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中用“更尽”有何意===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年代:唐体裁:七绝内容: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考证:【注释】:渭城,即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高祖时曾改为新城,汉武帝时更名渭城.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这里送别,诗前两句写景.请晨微雨,尘土不扬,柳色初绿,景色中已见离别之情.后两句写饯行告别,表达出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全诗“信手拈出,乃为送别绝唱”(《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唐汝洵语). 苏轼曾评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诗的这后两句,确是一幅饯行图,只是诗人略去了饯别前后及饯行宴席上的种种情状,只剪取了宴终席散之际的一个细节,但正是这一最具表现力的细节.既表达出浑长的情致,又显出其删繁就简的高妙.更,再.更尽一怀酒,再干了这杯酒.阳关,汉代所置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为古代出塞之要道,当然也是诗人的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今新疆库车)的必经之地.故人,老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向西出了阳关,就见不到老朋友了.《唐诗别裁》:“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诗句看是冲口道出,不作深语,却声情沁骨 .首先,分别在即,离愁满杯,往往会出现相对无言的场面.在这种情况下,“功君更尽一杯酒”,也就打破了这一让人难以忍受的难堪.其次,分别在即,依依难舍,但要说的话早已说过.在这种情况下,“劝君更尽一杯酒”,也就自然地推迟了离别的时刻.第三,西出阳关,瀚海戈壁,荒漠绝域,长途跋涉,其艰难困苦与孤单无助之情景可以想见,“劝君更尽一杯酒”的话,不仅蕴含着诗人殷重的忧虑,也蕴含对“故人”的诚挚期盼与良好祝愿:前路珍重! 《唐诗摘钞》评此诗云:“先点别景,次写别情,唐人绝句多如此,毕竟以此首为第一,惟其气度从容,风味隽永,诸作无出其右故也.”《瓯北诗话》云:“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遂足传当时而名后世.如李太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王摩诘‘劝君更尽上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此诗后被谱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传唱不衰.如刘禹锡《赠歌者何戡》:“归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对酒》:“相逢且莫推辞醉,所唱《阳关》第四声,”(自注:“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李商隐《饮席喜赠同舍 》: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2.“熟知不向边庭苦呵,楼主的两个问题跟得挺紧的嘛这是少年行里面第二首.出身仕汉羽林郎①,初随骠骑战渔阳②.孰知③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①出身:出仕、出任.羽林郎:官名,汉代置禁卫骑兵营,名羽林骑,以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军.唐代亦置左右羽林军,为皇家禁军之一种.②骠骑:官名,即骠骑将军.渔阳:地名,汉置渔阳郡,治所在渔阳县(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又唐置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县),本属幽州,开元十八年改隶蓟州,天宝元年又改蓟州为渔阳郡,乾元元年复改为蓟州.③孰知:即熟知、深知.此二句说这些游侠少年明知不宜去边庭受苦,却情愿赴死于边庭,以求流芳百世.此首写少年们怀着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从军出征渔阳.他们蔑视困难,蔑视艰苦,也蔑视死亡,充满了豪侠气慨和英雄主义精神.《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黄家鼎曰:"说得侠士壮怀,凛凛有生气."既然都回答了两个了,看来你对这少年行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在我的参考资料里,有对这四篇全面的解析.这东西要自己好好理解.我能给的也只能这么多了.。 3.古诗幽州夜饮唐张悦幽州夜饮(唐·张说)五言律诗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1)幽州:古州名。辖今北京、河北一带,治所在蓟县。 (2)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 (3)迟暮心:因衰老引起凄凉暗淡的心情。 (4)剑舞:舞剑。 (5)边城将:作者自指。时张说任幽州都督。 评注: 《唐诗广选》:蒋仲舒曰:显浅处最圆活。 《唐诗直解》:结处倒说恩遇,妙甚,远臣不可不知。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三、四深妙,结句雄厚。 《唐律消夏录》:边塞之地,迟暮之年,风雨之夜,如此苦境,强说恩遇,其心伪矣。“正有”、“能忘,“宜”字、“重”字、“不作”,“谁知”,只在虚字上用力。要说是恩遇,却究竟拗不过“边塞”、“迟暮”、“风雨”六字。诗可以观,岂不信哉! 《唐诗成法》:一、二景中有情,故四得插入。五、六写其雄壮,正见悲凉,与一,二对看。结与四对看,自知用意所在。 《而庵说唐诗》:说上说下,总是一个不乐幽州。世称燕公诗为大手笔,吾嫌其尖利。此诗毕竟非忠厚和平之什,不免狭小汉家矣。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先生曰:前如一气直笔,五六稍一顿,结以浑厚语意振之,遂不淡率。评:满腔萧瑟之感。五六剑舞、笳音,亦见止此或堪自遣耳。结故激言边城不若内臣之恩遇,章法最有开拓。 《唐诗近体》:结法后唯老杜有之,边将宜作是想。 《五七言今体诗钞》:托意深婉。 《唐诗意》:乐处已忘其老,而不忘其君,此正小雅。 4.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是什么意思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物象归馀清,林峦分夕丽。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继。渚日远阴映,湖云尚明霁。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至夜转清迥,萧萧北风厉。沙边雁鹭泊,宿处蒹葭蔽。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泠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 ― ― 常建 《西山》 《唐诗直解》: 此诗置谢康乐集中,不露苍白。平铺直叙,自是出世语。 《唐诗镜》: 霁色清音。 《唐诗归》: 钟云:于鳞知取此作,而遗前后数首,何也?乃知未得此首之趣,从众收之耳。谭云:“一身为轻舟”,妙在“为”字,用“如”字则肤矣。 谭云:又妙在“归”字,在“余”字(“物象”句下)谭云:孤霞凑趣,若灯烛则败兴矣(“日入”句下)。谭云:“至夜”接得老。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黄家鼎曰:清绝,无烟火气。 《唐诗归折衷》: 唐云:据钟所选诸首,终是此首清绝,余未免有烟火气。 《唐贤三昧集笺注》: 雄丽宕逸可爱。奇笔(“远接”句下)。 《古唐诗合解》: 是诗平铺直叙,自见清澈。 《唐诗别裁》: 步骤谢公。此夜泊西山之作。“一身为轻舟”,言独身泛舟,身犹舟也。[1] [2] 5.求救:“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是什么意思,希望能解释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 关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 代诗歌选》曰:“是说少年深深知道不宜去边庭受苦,但是,少年的想法是哪怕死在边疆上,还可以流芳百世。孰知,熟知、深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新选唐诗三百首》曰:“孰知两句说,谁不知到边疆驻守的艰苦,但战死沙场也可流芳后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7页) 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曰:“他不但出身良家,初入仕途就担任过令人羡慕的羽林郎的官职,而且还跟过名将出征,具有实战经验。但现在,他却缺少到边疆去作战的机会。于是,他为了这个而难受起来了:谁能知道这种不能到边疆去的苦处呢?到边疆去作战,当然会有危险,甚至丧失生命,但是为了保卫祖国而牺牲,该是多么地光荣啊!即使最后剩下的只有一堆白骨,这骨头也带着侠气,发着香味,也就是说,为国献身,必然流芳千古。一般诗人多写边塞从军之苦,而王维此诗独写不能到边塞从军之苦,从而突出为国献身的崇高愿望、昂扬斗志和牺牲精神,使我们在今天读了,还受感动和鼓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1页) 按:上引三种解说,各有问题。《诗歌选》的问题,在于此诗中的“孰知”不能解释“熟知”、“深知”;“不”也不能译作“不宜”。 《三百首》的问题,在于“孰知不”与“孰不知”虽只一字颠倒,意思却迥然有别,不可混同。 《浅释》的问题,在于“不向边庭苦”这样的句式不能随意析为“不向边庭”之“苦”,因为它不符合古汉语及古典诗词的语言习惯。更何况,上句“初随骠骑战渔阳”明明白白告诉我们,那“少年”正“跟着名将出征”而非“跟过名将出征”——他怎么会因“不能到边疆去”而“难受起来”呢?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疏通“孰知”句!但“孰知不向边庭苦”七字乍看起来很平易,放在全诗中却无论如何也难以说圆满。山穷水尽,只有求助于异文了。检《全唐诗》卷一二八及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皆曰“苦”,一作“死”。由于王维诗没有唐代的写本,原作究竟是“苦”还是“死”,我们今天已无法确认。但细细比较,作“死”则一切疑问都迎刃而解了:一个刚上战场的年轻军人,不可回避地要面对“生”与“死”的拷问。“孰知”二句,正是那“少年”所作出的充满着英雄主义精神的抉择:谁知道此番会不会死在边疆呢?纵然死在边疆,为国捐躯,流芳千古,虽死犹荣! 也许有学者要质疑:此二句连用两“死”字,是否应避免重复?笔者以为,盛唐诗人重意,重气,重势,并不在小处斤斤计较,还没有刻意回避重字的习惯。况且,此二句语意勾连,上句点出一“死”字,下句紧就此“死”字做文章,着重强调,故而重复是必要的,不足为病。 6.听流人水调子的鉴赏评价《唐诗镜》:后二语倒装,故格高句老。“分付”字、“与”字、“收”字俱妙。 《唐诗归》:谭云:光景静妙。钟云:“分付”字、“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深沉。 《唐诗摘钞》: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今人只知立新意、用新字,如唐人即旧意而语趣一新,亦知之乎? 《唐贤三昧集笺注》:“与”字复出,不免为瑕瑾。 《万首唐人绝句选评》:深沉悲痛,觉《琵琶行》为烦。此等真当字字呕心。 《诗境浅说续编》:后二句谓断肠人之深悲,不啻将千万重之雨,一一收与泪痕。后主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江水量愁,泪痕收雨,皆以透纸之力写之。 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出自(唐)杜牧《泊秦淮》。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扩展资料: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参考资料:泊秦淮_百度百科 8.读了杜甫的《望岳》一诗怎么才能写出散文首先你要查一些有关泰山的资料啊 散文也要准确的然后你要理解杜甫写望岳的背景 这样比较好下笔最后写的时候可以加排比 句子或段落都行 写出泰山的气势来 注意文采最主要的是中心 一定要和望岳的含义一样 岱宗夫如何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 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濬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时,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不知道你要写哪个 还是自己看着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