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派诗歌派别详解 尝试派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诗歌是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中国的现代白话文诗歌从此诞生. 1920年,胡适的个人诗歌专集《尝试集》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因此有更多的诗人开始效仿胡适的白话诗体写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尝试派. 代表诗人: 胡适 刘半农 沈尹默 俞平伯 康白情 刘大白 文学研究会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经受新思潮冲击并且怀著美好希望觉醒过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通过文艺来表述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文学革命的发展也要求在创作实绩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文学社团于是应运而生.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它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馀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会址设在北京. 文学研究会成立初期﹐除出版刊物﹑编辑丛书外﹐还组织成立了“读书会”.“读书会”设中国文学组﹑英国文学组﹑俄国文学组﹑日本文学组(以上按国别分组)﹑小说组﹑诗歌组﹑戏剧文学组﹑批评文学组(以上按文学类别分组).规定凡文学研究会会员均须加入读书会.这对提高会员文学素养和创作及研究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 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最主要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过革新由沈雁冰接编后由郑振铎等人相继主编的《小说月报》(自第12卷第1号起至1931年12月第12卷第12号止﹐不计号外﹐共出132期);此外还陆续出刊了《文学旬刊》(《文学旬刊》有北京和上海各自编辑的两种﹐上海《文学旬刊》自1921年5月作为《时事新报》副刊出刊﹐到1929年第9卷第5期止﹐共出380期;第81期改名《文学》﹐每周一期﹐第172期又改名《文学周报》﹐始脱离《时事新报》单独发行.北京《文学旬刊》自1923年出刊到1925年共出82期)﹑《诗》月刊(1922至1923年﹐共7期)等刊物.出版了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同时也注重本国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沈雁冰《关于文学研究会》)从“为人生”出发﹐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对《礼拜六》﹑《游戏杂志》一类刊物进行了有力斗争.但会员们在建设新文学的具体主张上意见并不一致.如有部分成员抽象强调“善”和“真”;有的虽然提倡“血和泪的文学”﹐但在反对藉文学“阐道翼教”封建观念的同时﹐却又承认“作者无所为而作﹐读者无所为而读”的“非功利”的观点.另一些成员则比较明确地鼓吹进步文学的主张﹐提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在被迫害的国度里”﹐作家应该注意观察和描写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及新旧两代思想上的冲突.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继《新青年》之后﹐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于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由于当时的时代限制和理论局限﹐他们分不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界限﹐理论主张中常夹杂著自然主义的成分. 文学研究会十分重视外国文学的研究介绍.他们的目的一半是为了介绍外国的文艺以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一半是为了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茅盾《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他们著重翻译俄国(包括后来的苏联)﹑法国﹑北欧及东欧诸国﹑日本﹑印度等国的现实主义名著﹐介绍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莫泊桑﹑罗曼‧罗兰﹑易卜生﹑显克维奇﹑阿尔志跋绥夫﹑安特莱夫﹑拜伦﹑泰戈尔﹑安徒生﹑萧伯纳﹑王尔德等人的作品.该会会刊《小说月报》出过“俄国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等特号和“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出过“泰戈尔号”﹑“拜伦号”﹑“安徒生号”等专辑﹐在介绍外国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文学研究会成立宣言带有著作工会色彩﹐它宣称﹐文学研究会的成立“。 2.湖畔诗派的爱情诗有什么特点1922年,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等出版了他们的合集《湖畔》, 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又出版了合集《春的歌集》, 文学史上将这四位诗人称作“湖畔诗人”。 其中以汪静之最为有名,出过《蕙的 风》和《寂寞的园》两本诗集。 他们与早期白话诗派的新诗先驱者不同,不是新、旧时代的过渡人物,而是“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上的 “五四”的产儿,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当然,这类情诗是很容易触怒封建卫道士的。当《蕙的风》出版后,就有人指责包括这首诗在内的一些诗“堕落轻薄”,有不道德的嫌疑。 对此,鲁迅等进步 作家立即给以反击。鲁迅在《反对含泪的批评家》一文中指出:“我以为中国之所 谓道德家的神经,自古以来,未免过敏而又过敏了,看见一句,‘意中人’,便即想到《金瓶梅》,看到一个‘瞟’字,便即穿凿到别的事情上去。 然而一切青年的 心,却未必都如此不净。 ”湖畔诗人刻画的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对《女神》中叛逆、创造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一个相当好的补充,同样是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3.湖畔派的诗歌主题有哪些特点湖畔派是18 ~ 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华兹华斯、柯尔律 治和骚塞。他们都在华兹华斯的故乡,英格兰西北部坎布里亚郡内的湖区房住过多 年,都写过不少歌咏湖光山色的田园诗,都有“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思想倾向。 在 1817年8月号的《爱丁堡评论》中被他们的共同笔友弗朗西斯•杰弗里戏称为湖畔 派或湖畔学派。 拜伦贬称他们为“湖畔人”。 他们的艺术主张集中体现在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共同创作的《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和第三版附录《诗的措辞》中。在诗歌题材上,他们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 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他们否定诗歌的社会作用,美化中世纪的田园生活,提倡唯心主义、唯灵主义、神秘主义,把“听天由命”看成是人的“天性的永恒部分”,拜伦 和雪莱对此进行过激烈的批评。 4.近代湖湘诗派的诗歌主张是什么湖湘诗派是兴起于近代初期而与宋诗派相抗衡的一大诗歌流派。其代表作家“湘中五子”结“兰林词社”,以《骚》心《选》旨为宗,取法汉魏诗歌形式,抒发心中悲情,在近代诗坛上形成了一股感伤文学思潮。近代宋诗派在精神上则已有宋诗张宋学的倾向,尚理趣,好议论。 以王闿运、邓辅纶为首的湖湘诗派在近代诗坛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拥有一批优秀的诗人,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诗歌理论。约而言之,湖湘诗派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注重摹拟;二、力求出新;三、讲究诗法。这三点也正是湖湘诗派得以在近代诗坛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