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pdf

1.古代诗人们的朋友圈是什么样子

古代的朋友圈内容,大略分两种。

一种@博主;一种致敬博主。我们先聊第一种,第一种比较直观。

稍后聊第二种。@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这是原状态,以下是评论。

@高棅:以博主的水平,能写出这诗,不容易了。(《批点唐诗正声》)@王鏊:君向潇湘我向秦,这句不错。

不说怅别,意思却有了。(《震泽长语》)@谢榛:写诗第一句要像放炮,一声hold住全场,才是开头的作法。

屁股要像敲钟,带点余响。博主搞反了。

我改改,你们体会一下: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长笛离亭晚,落日空江不见春。

(《四溟诗话》)@陆次云:楼上智商堪忧。原结尾明明很好,楼上不懂装懂,可嗤,可鄙!(《五朝诗善鸣集》)@贺贻孙:同楼上。

放开头绝逼不行,放结尾才有味道。另,这不是博主的独创好么,唐朝流行这种写法。

(《诗筏》)@吴昌祺:楼上都好弱。其实第三句才是关键,说了你们也不懂。

(《删订唐诗解》)@周珽:说最后一句好的是什么审美?这么直白也叫诗!(《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王尧衢:太沉重,没生趣。(清朝《古唐诗合解》)@沈德潜:最后一句致敬韦应物《落雁》,可惜博主没学到要领。

(《唐诗别裁》)@黄叔灿:有盛唐的味道,和王昌龄、王维有得一拼。(《唐诗笺注》)以上,属于第一种。

直接评论,就事说事。第二种,是款曲暗通的。

比如一千年后,有个人叫南怀瑾,他和朋友分别,写一篇词,结尾说:“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这就是致敬,款曲暗通。

我们还以郑谷为引子,说道说道。以下就不注出处了,理由是,理由是我比较懒,上边注出处注累了。

@欧阳修:郑谷的诗很有意思,好句子也不少,但是格调不高。因为通俗,大家都拿来教小孩,我小的时候就读过,今天他的诗集已经失传了。

@苏东坡:黄州有个张大憨,脑子不正常,见人就骂放火贼,后来,稍微读了点书,一见到纸,就拿去写郑谷的咏雪诗。东坡说的,是郑谷的《雪中偶题》:@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苏东坡才高,但他有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总喜欢鄙视人家。

郑谷被他鄙视过很多次。@苏东坡:“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两句,是村儿里教小孩的水平。

2.听流人水调子的鉴赏评价

《唐诗镜》:后二语倒装,故格高句老。“分付”字、“与”字、“收”字俱妙。

《唐诗归》:谭云:光景静妙。钟云:“分付”字、“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深沉。

《唐诗摘钞》: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今人只知立新意、用新字,如唐人即旧意而语趣一新,亦知之乎?

《唐贤三昧集笺注》:“与”字复出,不免为瑕瑾。

《万首唐人绝句选评》:深沉悲痛,觉《琵琶行》为烦。此等真当字字呕心。

《诗境浅说续编》:后二句谓断肠人之深悲,不啻将千万重之雨,一一收与泪痕。后主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江水量愁,泪痕收雨,皆以透纸之力写之。

3.帮忙翻译一下《望岳》、《春望》和《石壕吏》,急

望岳1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2, 齐鲁青未了3。

造化钟神秀4,阴阳割昏晓5。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6。

会当凌绝顶7,一览众山小。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

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眦:眼眶。

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

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

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

"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 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 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全诗翻译: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联绵不断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

4.梦李白二首的作品鉴赏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

(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

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相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

“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

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

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

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

“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梦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别”发端,下篇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篇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与“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等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

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

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总评】《唐诗广选》:王元美曰:余读刘越石“岂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二语,末尝不欷歔罢酒,至少陵此诗结语,辄。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出自(唐)杜牧《泊秦淮》。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扩展资料: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参考资料:泊秦淮_百度百科

6.李商隐在写夜雨寄北的时候的背景是什么

【诗文赏析】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

《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

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

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

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

""此诗情味,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

"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且情景相生,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玉溪生诗意》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

《唐人万首绝句评选》:"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

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

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

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

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

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

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

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

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

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

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

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晕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

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

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

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

7.古诗幽州夜饮唐张悦

幽州夜饮(唐·张说)五言律诗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1)幽州:古州名。辖今北京、河北一带,治所在蓟县。

(2)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

(3)迟暮心:因衰老引起凄凉暗淡的心情。

(4)剑舞:舞剑。

(5)边城将:作者自指。时张说任幽州都督。

评注:

《唐诗广选》:蒋仲舒曰:显浅处最圆活。

《唐诗直解》:结处倒说恩遇,妙甚,远臣不可不知。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三、四深妙,结句雄厚。

《唐律消夏录》:边塞之地,迟暮之年,风雨之夜,如此苦境,强说恩遇,其心伪矣。“正有”、“能忘,“宜”字、“重”字、“不作”,“谁知”,只在虚字上用力。要说是恩遇,却究竟拗不过“边塞”、“迟暮”、“风雨”六字。诗可以观,岂不信哉!

《唐诗成法》:一、二景中有情,故四得插入。五、六写其雄壮,正见悲凉,与一,二对看。结与四对看,自知用意所在。

《而庵说唐诗》:说上说下,总是一个不乐幽州。世称燕公诗为大手笔,吾嫌其尖利。此诗毕竟非忠厚和平之什,不免狭小汉家矣。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先生曰:前如一气直笔,五六稍一顿,结以浑厚语意振之,遂不淡率。评:满腔萧瑟之感。五六剑舞、笳音,亦见止此或堪自遣耳。结故激言边城不若内臣之恩遇,章法最有开拓。

《唐诗近体》:结法后唯老杜有之,边将宜作是想。

《五七言今体诗钞》:托意深婉。

《唐诗意》:乐处已忘其老,而不忘其君,此正小雅。

8.【英语翻译只需翻译以下句子:《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

望岳1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2, 齐鲁青未了3. 造化钟神秀4,阴阳割昏晓5.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6. 会当凌绝顶7,一览众山小.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 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 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全诗翻译: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联绵不断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全诗。

9.望岳这首诗

原文 望岳① 唐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③青未了。

造化④钟神秀,阴阳⑤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⑥眦入归鸟。

会当⑦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即山东地区。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

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

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

凌:登上。 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

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

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

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时,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

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

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 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