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牧最有特色的是绝句和律诗,其中()尤为出色.著有().他的《杜牧最有特色的是绝句和律诗,其中(七言绝句)尤为出色.著有(赤壁).他的《赤壁》这首诗按体裁划分属于(叙事诗).押韵的字有(销,朝,乔).这首诗前两句是写实,后两句是由眼前景而联想到的,所以是写(情).结尾两句是对周瑜的嘲讽,意思是(老天爷都不帮助周瑜),用的是(惋惜)语气.这首诗歌,作者借历史事件,抒发了(怀才不遇)感慨,旨在表明(自己怀才不遇).苏轼《水调歌头》,上阙写(自己的感慨),下阙写(对人世的美好祝愿).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的修辞手法是(代指).。 2.杜牧的诗词有哪些特点古诗 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气格紧健,造句瘦劲,如《感怀诗》、《杜秋娘诗》、《张好好诗》、《李甘诗》、《郡斋独酌》、《雪中书怀》、《落中送冀处士东游》、《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压招以诗赠行》、《池州送孟迟先辈》、《题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其中更常见的则是散文似的夹叙夹议。杜牧的古诗受韩愈的影响好发议论。但有时他用比喻、形象的语言进行议论,富有抒情胜。杜牧的古诗往往别有境界,写得古朴纯厚,雄豪健朗,如《池州送孟迟先辈》。晚唐诗风,气格卑弱,多是律诗、绝句,很少有人能作长篇古诗,杜牧的古诗在中晚唐诗坛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这一类诗作,和以"俊爽"见称的律、绝佳作,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三个主要方面。 绝句 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亦有很高成就,一向享有盛誉。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云:"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杜紫微诗,惟绝句最多风调,味永趣长,有明月孤映,高霞独举之象,余诗则不能尔。""沈德潜认为杜牧绝句"托兴幽微",可称盛唐绝之"嗣响",把其特色概括为"远韵远神"。他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图画,如《江南春绝句》。 律诗 杜牧的律诗,其数量相当可观,在《樊川文集》中约有一百余首,加上《樊川外集》与《别集》,约为一百六七十首。他的律诗在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成就也很高,尤其是七律。杜牧诗歌俊爽峭健、雄姿英发的风格在律诗中最为突出。后代诗评家都曾指出,"拗峭"是杜牧律诗的特点。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明代杨慎云:"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杜牧在律诗中之所以"寓少拗峭"或"特寓拗峭"的原因就在于如清人赵翼所说的:"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创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矫其弊。"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格律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气势;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古体诗有某种相似的豪宕雄浑的意境。杜牧在律体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以力矫诗坛平弱圆熟之风。杜牧的七律有较强的现实性,此外,杜牧的律诗时用古调,豪宕缠绵中别有一种古朴潇洒的风韵。 3.杜牧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杜牧具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方面的内容其诗多有反映。 杜牧的咏史诗,能抓住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一环,破旧立新,独抒己见,被后人称作“二十八字史论”。《赤壁》、《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是其代表作。 其他如《过华清宫三绝句》批判唐玄宗荒淫误国,出语警拔,讽刺委婉,耐人寻味。杜牧的一些写景抒情小诗也很出色,如《江南春》、《泊秦淮》、《山行》、《长安早望》等,自有一种风流俊爽之气蕴含其中。 其古诗豪健醇厚,七绝清新俊逸,七律抒情感慨,在绮靡华丽、颓废感伤的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深得后人赞誉。传世有《樊川集》。 4.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类的诗是咏史诗.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诗经》《离骚》中就有这种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关于咏史诗“以史为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它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悠悠五千年,泱泱廿四史,实为世界稀有,历史遗迹,人物风流,一直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绘画、雕塑、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乃至今天的影视作品,到处都有历史的素材.艺术家们直面现实人生,或从对历史事实的思考中生发出许多感喟许多讽慨,或从对历史事实的研究中生发出许多联想许多假设.诗人的感情是最丰富的,诗人对历史的研究思考有更多的情感,有更鲜明的形象,这就是怀古咏史诗比那些精辟的史论文章更富有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