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的最高境界是

1.文学的最高境界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作品与作者的完美统一,高度融合。这其实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所谓“一天人”“合内外”。

中国文学是内倾性的,而西方文学是外倾性的。所谓外倾,是指西方作者可以作为生活的一个旁观者、想像者,对生活作一番描述或想像,其体裁就是小说、戏剧等,其内容多是战争、恋爱、神话等。所谓内倾,就是作者在真实的生活中,将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真实感情、体验、想法如实表达出。其体裁是散文、诗歌等,其内容则是生活的全部,行旅、饮宴、耕作、相思、战阵、田园、山林,无不入文入诗。

但并不是说,有了个人感受入文入诗,即为佳作。须得作者心目中有一理想,有一追求,且这一理想为人心所同然,纯粹而高尚(而不是自私自利的一己欲望)。作者在追求这一理想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种种感慨,种种情怀,入文入诗,方是佳作。(自然还要有一定的修辞与文采)。家国情怀引发出个人感受,即是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结合的天衣无缝,作者与作品和融为一,即是中国文学追求的境界。如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即是有理想,有感慨。仅仅在诗中哀叹自己无房受冻,则一点味道也没有了,虽然那也是个人感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没有为国捐躯的豪情,则不会有诗的味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没有对大自然的细腻感受和身世感慨,恐怕只会抱怨弄脏了裤脚。抱怨也是感受,却不是诗,不是文学。

中国文化的根源是“天人合一”,认为人道来源于天道,人文最终要回归到自然中去。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目标自然也即是如此。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表面看只是一堆景物的堆砌,细雨、山、落果、孤灯、草、秋虫,并无一人在诗中,但稍加品味,即知有一人涵泳其中,慢慢与诸般景物作心灵的沟通。人即是物,物即是人,物我一如,并无彼此。能于有我中感受无我,于无我中见有我,斯为上品。这就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近代中国文学受西方影响,小说戏剧影视成为主要手段,恋爱战争武侠成为主要题材,务要紧张刺激,出人意想,动人心魄,方为上品。吸收新营养,新思想,取长补短,破旧开新,未为不可,但一定不能丢了自家传统,变为一无根之人,无根之文学。

比如中国文学传统始终悬有一最高人文理想,贵在表现追求此理想过程中之种种感受。即小见大,见微知著,以突出此理想之可贵。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也应有追求,有境界,有希望,给人以信心。绝不能无病呻吟,无所事事,看了半天不知所云,或自说自话,仅仅是抒发作者的一些生活感受,却无一丝一毫的家国情怀。那些以赚钱为目的,大肆渲染刺激人的各种欲望,只是拼凑字数的乱七八糟之作,所谓文学的产业化,恐怕不是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2.佛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不要太执着,佛告诉我们,要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阿弥陀佛!!

看破世间一切,无欲无求,却仍报有理想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无我; 道教的最高境界是无为 无我。要学会与天地和谐,与自身和谐,与社会和谐 菩提本非树,亦非明净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也就是道家所说的——心若止水 “本我”“真我”是指修炼者在忘记“本我”的境界中发现了另一个“真我”,其实气功和佛教达到这种境界的信徒都知道这个真我的感觉,而这个“真我”的本质,是在自己里面和灵魂合而为一的邪灵。 无我中的“我”就是指“樊我”,或者“俱生我”。因为万事万物皆因因缘而生,没有不需要因缘就单独存在的“我”。因为都需要因缘,所以因不存在的时候,果也不存在,所以单独的“我”是不存在的

相关
上一篇
茉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