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俄罗斯著名诗人阿赫玛托娃的诗《有个声音宽慰地呼唤我》一提起“安娜·阿赫玛托娃”这个名字不能不让人立刻想起冠在这个“最适合人的嘴巴和耳朵的名字 (сладчайшее для губ людских и слуха) ”之前的修饰语:“俄罗斯诗歌的月亮(луна русской поэзии)”、“20世纪俄罗斯的萨福和莫扎特(русская Сапро и Моцарт 20 века)”、阿克梅派杰出的代表人物(выдающийся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 Акмеизма)等等这样耀眼的光环。 荣誉属于伟大的人。阿赫玛托娃以自身的天赋使自己同时代的人坚信她必将成为而且已经成为一代诗人。 她用自己丰富而又细腻的笔触“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她以自己独特的声音唱出了女性的内心情怀,揭开了世界女性主义文学的新篇章。 安娜选择写诗的同时也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坎坷之路。她在早年就预感到自己的使命: Мне скоавл его месяца луч золотой 金色的月华打造了一枚戒指 И,во сне надевая,шепнул мне с мольбой: 睡梦中把它戴在我手上,附身低语: «Береги этот дар!Будь мечтою горда!» “保护好这件礼物!要对幻想充满骄傲!” Я кольца не отдам –никому ,никогда! 我决不让度这枚戒指―无论是谁,无论何时! 这礼物就是天赋的才华!安娜一生都珍惜这份礼物,即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也不放弃。 诗歌就她的生命,就是她的一切。 1889年6月11日(旧历)安娜出生在黑海沿岸敖德萨近郊的“大喷泉”。 父亲是一名退役海军工程师。当安娜决定要写诗时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为了不“辱没”父亲的姓氏她选择了曾祖母的姓氏――阿赫玛托娃,正是这个姓氏响彻俄罗斯整个文坛,而非“戈连科”。 安娜六岁时父母离异,这给她的童年遮上了一层阴影。她的无忧无虑的年华是在美丽的皇村度过的。 她最初的回忆献给了皇村:“富丽堂皇、翠绿欲滴的花园,奶妈戴着我去玩耍的牧场,杂色的马驹驰骋的赛马场,年代久远的火车站…”彼得堡(后称列宁格勒)这座城市与她的一生紧密相连,正如诗人自己所说:“在列宁格勒我成为一名诗人,列宁格勒是我的诗歌的空气。”在这里她度过了16年。 童年的生活环境给了安娜无穷的创作源泉。从小她便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第一首长诗《在海边》描写了自己的童年: Бухты изрезали низкий берег, Все паруса убежали в море. А я сушила соленую косу, За версту от земли на плоском камне. Ко мне приплывала зеленая рыба, Ко мне прилетала белая чайка, А я была дерзкой, злой и веселой И вовсе не знала,что это счастье. 和谐的韵律唱出了少女的天真无邪,这份回忆是她以后风雨飘摇旅途的怀念:“真想再变成海边女孩,光脚穿着鞋子,把发辫盘在头顶,用激昂的声音歌唱。” 《在海边》这首诗同时也预言了作者以后的爱情悲剧。诗中的女主人公遇到了一个王子: Смуглый и ласковый мой царевич Тихо лежал и глядел на небо. Эти глаза зеленее моря И кипарисов наших темнее,--- Видел я ,как они погасли… Лучше бы мне родиться слепою. Он застонал и невнятно крикнул: «Ласточка,ласточка,как мне больно!» 然而王子并没有成为现实: «Он никогда не придет за мною, Он никогда не вернется, Умер сегодня мой царевич. » 王子的死使主人公痛失我爱。 王子是她的理想,是她的爱情灵感,是她执著的追求。这一形象经常出现在阿赫玛托娃的诗中,而且总是带有悲剧色彩: Слава тебе,безысходная боль! Умер вчера сероглазый король. …. А за окном шелестят тополя: «Нет на земле твоего короля…» 王子只存在与她的理想中,而现实是另一种情况。 1910年阿赫玛托娃与古米廖夫结婚,结束了长达6年的马拉松式恋爱。然而婚姻只是走向不幸的开始。 正如阿赫玛托娃所说:“我们俩作未婚夫妻的时间太长了,我在塞瓦斯托波尔,他在巴黎,等到1910年结婚时,他的激情已经消耗殆尽了。”婚后古米廖夫不堪家庭的束缚开始了漫长的非洲之旅。 而阿赫玛托娃一头扎入了诗歌的创作中。 2.有关阿赫玛托娃的诗《爱》推荐给你以下内容作参考: 《爱》作者:阿赫玛托娃 有时像一条小蛇蜷成一团, 偎在心田上施展法术, 有时在白色的窗台上 像只小鸽子整天不停地咕咕。 有时在晶莹的霜花里一闪, 有时又沉在紫罗兰的梦境…… 但它准确而又神秘地 来自喜悦,来自宁静。 在惆怅的琴声的祈祷中, 它善于如此甜蜜地哭诉, 有时候会突然令人心悸; 在陌生的浅笑中把它认出。 (乌兰汗译) 和所有的少女一样,阿赫马托娃的少女时代也是浪漫多情的。更何况她是那么富有诗人气质,充满才情和幻想。1903年,她在皇村与古米廖夫相识。后者当时已是很有名气的诗人,而她还是个中学生。接下来,长达6年的恋爱。其间,古米廖夫数次出于对她的爱情而自杀,有一次还与人发生了决斗,所幸那人的枪出现了问题。与其说是她对两人的关系始终摇摆不定,不如说她太沉醉于心中的神秘而美好的爱情以至于现实的一切总让她不踏实不甘心。当两人结婚时,阿赫玛托娃也意识到:“他的激情已经消耗殆尽了。”【这首《爱》就是阿赫玛托娃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很能折射她的那一段心灵轨迹。】 诗的开头一节以奇特的想象,新颖的比喻,表现了爱情神奇的魅力,揭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隐秘而微妙的爱之初体验。爱是什么?既让人恐惧紧张,带有罪恶感诱惑,却又让你感受到青春欲望萌动时神奇变幻的幸福与甜美。你无法分清是窗外声声爱的呼唤,还是自己内心焦虑的渴盼?诗的第二节采用比拟的手法,写出爱有时灵光一闪射向心田,若有所获可是追忆起来却又惘然;有时又化作美丽无比的梦境让你在宁静与喜悦中慢慢怀想……第三节,诗人在对爱之初体验的精彩描写之后,呈现出朴素与庄重,通过“祈祷”“哭诉”“心悸”“陌生”等词语,表现了对真正高尚爱情的炽烈而迫切的渴求。这里要注意的是,尽管这是诗人的早期诗作,但其诗歌语言极具表现力。虽极为节制却给人丰富想象,让人反复回味。 3.有关阿赫玛托娃的诗《爱》推荐给你以下内容作参考: 《爱》作者:阿赫玛托娃 有时像一条小蛇蜷成一团, 偎在心田上施展法术, 有时在白色的窗台上 像只小鸽子整天不停地咕咕。 有时在晶莹的霜花里一闪, 有时又沉在紫罗兰的梦境…… 但它准确而又神秘地 来自喜悦,来自宁静。 在惆怅的琴声的祈祷中, 它善于如此甜蜜地哭诉, 有时候会突然令人心悸; 在陌生的浅笑中把它认出。 (乌兰汗译) 和所有的少女一样,阿赫马托娃的少女时代也是浪漫多情的。更何况她是那么富有诗人气质,充满才情和幻想。 1903年,她在皇村与古米廖夫相识。后者当时已是很有名气的诗人,而她还是个中学生。 接下来,长达6年的恋爱。其间,古米廖夫数次出于对她的爱情而自杀,有一次还与人发生了决斗,所幸那人的枪出现了问题。 与其说是她对两人的关系始终摇摆不定,不如说她太沉醉于心中的神秘而美好的爱情以至于现实的一切总让她不踏实不甘心。当两人结婚时,阿赫玛托娃也意识到:“他的激情已经消耗殆尽了。” 【这首《爱》就是阿赫玛托娃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很能折射她的那一段心灵轨迹。】 诗的开头一节以奇特的想象,新颖的比喻,表现了爱情神奇的魅力,揭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隐秘而微妙的爱之初体验。 爱是什么?既让人恐惧紧张,带有罪恶感诱惑,却又让你感受到青春欲望萌动时神奇变幻的幸福与甜美。你无法分清是窗外声声爱的呼唤,还是自己内心焦虑的渴盼?诗的第二节采用比拟的手法,写出爱有时灵光一闪射向心田,若有所获可是追忆起来却又惘然;有时又化作美丽无比的梦境让你在宁静与喜悦中慢慢怀想……第三节,诗人在对爱之初体验的精彩描写之后,呈现出朴素与庄重,通过“祈祷”“哭诉”“心悸”“陌生”等词语,表现了对真正高尚爱情的炽烈而迫切的渴求。 这里要注意的是,尽管这是诗人的早期诗作,但其诗歌语言极具表现力。虽极为节制却给人丰富想象,让人反复回味。 4.求阿赫玛托娃一首诗的名字深夜,我等着她的来临, 好像我的生命十分危险。 什么荣誉,什么青春,什么自由, 都摆在这位手持诗笛的可爱客人面前。 她来了!她撩开披巾, 仔细看了看我。 我对她说:“是你给但丁口授了 地狱篇?”她回答:“是我。” 写于一九二四年的《缪斯》体现了阿赫玛托娃对生活与诗、歌的新认识,她感到自己仿佛站在了地狱的入口处: 深夜,我期待着她的光临, 生命,仿佛只在千钧一发间维系。面对这位手持短笛的贵宾, 荣誉、青春和自由都不值一提。呵,她来了。掀开面纱, 目不转睛地打量着我。 我问道:“是你,向但丁口授了地狱的篇章?”她回答:“是我。” 缪斯(希腊语 Μουσαι,Mousai)是希腊神话中9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地狱》(Inferno, Hell)是但丁的长诗《神曲》(Commedia, Divine Comedy)的第一部分,大约完成于1313年左右,共34篇。 长诗叙述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开篇《地狱》讲述在梦中,但丁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中迷路了。黎明时,他在阳光的沐浴下朝山顶攀登。突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三头猛兽——豺、狮、狼,诗人惊慌呼救,这时出现了古代罗马诗人维吉尔,他遵从圣女贝阿德丽采——即但丁青年时倾心的女子的命令,搭救但丁从另一条路走出绝境。但丁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了地狱和炼狱。 其中地狱共九层,上面宽下面窄,像一个大漏斗。地狱阴森恐怖,凄惨万分,是罪孽最重的人死后灵魂的归所。凡生前做过坏事的人的灵魂都被罚在地狱中受刑,并根据罪孽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层次,罪孽越重,越在下层,所受的刑也越重。 阿赫玛托娃将缪斯与地狱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暗喻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与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关系。 当时背景: 一九二四年,彼得格勒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套阿赫玛托娃的两卷集,巴•卢克尼茨基受委托担任这套书的责任编辑。卢克尼茨基具有很好的艺术鉴赏力,而且工作很负责,在文学圈里有很好的口碑。把诗集交给他负责编辑,阿赫玛托娃感到非常放心。卢克尼茨基经常来到她的住所,和她商讨作品的取舍问题,同时听她讲述诗歌背后的一些故事。卢克尼茨基工作很勤奋,也很负责,每次,他把与阿赫玛托娃交往和谈话的内容都记录了下来。这些记录稿后来汇集成两卷集的《与阿赫玛托娃的会晤》,干一九九一年在巴黎出版。 《阿赫玛托娃文集》的两卷集如期编辑完成,但是,书稿交到出版社以后,却迟迟不见出版,后来还被有关部门给销毁了。卢克尼茨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他顺便问了一下阿赫玛托娃,阿赫玛托娃的回答是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只是凭猜测,估计和一九二四年的那场诗歌朗诵会有关。据说,那个晚上,斯大林到了晚会的现场,他听了阿赫玛托娃的朗诵。晚会终场时,听众全体起立鼓掌。这惹得斯大林很不高兴,就对手下人说:“谁组织了这次鼓掌?”他的这旬质问吓得手下人根本不敢吭声。从那以后,各大杂志就再也不敢刊登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了。大概由于内部有了这样的“禁令”,两卷集也只得“胎死腹中”。后来,阿赫玛托娃就把这个“禁令”称做“第一个决议”,以区别于之后一九四六年的那个决议。当时,有关当局除了不让阿赫玛托娃发表作品以外,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她。于是,就在她三十五岁那年,让她提前“退休”,发给她养老金,但这点微薄的养老金却仅够买点香烟和火柴。 5.诗歌 阿赫玛托娃的我们不善于告别的赏析阿赫玛托娃 俄国的十月革命大大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同时在文化领域,它使得俄国的现代主义者既成为西方意义上的异端,也成为革命意义上的异端。 俄国一向存在着两个首都:莫斯科和彼得堡。十月革命的胜利要求每一位俄国诗人在精神上做出选择:选择莫斯科还是选择彼得堡。 那些选择了莫斯科的人顺理成章地大红大紫,那些选择了彼得堡的人(非指选择居住在彼得堡)则活成了"苦难的化身"(阿赫玛托娃语),这使得后一类诗人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道德感召力,这种道德感召力不仅来自他们对生存所抱持的信念,也来自他们对于传统的诗行、诗节、音步、韵式,以及修辞、语速、象征、想象等所抱持的信念。布罗茨基在评价阿赫玛托娃时称她不怕使用传统形式和写别人写过的题材。 而形式的严整对于曼杰施塔姆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阿赫玛托娃、曼杰施塔姆、茨维塔耶娃、帕斯捷尔纳克和后来流亡美国的布罗茨基都是古典主义者。 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将东正教祷文与情欲、禁欲、犯罪和救赎混合在一起,从对作为女性的个人内心世界的书写转向对于人类命运的探究和对尊严与创造力的维护。她的《安魂曲》和《没有主人公的歌》与历史的大变故和个人深重的苦难岁月相对称。 ——西川《鸟瞰世界诗歌一千年》 这是我的土地,但并非我的国家;这是我的故园,而非我的社会。 从帕斯捷尔纳克串起来的一长串的名单,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或者阿赫玛托娃,仿佛一串佛珠,为了一种有尊严的生活而死亡。 一种背叛叫人民,一种恐惧也叫人民。在强大的橡皮图章下,个体的生死显然是轻如鸿毛的。 但是历史的本性是忠诚,不是欺骗。在一条血路之外,在几个世纪之后,在罹难者或者被枪决的政治犯的墓志铭上,总会有不朽的诤言存在。 这些荒唐的话语将解救人们于苦海之下,将悖论的沼泽填平,将横死路边的饿殍收殓,将一座堂而皇之的巨厦坍塌。在柏林和莫斯科沦陷的铁丝网下面,总会有刻意保持沉默的人。 他们弃置一切笃信、屈服、死亡乃至背叛。这是无言的呐喊,让我想到了一句: “别挡住我的阳光”。 我不仅是为我一个人祈祷, 而是为了所有与我站在一起的人们, 无论凛冽寒冬,还是七月热浪 我扑倒在失明的红墙下。 我爱我的俄罗斯,我爱我的血脉。 我更爱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让我们去圣彼得堡,寻找那些在苦难当中的人民。 我手头是肇明、理然翻译的《安魂曲》,前者我知道是著名的翻译家,后者我就不了解了(主要是我的孤陋寡闻)。我不懂俄语,不能根据原文来解析这组诗歌,自然是遗憾的,隔山打虎,就怕出现“不知庐山真面目”的尴尬,但是,放在《安魂曲》上,这种担心却似乎稍显多虑。 诗的精髓(前提是必须要有精髓,很多号称是诗,或者尽量打扮成诗的模样令人厌恶的句子,能有皮肤就算是不错了)是用神经末梢来感知的,关键在于读诗的人是否拥有一颗多汁的心脏,那滴滴嗒嗒富裕出来的水分,便是人类起源、繁衍、生生不息的河流。 河流终归都要奔向大海的,途中烈日、龟土、原始森林、鸟类、人及一切的天地万物均沾了它的福泽,然而无论是尼罗河、黄河、密西西比河还是涅瓦河,无一例外的承载了文明与蛮荒,眼泪与欢笑。 在这条大河奔流的路上,流放、迁徙、逃亡的路因为流放、迁徙、逃亡的人,变得金光闪烁,那种被称作精神的物质,重铸了空气、尘土、水、血肉及朝圣的殿堂。 然而,精神是一种类似于炮弹的金属,它的发射方向性、原则性、悲剧性很强,不是高尚的灵魂把握不到这悲剧中的美,更体会不到这美中沉甸甸的分量。 《安魂曲》完稿于1935—1940,可是直到1987.3月才得以在前苏联国内问世,其内容博大广弘,有非常完美的艺术性和非常深刻的思想性和批判性。这就是其迟到了半个世纪的缘由了,但这更是其在被不公正搁置了半个世纪后,仍旧郁郁葱葱,光彩照人的原因。 诗人在其晚年的自传中说道:“我在写诗时,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响彻着我国可歌可泣的历史的旋律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