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陶潜的诗歌名篇

1.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代表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桃花源诗》、《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田园诗人的鼻祖。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

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诗文名句欣赏: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归去来兮辞》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桃花源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居》其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四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饮酒》其一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饮酒》其二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饮酒》其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饮酒》其六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饮酒》其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饮酒》其十一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饮酒》其十四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饮酒》其十五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饮酒》其二十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拟挽歌辞三首》其一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拟挽歌辞三首》其三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一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八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杂诗十二首》其一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

——《杂诗十二首》其三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杂诗十二首》其七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与殷晋安别诗》 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

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

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

——《咏贫士诗七首》其七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拟古诗九首》其八。

2.陶渊明的诗句

命子 其一∶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其二∶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

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

天集有汉,眷予愍侯。 其三∶ 放赫愍侯,运当攀龙。

抚剑风迈,显兹武功。 书誓河山,启土开封。

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其四∶ 浑浑长源,蔚蔚洪柯。

群川载导,众条载罗。 时有语默,运因隆寙。

在我中晋,业融长沙。 其五∶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其六∶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

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於皇仁考,淡焉虚止。

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其七∶ 嗟余寡陋,瞻望弗及。

顾惭华鬓,负影只立。 三千之罪,无后为急。

我诚念哉,呱闻尔泣。 其八∶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

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

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其九∶ 厉夜生子,遂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于我!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

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其十∶ 日居月诸,渐免子孩。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3.孟浩然与陶潜的田园诗歌比较

山水诗即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的诗,初兴于六朝的晋宋之际,脱胎于借助自然美色体悟自然之道的玄学思潮。

我国第一首山水诗是《观沧海》。这是建安时期“三曹”之一的曹操所写的最著名的一首诗。

从艺术上看,它具有建安文学那种慷慨苍凉的风格和感人力量;从题材上看,它则可以算是一首山水诗,只不过诗人不是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是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的歌咏表达自己的壮阔胸怀和政治理想。全诗的写法是由远到近,由写实到想象,描绘了大海的浩大及景象的美丽壮观,颇具艺术感染力。

南朝的谢灵运是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重要诗人,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山水诗在古代诗中的兴起,始于南朝。

经过齐梁的演变,山水诗题材不断扩大,风格日趋多样,直接促使了唐代山水诗创作的繁荣兴盛和山水诗派的形成。山水诗是唐诗诸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就十分突出,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山水诗人在唐近三百年中,代不乏人,其中有不少名家大家。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极大地丰富了唐诗的宝库。

一、初唐山水诗概况初唐前期诗坛仍然承绪着齐梁余风,因此初唐的山水诗总体上了无声色,虽然如此,但仍有一些值得一提的作品。唐太宗李世民的《望终南山》写得很有气势,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经行岚州》中“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两句,灵巧清新。

对近体诗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宋之问、沈佺期的山水诗也颇有特色。在初唐后期诗坛上独领风骚的陈子昂山水诗数量虽然不多,但艺术上却展示出新的风貌。

特别是他的《度荆门望楚》,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佳作:“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诗人用气势流畅的笔调,写出了他初次离蜀途中所见的巴楚壮丽山川。风格和其他诗人是有所不同的。

初盛唐之交的诗人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平湖一望水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忽惊水上江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洞庭湖水天相接,岸上丛林的光影倒映湖中,湖水映着日光,满湖跳跃着金色的波浪,蔚为奇观。由于宫廷诗风的影响,此时山水诗题材基本上局限于宫廷池苑的范围内,诗人具体描写的是台阁山池之类人造山水或以之互相酬唱。

自号称“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发起针对宫廷诗风的文学革命,山水题材方走向真正的自然山水,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四杰将宫廷诗“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走出宫苑园亭的游览宴集,四杰在漫长的行役中置身于广袤的山川,他们的山水诗也就脱离了宫廷池苑,而成为对大自然雄奇秀丽之美的惊喜发现与醉心沉迷。

这种以行役写山水的途径,无疑扩大了山水诗的描绘视野。当然,四杰山水诗风格技巧并未完全脱出齐梁以迄唐初窠臼,如多有花鸟鱼蝶、草树涧泉等细景闲趣以及清浅鲜丽的色彩风调,然而,由于胸中蕴蓄着宏大的抱负与郁抑的意气,四杰山水诗在写景中往往注入强烈的情感意绪,这就不仅体现为对唐初宫廷山水诗的超越,而且实际上将晋宋山水诗传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紧接四杰之后,对山水诗作出新的贡献的是陈子昂、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人。他们大多有过贬谪的经历,在羁旅途中写下许多纪行诗,在蛮荒贬所写下许多纪实诗,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优秀的山水诗。

同时,在外在表现方面,他们从古体和近体两方面都对山水诗的体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方面,针对唐初山水诗沿袭齐梁,他们极力倡导谢灵运的五古体,以复兴山水古调;另一方面,亦使近体诗格律更加规范严整,改变唐初近体诗粗糙的现象,使山水之体更为凝练,山水之咏更富余韵。

从而为盛唐山水诗的更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盛唐山水诗的繁盛具有直接影响的还有张说和张九龄。

张说在被贬谪岳州(今湖南岳阳)时写作了大量山水诗,《新唐书》本传就称其在岳州时作品“得江山之助”。同时在他周围还聚集了一批同时迁谪的文人,形成一个文人群体,在湖湘一带兴起吟咏山水之风气。

张九龄的山水诗则善于以宏大的气魄描绘山川形胜,同时寓含深沉的历史思索,被称为“寓神俊于庄严之内”。由于二张先后在开元年间拜相,是公认的一代时哲文宗,他们不仅自己创作了大量优秀篇章,而且以“天然壮丽”的审美理想引导文风,实际上盛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几乎都是经他们提拔而走上文坛的,因此,二张对盛唐诗人的影响最为直接。

明代人胡应麟《诗薮》说张九龄“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正描画出唐代山水诗派发展的大体脉络。总之,初唐的山水诗,一是基本上承袭了南朝山水诗描摹细致的特点,情景交融还没有成为主体的写作特色;二是篇中写山水的名句多而全篇写山水并且写得很好的少;三是写山水的诗歌局势尚未开张,像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诗那样气势阔大的,还只是凤毛麟角。

二、盛唐时期的山水诗到了盛唐时,山水诗的创作蔚为大观,诗人们对山水的体会更加深刻,把握和刻画山水的艺术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山水诗的创作达到了。

4.陶渊明的故事与资料和诗歌和作品

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佐郎,不就。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诗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这成为他的绝笔。死后,朋友们给他以谥号曰“靖节先生”。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了诔文,这篇诔文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资料。《宋书》、《晋书》、《南史》都有他的传记。

参考资料:根据网络搜集

5.陶渊明的诗有哪些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

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

《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

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6.结合作品,分析陶渊明的诗歌艺术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与人生境界的探索 摘要: 陶诗的内容大都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

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是陶诗的艺术特色。田园诗所歌咏的是个人悠闲的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这是其不足之处,但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是有积极意义的。

咏怀诗、咏史诗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

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关键词:陶渊明 平淡醇美 艺术特色 人生境界 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与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生活背景: 陶渊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潜、字元亭,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

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那时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

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开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园了。

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

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田园被其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

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

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

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 想和人生观念。

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

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

尽管诗人实际做不 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 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 方式的思考。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

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