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中的叠字

1.真正的叠字诗词

《杳杳寒山道》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临江远眺

渺渺茫茫浪拨天

霏霏拂拂雨和烟

苍苍翠翠山遮寺

白白红红花满前

整整齐齐沙上雁

来来往往渡头船

行行坐坐看无尽

世世生生作话传

红楼梦宝钗代绣叠字诗

飞飞往往燕忙忙

两两三三日日长

雨雨风风花寂寂

重重叠叠泪行行

虚虚实实悠悠梦

淡淡浓浓俏俏妆

切切思思君漠漠

伤心心事事茫茫

2.在古诗中使用叠词有什么作用效果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

徐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

三者用“情”贯穿一起。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由此可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再如《迢迢牵牛星》,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

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再如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二组叠字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

《后湖集》说,每读此句“未尝不茫然而思,喟然而叹”,希望“图苏州”(韦应物)之句于壁,使余隐几静对,神游八极之表。 二是确切性。

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叠字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黄巢的《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摹拟风声风声;岳飞《满江红》中“凭栏处,潇潇雨歇”,用“潇潇”摹拟雨声……叠字撮合婚姻时写道:“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这里“诺诺”、“尔尔”是答应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好,好”、“就这样”之类的词,两组叠词把说嘴媒婆的油滑、奉承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

再如《木兰辞》用“唧唧复唧唧”的叠词,写木兰的叹息声,也十分精当。 用叠词摹色的例子也不少。

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用“瑟瑟”形容江水的颜色好像碧玉一般。 三是音乐性。

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诗的前四句分别用叠字领起,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还有用叠字来描绘音乐的。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五弦弹》中的“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等等,这些叠字将乐声的强弱、快慢、轻重表达得十分具体、可感。

古典诗词中叠字使用频率很高。有人作过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有二百篇,正如刘勰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这些叠字在诗中有三百五十多句,运用叠字达二十六处之多,构成了这首叙事诗的一大艺术特色。因此,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对叠字的特殊功能不容忽视。

3.中间有叠字的古诗词句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4.很有意境的叠字诗词有哪些

1、《戏效叠字体》

明代:卢若腾

隐隐藏春坞,明明映水霞;一声声语鸟,万朵朵飞花。

酒茗朝朝馆,笙歌夜夜衙;谁知愁怨筑,户户又家家。

译文

春坞坐落在泱泱水塘中,映着晚霞。鸟语欢鸣,花絮飘飞。酒肆每天都开馆,夜夜笙歌。谁又明白心里的愁怨已经筑起来了,一家又一家。

2、《双燕儿 戏拈叠字,率成》

近现代:邓嘉缜

空空色色形形。风袅袅,月亭亭。深深款款,依依恋恋,燕燕莺莺。

人人往往悤悤过,笑纷纷琐琐斤斤。停停妥妥,孜孜媚媚,世世生生。

3、《叠字醉太平 中秋遇雨》

明代:黄淮

乱纷纷,痴云骤拥。淡濛濛,薄雾轻笼。浙泠泠,蟾宫深锁雨声中。闷恹恹,嫦娥玉容。

急煎煎,登楼庾亮情难纵。意悬悬,开樽李白诗难咏。路漫漫,吹箫弄玉去难从。恨悠悠,更长漏永。

译文

天上行云都聚集在一起。灰蒙蒙的薄雾轻轻笼罩在水面上。微微细雨,冷冷的气息,蟾宫闭门深锁。虽有娇花面容,仍提不起精神。心情急切,想要登楼却不能。意志颇淡,李白诗也不想念。

4、《秋闺仿 刘青田叠字叠句》

明代:卢象升

相思相盼何时已。闲把闲愁理。玉人人倚玉阑杆,新月新秋新怯寒。

日阴阴,夜深深,漏更更。叶叶声声响到明。梦儿成不成。

译文

我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日夜思君呀,愁绪已经将我湮没。独自一人倚栏眺望,天上的弦月隐隐散发出冷寒之气。白天和晚上,我都觉得孤独寂寞。鸟儿在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让我难以入眠。

5、《青青河畔草》

两汉:佚名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译文

河边的草地草儿青绿一片,园中茂盛的柳树郁郁葱葱。站在绣楼上的那位女子体态盈盈,她靠着窗户容光照人好像皎皎的明月。她打扮得红装艳丽,伸出纤细白嫩的手指扶着窗儿向远方盼望她的亲人。从前她曾经是个青楼女子,她希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才成了游子的妻子。不想游子远行在外总是不回来,丢下她一个独守空房实在难以忍受寂寞。

5.在诗词中连用十四个叠字而贴切自然、声情并茂,被誉为“千古创格”

在诗词中连用十四个叠字而贴切自然、声情并茂,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的作品是(A)。

A、李清照的《声声慢》 B、姜夔的《扬州慢》 C、辛弃疾的《水龙吟》 D、陆游的《关山月》 声声慢·寻寻觅觅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①将息:将养休息。 ②怎生:怎样,怎么。

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赏析】: 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

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

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

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

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著窗儿”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

“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

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妙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评析】: 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清照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