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简介古诗平仄和押韵关于押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的用韵叫做押韵(压韵),也叫“叶(xié)韵”,是语音学上的名词.从《诗经》、《楚辞》到后来的诗、词、曲,包括民歌、歌词、戏曲,只要是吟咏歌唱的,没有不押韵的.韵又叫“辙”,押韵又叫“合辙”,所以人们常说“合辙押韵”.所谓韵,大体就是汉语拼音音节中的韵母,押韵就是把同一个韵部(韵母相同)中的字,放在诗歌(包括词曲)规定的固定位置,一般都用在偶数句最后一个字末尾,这样就构成了押韵,所以又叫韵脚.汉字大都是拼音字母拼出来的,一个字(音节)一般都有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在前,韵在后,比如“忠”字,用拼音字母表示,写成“zhōng”,还有一些字和它的韵母是相同的,如“童”(tōng)、“弓”(gōng)、“空”(kóng)等,所以它们都是同一韵部里的同韵字.凡是同韵字就可以用为韵脚押韵.(字下带点的字是入声字,下同)例如: 陆游(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āi),尚思为国戍轮台(tái).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lái).句中的“哀”、“台”、“来”,它们的韵母都是“āi”,构成押韵.第三句按格律是不押韵的.在汉语语音单韵母a、o、e的前面,还可以有i、u、ü这些韵头,有了韵头又可以组成若干韵母: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它们虽然韵头不同,但主要的韵母(韵腹)相同,也是同韵字.例如: 范成大(宋)《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彷桑阴学种瓜(guā)杜牧(唐)《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chén),流水无情草自春(chūn).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rén).“尘”、“春”、“人”,都是押韵的平声字.其中“春”(chūn)字的韵母“ūn”是“uēn”的略式.都是平水韵中“上平声”的“十一真”里的字,读起来也是押韵的.押韵是为了声韵的和谐,构成诗词的音乐美,也便于吟咏、歌唱、记忆和传诵.但是有时候我们诵读古诗时,觉得诗中的韵脚读起来并不押韵,感到有些别扭.应该知道这是因为语言的发展,语音有了变化的缘故,如果按过去的语音读,那是押韵的、合辙的.当然今天让现代汉语诵读,自然就觉得不押韵了.诗歌押韵自古就有,但将它格律化是从齐梁时期讲究四声开始,逐渐形成的,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高峰.同韵相押(即音节中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是诗人根据当时的语音用韵,后来语音的变化越来越大,用韵也就有所不同了.古人写近体诗是严格依照韵书用韵的,汉字的音节,都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声、韵、调.韵书就是依照音节声、韵、调的不同情况把汉字编排起来的工具书.按字韵分部编排,每一个韵部收有若干同韵的字,以便写作用韵时查阅,这样的韵书实际上就是查阅诗韵的字典.关于韵书据文献考证,我国最早的一些韵书,因为历史的原因多已散失,并未流传下来.到了隋代,陆发言继承和总结了前代韵书的精华,编写了《切韵》一书,盛行于世.这部书共二百零六韵,因太繁细,不便于使用.唐人孙缅把《切韵》改为《唐韵》,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成了当时作诗用韵的官书,用韵的标准.到南宋时平水刘渊把同用的韵和并起来,编成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成一百零七韵.其后又有金人王文郁(山西平水)合并为一百零六韵,被称为“平水韵”,也就是一般人说的《诗韵》,成为后世用韵的依据.康熙时代编辑的《佩文诗韵》和后来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都是根据“平水韵”整理而成的.“平水韵”(佩文诗韵〉的韵目,共有一百零六个韵部,现分列如下: 上平声(十五韵)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十五韵)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 声(二十九韵)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珍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筱(筱)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ge)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二十九豏(xian) 去 声(三十韵)一送 二宋 三绛 四置 五未 六御 七迂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个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 入 声(十七韵)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he) 八黠 九屑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说明:(一)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这是因为平声字多,故分为上下两卷,无其他含义.(二)韵部表示韵母的分类(种类),把同韵母的字归在一起,找出其中一个字做为代表,就是所谓的韵部,如“一东”、“二冬”等等.“平水韵”在金、元以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直到今天写近体诗有时还要按照“平水韵”用韵.至于某一韵部中有哪些常用字,可参考后面的附录《古诗韵常用字简表》.诗韵有宽有窄,韵部里同韵字数量多的是宽韵,使用时有更多选择的余地,用韵方便.字数少的叫窄韵,也叫险韵。 2.诗经中平仄的句子(至少五句)带平仄分1: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2: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4: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平平仄平,仄平平平 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3.诗经的格律诗的知识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结构特点编辑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格律诗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6:也称近体诗 拓展: 平仄介绍编辑 平仄就是声调。古代四声为平上去入,现代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现代的平,就是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声和去声。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分散到现代的四声中去了,但在一些地方方言中还存在入声,所以写格律诗用旧韵时一定要考虑入声字。 基本句型编辑 现分别以大A小a大B小b来表示。现把四种句型写出来,分别以 - 表示平声以 | 表示仄声,以 + 表示可平可仄。下面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时会用到。四个句型即: 格律诗 a,(--)| | | - - b,(--)| | - - | c,(| | )- - | | - d,(| | )- - — | | 加上括号里两个平仄就是七言,去掉括号里两个平仄就是五言。 参考: /link?url=918MrJCrTYnox2xIQ7izAsuir81FPPM35wTX5f2C-9qiEA7Jyt3wkCxGO0EzMnteKL6qshRaW0gQLc4iDDQatK 欢迎追问哟~满意的话请采纳吧(づ ̄3 ̄)づ╭❤~ 4.诗词要有平仄,什么才是诗词的平仄呢文字定四声,分平仄,是南朝沈约开始干的。 他把文字读音的清、浊、升、降、短五韵中以清韵为上平声,浊韵为下平声,升韵为上声,降韵为去声,短韵为入声。其中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 从那时以来,凡写作韵文者,莫不以它为准绳,其后虽经过一些变化,但自宋刘渊编定的诗韵(世称平水韵)问世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所有写作旧体诗词和对联用的平仄声律都依照它。 它分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共一百零六韵。 我们手上拿了它,想知什么字是平,什么字是仄,翻开一看,凡入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龙、侵、覃、盐、咸等三十个平声韵的字都是平声,其余七十六韵都是仄声。 你如果没有诗韵在手时怎么办呢?可用下列三个办法来分别字的平仄。 (1)根强《康熙字典》分四声的歌诀辨声划分。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即平声字声音舒长而响亮,如东、风等,上声字声音上扬而重浊,如董、总等,去声字声音轻轻送出,分明而尾长,如仲、用等,入声字音节极短,甫发即收,如欲、六等。 这虽不很科学,但能这样分清字的读音,可掌握多数字的平仄了。(2)用分韵撮要办法,以四声为序,顺口押下去,如东、董、冻、笃,江、讲、绛、觉,支、纸、置、节,鱼、雨、御、月、佳、解、介,萧、小、笑,先、铣、线、屑,英、影、应、益,兼、检、剑、劫。 等,凡第一字平声的都能押下去,顺序为平上去入声,三音的为平上去声,第一音是平,其余都是仄了。 凡以仄声字为第一音是押不下去的。如以巧、马、敬、送等起押都不行。 (3)查《辞源》,它给每个字都注明某声、某韵,一查就字字分明。 同时要注意多音多义、异音异义的恶、兴、胜、应、徵、。 和异音不异义的看、望、患、忘、听。 等字的区别。 这些在诗韵词书都注明,留意就行了。我们能掌握上面说的几种区分文字平仄的方法,任何字的平仄都难不倒了,都不会错用了。 再要注意的,你所用的韵书,以上面说的一百零六韵为准,新编的仄韵以现代汉语为标准,相差很远,不合此用。 其次,说说平仄的排列。 它的一般规律是平仄相间和相同一联中不能全平或全仄,像死水一潭,必须按格律排列清楚,读起来有起伏,有声势,音韵才和谐。口诀中又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为一三五是奇位字不影响整句音节的流畅,二四六偶位字是决定音节的关键字眼,我想平仄歌诀可改为:“平对仄,仄对平,相间二、三换仄平,可平可仄一三五,偶位句末定要明”,是比较准确些。 两句以上的长联,合于某言句式就以某言句式声律为准则。其中要注意两点:(1)凡两句以上的联语,上联首句宜平收末句末宜仄收,多句的上联除末句仄收外,上文各句都可平收,或间句平仄收,亦可单以句末字计平仄,句末平仄颠倒交替,即前人称为仄顶仄,平顶平,这样才有利于呼起下文,使语气雄壮有力,古今名联大都如此。 (2)对联上联末字宜仄,下联末字宜平,是格律所定,但在思想内容与形式不能统一时,亦可倒换平仄。还有的不讲平仄,例如孙中山的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只能这样语气才顺。长沙岳麓书院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此是顺序和连贯关系,倒转则连贯断,不成为文。以上都是声律的变格,都是以内容决定形式的。 此外,对联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主要有(1)同字相对。 (2)专有名词相对。(3)文言虚词相对。 (4)成语、熟句相对。(5)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 例如五·四运动商店罢市门联:“学生一日不释;商店一日不开”。中三字相同。 另举一人名谐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因为专有名词是固定的,不能削足适履。 最后谈一谈孤平和拗句的补救问题。五言七言对联原出于律诗,为了语气的抑扬起伏,音节和谐,在调平仄上和诗一样,大忌犯孤平。 所谓孤平是指五、七言的平收句(一般是对尾)中除了末尾一平声字外,只得一个平声字(七言第一字不算),如:“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都叫做犯孤平。 但在仄收句中(一般是对首)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仄平仄仄仄和仄仄仄平仄仄仄,不算是孤平,只算为拗句。 这种孤平和拗句都应补救。补救办法:只要犯一、三、五不论,改为要论就行。 如上面孤平的举例中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一定要用平声字,不能可平可仄。 但遇到词意关系没办法改变时,必须于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改用平声字来补救,不能疏忽的。 拗句五言的第一、三字,七言的第三、五字,任意调一个平声字都可算合于格律;这种办法叫拗救。补救了就不算毛病了。 5.四言诗平仄特点1、可按五言绝句取其前四字。 句式一:平平仄仄 句例:丹心寸意、开门白水,方兴典礼、羲农首出、唐虞继踵,风驰电逝。 句式二:仄仄平平 句例:对酒当歌、日暮风吹、叶落依枝、独处无郎、侧近桥梁,海内雍熙。 2、五言绝句取其前后各二字 句式三:仄仄平仄 句例:契阔谈讌、绕树三匝、子好芳草、俯降千仞、念此芳草、定是山谷。 句式四:平平仄平 句例: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沉吟至今、愁君未知。东坡老翁。 扩展资料 四言诗,它的盛行时间比较早,是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而且它的流传诗作也并不算多,除却最典型的楚辞以外,也就是诗经里的某些篇章和记载在某些经典里的诗句可以证明它确实曾有过一段颇为辉煌的时期。然后是五言诗。 它在词汇的容量上要广泛很多,从而令它在抒发作者情感以及叙述等方面会比前者更流畅且深刻。它的起源大概是在西汉年间,至东汉末的时候已经趋于成熟。而我们从这个阶段的著名诗篇里确实可以窥见它的兴盛程度。 6.古代诗词为什么有这么多平仄讲究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平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第一声、第二声;仄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三声、第四声。绝句中,上下两句,出句与对句,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要平仄相对,上句的字若是平声,下句的字就要是仄声,反之相同 古人写诗词讲究平仄相对,是利用汉语声调的平衡交替来造成语言中抑扬顿挫的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韵文淳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