌,方是本色。”(刘克庄《翁应星乐府序》)“非朱唇皓齿,无以发其要妙之声。” (王炎《双溪诗余自序》)“但唱令曲小词,须是声音软美。”(吴自牧《梦粱录》)而词人们也并不掩饰他们在女性化环境中的心醉神迷,“文章宗师”欧阳修这样描述自己听歌时的心理体验: 歌檀敛袂。 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 清圆。 百绯明珠一线穿。 樱唇玉齿。 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 满坐迷魂 酒半醺。(《减字木兰花》) 词在宋代的文学地位远不如诗,宋人对词的重视也远不及诗。 南宋胡寅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名日曲,以其曲尽人情耳。方之曲艺,犹不逮焉。 其去曲礼,则益远矣。然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日谑浪游戏而已也。” 然而,在男性文人“笔墨游戏”的自我掩饰中,我们得以窥见他们深藏于内心的真实欲求。席勒说过:“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也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通过作词、唱词、听词的“游戏”,男性词人的“阿尼玛”冲破“男女有别”的性别大防,得到了宣泄和释放。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男性们为什么要在被他们视为“小道”、“薄伎”的曲子词中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和热情;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才能理解为什么当歌妓唱词不再是文人词的主要传播方式和创作环境以后,女性化的抒情和叙事方式却依然是男性词的主流。 因此,唐宋词“男子而作闺音”的意义就不仅在于它表现出男性文人对女性生活状态和情感的审美好奇或人道关怀——这种关怀是居高临下的,更在于这是词人本身“阿尼玛”情绪的宣泄,这种发自自我内心和人格构建需要的宣泄使“男子而作闺音”成为一种真实的心理体验:其中既有作为观察者对对象(女性)的内模仿,又有出于个人生命体验的最为真实的表现。这就是男性词人的闺怨词真切动人完全可以乱真的原因所在。 而且我们必须承认,其中有的作品甚至比一般女性词更为生动。以下面两组词为例: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 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 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 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 去。(欧阳修《蝶恋花》)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 路,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 归。(魏玩《菩萨蛮》) 欧阳修的闺怨词情感细密缠绵,把身处深闺的女性无法把握爱情和青春的无奈痛苦描写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身为女性的魏玩之词却显得单薄得多,词人向往鸳鸯成双的爱情,却欲说还休,终于草草收场。这一方面是由于贵族女性所受的礼教约束较多,不便于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男性词人潜意识中的性别替代,使之超越了对象化描写和工具化使用的层次,进入情感层的同情乃至价值层的认同。 二、寄托比兴:“阿尼玛"的伪装 正如我们在上文所讨论的那样,男性文人的“阿尼玛”情结在现实中是受压抑的,男性在现实生活中对女性的仿效以及对女性价值观的认同都会招致整个男性社会的唾弃。柳永的悲剧证明了这一点。 张舜民《画墁录》载: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 官。 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日:“贤俊 作曲子么?”三变日:“只如相公,亦作曲 子。” 公日:“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 拈伴伊坐’。”柳遂退。 “彩线慵拈伴伊坐”出自柳永的《定风波》。这首词从女性视角表现对传统男性价值的否定,以郎情妾意对抗建功立业,柳永因此受到了以晏殊为代表的主流社会的排斥。 实际上,晏殊本人的词作也常常受到社会舆论的质疑,如王安石曾讥笑他“为宰相而作小词”;而一向不在乎世俗评价的晏几道也必须为父亲巧加解释:“先君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这说明,“妇人语”以及其内在的性别转换意义在男性社会是具有某种非法性的。 既然“阿尼玛”作为一种本能欲求不能直接地得到实现,那么就必须通过“一种相当歪曲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歪曲的形式”即伪装,而文学领域的“香草美人”传统恰。 2.宋词中的故事一)戴复古夫妻的诀别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载:戴石屏先生复古未遇时,流寓江右武宁,有富翁爱其才,以女妻之。 居二三年,忽欲作归计,妻问其故,告以曾娶。妻白之父,父怒,妻宛曲解释。 尽以奁具赠夫,仍饯以词云(名《祝英台近》)。夫既别,遂赴水死。 可谓贤烈也矣!” 戴复古妻的诀别词《祝英台近》这样写道: 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 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 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 如何诉。 便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 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 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词中的女主人公已隐约透露出了准备为情赴死的决心。 可其善良、宽容、坚贞、刚烈的心意并没有让朝三暮四的戴复古心生留意,戴复古还是绝情地走了。 十年之后,戴复古满怀对亡妻的怀念与歉疚,在妻子的坟前写下了《木兰花慢》一首: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 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 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 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 流恨落花红。 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 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 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春衫虽破依旧暖,飞鸿成双人自寒。戴复古对亡妻的怀念,虽是真挚的,但相比于其妻的挚情却是无力而苍白的。 十年之后,天人永隔,戴君虽在内疚之中悔恨不已,但却轻谓‘一点闲愁’以概之,听起来总让人感觉他更像一个不负责任的浪荡公子,即便不是虚情假意的表白,与其妻的作为相比也差出天壤之别。 (二)李之问再娶聂胜琼 《青泥莲花记》载:李之问仪曹解长安幕,诣京师改秩。 都下聂胜琼,名倡也,质性慧黠,公见而喜之。李将行,胜琼送别,饯行于莲花楼,唱一词,末句曰‘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李复留经月,为细君督归甚切,遂饮别。不旬日,聂作一词以寄李云云,盖寓调《鹧鸪天》也。 之问在中路得之,藏于箧间,抵家为其妻所得。因问之,具以实告。 妻喜其语句清健,遂出妆奁资夫取归。琼至,即弃冠栉,损其妆饰,委曲以事主母,终身和悦,无少间焉。 这首《鹧鸪天》寄李之问写到: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词写得清丽幽婉,也难怪李之问妻被其清健的语句所感动,出妆奁资夫取归”之。 让聂胜琼这个歌妓身份的下层女人,有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美满的感情归宿。看来不独男人喜爱才女,就连女人自己也能被真正的才女所折服啊! (三)施酒监与乐婉的来生缘 明陈耀文《花草粹编》卷二,引宋杨湜《古今词话》(原书已佚)云:杭妓乐婉与施酒监善,施尝赠以词云: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 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 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 楼外朱楼独倚栏,满目围芳草。 乐婉以《卜算子》答施: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一位风尘女子,至性真情,豪爽洒脱。 以拼了之情,道出相思之深,相爱之切。却终究不得不屈从于无奈的残酷现实,只待重结来生之缘。 施君得此红颜知己,虽遗憾不能永结连理,却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四)朱淑真的梦中情人 朱淑真的感情经历极为不幸,作为一位女词人,她有多情而敏感的内心世界,也有心仪的梦中情人,但她却不能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不嫁给一个庸俗之徒,过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相思岁月。 她只有在《清平乐》词中追忆自己曾经的恋人,和短暂甜美的爱情生活体验: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汝台。 全词通俗明白,艳而不亵,全赖女词人大胆率真的表白。了解了她痛苦的一生,反衬出这乍现即逝的欢乐时光,有谁还能以假道学家们的嘴脸抵之为有失妇德”呢! (五)金定和刘翠翠的诗词姻缘 宋朝末年,淮安才子金定和刘翠翠家住比邻。 二人既是同窗好友又是年龄相同。彼此朝夕伴读,青梅竹马,渐生情愫。 一日,金定赠刘翠翠情诗一首: 十二栏杆七宝台,春风随处艳阳开。 东园桃李西园柳,何不移来一处栽。 刘翠翠和诗一首: 平生每恨祝英台,怀抱何为不早开。 我愿东君勤用意,早移花木向阳栽。 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新婚之夜,刘翠翠于枕畔有感而作《临江仙》一首: 曾向书窗同笔砚,故人今作新人。 洞房花烛十分春,汗沾蝴蝶粉,身惹席香尘。 尤雨殢云混未惯,枕边眉鬓羞颦。 轻怜痛惜莫辞频,愿郎从此始,日近日相亲。 金定步原韵答和《临江仙》一首: 记得书斋同笔砚,亲人不是他人。 扁舟来访武陵春,仙居临紫府,人世隔红尘。 海誓山盟心已许,几番浅笑深颦。 向人犹自语频频,意中无别意,亲外有谁亲! 看了二人的诗词答和,不能不让人羡慕金定和刘翠翠的美满婚姻和柔情蜜意。 3.唐诗宋词中描写女人面容的诗句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肤若美瓷 唇若樱花 明眸皓齿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亭亭玉立 杨柳细腰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红,着粉则太白。 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杨柳细腰赛笔管,说话燕语莺声。粉香处弱态伶仃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嘴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所谓美女,应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淡眉如秋水,玉肌伴轻风 英英妙舞腰肢软。 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 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乍入霓裳促遍。 逞盈盈、渐催檀板。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 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 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 额鹅黄.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 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最是那回眸一笑,万般风情绕眉梢。 香腮染赤,耳坠明珠直摇曳。云鬓浸墨,头插凤钗要飞翔。 春葱玉指如兰花,三寸金莲似元宝。云袖轻摆招蝶舞,纤腰慢拧飘丝绦。 爱彼之貌 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 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 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 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 美也!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出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洛神赋) 树林阴翳,雾气氤氲,甜腥的气息凝然不动,那花儿就在那儿。 我从来没有见过。花朵奇大,洁白泛青,四片花瓣两两相对,如欲合拢的手掌,更像一个青花的大碗。 云归岫,花无语,烟络横林,山沉远照,一弯新月正渐渐清晰。远远的,我看见他走来。 伶仃独步,蓝衫飞舞,盈盈望断。漫野的山花忽然在风中舞成巨大的旋风。 我转身跑回茅舍,不顾祖母的疑惑,轻轻的,我攀上那株老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每一朵梅花都如飞舞在月色下的白蝶,红蕊点点,如我心底骤然的狂喜和凄怆。 他终于站在梅树下了,月光下我看见他微微扬起的清癯的脸,满眼的惊喜与欢愉。我笑了,笑声清澈而明艳…… 我终于要走进我的故事了,牵着他的手,走进那个必定来临的结局。 山路迤逦,渐行渐远,我听见尘世黄昏的钟鼓,万家灯火正向我展开俗世的欢乐和悲伤。我蓦然回首,却看见我梦中所有的花儿—— 那大片魏紫的牡丹高贵而忧郁,那一畦朱红的芍药热烈而优雅,那一片鹅黄的玫瑰娇弱而明艳,那一株洁白的百合纯净而飘逸,那一树粉艳的樱花烂漫而凄丽…… 它们在我回首的瞬间纷纷堕下,落红铺满我来时的山路,路的尽头,我居住千年的茅屋已化为巨大青冢,覆满萋萋荒草,那株老梅斜倚半空,遒劲凌厉,所有的梅花一齐飞上深蓝的晴空。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隔牌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描写雪的诗句,那一幅幅诗情画意是充满生机的画面,莫愁三九少飞花,一夜龙鳞舞万家。 山野茸茸铺厚被,树凇脉脉裹轻纱。顽童逐巷忙攻垒,好友围炉细品茶。 玉魄冰肌何处去,喜看庭草吐新芽。1、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 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2、水龙吟 吕同老 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 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 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唤凌波仙子。 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帘半掩,明珰乱坠。 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 3、采莲舞 蕊宫阆苑。听钧天帝乐,知他几遍。 争似人间,一曲采莲新传。柳腰轻,莺舌啭。 逍遥烟浪谁羁绊。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 却驾彩鸾,芙蓉斜盼。愿年年,陪此宴。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作者: 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 4.宋词虞美人的故事参考资料一: 虞姬,秦末人,项羽的宠姬,貌美,善剑舞。公元前209年,项羽助项梁杀会稽太守,于吴中起义。虞姬爱慕项羽的勇猛,嫁与项羽为妾,经常随项羽出征。项梁死,项羽为次将,施升上将军,虞姬与项羽形影不离。楚汉之战,项羽困于垓下(安徽灵璧县),兵孤粮尽,夜闻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他在饮酒中,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的力大可以拔起大山,气概盖过世人,然而现在时机不好啊,连马儿也不走了。马儿都不走了我能怎么办呢?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呢?)虞姬闻歌而为楚霸王起舞,含泪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拔剑自刎,死后葬于垓下(事见《史记·项羽本纪》)。今安徽灵璧县城城东、宿泗公路南侧尚有虞姬墓。 参考资料二:(可从窅娘的角度去演绎李煜的悲剧结局)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风歌曲《窅娘》 词:沐玄 文案:沐玄 说起舞蹈,绕不过两个奇女子。一个是赵飞燕,一个是窅娘。 她出身贫寒,十六岁入宫,因身怀混血,故名“窅娘”。 她白帛裹足,身轻如燕,创金莲舞。舞时如莲花凌波,蹁跹摇曳,俯仰之间,美态动人。 歌词 帝里天家 风月无话 一舞盈盈散绮霞 凄雨胡笳 簌簌沙沙 若有若无的喧哗 浪淘沙 秦淮的浪花 虞美人 如泛黄的画 蝶恋花 枯藤枝桠 声色犬马 楼台上 檐牙下 风轻摇那株蒹葭 丝竹哑 眸中的火啊 烧灿云霞 梦醒处 泪染颊 浸灭金陵的烟花 心无涯 风扬起长发 惊鸿舞罢 黄泉碧落 昆玉消磨 不过是美丽的错 石光寄火 金莲舞彻 这一场离别的祸 朝中措 京华烟云落 凤栖梧 孤凰何处卧 苏幕遮 纤足素裹 妖娆婆娑 千盅酒 难醉我 忆宫廷旧日蹉跎 步月歌 临三江碧水 踏浪凌波 也哭过 亦笑过 再从头为你舞过 金莲落 随烟波流遍 红尘紫陌 千盅酒 难醉我 银河畔织女投梭 步月歌 临三江碧水 踏浪凌波 也哭过 亦笑过 一生只为你舞过 金莲落 随荡荡烟波 流遍那红尘紫陌 内容引自姚展雄先生《窅娘:为了爱 舞一生》一文 成功 她一生只爱上一个人,只为他一人而歌,亦只为他一人而舞。这个人是南唐国主,名从嘉,后更名李煜。 金陵城破,南唐国亡,窅娘依然随李煜到了汴京。史料记载:“窅娘白衣纱帽随行,后主宛转劝留,不听。” 她明白,李煜自始至终只爱两人:大小周后。对于她,只是欣赏。然而她还是无怨无悔地跟着他,寸步不离。 金莲台,高六米,纯金铸莲花瓣,再以青铜柱支撑,造型恰倒好处。赵光义为赏金莲舞,特意将金莲台自南唐澄心堂运至宋都。刘真版窅娘 窅娘再无法推辞,不跳是死,跳了,亦难免赵光义的玷污。她微笑着做出了决定。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七夕已至,皇宫内外灯火辉煌。窅娘一袭轻纱,立于高高的金莲台上。良久,她动了,她的舞姿如踏浪,如凌波,如梦似幻,如诗如画,喝彩声此起彼伏,绵延不绝。一舞之中,她始终背朝御座,面向东南,裣衽再拜。 赵光义下令:窅娘转过身来!窅娘却置之不理,好像根本没听见一样。东面是李后主居住的地方,她默默念叨:今天是国主四十一岁大寿,窅娘为您跳金莲舞祝寿! 而后,她纵身一跃,跳入了那片清丽的荷池。 赵光义哇哇大叫。 结局 一舞倾城,再舞倾国。那一刻,她宛若一朵昙花,在刹那间将绝代芳华绽放到了极致,成就了自己一生的绚烂。 一个女人,一生只为自己心爱的男人跳舞,哪怕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因为我不大熟悉戏剧,只能尽力帮助,不知道是否能帮到忙) 5.古典诗词的什么美 作文 300字 写的别太女性化古诗文之美,既表现在它的语言美,音韵美,更表现在它的意境美、志趣美,同时对古诗文的诵读过程,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化历史的学习过程。 由于古诗文是经典,这是所有的语文教育者们所承认的,也正由于此,在传统的教育中,“熟读苦吟”作为学习重点变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似乎不这样,就不能传承经典,就不能学习文化,而这种模式本身有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淡化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只有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上不断探索、勇于尝试创新,才会使学生读之有味,诵之有情,才会真正的发挥古诗文教学的传承文化,品味经典的作用。 有人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此话不假.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思想感情与文学素养的积淀, 是我国千年文明的历史画卷. 然而二十一世纪现代人的生活或是考学求职, 或是商场沉浮, 或是折冲樽俎, 或是绿荫搏杀. 有人说, 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 恰恰相反, 我认为, 古诗词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 现代生活的节奏极快,这易使人的心情浮躁难静。 古诗词则如清茶,能散净你的烦躁,让你的心在紧张生活的烦躁中降温,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当你身处教室而心神游离时,不妨读读徐玑的“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它能将清凉之感注入你心而使你心归宁静,使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在你心中荡起涟漪。当你顶着炎炎夏日走在上班的路上时,不妨想想苏轼的“扁舟一叶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它清新的意境会使你惬意很多。 现代生活中总严酷的竞争,这使你在孤军奋战之余多了一分寂寞感。 古诗词则如朋友,能体会你所有的感情,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当你在异乡求学而想家时,不妨读读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你会发觉此诗句了解你的心情。当你过羁旅生涯时,不妨读读温庭筠的“槲叶落山路,积花明驿墙”。 穿越时空的界限,诗人与你一道上路!当你无处倾吐与恋人分别的孤寂时,不妨读读张密的“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你会发觉这种想念是每个人生活中都有的点缀。你为情所困,诗人亦为情所困。 所以,古诗词中表达的与你同样的感情,常会陪伴你度过寂寞。 现代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诱惑。 诱惑面前的你在对与错间徘徊,一失足便坠入深渊。古诗词则如警钟,及时地敲响,拉你回到对的一条路上,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 当你在金钱与道德间徘徊时,不妨读读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它会告诉你,且不可被金钱搅乱了心性,有悖良心做它的奴隶!当你与领导意见不合,在趋炎附势与坚持真理间徘徊时,不妨读读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它会告诉你,坚持真理吧,莫要用献媚压制自己的真心!你应该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之品与“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的菊之格。 古诗词如清茶,在过现代化生活的你浮躁难耐时为你降温解渴。 古诗词如朋友,在过现代化生活的你欲将心事付瑶琴时与你畅谈——爽快!古诗词如警钟,为过现代化生活的你徘徊不决时作出提醒——及时!所以,古诗词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如果你已忘记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这颗明珠,何不现在就打开书卷,试着在油墨香中品读诗词呢?。 6.想要一些抒情的很美的偏女性化的诗中国抒情诗名句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三五七言》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郑愁予《赋别》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10、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徐干《室思》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1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24、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张仲素《燕子楼》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2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2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徐再思《折桂令》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3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江城子》3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3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3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3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文廷式《蝶恋花》3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3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李商隐《无题》3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38、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欧阳修《玉楼春》3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佚名《诗经·周南·关雎》4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4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4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4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4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4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4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47、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苏武《结发为夫妻》48、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49、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50、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51、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席慕蓉《印记》52、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范成大《车遥遥篇》53、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5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55、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56、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顾敻《诉衷情》57、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58、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59、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60、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居易《浪淘沙》61、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62、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恋花》63、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玉楼春》64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曹雪芹《终身误》65、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66、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7.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促进了宋词词风的转变是颠覆北宋的“靖康之难”。 宋徽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仅以四万人南下进攻北宋,危急时刻,宋徽宗急忙将皇位让给了钦宗赵桓,放下烂摊子做上了太上皇。而金兵一路南下如入无人之境,一边攻克北宋27个州,直逼宋都汴梁。 宋军不战而溃,百姓们决心应战,可钦宗竟亲自至金营求降,还下令镇压准备抵抗的军民。 于是金军肆无忌惮地大肆捜刮汴梁,屠杀百姓。 1127年,金军俘虏了徽、钦二帝,以及后妃、宗室等三千多人北撤,并立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这就是北宋历史上留下无穷的劫难的“靖康之难”。 “靖康之难”瓦解了北宋政权,北宋词坛也随之崩溃,从而促使宋词词风大改变。 当时许多词人也随宋室仓皇南渡,朝中的爱国志士奋起救亡,逃亡的词人士子饱受流离之苦。 经过这场血与火的磨炼,剪红刻翠、浅斟低唱的词风一时被涤荡殆尽,由苏轼幵创的豪放词风在一度消沉之后,在南宋词坛获得空前的发展。面对沧桑此巨变,词人们的词风多由婉丽、清疏而变得沉郁、悲慨、苍凉。 被金人掳掠至北的宋徽宗带头唱起“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宴山亭•北行见杏花》)的衰歌。从此,结束了北宋末年词坛那种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旧词风,孕育了一种抒写“家国之悲”、“抚时感事”、“情真意深”的新词风。 8.宋词世俗化是什么意思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王朝”,宋代文化市场的繁荣达到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巅峰。而文化市场的繁荣也引发了宋代文化消费的变迁。宋词作为紧贴当时时代步伐的一种文化载体也毫无疑问地更好地反映出其的变迁特征。本文即通过对不同时期宋词的比较与分析而得出宋代文化消费的变迁过程。 就历史背景来看,在宋代,文人收到了中国封建时期前所未有的优待。这与宋代文治而非武治的社会背景有关,通过抬高文人,为社会树立榜样与方向,稳定刚刚从五代战乱走出的社会结构。因而在宋代的文化娱乐市场中,文人居于非常明显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文治的社会形态下,文人士大夫凭借其崇高的地位,较为宽裕的经济环境,成为了整个社会歆羡的阶级团体。这种歆羡在市井阶层中便已积极参与文化消费的形式显现出来。而市井阶层对文化消费的参与也反过来对宋代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市场的刺激下,一些直接面对市场的文化形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以一代之文学宋词而论,宋代发达的娱乐市场的存在构成了其创作的背景,因而在一些文学大家的笔下我们也不难见到表达风花雪月,偎红倚翠的内容,这样的风格,若没有了文化市场作为媒介便也无从发迹。从宋词的繁盛体会宋代文化消费的变迁,对研究宋代历史或是今日文化消费变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唐宋时期乃是华夏古代商品经济的第二次高峰时期。时至宋朝,虽然主体经济形态还是封建社会下的自然经济,然而处于次位的商品经济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保证了人民生活的发展;词曲艺术的繁荣,改变了人民生活的习俗。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宋词乃至整个文化消费提供了改变的基础。这些改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宋词、文化消费趋于世俗化。 在宋词不断雅化的总体态势下,随着市井文化的形成,文学不断俗化。在这一大背景下,宋词亦浸染时风,颇多俗化之处。尤其是在北宋后期至南渡之际,俗化成为一种潮流。而这种潮流也拉近了宋词这种文学形式与市井百姓的距离,从而使文化消费实现了世俗化的改变。宋词俗化的主要表现可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题材世俗化。唐五代以及宋初的词多关注与歌舞宴会、男欢女爱、感伤时世。然而宋代中后期无论在文人还是在词人的作品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很多以“市井细民”生活为主要内容,反应“下里巴人”的生活为主题的例子。这些转变,令词作具有浓郁的市井气息与乡野风味。如柳永擅写市井妇女、歌伎的恋情,游子、士子的愁思。然而区别于其他词人的填词方法,他善于以市井男女之声转述情思。《忆帝京》(薄衾小枕天气)中男子委婉曲折的离愁和近于宋白话的词语,是柳永这一转变的有力证明。虽然这样的俗化招致其他词人的批评,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说明了词早已成为文化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技巧通俗化。一部分词人有意识的借用谐音、双关、顶针等类似民歌中的技巧而填词。词人的这种主动向民间学习的行为进一步加深了词在市井小民中的传播。纵观欧阳修所著文章,仿佛在聆听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感悟与深思,然而在其写作的词中却如一个风流倜傥的公子。这与他充分学习民间联章体,描绘景物,续写情思,从而使词洋溢着清新的格调不无关系。 词的这种俗化,一方面可以看做是词人对自身文学风格的一种探索,然而另一方面,则是由特定时间下的文化市场需求所决定的。这不仅反映出各阶层认识现实生活的强烈愿望,也体现了文化艺术下移到市井生活的趋势,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或许是对这一变化的最好解释。宋代市民除了追求基本的物质消费,也开始追求人体感官的消费,其中主要就表现在伎艺演说方面。而词的衍生与妓乐可谓唇齿相依。填词的主要动机便是付诸歌妓,在瓦子勾栏里吟唱,很多词便是以此流传。经过俗化后的词韵律简单轻快,用语简单明白,不像诗文端庄肃重,更受市井小民的喜爱。因而不难理解宋词中这种世俗化的趋势。 2.文化消费的群体从贵族阶级、精英阶层走向了市井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