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乐文明与诗经的关系是什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经学、儒学、特别是研究《诗经》学与礼文化的热潮中,江林博士的《(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是一部独特的研究诗礼文化的著作。 我以为这部书的最大创新特色,就是把《诗》学与《礼》学结合起来研究,采取了诗礼双向交流的研究视角与诗礼互解互证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以《诗》探礼,从《诗》中对周代社会实行的各类礼典进行考察与还原;一方面以《礼》探诗,以周代社会实行的礼典对《诗经》各篇内容作新的阐释,所以无论是在《诗经》的研究上还是在三《礼》的研究上都有新的突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礼文化。 在先秦时代,诗、乐、礼是不分的,周公制礼作乐,宗周社会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文明,把诗、乐、礼统一起来,三者都成为当时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2.礼乐文明与诗经的关系是什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经学、儒学、特别是研究《诗经》学与礼文化的热潮中,江林博士的《(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是一部独特的研究诗礼文化的著作。 我以为这部书的最大创新特色,就是把《诗》学与《礼》学结合起来研究,采取了诗礼双向交流的研究视角与诗礼互解互证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以《诗》探礼,从《诗》中对周代社会实行的各类礼典进行考察与还原;一方面以《礼》探诗,以周代社会实行的礼典对《诗经》各篇内容作新的阐释,所以无论是在《诗经》的研究上还是在三《礼》的研究上都有新的突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礼文化。 在先秦时代,诗、乐、礼是不分的,周公制礼作乐,宗周社会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文明,把诗、乐、礼统一起来,三者都成为当时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3.诗经中的什么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独特产物《诗经》中的宴饮诗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独特产物。 《诗经》中的宴饮诗又称为燕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在数量上少于《诗经》中的情诗、怨刺诗,与祭祀诗相近,而多于史诗、农事诗、歌战争诗。若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完全可以与上述诸诗并列,成为“三百篇”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类。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4.文明诗词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诗经 卫风 洪奥) 指做玉石的方法,要用锯子切,锉子磋,再慢慢雕琢,最后磨光。 喻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 2.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小雅 鹤鸣) 它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 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3.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 (诗经 大雅 云汉)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4.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大序)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5.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 (左传)车轮外的直木与车相互依靠,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 “辅”指车轮外的直木。(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6.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皮没有了,毛长在哪里?“傅”通“附”附着,靠近。 (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础,就不能存在。)7.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常用来表示记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9.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要后及时补救。 10.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指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11.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仁慈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智”的一面。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指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13.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 (告诉人们要谦虚不要自满。)14.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因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后一步未能完成,含有惋惜的意思。 15.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政)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 (做人要守信用。)1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为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 1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罔,迷惘。 殆,危殆。一个人如果只学习不思考消化,则惘然一无所知;一个人如果思考而不知学习,则就更危殆不安了。 18.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时,便立志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符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论语)19.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子路)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有决断。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子路)在上位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发号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他本身言行不正,即使发号施令,百姓不会服从。 21. 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 子路)名义不正当,那么道理也讲不通。 2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卫灵公)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必有眼前的忧虑。 23.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卫灵公)君子不单凭言语推荐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君子不因某人话说得好而重用他,也不会因为不用某人而废弃他有益的话。24.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卫灵公)对小事不忍耐,没耐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2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卫灵公)做工的人要把工做好,必须先磨好工具。 (本句原意是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先侍奉贤者,结交仁者。现在的意思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利:使……锋利。 2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述而)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2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述而)不到他想弄懂却怎么也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引导他。 愤: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饱满振奋状 诽:指想用语言表达什么意思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词的状态。2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2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0.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见到别人好的道德品质,就应该虚心向他学习、看齐,见到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应该自我反省。 (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3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3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三军:军队的通称。 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 5.谁有关于《诗经》的文化精神的资料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 可以这样说,《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 因此对于《诗经》,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这方面讲,它的意义也是无限的,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略作概括。 一、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士情蕴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农业发展,一方面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依赖自然采集和渔猎的谋生方式,有了更为可靠的食物来源,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因采集和渔猎不得不经常迁徙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高于周边民族的定居农耕文化。 从而也很早就培养了中国人那种植根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浓重的乡土情蕴。 《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 且不说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即便是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这不仅仅表现为周人对农事的关心,对农神的崇拜和农事诗的创作,而且表现为体现在《诗经》中大部分作品中的眷恋故土乃是各民族的共同心理。 农业生产培养了周人安土重迁的文化品格,反过来,对农业生产的破坏,由于战争、徭役等造成的远离故土家园,也就成了诗人最痛苦的事件。翻开《诗经》,我们感受最为深刻的内容之一,就是《国风》和《小雅》中那种浓浓的相思怀归之情,如《击鼓》、《扬之水》、《匪风》、《东山》、《破斧》、《出车》、《卷耳》、《汝坟》、《草虫》等等。 如此众多的作品,尽管各有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抒发的不同情境,却又共同指着眷恋故土家园的乡思之情,这不能不说是农业文明所培养起来的特殊民族情感。《诗经》是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艺术,农业社会塑了中国人的农业文化心态。 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文化精神的诗集。这不独表现为在思想情感上浓厚的乡土情蕴,还表现在创作态度、表现方式、写作目的、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 所有这些得到农业社会集体文化心理的普遍认同,从而成为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规范,并构成传统诗歌农业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在《诗经》中,我们都可以得到或多或少的印证。正是这些,使《诗经》不但在作品题材内容上,更使它在文化精神上成为后世中国诗歌创作的楷模与典范,成为中国人读来最亲切因而也最喜爱的作品。 二、以为人本的人文精神 人本来是文化的主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是人的创造,文学作品丰富的内容以人为中心得以表现,应该是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基本表征。因此,人在世间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神意的安排,古希腊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据说是盲诗人荷马创作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是以歌咏氏族部落和过去历史事实为基础的。 “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在古希腊,把神看做人的主宰,认为上帝和众神永远控制着人类的生活与命运,并且以这种观念和情感进行艺术创作,是古代西方文学的重要特征。 可是,在中国文化中,却没有一个像西文基督教那样创造了宇宙和人类,而且一直干预并指导人类生活的“上帝”。中国文化中的“天”(或“上帝”)主要指宇宙的自然力量,“天”对人的主宰只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出现,而不是有意志的神发号施令,人的命运主要由人自己来把握。 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一种所谓“天命”的东西,但是这种“天命”只是人自身的善恶之行的必然结果。人的命运,或者是国家的命运靠人自身来争取,正因为具有这种面对人类自身的理性精神,中国文化才真称得上是人文文化,中国文学才真正称得上是人的文学而不是神的文学。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众神的足迹,也看不到神对人事的判决和预言。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社会的巫术宗教观念,也使诗这种文学体裁很早就从巫术宗教中脱离出来。所以在《诗经》中,除了颂诗这种“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的祭祀歌之外,在占有作品总数近十分之九的雅诗和风诗中,几乎很少带有宗教巫术观念的诗作。 其实,即使是在《周颂》这样的祭祀诗中,面对冥冥中的上天先祖,周人也并不把自身的一切托付于神,更重要的意义是借此追念先公先王的道德功业,表达自己要“不懈于位”,要敬德保民,以求国家长治久安的想法。这里没有像奥林帕斯山上的众神存在的场所,他们也不能相信神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并决定自己的生活,在这里人就是自己生活的主宰,是诗歌的全部内容,情感投射的全部指向。 他们是那样肯定自己,信任自己,愉快地表现着自己,并且以自已的创作实践,把“文学是人学”这一在西方近代社会才真正提出的永恒命题,早在2500多年前的时代就给予了充分的表现,并且奠定了以。 6.文明礼仪诗词1、十六知礼仪[汉] 无名氏 《孔雀东南飞》2、载持巾栉礼仪好[唐] 刘商 《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 3、礼仪卒度[先秦] 诗经 《楚茨》 4、徐动合礼仪[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5、上清朝礼仪[唐] 皮日休 《太湖诗·三宿神景宫》6、三百礼仪成[唐] 李峤 《经》7、洪范及礼仪[唐] 吴筠 《览古十四首》8、迁飞在礼仪[唐] 王昌龄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9、礼仪今既备[宋] 游九言 《庆余思永冠》10、高谈大笑拘礼仪[宋] 王拱辰 《耆英会诗》11、礼仪从此废[元] 王冕 《自崔镇至济州人情风俗可叹三十韵》12、典礼仪曹夙陋聃[明] 陆容 《送张企翱之广东提学》13、礼仪既备[宋] 程公许 《明禋进戒诗》14、奉礼仪修献[宋] 周端臣 《游籍田》15、见客礼仪生[宋] 魏野 《和王衢见寄》16、礼仪三百复三千[宋] 吕希哲 《绝句》17、方岳何暇安礼仪[宋] 莫济 《次韵梁尉秦碑》18、居然合礼仪[宋] 林同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张霸》19、簪绂光辉与礼仪[宋] 四锡 《元日》20、起坐皆礼仪[明] 张掞 《赠萧溪耕者》21、礼仪今太叔[明] 李崇仁 《挽金太常》1、文明观盛会[宋] 无名氏 《临江仙·要问南枝消息早》 2、睿哲文明[宋] 释绍昙 《偈颂一百零二首》 3、文明齐北极[宋] 释崇岳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4、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清] 梁启超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5、宗祀文明[南北朝] 庾信 《周宗庙歌·皇夏》 6、文明近日月[宋] 黄庭坚 《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 7、于昭文明[隋] 佚名 《绍兴亲享明堂二十六首》 8、文明永沦歇[唐] 李贺 《其二》 9、一时跪拜贺文明[唐] 和凝 《宫词百首》10、日月并文明[宋] 和岘 《导引·气和玉烛》11、声这文明[宋] 真宗 《宁宗朝享三十五首》12、无字印文明划划[宋] 释明辩 《颂古三十二首》13、文明午日中[宋] 方回 《后天易吟三十首》14、幸遇文明[宋] 史浩 《柘枝舞》15、重见文明[宋] 王之道 《六州歌头·燧瑊勋业》16、得随班列祝文明[宋] 四锡 《乾明节祝圣寿》17、实惟文明方[宋] 熊禾 《上严廉访十首》18、汉文明圣贾生贤[唐] 白居易 《偶然二首》19、皇宋文明[宋] 王柏 《畴依》20、文明叶邦选[唐] 储光羲 《苏十三瞻登玉泉寺峰入寺中见赠作》21、属奉文明[南北朝] 谢朓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 十》 22、天子文明[唐] 李咸用 《送人》23、武定文明过十秋[宋] 陈棣 《代上时相生辰》24、代是文明昼[唐] 杨巨源 《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25、文明难复辞[唐] 张说 《送乔安邑备》 26、乐叔吴文明[元] 虞集 《苏武慢·鸣鹤馀音全真冯尊师,本燕赵书生》27、鹄袍曾此接文明[宋] 杨简 《明堂侍祠十绝》28、文明雅量全[唐] 阎济美 《下第献座主张谓》29、文明诚得主[宋]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30、文明始敷[唐] 皎然 《讲古文联句》31、煌煌文明代[唐] 王建 《送薛蔓应举》32、锡宴表文明[唐] 韦应物 《奉和圣制重阳日赐宴》33、亦值文明时[唐] 陆龟蒙 《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34、见则时文明[元] 杨维桢 《丹山凤》35、天下文明[唐] 褚亮 《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太和》36、动华袭文明[宋] 何梦桂 《上夹谷书隐先生六首》37、六律文明序[唐] 罗让 《闰月定四时》38、道协文明[唐] 卢文纪 《后唐宗庙乐舞辞》39、文明炤典谟[宋] 宋孝宗 《高宗皇帝挽词五首》40、梵文明处译[唐] 许浑 《冬日宣城开元寺赠元孚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