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对当今的中国社会,有些怎样的积极影响主要是文化意义比较大,以下仅作参考。 第一部分: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六艺”之一,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 第二部分:具体文化及意义 一:礼乐文化 “诗”最初都是乐歌,《诗经》中的风、雅、颂三类都有各自的音乐特色。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个地区的乐调。 《毛诗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又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可见礼乐文化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的影响力之深远。 朱熹也说过:“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话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 说明风就是表现各个地区民俗生活的地方土乐。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毛诗序》中认为:“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雅又分大小,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毛诗序》认为:“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而后人认为:“大、小二雅,当以音乐别之,不以政之大小论也。”总之人们当时已注意到大小雅与音乐的关系。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如《玄鸟》《烈祖》明显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而《长发》《殷武》则可能是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对此《毛诗序》持赞成态度:“颂者,美盛德之形容词,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诗”的礼乐文化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后来古乐失传,后人也便无法深刻了解他们各自音乐上的特色。 二:爱情文化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①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如《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这种爱慕发展为两情相悦,便有了幽期密约,如《邶风·静女》通过对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的描写,将主人公的感情表现的细腻真挚。把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挚缠绵。 这类情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赞颂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专一。②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如《郑风·女曰鸡鸣》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 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互相尊重,互相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③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如《邶风·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邶风·绿衣》中那位“心之忧矣,曷维其己”的妇女,因妾得宠而失位,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 总之,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三:颂歌和史诗文化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我国古代也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五篇作品《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使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而且反映了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历史背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教观念,是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的产物,对今后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四:战争文化 《诗经》中的战争诗也包含了丰富的感情和精神: ①有人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常武》写宣王命大将南仲征伐徐国,集中歌颂了王师的威力.②有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如《小雅·采岂》。 《诗经》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惑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争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③更多的战争诗表现的是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是一种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是出征严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世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 2.《诗经》在当代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吗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3.诗经对现在中国人性格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 “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而言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从潺潺溪流入怀向奔腾万钧的情感起伏。生动地反应出周代社会自由、理性与文明的人文意识。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种对世间万物普遍存在的人文关怀,热爱人民、热爱自然、热爱自由奔放的生活是《诗经》一个不朽的主题。几千年来《诗经》文化对国人性格养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和谐、行为的理性和正义等意识层面的建设上。 ——社会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实现和谐共生,不因一己之利而侵害另一方,秉持有利共享、有难共担的做人准则; ——行为的理性和正义是指人既要注重行为本身的功用、利益、效率与成功。更要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行为理性与正义的原则为人生的意义及其认知世界提供一种手段,这是一种“普遍理性”,即它既包含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正义、真理、进步、理想等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概念,又包含对自然科学的赞赏与肯定。 ——可见《诗经》对国人性格的养成产生得是在和谐、理性两个意识层面的影响。 4.古代诗词对当代人或当代社会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一)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可使现代人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当代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 家庭解体,老小失养,孤寡无助是处有之。加之就业与职场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迫而急促,给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 凡此诸种压力导致心灵世界的失衡,焦虑、苦闷、烦恼、孤独、空虚、痛苦等等随之产生。如何调适心灵世界的冲突、化解精神矛盾,成为当今人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社会上各种心理诊所的涌现,都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来。但是,人类自我心灵世界的平衡、宁静、快乐、和谐,靠异己的权威和力量、靠外在的东西并不能真正解决,它必须依靠人的自我调适。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资源可资利用,如老子的“少私寡欲”,庄子的“心斋”、“无功、无名、无己”,儒家的“养心”与“乐道”等。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也是化解人们心灵冲突、进行自我调适的良方。 当你心情苦闷思想困惑,特别是感到怀才不遇的时候,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屈原的《离骚》,游心于这些天才诗人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人类的“可能世界”,心灵自会得到一种慰藉,获得平衡和宁静,由冲突进入和谐——哪怕是短暂的。 (二)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有助于调和现代人际关系 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当下,人与人关系紧张。 且不说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甚至互相残杀,夫妻离异、父子反目、兄弟阋墙、朋友背信弃义等亦多有存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对于调和现代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浙江那位杀母的少年,如果在杀母前有机会读一读孟郊的《游子吟》,或当他实施行动时耳边传来《游子吟》的诵读声,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据《世说新语》载,魏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于七步中作诗,诗不成者行大法,必随步应声便为诗云云。 为了王位之争,曹丕欲置其同母弟曹植于死地;可当曹植应声写出著名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后,“帝深有惭色”,赦免了曹植。 这说明曹植的诗感动了曹丕,得以免遭杀身之祸。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 《七步诗》表达的不是兄弟友爱之情,而是批判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行径,但它依然蕴涵有“兄友弟恭”的“和”的思想;它以不该怎样的陈述表达了应该怎样的内蕴,这正是它感动曹丕的地方。 当然,曹丕的“深有惭色”,也说明他良心没有完全泯灭,尚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 5.诗经的时代意义诗经》<君子于役>中反映的词句首先是大众化的思想。 对于黄昏的表现手法属于非常自然的感情流露。从侧面看出中国古人对于环境及个人之间联系,将个人的情感变化体现于环境的变化,将环境的变化融合进自己的内心。 明显产生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从根本上别于西方的视觉美学。 回答者:天枫露 - 试用期 一级 11-5 13:37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好 100% (2) 不好 0% (0) 其他回答共 1 条 <君子于役》是最早的一首“闺怨”诗。毛序认为这首诗产生于东周平王时期,但是很难确定。 其实不论是产生在西周还是东周初年,都无关紧要,翻开《资治通鉴》有几页没有战争那?就算没有兵役,徭役却是任何时候都有的。毛序:“君子行役无期度,大夫思其危难以风焉。” 朱熹《诗集传》则以为是妇人自己所作,王先谦集疏云:“按据诗文,乃家室相思之情,无僚友讬讽之意,所称君子,妻谓其夫,序说误也。”东汉班彪也认为是怨女旷夫之作,毛序是臆测,不足为据。 这也是当代学者的共识,王力,余冠英等均持此见。 王夫之《姜斋诗话》:“知‘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之妙,则知‘杨柳依依’,‘零雨其蒙’之圣于诗。 司空表圣所谓‘轨以象外,得之圜中’ 者也。”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特点,最好的诗歌总是如水**融,情景打成一片,分不清是写景还是写情。 《君子于役》和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一样,也是这样一首杰作。蒋见元、程俊英先生这样说:“落日衔山,暮色苍茫,鸡栖敛翼,牛羊归舍,面对此情此景,久别夫君的闺中少妇,心头涌起一阵阵难以抑制的惆怅,她想念丈夫,该不会受饥挨饿把?暮色越来越浓,思绪越来越长,每天这一段黄昏时光,她感到实在太难捱了”。 这凄凉的境界打动了无数后人的心。许瑶光《再读诗经》“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正是此诗最好注脚。 6.《诗经》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诗经》特色和影响《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以上主要从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等诸方面论述了《诗经》的几个重要特色。 这些特色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都很深远。下面再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简略介绍一下《诗经》的特色,这些方面的影响,情况各有不同。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 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它对我国后世诗歌,以至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都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后世的进步作家树立了楷模,启发和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把反映现实作为创作的出发点。 这种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以及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也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民歌重叠反复的形式,准确、形象、优美的语言,也被后世诗人、作家大量的吸取运用。《诗经》以它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后代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 7.古代诗词对当代人或当代社会意义和价值(一)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可使现代人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当代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 家庭解体,老小失养,孤寡无助是处有之。加之就业与职场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迫而急促,给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 凡此诸种压力导致心灵世界的失衡,焦虑、苦闷、烦恼、孤独、空虚、痛苦等等随之产生。如何调适心灵世界的冲突、化解精神矛盾,成为当今人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社会上各种心理诊所的涌现,都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来。但是,人类自我心灵世界的平衡、宁静、快乐、和谐,靠异己的权威和力量、靠外在的东西并不能真正解决,它必须依靠人的自我调适。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资源可资利用,如老子的“少私寡欲”,庄子的“心斋”、“无功、无名、无己”,儒家的“养心”与“乐道”等。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也是化解人们心灵冲突、进行自我调适的良方。 当你心情苦闷思想困惑,特别是感到怀才不遇的时候,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屈原的《离骚》,游心于这些天才诗人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人类的“可能世界”,心灵自会得到一种慰藉,获得平衡和宁静,由冲突进入和谐——哪怕是短暂的。(二)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有助于调和现代人际关系 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当下,人与人关系紧张。 且不说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甚至互相残杀,夫妻离异、父子反目、兄弟阋墙、朋友背信弃义等亦多有存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对于调和现代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浙江那位杀母的少年,如果在杀母前有机会读一读孟郊的《游子吟》,或当他实施行动时耳边传来《游子吟》的诵读声,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据《世说新语》载,魏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于七步中作诗,诗不成者行大法,必随步应声便为诗云云。 为了王位之争,曹丕欲置其同母弟曹植于死地;可当曹植应声写出著名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后,“帝深有惭色”,赦免了曹植。 这说明曹植的诗感动了曹丕,得以免遭杀身之祸。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 《七步诗》表达的不是兄弟友爱之情,而是批判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行径,但它依然蕴涵有“兄友弟恭”的“和”的思想;它以不该怎样的陈述表达了应该怎样的内蕴,这正是它感动曹丕的地方。当然,曹丕的“深有惭色”,也说明他良心没有完全泯灭,尚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 8.诗经现实主义对后世的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23]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24] ,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25] ”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26] ,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27] ,以及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 四、赋比兴的垂范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诗经》还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诗经》民歌重叠反复的形式,准确、形象、优美的语言,被后世诗人、作家大量的吸取运用。《诗经》以它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后代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时期,曹操、嵇康等人都学习《诗经》,创作四言诗。文学史上的赋、颂、箴、铭等韵文也都与《诗经》不无关系。[23]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在《诗经》之前,诗歌虽说已诞生,但尚无自己固定的体式,且还流于口头形式,一般以二言为主;到《诗经》时,中国诗歌开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创作格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也就是说,中国诗歌的真正起步,始于《诗经》时代。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具体地说,《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活画了一卷社会与历史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9.《诗经》中比兴手法对现当代诗歌的影响《诗经》用得最多的还是比兴手法。“比”是比喻,比拟,“以彼物比此物”。“兴”指借一物来引起他物,触景生情,以引起下面的歌词,“托物以起兴,借物以表情”。 《诗经》爱情诗中,更多的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同一首诗中交相运用,相互补充,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赋”“比”“兴”已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表现方法和优秀传统,传承至今。“楚辞”以后,“比”“兴”合一,屈原作品中,以香草鸾凤比君子,以恶草臭物比小人,以饮食芳洁比道德修养,以车马迷途比惆怅失意。唐代李杜诗中“比”“兴”更是触目皆是,丰富多彩。“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杜甫),皆是追踪《诗经》、巧用比兴的佳句。而《诗经》拓创之功,殆不可没。 《诗经》的影响《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当时的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愿望。这在《左传》、《国语》中例子极多,当时叫做“赋诗言志”,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经秦始皇焚书,《诗》由于学者的口头传诵,得以流传下来,其中有少数散佚。汉初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诗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定本的,属今文经学;《毛诗》则属古文经学。《鲁诗》、《韩诗》,汉武帝时并设博士之官,传授讲解。《鲁诗》到西晋时亡佚;《韩诗》至南宋以后亡佚,现仅存《韩诗外传》6卷。《齐诗》,汉景帝时设博士,到三国魏时亡佚。《毛诗》相传出于孔子弟子子夏,汉初由鲁人毛亨传给毛苌,即所谓“毛传”,在西汉时未立于学官。到了东汉,《毛诗》逐渐盛行,章帝时立于学官,经学大师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等都治《毛诗》,郑玄并为之作“笺”,对毛传颇有异同,通称《毛诗传笺》。魏晋以后,《毛诗》独行于世。 《诗经》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中国古代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诗经》的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