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中的思妇

1.诗经中的思妇诗有哪些

诗经》中有不少怨妇诗,《周南·卷耳》就是一首征夫怨妇的诗歌。

诗中已出嫁成为人妻的女子,全部的情感与依托都系于夫君一人身上。丈夫出征在外,在家中守侯的她不仅要孝敬公婆、养育儿女、操持家务,连本该由丈夫所尽的那份义务也得义无返顾的承担起来。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同样是女性,同样是劳作,此篇中的女子却已不像《关雎》、《葛覃》中那些女子们专注,而且神情忧郁,动作迟缓,显然是心不在焉。

为什么呢?原来是思念心上的人儿。想着想着,女子干脆连筐子也丢弃在一边,独自在大路旁发痴。

一阵风过,卷耳菜开出的白色小花便在风中簌簌抖动,仿佛是要挣脱茎干的束缚像蒲公英一样飞向远方……内心的幽怨、苦楚、情思、想象除了自己之外,更与谁人诉? 她们还有等待的希望,那些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却只能剩下满腔的哀怨与不甘了。 《氓》是《诗经》里弃妇诗的翘楚。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 (《诗集传》),《诗经》的好处在于往往言人所不到,发人新见。

我们多习惯以鸠毒比爱情,把痴情不悔说成是含笑饮鸠酒。而《诗经》里则以桑葚比喻爱情。

桑葚是甜的,斑鸠吃多了容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太迷恋则易上当受骗。至于后面那几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

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说明了女子年龄增长,容颜由盛到衰,更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 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

不管是哪种解释,女人都不可能老掉牙,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为男人忙得心力憔悴,未老先衰,所以色衰爱弛。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

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

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氓》中女子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以及夫权对女子的压迫。当时的女子为礼教所缚,一旦离了男子,便是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所以即使这男人再不中用,有了他在人前也好像有了块遮羞布——你毕竟是个有人要的女人。亦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那时的女子宁愿守着一个男人一辈子当怨妇,也不愿被休下堂当弃妇,而且一旦被休就好像性命攸关的大事那样。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妇人不是忍气吞声,不是低眉顺眼,也不只是哀伤痛悔,却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是你变了心,咱们的关系就此断了吧。 她决然而去,是怎样的刚烈和坚强。

《氓》所反映的女子悲剧性,正如白居易说得“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回到之前所说的《卫风•硕人》这首诗,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姜出身高贵,容貌美艳,但是这么一个高贵美丽的女子,婚后的命运确是相当的凄惨。

《毛诗序》云:“《硕人》,闵庄姜也。庄公惑于嬖妾,使骄 上僭,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

庄姜婚后并没有得到卫庄工的宠爱,因为庄公宠辛嬖妾,而庄姜没有机会侍寝,所以没有生子。在当时的社会里,一个女人得不到男人的宠爱,又没有儿子,不管这个女人出身多么高贵、容貌多么美艳,在君权、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她只是男人的一个器物,能不能被专宠是决定她们地位,命运,甚至是生存权利的关键。

庄姜的悲剧也可以看出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在诸侯各国的后宫极为普遍。 因为一夫多妻,所以女人之间就有了竞争,于是女人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讨男人的欢心,结果就很有可能违背了“妇德”。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荡之什·瞻昂》“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懿厥哲妇,为枭为鸱。

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

匪教匪诲,时维妇寺。”智慧男子创业能,有才女子乱国政。

那个聪明女人啊,像猫头鹰发怪声。她有长舌善逞辩,产生邪恶埋祸根。

大乱非是从天降,生自工谗此妇人。劝谏国王听不进,妇人内侍言必信。

《正月》中“赫赫周宗,褒姒灭之”这一句也表达了相同的思想。君王。

2.诗经里的思妇诗有哪些

诗经》中有不少怨妇诗,《周南·卷耳》就是一首征夫怨妇的诗歌。

诗中已出嫁成为人妻的女子,全部的情感与依托都系于夫君一人身上。丈夫出征在外,在家中守侯的她不仅要孝敬公婆、养育儿女、操持家务,连本该由丈夫所尽的那份义务也得义无返顾的承担起来。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同样是女性,同样是劳作,此篇中的女子却已不像《关雎》、《葛覃》中那些女子们专注,而且神情忧郁,动作迟缓,显然是心不在焉。

为什么呢?原来是思念心上的人儿。想着想着,女子干脆连筐子也丢弃在一边,独自在大路旁发痴。

一阵风过,卷耳菜开出的白色小花便在风中簌簌抖动,仿佛是要挣脱茎干的束缚像蒲公英一样飞向远方……内心的幽怨、苦楚、情思、想象除了自己之外,更与谁人诉? 她们还有等待的希望,那些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却只能剩下满腔的哀怨与不甘了。《氓》是《诗经》里弃妇诗的翘楚。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诗经》的好处在于往往言人所不到,发人新见。

我们多习惯以鸠毒比爱情,把痴情不悔说成是含笑饮鸠酒。而《诗经》里则以桑葚比喻爱情。

桑葚是甜的,斑鸠吃多了容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太迷恋则易上当受骗。至于后面那几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

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说明了女子年龄增长,容颜由盛到衰,更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

不管是哪种解释,女人都不可能老掉牙,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为男人忙得心力憔悴,未老先衰,所以色衰爱弛。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

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

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氓》中女子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以及夫权对女子的压迫。当时的女子为礼教所缚,一旦离了男子,便是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所以即使这男人再不中用,有了他在人前也好像有了块遮羞布——你毕竟是个有人要的女人。亦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那时的女子宁愿守着一个男人一辈子当怨妇,也不愿被休下堂当弃妇,而且一旦被休就好像性命攸关的大事那样。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妇人不是忍气吞声,不是低眉顺眼,也不只是哀伤痛悔,却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是你变了心,咱们的关系就此断了吧。她决然而去,是怎样的刚烈和坚强。

《氓》所反映的女子悲剧性,正如白居易说得“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回到之前所说的《卫风•硕人》这首诗,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姜出身高贵,容貌美艳,但是这么一个高贵美丽的女子,婚后的命运确是相当的凄惨。

《毛诗序》云:“《硕人》,闵庄姜也。庄公惑于嬖妾,使骄 上僭,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

庄姜婚后并没有得到卫庄工的宠爱,因为庄公宠辛嬖妾,而庄姜没有机会侍寝,所以没有生子。在当时的社会里,一个女人得不到男人的宠爱,又没有儿子,不管这个女人出身多么高贵、容貌多么美艳,在君权、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她只是男人的一个器物,能不能被专宠是决定她们地位,命运,甚至是生存权利的关键。

庄姜的悲剧也可以看出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在诸侯各国的后宫极为普遍。 因为一夫多妻,所以女人之间就有了竞争,于是女人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讨男人的欢心,结果就很有可能违背了“妇德”。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荡之什·瞻昂》“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

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

匪教匪诲,时维妇寺。”智慧男子创业能,有才女子乱国政。

那个聪明女人啊,像猫头鹰发怪声。她有长舌善逞辩,产生邪恶埋祸根。

大乱非是从天降,生自工谗此妇人。劝谏国王听不进,妇人内侍言必信。

《正月》中“赫赫周宗,褒姒灭之”这一句也表达了相同的思想。君。

3.《古诗十九首》的思妇诗有哪些

古诗十九首思妇诗如下: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淩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希。

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供参考。

4.【思妇诗是怎样形成的

思妇诗的源流 作为一种诗歌艺术题材的传统,思妇诗源远流长,在先秦时代就有其滥觞.《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就是一首典型的思妇诗.不过当时还没有“思妇”一词,据《文选》记载 ,“思妇”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宋玉的《高唐赋》:“姊归思妇,垂 高巢,其鸣喈喈.”但此时,“思妇”是指鸟名.直到《宋书·乐志》引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妇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思妇”才确指怀念远出丈夫的妇人.“思妇”这个文学题材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是和产生它的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相关的.在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在这一点上,就来连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孔子也不能免俗,子曰:“唯小人与女子难教也.” 在中国文明的发轫期,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就已经形成.妇女被种种男权主义所制定的清规戒律所束缚在家中,她们被要求“从一而中”,要遵守“夫为妻纲”“七出”等,否则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虽然如此,丈夫对于妻子而言仍然是唯一的籍慰.在古代的乱世,有征戍,在“盛世”,有徭役,每当自己的丈夫被迫离开家乡,也即远离自己时,对于很多的家庭妇女来说就成了很大的打击.她们的愁苦是显而易见的,而这就为思妇诗最初产生提供了素材和依据.《诗经》中的《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都是先秦思妇诗伟大的开端.可紧接着的是不和谐的局面.汉帝国的一统和董仲舒式儒家理念的推广,将社会风尚归于礼教中来,不仅思妇诗销声匿迹,就连原是思妇诗的《诗经》的某些篇章也被正统汉儒所篡改为合乎礼义的道统思想.直到东汉末,“位成乎私门,名定于横巷”的思想多元化局面的出现;“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令儒家道德解体,这才为思妇诗又打开了新的局面.。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