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古代将士出征的诗词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古代的 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龚自珍《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近现代的 陈毅《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吉鸿昌《临就义前所作》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2.古代有关生死观的诗句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注释】 ①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 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 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③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 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 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④“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 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⑥“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 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⑦汗青:史册。 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3.有句诗还是句子,讲的是史官写史书,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成功了的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简单的说就是:这个人要是干事情成功了,那他就是个英雄人物,如果不成功的话就是一个废物。 贬义成分居多。 现在常用来形容势力看人的社会。 故事 生逢乱世,揭竿而起,生死相拼,谁为王? 宴席雅斗,无赖俗争,兵戎相见,谁为寇? 一位是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骁勇善战的名门之后;一位是不事生产,不学无术,好酒贪色的乡间小吏。 倘若要投注的话,我们必以为前者为王。 然而,谁会料到落得众叛亲离,身首异处的恰是前者,而终成一代开国之君的却是后者呢? 项羽与刘邦,这两个戏剧式的角色,值得我们细细剖析。 我以为,项羽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他英勇善战,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屡立战功。 此外,直爽阔豪的项羽敬爱和尊重部下,他甚至能为士兵吸疮疗毒。 如此,优秀的军事家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地步?我想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项羽刚愎自用。要知道,战争是一种群体力量的较量,它需要勇敢,更需要智慧。 垂死时刻也不忘向部下夸示勇敢的项羽,正因不纳范增之言,放虎归山,最终四面楚歌;正因为刚愎自用,不联盟韩信,结果腹背受敌,酿成一个英雄的悲剧。 此外,项羽没有超凡的政治头脑。 称王易,守国难。俗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项羽杀子婴焚秦宫,坑降卒毁协议,杀义帝背合约。如此,能得民心所向吗? 再看看由井底之蛙成为一国国君的刘邦,他善于用人。 他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输粮草,保供给,治国安民,我不如萧何;亲临前线,挥兵杀敌,我不如韩信。他们三人都是当世不可多得的豪杰,我虽然在某些方面比不上他们,但我却能重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所以,我才战胜项羽得到天下。 如此,重用能人的人,能不成功吗?此外,刘邦还采用平民化政策,广施福利,收拢民心。 因此,从用人与治国方面看,项羽是远远逊色于刘邦的。 但从用情方面看,项羽是强于刘邦的。单看,项羽与虞姬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爱情,就能感受到项羽是个至情的好男人。 再者,从项羽宁可乌江自刎,也不愿独自偷生,就可看出他是个至义的好汉。而刘邦呢?虽然,他与他的丑妻子相儒与沫,但我想,以他贪色的本性,是不可能只钟情于一个女人的,所以他不可能与爱人生死与共。 由此,我更欣赏项羽的品格。 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项羽的无奈,项羽的失败,项羽的死,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想像。 但我却喜欢项羽,虽有成王败寇的无奈,但他在乌江畔旁,奋力一搏的雄心壮志是刘邦可望而不可即的。 胜利者多希望美化自己,而不是一味赞扬自己的敌人而把自己贬损得一无是处,所以,也可以成为历史由胜利者书写。 4.有关于古代帝王的诗句吗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 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 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李煜 南唐国君 秦始皇 咸阳日丽月轮高, 千古圣雄凌紫霄。 万里长城功盖世, 九州春色竟折腰。 碧云含笑歌一统, 铁树生花赞舜尧。 度量文同存大道, 秦皇伟业越今朝。 2 汉武帝 誓灭匈奴出汉关, 征程万里凯歌还。 拓新疆域靖天下, 广阔山河视野宽。 戡乱怀柔邦本固, 抑豪扶弱与民安。 武功文治万方乐, 日月朝朝仰帝颜。 3 唐太宗 玄武门遗残血红, 鲤鱼应运化真龙。 贤明不让圣尧舜, 盛世贞观法治功。 朝野恭迎中外客, 君臣德正地天同。 江山锦绣安平泰, 史载伟名唐太宗。 4 宋太祖 身假黄袍本等闲, 兵权酒释史无前。 金銮独霸军心涣, 疆域任由胡马喧。 王道式微崩汉月, 文功衰朽锁关山。 痴心万世家天下, 大宋险为变弹丸。 5 成吉思汗 大漠雄汗,长野烽稠。 苍狼射雕,战戮不休。 策马弯弓,纵情驰游。 踏破山阙,刺穿原畴。 兼雨征程,壮志烈谋。 夺鹿咸服,举鼎何求? 饮露嘶风,唯泄荒仇。 南讨西战,四方称酋。 开疆扩篱,经略悠悠。 怆然天地,天骄风流。 顺治皇帝《赞僧诗》 顺治十五年,玉琳禅师到京,听说自己的弟子森道座为帝剃发,就命众人集薪烧森,帝知道后,才答应蓄发。帝写了《赞僧诗》。该诗是其向往出家生活的写照,恳切感人,诗曰: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身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宿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黄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5.关于古代史官的问题宗伯中国古代官名。 西周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一,掌邦礼。春秋时鲁国亦置,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 后世以大宗伯代称礼部尚书,以小宗伯代称礼部侍郎。 五史分别指: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 他们构成了一整套依靠典册执政的职官体系,包括主管全局的大史,辅佐大史的小史、负责内部官僚体系的内史,负责书写、对外颁布法令的外史、总体上而言,他们多是凭借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得以在周政府中任职,属于政事性职官。金毓黻认为“史官之始,不过掌书起草,品秩最微,同于胥吏……继则品秩渐崇,…然亦不过因诸史之长,而稍崇其体秩。” 可见他认为周代史官的地位是很低下的,他进一步引用司马迁之言,称“司马迁自云,常厕下大夫之列”,由此认为下大夫“亦周代大史之品秩也。”笔者认为情况并非如此。 从《周礼》中所反映的周代职官系统上看,以“史”为名的官职实为两个系统,一是历来学者在探讨史官时必然提及的《周礼·春官》中的“五史”,另外一个即为分布于《周礼》六官中,几乎每一种官职下均有的“史”。下面将分别对此加以论述。 五史分别指: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他们构成了一整套依靠典册执政的职官体系,包括主管全局的大史,辅佐大史的小史、负责内部官僚体系的内史,负责书写、对外颁布法令的外史、总体上而言,他们多是凭借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得以在周政府中任职,属于政事性职官。 《周礼·春官》中具体记载了各史的职能: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 从每一职位的具体职能上,可以发现,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典册或成文法处理政事。 许多学者由于上述诸史职与典册的密切关系,而认为他们的主要工作只不过是负责记录、书写、将文件一式两份以及典籍文书的收藏,从而大大看轻了其在周代的重要地位,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文化仅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年代,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而形成的成文法规、礼秩在政治生活中实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史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以谏桀”;“殷之将亡,内史向挚载其图法,出亡之周。” ⑾从某种程度上,一国的“图法”往往是这个国家政治统治的象征,亦是其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 五史的重要地位可以从《周礼》得到某种程度的反映。 从《周礼》中我们发现位于“春官”的五史与位于“天官”的大宰、小宰、宰夫等职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在此,以大宰、大史,小宰、内史这几种最重要的官职为例说明: 《周礼·天官》曰: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以八法治官府…以八则治都鄙…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以九职任万民…以九赋敛财贿……” 从这些具有纲领性质的法则中,我们可以推断,大宰的责任主要在于从整体上对国事进行协调,它几乎可以干预从天到民到经济到政治一切事物,但又缺乏具体的职能,大宰多由周朝皇室贵族担任。 与此相对应,大史则不同,他所执掌的事物似乎与大宰相关,但更为具体,操作性更强,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掌法,…掌则。 …凡辨法者考之,不信者刑之。凡邦国都鄙及万民有约剂者藏焉,以贰六官,…若约剂乱则辟法,不信者刑之。 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 除了政事之外,大史也掌握着祭祀的礼法和规范,但已经明显不再是以的巫的身份出现了,相反,在利用典籍处理祭礼的基本事物过程中,其政事性特点是很明显的: “…大祭祀,与执事卜日,戒及宿之日,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 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辨事者考焉,不信者诛之。大会同朝觐,以书协礼事。 及将币之日,执书以诏王。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 大迁国,抱法以前。……” 小宰和宰夫的执掌则有一部分是与内史相关的: “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 ……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一曰以叙正其位,二曰以叙进其治,三曰以叙作旦礌测啡爻独诧扫超激其事,四曰以叙制其食,五曰以叙受其会,六曰以叙听其情。以官府之六属举邦治……” 它主要是对各官吏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并由治理官吏达到对邦国、都鄙的有效统治。 宰夫则“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与此相关,内史似乎是通过对法典的运用、保存、考释来具体实现对官吏的治理和对其它政事的参与, “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 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以逆会计。……” 他们三者的职责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对应,内史借对法令的熟练掌握,与冢宰之官小宰和宰夫形成权力实施不可或缺的辅助关系。 当然,他们亦有各自的职能偏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身为礼官的五史,尤其是内史和大史,在处理政事中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在政事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这些具有深厚的文化积累的史官凭借掌握的“典”“礼”,成为周朝贵族的左膀右臂,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却是无法取代的。 一些学者根据。 6.关于古代将士出征的诗词你好、我来为你解答:古代的 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龚自珍《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近现代的 陈毅《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吉鸿昌《临就义前所作》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