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关于自由生活的句子小雅·鹿鸣之什·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国风·周南·桃之夭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其他羔羊(国风·召南) 君子于役(国风·卫风)樛木(国风·周南) 静女(国风·邶风)北门(国风·邶风) 北风(国风·邶风)七月(国风·豳风)。 2.诗经中关于自由生活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译:为人却没有道德, 不死还有什么意思。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辖)》。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 [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出自《诗·小雅·鹤鸣》 3.请大家帮我找一些关于"自由"的诗句或句子,谢谢1《一代人》 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 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因此,“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 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 2《远和近》 第一节,是写“你”左顾右盼的行为。第二节是写“我”的独特感觉。 “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从表层形式上看,这种感觉是反常的。 因为你、我同处地上,你既然能看到我,说明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方距离并不遥远。而“云”处天际,它与人的距离遥不可及。 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远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觉着“很远”。 而人与云、人与大自然却能沟通感情,因而觉得“很近”——亲近、融洽。 3《回答》 这首诗对那个变异社会表示了怀疑和否定,诗人以强烈 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生存的忧患,面对黑暗和荒谬,以挑战者的身份发出“我不相信 ”的回答,与此同时,在挑战和摧毁现存世界的声音背后,诗人从历史和未来之中捕捉 到希望和“转机”,《回答》一诗显示了北岛深沉、冷峻和凝重的艺术风格和较强的现 代主义特征。 4《一切》 。“一切”是意象的统一,自然界整体的表现。 它更充分的体现是事物的完整性和事件的过程性。作者用虚词和抽象事物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表达思想,这种诠释方式自然而深刻,随意而流畅。 从诗歌的句式来看,诗歌是两句一节。这里诗歌的格式是相当讲究的。 整首诗,作者的思想一直环绕着一切物象。由命运想到生活的苦难,想到爱情和战争。 这些物象总在意识中交错着,反应心中想直解,却混乱难解的状态。诗歌里到处是伤口,到处是痛苦,而这一切归结于调动这一切的“一切”的语言。 5《断章》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6《红叶》 这首小诗很精炼,只选取了自然界的一个小小的镜头,抒发了诗人瞬间的一种感受。小诗虽然短小,内涵却很丰富。 作者独具慧眼,让“绿”和“红”这两种色彩在一片枫叶中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翻空出奇,提高了诗歌的思想境界,且能以小见大,发掘出了新意,这种即景抒情,托物咏怀的手法,读来让人感物又感人,使得全诗隽永有味,令人不忍释卷。红梅在隆冬到来时方见其傲霜英姿,鲲鹏展翅尚待雷霆万钧,这里的霜重色愈浓,作者睹物感怀,想到红叶的娇艳正是经历了严霜的袭击, 7《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很短,只有十四行,一百四十七言。 也许这是海子面朝大海的距离,也许也是海子寻找幸福的路程,可以肯定,这是海子承受25年生命的极限。祈求渴盼之后的宁静和光明,大痛大悲之后的干净与安详。 用溅着海子血的圣言与湖水,抄录海子短短的诗篇;剪作一串串的纸钱,撒向天空,送海子回到他心中故乡的庭院。诗很短,而这次相送,整整走了13天。 8《再别康桥》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9《有的人》 作者大胆借鉴古诗用典的手法,在诗中运用了一连串能引发读者联想的典型细节和比喻。 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著。“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的意境。虽然是政治抒情,然而却运用形象思维,诗句优美,琅琅上口,使人过目难忘。 1。 4.【《诗经》读后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边的芦苇青苍苍,洁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说的这个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边.逆着水追赶她,道路艰险又长;顺着水追随她,她像在水中央……这声音,不就是那深遂悠远的歌声吗?那源自《诗经》中优美动听的旋律. 《诗经》源于民间,源于那些朴实的劳动者,倾听他们的劳动,倾听他们的爱情,那些纯洁美丽的故事在《诗经》中浅浅地唱着.“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劳动妇女们,在采摘苤苡时的喜悦与笑声汇成了一首歌,聆听它时,我感受到她们在劳动中得到的无限快乐.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得关,载笑载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对“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沉迷于男子不可脱身.聆听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无奈之情,而坚强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这支悲泣之歌.聆听之中她的凄婉坚贞感动着我. 而这仅仅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诗经更以其“雅”、“颂”另外两部分向后人讲诉了贵族祭祀、祈祷丰年、歌颂祖德,更有帝王贵族之颂歌.倾听《诗经》,令我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实、纯洁的情感;倾听《诗经》,我从中学会了“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报恩之心.它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欲俗气的情感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它昭示后人主体精神自由的美好与它存在的意义. 在学习诗歌中,我学习《诗经》,在学习《诗经》中我聆听到那悠远的声音.那源于人类原始的音乐,那犹如蓝天般澄净的诗歌,那摆脱了世俗尘杂的洁净的世界.它是文字的圣典,是文学的瑰宝! 悠悠《诗经》,荡涤着我的身心,聆听于其中,仿若身处世外桃源来到一个音乐的殿堂 第一次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就被他短小精致的诗句所吸引.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