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上官仪的诗歌

1.上官仪《王昭君》这首诗第三第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三句“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用了“对仗”手法,并将自然景象溶入生活细节:对仗:雾对风,掩对惊,临妆对入鬓,月对蝉;雾掩月对风惊蝉;临妆月对入鬓蝉.字字相对,十分工整. 第四句“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用了假设式的情景描述.写了一个假想的情景:王昭君写了一封书信,派了一个信使送给汉元帝,孤苦无依的她终日以泪洗面,苦苦地等待信使带回汉朝让她回去的好消息. 附:上官仪诗歌《王昭君》赏析 王昭君 ——上官仪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 首联,“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以景造情,给我们营造了一个阔达深沉悲凉的背景和氛围.玉关,就是玉门关,是通往西域的必经关隘,是西域与中原的分界,是苍凉与繁华的分界.提起玉门关,我们一定就会想起王昌龄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见玉门关外的荒凉景象.金河,是塞外的一条河流,具体的情况不是很清楚,历史记载很少.“玉关春色晚”极言日暮春时关外的衰煞景象,“金河路几千”极言前往匈奴的路途遥远艰辛.诗歌的开首,援景造境,奠定了整个诗歌悲凉的基调. 颔联,“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人之于物,动之以情,情随物附,物皆著人之情.满心忧愁不得释怀的昭君,把自己的情感付之于琴,故琴声悲咽,着之于笛,故笛声幽怨.琴、笛本无情,奈何人却不能无情.琴声飘荡在桂树那柔柔的枝条上,笛声穿梭于柳树那纷纷的花絮中,此情此景,陡增人之凄凉伤感之情.人、物两望,便胜却一切言语的苍白,人、物相依,便陡升生相知相惜之情. 颈联,“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对仗尤为工整,委婉曲折,很见“撮合”的功力.先来看看它的对仗:雾对风,掩对惊,临妆对入鬓,月对蝉;雾掩月对风惊蝉;临妆月对入鬓蝉.字字相对,十分工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行为对行为,修饰对修饰.再来看看诗人是如何“撮合”的:本来,雾气升腾发散遮掩了天上的月,凉风刹起惊动了树上的蝉,这是一种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但是此时的月是月临妆,月是临近美人梳妆的月,月是修饰美人的妆面的,此时的蝉是蝉入鬓,蝉是融入美人鬓发的蝉,蝉是修饰美人的鬓发的,因此雾掩月,风惊蝉,自然就和人有关了,人和物很好的融为一体.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几层意思,层层叠加糅合,委婉曲折. 尾联,“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是由昭君悲怨情绪促生的行为.修一封书信,派一介信使,寄给汉元帝,苦苦的等待信使带来好消息,可是望眼欲穿之后是无尽的失望,只好尽情的将泪水挥洒给天空中悠悠的白云.修书,抱着一丝希望,等待,苦苦的煎熬,换来的是深深地失望,无可奈何之下,孤苦无依之后,只有以泪洗面,将内心的幽怨和伤悲诉说给天上的白云.这是多么的沉痛,多么的绝望啊!我想每一个人读到此处,都会潸然泪下吧。

2.求上官仪,上官婉儿的诗词

上官婉儿的诗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上官昭容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上官昭容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

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

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彩书怨】上官昭容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驾幸三会寺应制】上官昭容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三首】上官昭容 三冬季月景龙年,万乘观风出灞川。

遥看电跃龙为马,回瞩霜原玉作田。 鸾旗掣曳拂空回,羽骑骖驔蹑景来。

隐隐骊山云外耸,迢迢御帐日边开。 翠幕珠帏敞月营,金罍玉斝泛兰英。

岁岁年年常扈跸,长长久久乐升平。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上官昭容 逐仙赏,展幽情,逾昆阆,迈蓬瀛。

游鲁馆,陟秦台。污山壁,愧琼瑰。

檀栾竹影,飙f2松声。不烦歌吹,自足娱情。

仰循茅宇,俯眄乔枝。烟霞问讯,风月相知。

枝条郁郁,文质彬彬。山林作伴,松桂为邻。

清波汹涌,碧树冥蒙。莫怪留步,因攀桂丛。

莫论圆峤,休说方壶。何如鲁馆,即是仙都。

玉环腾远创,金埒荷殊荣。弗玩珠玑饰,仍留仁智情。

凿山便作室,凭树即为楹。公输与班尔,从此遂韬声。

登山一长望,正遇九春初。结驷填街术,闾阎满邑居。

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虚。

霁晓气清和,披襟赏薜萝。玳瑁凝春色,琉璃漾水波。

跂石聊长啸,攀松乍短歌。除非物外者,谁就此经过。

暂尔游山第,淹留惜未归。霞窗明月满,涧户白云飞。

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此真攀玩所,临睨赏光辉。

放旷出烟云,萧条自不群。漱流清意府,隐几避嚣氛。

石画妆苔色,风梭织水文。山室何为贵,唯馀兰桂熏。

策杖临霞岫,危步下霜蹊。志逐深山静,途随曲涧迷。

渐觉心神逸,俄看云雾低。莫怪人题树,只为赏幽栖。

攀藤招逸客,偃桂协幽情。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

携琴侍叔夜,负局访安期。不应题石壁,为记赏山时。

泉石多仙趣,岩壑写奇形。欲知堪悦耳,唯听水泠泠。

岩壑恣登临,莹目复怡心。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

懒步天台路,惟登地肺山。幽岩仙桂满,今日恣情攀。

暂游仁智所,萧然松桂情。寄言栖遁客,勿复访蓬瀛。

瀑溜晴疑雨,丛篁昼似昏。山中真可玩,暂请报王孙。

傍池聊试笔,倚石旋题诗。豫弹山水调,终拟从钟期。

横铺豹皮褥,侧带鹿胎巾。借问何为者,山中有逸人。

沁水田园先自多,齐城楼观更无过。 倩语张骞莫辛苦,人今从此识天河。

参差碧岫耸莲花,潺湲绿水莹金沙。 何须远访三山路,人今已到九仙家。

凭高瞰险足怡心,菌阁桃源不暇寻。 馀雪依林成玉树,残霙点岫即瑶岑。

【句】上官昭容 势如连璧友,心似臭兰人。上官仪的诗 「奉和过旧宅应制」上官仪 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

神麾飏珠雨,仙吹响飞流。 沛水祥云泛,宛郊瑞气浮。

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 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舟。

偃伯歌玄化,扈跸颂王游。 遗簪谬昭奖,珥笔荷恩休。

「早春桂林殿应诏」上官仪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安德山池宴集」上官仪 上路抵平津,后堂罗荐陈。缔交开狎赏,丽席展芳辰。

密树风烟积,回塘荷芰新。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

翠钗低舞席,文杏散歌尘。方惜流觞满,夕鸟已城闉。

「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上官仪 奕奕九成台,窈窕绝尘埃。苍苍万年树,玲珑下冥雾。

池色摇晚空,岩花敛余煦。清切丹禁静,浩荡文河注。

留连穷胜托,夙期暌善谑。东望安仁省,西临子云阁。

长啸披烟霞,高步寻兰若。金狄掩通门,雕鞍归骑喧。

燕姝对明月,荆艳促芳尊。别有青山路,策杖访王孙。

「奉和颍川公秋夜」上官仪 泬寥空色远,芸黄凄序变。涸浦落遵鸿,长飙送巢燕。

千秋流夕景,万籁含宵唤。峻雉聆金柝,层台切银箭。

「谢都督挽歌」上官仪 漠漠佳城幽,苍苍松槚暮。鲁幕飘欲卷,宛驷悲还顾。

楚挽绕庐山,胡笳临武库。怅然郊原静,烟生归鸟度。

「八咏应制二首」上官仪 启重帷,重帷照文杏。翡翠藻轻花,流苏媚浮影。

瑶笙燕始归,金堂露初晞。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

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残红艳粉映帘中, 戏蝶流莺聚窗外。

洛滨春雪回,巫峡暮云来。 雪花飘玉辇,云光上璧台。

共待新妆出,清歌送落梅。 入丛台,丛台裛春露。

滴沥间深红,参差散轻素。 妆蝶惊复聚,黄鹂飞且顾。

攀折殊未已,复值惊飞起。 送影舞衫前,飘香歌扇里。

望望惜春晖,行行犹未归。 暂得佳游趣,更愁花鸟稀。

且学鸟声调凤管,方移花影入鸳机。 「和太尉戏赠高阳公」上官仪 薰炉御史出神仙,云鞍羽盖下芝田。

红尘正起浮桥路, 青楼遥敞御沟前。倾城比态芳菲节,绝世相娇是六年。

惯是洛滨要解佩,本是河间好数钱。

3.上官仪诗的特点是什么 上官仪诗歌有什么特色

上官仪是初唐著名诗人,他的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形成当时争相模仿的新诗体——上官体。在唐诗发展史上,上承杨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 和沈佺期、宋之问。

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他还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有“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律诗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4.上官婉儿的诗

《驾幸三会寺应制》 上官昭容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这首诗是现存诗中最优秀的一首。大多认为是写给被废的太子李贤的。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当洞庭湖的落叶纷纷飘下的时候,我在遥远的万里之外思念你。秋露晶莹,香被不耐夜寒。月亮西坠,看着锦屏的目光一片茫然。本想再多谈些江南的事,但急于把信寄给身在蓟北的你。信中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惆怅我和你分别已经很久了。婉儿当时20余岁,正是少女情怀正浓之时,对宫廷斗争的残酷与复杂认识尚浅。她尚未真正卷入政治斗争的浊流中去。因而这首诗格外笔调清新,意境高远,是上官婉儿现存诗中的代表作。【唐代上官婉儿】 (664~710年) 上官婉儿,唐代女官、女诗人、唐中宗昭容。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上官仪孙女。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因才气过人,被武则天赏识,没有被诛杀。年十四,即为武则天掌文诰。唐中宗时,上官婉儿成为中宗后妃之一,被封为昭容,故又称上官昭容。上官婉儿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 后人称其为“巾帼首相”。参考资料: /view/5102.htm

麻烦采纳,谢谢!

5.上官仪的六对八对是什麽

六对八对是唐初宫庭诗人上官仪将六朝以来的对仗加以程式化,提出“六对”、“八对”等名目。

上官仪因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中宗年间,因上官婉儿受中宗宠信,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追封楚国公。

六对:

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

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

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

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

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

六曰双拟对,春风秋池是也。

八对:

1、地名对: 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

2、异类对: 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

3、;双声对: 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4、叠韵对: 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信。

5、联绵对: 残河若带,初月若眉。

6、双拟对: 议月眉欺月,论花颊升花。

7、回文对: 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

8、隔句对: 相思复相异,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扩展资料:

上官仪的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形成当时争相模仿的新诗体——上官体。在唐诗发展史上,上承杨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 和沈佺期、宋之问。

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他还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有“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律诗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对八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官仪

6.上官体是怎样的一种诗风

“上官体”是指唐高宗龙朔年间出现的,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追求诗歌的形式技巧、声律之美。

上官仪的诗歌以“绮错婉媚”为主调,他提出的“六对”、“八对”的说法, 对唐诗的对偶、声律等艺术形式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旧唐书•上官仪传》中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 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仪在南方寺院 中成长,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很大,“文并绮艳”。上官仪擅写 五言诗,词藻华丽,格律工整,多为应制奉命之作,为君主歌功颂德,粉饰 太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

由于他身居显位,时下多有人效仿,故称“上官 体”。上官仪归纳六朝以后诗歌的对偶方法,各以名物、声韵、造句、寓意等 类相对,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对律 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

《诗苑类格》一书中记载了上官仪的诗观:“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 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 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 池是也。 又曰诗有八对……”所谓“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 对、叠韵对和双拟对。

“八对”即的名对、异类对、联绵对、回文对、隔句 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 。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