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中的蒙太奇阅读答案

1.文学作品中的“蒙太奇”是什么意思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一种手法, 是一种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 段。

蒙太奇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 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 段。下边也有一些零散的镜头:A.—个人狂奔。

B. —片漆黑的 夜景。C.子弹划过夜空,传来枪声。

如果把这三组句子按不同顺序排列, 效果就不相同。第一种情况:A. —个人狂奔;C. 子弹划过夜空,传来枪声;B. —片漆 黑的夜景。

这样表达出来的意思是奔跑的人被击毙了。第二种情况:C.子弹划过夜空,传来枪声;B. —片漆黑的夜景;A. — 个人狂奔。

这样表达的意思是狂奔的人没有中枪,逃跑了。文学作品中的“名词排用”,就像“蒙太奇”,将一系列名词和名词性词 组排在一起,并且还省略了介词和连词等的一种语用艺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梅花引·荆溪阻雪 宋

是“身留”。(1分)词人旅途遭遇风雪,无法前进,(1分)因而愁锁眉头,心情惆怅,所以并非心里愿意留下(1分)。

(如引用词中原句并加以恰当分析,亦可酌情给分)2。词人滞留旅途的情景,以孤舟、寒风、灯影、寒水、黄云、夜雪等实景表现;(1分)中间插入对往昔“花丛柳荫、小楼轻舟”温馨交游的回忆(1分),以虚衬实,虚实相映,突出了词人怀念往昔和感伤现实的情怀(1分)。

1。试题分析:“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留”指乐意羁留,“身留”是出于被迫。

题目为“荆溪阻雪”,可见是被迫而留。又有“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来反问,更见不是心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本诗中的孤舟、寒风、灯影、寒水、黄云、夜雪等为实景,“忆旧游”的内容为虚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西江月•黄陵庙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

【小题1】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每点1分,共3分)【小题2】(2)达观、豪迈的胸怀;(1分)例如“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两句,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使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

(2分)(结合诗句分析时一定要作具体分析,不能架空得出结论,言之有理即可)【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考核词的流派的题目,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代表人物分别为苏、辛柳、李。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情感的分析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诗歌的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酒泉子             潘阆

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2。

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3分)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首句,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经常回忆起西湖的景色,那时每天都爬上高楼,凭栏向远处眺望,三三两两的钓鱼船,停在湖面上。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

接下来一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过片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上句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 “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

“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2013年宜昌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 走进宋词 习题答案

走进宋词

佚名

①走过了唐王朝缔造的诗歌岁月,穿越了五代兵戎的黯淡时空,便走进了融入天地的宋词境界。

②宋词是一张巨网,密密地交织着爱、恨、情、愁。

③一个个风花雪月的故事,几百年的舞榭歌台,就由宋词演绎。 A 柳三变今宵酒醒在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边,留下对恋人离去的淡淡的苦楚; B ,李易安把对丈夫的爱恋化作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不说周邦彦因“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而生的无限情丝; C 那在“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晏殊,突发智慧的光芒,“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便悄热流露于笔尖。还有那“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东坡“西北望,射天狼”不屈的奋战,辛稼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无限沉重的感慨。只可惜他们的豪情壮志,终究支撑不起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

④ 。

⑤宋词是词人们心灵的回响,散逸着他们洞穿历史心扉的灵气。有“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的辛酸,也有“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欢欣,不乏风雨飘摇中的“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弱无援的苦闷,也不乏辛辣的“一川烟雨,梅子黄时雨”……这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聊,这是沧桑变换之后心灵的折射。于此,心中不由流露出对千百年前词人们把酒与月共饮的追慕与共鸣。那里的天是“碧云天”,地是“黄叶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有多情的词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多情至望穿秋水的境地;有浪漫的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浪漫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在这包含各种滋味的宋词中,你总能体会到古人所饱受过的各种心境。

⑥宋词是一坛醇酒,愈放愈浓,愈品愈香。

⑦那种好酒没喝过,但知道陈年好酒的醇厚,何况是如此一坛好酒呢?王国维在细细品尝了几口之后,轻轻说出了三种味道,也是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登高远望,绝处求生”之境;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 , 之境;三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豁然开朗,一片光明”之境。他如果再细细品味,又会有多少石破天惊的话长留天地间呢?

⑧一位哲人曾说:人类留下的一切最终都将化作一抔黄尘,随风飘散,仅在天地间留下一抹淡淡的痕迹。我想,宋词让我执着,因为它不是黄尘道上的小石砾,而是凝立于天地间的一座丰碑,永不倾颓。

21.“只说、也不说、且不说”是从文段③中的方框中抽出来的,请根据语意,将他们还原到文中A、B、C处。(2分)

A B C D

22.从词的创作风格来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豪放派大气磅磷,情感充沛;婉约派刻画细腻,含蓄委婉。请指出文段③中画横线的词句分别属于哪种流派的词。(2分)

23.请根据文段⑤的内容,仿照文段②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段④的横线上填上一句恰当的话。(2分)

24.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指出文段⑤中加点词语“肆无忌惮”的用法及其表达效果。(2分)

2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词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3分)

26.结合文段⑦的有关内容,将句干“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

之境”补充完整。(2分)

27.自然界中的春花秋月,往往被文人们酿成了爱恨情愁的诗文。请你写出王安石在 《泊船瓜洲》中,由春景涌起的浓浓思乡愁的两句名诗。(2分)

[1] [2] 下一页

21.(2分)A、且不说 D、也不说 C、只说。(对一处得1分)

22.(1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属于婉约派的词。“西北望,射天狼”属于豪放派的词

23.(2分)宋词是一碗调料,分明饱含着酸、甜、苦、辣。(句式相同.1分,答全酸、甜、苦、辣内容1分)

24.(2分)“肆无忌惮”本指放肆到什么都不顾忌,在这里是贬词褒用(1分),充分表现词人兴致之高及忘情心态。(1分)

25.(3分)示例: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水”比作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把景语变成情语,把所见自然山水化写成有情之物。(说明:修辞手法1分,赏析2分。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如果有答夸张的也行。赏析文字要和修辞手法统一。)

26.(2分)苦苦追寻,竭尽全力。(体现出为目标而努力追求、奋斗的词或短语皆可)

27.(2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错一字扣1分)

6.1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闻鹊喜·吴山观涛①周

【小题1】运用了比喻(或夸张、想象)手法进行描写.(1分)词的上阕写咆哮着汹涌而来的海潮,好似神龟背负的雪山,好像蛰伏海底的巨龙突然腾飞起来,又好像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

(1分)形象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分)(意思对即可)【小题2】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

(1分)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隔江能听到笛声,可见波平风静,万籁俱寂。(1分)收到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

(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做这类题要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手法,二是效果,答题步骤为手法,描绘诗句,效果。 上阕“鳌戴雪山”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诗句找出本体和喻体,就不难分析出其效果了;“快风吹海立”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形象地写出钱塘江大潮排山倒海的气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br/

【答案】【小题1】前七句,作者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

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玩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

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抒发了对北宋徽宗时代的繁盛的怀念之情。

【小题2】最后两句,词人抚今追昔,恍若隔世: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做伴。“而今”二字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化实为虚,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并借用李白“白发三千丈”名句;“白发”、“寒灯”二句中,描写色彩的“白”“红”二字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表现手法答出两种即可得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前七句,词人从怀旧入手,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玖于街衢之间。

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这幅上元节情景,完全是记实。

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回忆,上元的汴京“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

……万姓皆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此外该书还记载的:“别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飏,酒兴融恰,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

宝骑马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这从一侧面反映了民间情景,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豪贵之家此夕宴乐之盛,但如其自序所云“未尝经从”,故从阙略罢了。

“五侯”,这是个典故是说汉代外戚、宦官有五人同时封侯之的。故以后用它泛称权贵之家为侯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最后两句,词意陡转,我们面前突现了一个萧索凄清的境界:“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欢的画面抛到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实为虚的妙笔;同时,又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

词人抚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当年身为贵胄(向子諲是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的再从侄),曾出入宫闱,备受恩宠,如今却是一个皤然老翁;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解析:(1)本题考查语病中的语序不当这一类型.第②句,应该改为: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那样“墙里秋千墙外道”难以逾越.应该是先“及”后“越”;(2)“隔帘看未真”是在引用词人常用的句子,所以应该加上引号.第⑤句正确的标点为:第一,喜剧性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3)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题中上文“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结合后文“第一,喜剧性的视角:…第二,悲剧性的视角”可以推断是对下文两种视角的总结;故参考答案为:(1)②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那样“墙里秋千墙外道”难以逾越.(2)⑤第一,喜剧性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3)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