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错误》的赏析《错误》赏析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 口的佳作。 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 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 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 这是一首绝对 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 故事。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 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 传统。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 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 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 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 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 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 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 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 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 的,因为日盼夜 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 无限的失望。 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 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或许,有些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 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 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 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 然而,由于政治缘故, 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不过,如果尝试 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 证。 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 "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 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 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 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 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 境。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篇幅不长,但所表现 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 从结构上看,隐 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 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 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 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 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 推向高潮。 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 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 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 一个小倒装句。 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 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 字。 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 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 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 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 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 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 意境。 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 "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特别是"东风"这一 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 意,再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杨牧在《郑愁予传 奇》的长篇文章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 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 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 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 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 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 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 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 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 《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 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 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欣赏《错误》 1.解题 现代诗社主要成员郑愁予的诗歌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 《错误》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杨牧:“自从现代以后,中国也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学写。 2.诗歌鉴赏:《错误》《错误》是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于1954年写作的一首现代诗。 在这首脍炙人口且广为人们所传诵的诗《错误》中,抒情主人公想象他的妻子或情人,在深深地思念他。 诗的结构非常特别,是一种倒装的写法。 诗的开头两句本来应该是结尾,即主人公从家门前走过而不入,于是思妇失望,那期盼已久的容颜才如莲花开落;那炽热的情才心灰意冷。 但如果按正常结构把这两句放到最后,就一方面显得意念上过于灰冷,另一方面在诗的结构上显得平淡无奇。 经过诗人一倒装,就使诗的意念和结构一下子变得新颖多了。诗的中间一段写思妇的情态。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有“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 盼不到意中人归来,心中自然没有蓬蓬的柳絮飞腾之状,因而那颗寂寞的心,也就是一座孤寂的小城。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听不到意中人的足音,意态慵懒,云鬓不整,那小小的心灵如窗户紧闭。 末节两句采用的也是一种倒装句式,我“嗒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源于“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写“我”的最终感慨。 但“我”路过家门而不入,并不是为了更有力地操纵女子的心,否则的话,“我”也不会把“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归结为“错误”。 “错误”二字,实际上流露出一种深深的遗憾以至歉疚,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的余地。 《错误》篇幅短小,诗人写起来却一波三折,让诗增添了想象的空间,缠绵之情也不绝如缕。诗中切合江南秀女的外貌和内心;利用矛盾修辞法来揭示人物内心,颇有独到的韵味,是一首极佳的闺怨词,也是中国诗歌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原诗: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注释: 底:通“的”,多见用于民国时期。 跫(qióng)音:脚步声。 扩展资料: 《错误》是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于1954年写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战争年月闺中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寓意深刻,是现代抒情诗代表作中之一,被海内外多次收入教科书。 台湾现代诗歌的开创者纪弦评郑愁予的诗“长于形象的描绘,其表现手法十足的现代化”。大陆诗人流沙河补充说:“他很注意汲取中国旧体诗词之美。” 此诗的句式、字词搭配虽多洋调,但诸如“江南”“莲花”“容颜”“东风”“飞絮”“向晚”“跫音”“春帷”“归人”“过客”之类的意象或词语,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并令人想起一系列古典名句的情调意境之美。此诗曲折委婉,情意绵绵,有一种迷离怅惘的抒情氛围,颇似唐人温庭筠的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错误。 3.求郑愁予的《错误》及赏析,急求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项,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曾就读于崇德中学。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8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多年。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研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郑愁予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仁侠也好,浪子也罢,总而言之,“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这个九行小诗共分三节。 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莲花的开落”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节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 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 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近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愁予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这首诗有很大的关系。 4.郑愁予《错误》的赏析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篇幅不长,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推向高潮。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 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意境。 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再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杨牧在《郑愁予传奇》的长篇文章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5.郑愁予的《错误》的赏析郑愁予的《错误》的赏析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展示厅设计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首诗是一首著名的现代抒情诗,表达了“我”这个男子对那女子深深的思恋,传达“我”的感伤与惆怅。很欣赏这首诗,认为这首诗受到读者喜爱的原因是诗歌表达出了三种美:古典婉约美,中国式情感愁结和情感内敛美。 古典婉约美,江南﹑莲花﹑东风﹑向晚﹑三月﹑归人﹑过客等这些在古典诗词里经常出漫游上海世纪公园现,占了很长的时间,有的更是成为吟唱歌颂的对象,如江南,莲花,东风,已经成为了文学经典意象。江南景好,柔情丽人也多八月小城正词严之后,小女孩终于憋出一句:我爱妈妈勤劳的双手。 看来,书也没白读,只是不寂寞首日封在江南,洁净莲花,多喻人喻情喻德性。经过历代作家的写作延伸,扩展,这些意象已经具有了文学中的古典婉约美。一经借用,其流传下来,沉淀下来的文化内容就会得到体现。如容颜比作莲花,古已有比喻,早有佳作。作家在创作时使用莲花比喻容颜,不正是古典婉约美在作家心中的认同与体现么? 中国式情感愁结,缠绵与深致大概是中国式情感愁结的重要特征。“剪不断,理还乱”,情真真,意切切。这种情感的体现,需要婉约深致,细腻。诗中等待的容颜如莲花开落,有愁;心如寂寞的城,是孤独与惆怅;窗菲紧掩有思念之愁;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更显现失落和忧愁。反复体现,细致,缠绵悱恻,这种愁结可以说是闲愁,也可以说是情愁。但一经体现,总体现出深致的特点。 情感内敛美,寂寞的城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小小的窗扉紧掩;春帷不揭,这些细小的事物的封闭状态与含蓄细腻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形成情感的内敛美。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轻描淡写的交代,愁绪缓缓弥散开来。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不正是一种情感内敛的体现么?“我”的惆怅,思念都是含蓄的,内敛的,那位女子的心也同样如此。作家在情感抒发上是内敛的,没有疾声高呼,没有热情奔放的字句,但细看,那种欲现不现,若浮若沉的情感反而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角度与更宽广的想像空间,内敛美更吸引读者心理,更适合中国大众的审美情趣。 这首诗歌因为具备了古典婉约美,中国式情感愁结和情感内敛美而蕴含丰富,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或者进这个网址查阅: 希望可以帮到你,如果答案满意,望采纳,谢啦! 6.错误 郑愁予 赏析鉴赏: 《错误》这首诗,以一连串具有传统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将豪放旷达的气质和欲语还休的情韵融为一体,营造出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虽然诗中写了思妇和浪子,但与传统的闺怨诗相比,表现出了较强的历史感和时空感。 《错误》最大的特点是叙事、画面的象征化以及对照手法的结合运用。从第一节开始,在一个叙事的语境中, 季节、容颜、莲花就共同型塑出这些词语的象征意味。 第一节两句,以第一人称“我”写游子走过江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中,“容颜”显然借指某个人,至于这个人的性别,在语言文化的规约下很自然会将其认同为“女性”。 前半句中“等”和“季节”赋予了“容颜”以叙事内容和时间限度;后半句是对“容颜如花”这个套板化譬喻的推进和激活,诗人不再甘于用静止的喻体去比附静止的本体,喻体被转化为两种动作状态——开、落。所以,这个句子就是诗人对一个具有情节性、动作性和时间性的故事的切片和象征。 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这句诗十四字却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它对“容颜”这个中心词的前后修饰,使简单的借代获得了微妙的情景性和独特的心理内涵;它又采用了将叙事情景象征化的方式,使诗歌言简意丰,富于诗性的密度。 出处:出自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在北平长大,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5岁开始创作新诗。郑愁予在1949年与家人迁往台湾,初到时正赶上现代派诗社和诗刊开始创办,成为了现代派诗人中的重要一员。在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 《错误》是郑愁予自述该诗源自童年的逃难经历,他小学时,抗战就全面爆发开始了,父亲从陆军大学受训后一毕业就被送到湖北抗战前线,调去襄阳张自忠的部队,他则跟随着母亲经历过各种逃难,一路上看到很多伤兵。 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一个村落,那里唤起了他童年时期逃难的记忆,有关炮车,有关战马的马蹄声,他把这些冒出的经历艺术化,写成了《错误》。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错误 7.郑愁予的《错误》的主旨及鉴赏,还有背景对于《错误》的主旨,主要有以下几种解读: 1、“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执著的爱情” 2、“写‘我’对江南一位女子的执著追求,但对方的不理会使‘我’备感无奈。” 3、“这首诗主要是写一种无法归抵的离人情怀。有闺妇的落寞,即倦守春闺的女子内心的寂寞、期盼和失望; 也有离人自己的落寞,即‘过客’流浪无依的悲哀。” 4、“我”知道女子在寂寞中等“我”,但“我”却只是“过客”,“我”让女子等待、盼望、误会、失望伤心。“我”捉弄了她。总算写完了,希望你采纳。 8.选择题,关于诗歌《错误》鉴赏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 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如果说;,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骑着马周游江南,因而美丽。 不过,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将诗情层层推向高潮。 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所表现的意境。 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初看这首诗时;马蹄",因为日盼夜 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全篇幅不长,",又悠长深远,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归人",最后落墨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这种情感不伪装,正是因为"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等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 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盼望着情人"我"的大景;相见时难别亦难;。这",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 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我不是归人,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从横线来看,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境,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再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杨牧在《郑愁予传奇》的长篇文章说。 这样的安排;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联想,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春帏"。 然而,由于政治缘故,有些人会把诗中的"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利落,清新轻灵,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于是,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柳絮"。终于"写诗要忠诚,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 诗中主人公"我"。 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是个过客",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 从结构上看。所以,她的心"。 《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数字。 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因为"我",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说,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 或许,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与亲人团聚,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或堆砌词藻:",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柳絮"。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 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莲花",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 这一起一伏;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九十四个字《错误》赏析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前后情景的逆转;的归来。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不雕饰,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强调了郑愁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不过,如果尝试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证。 如郑愁予《情妇》中" 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