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女子称呼

1.诗经氓的原文女子对男子称呼

有“子”送子涉淇 “尔”尔卜尔筮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望采纳

2.《诗经》里“氓”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变化是什么

《诗经·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选文,该诗以女子的口吻讲述了其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情节叙述完整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心理刻画细腻入微,表现手法巧妙高明。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短短六节240字的诗中,女子对男子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65643662的称呼几易其名,这种变化与女子情感的跌宕有着微妙的联系,非常值得玩味。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从外地来的男子。“氓”在这里是个泛称,一个外来做生意的小伙子,并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初次见面,感情还较疏远,女子保持着应有的矜持与娇羞。“氓”的憨厚给女子留下深刻印象,他抱布换丝,假谈生意,实际是来商量婚姻大事的。

子。“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尊称,尊重、客气、有礼貌,明显有亲近的感情色彩,有与对方进一步交往、发展感情的意愿。从后续的举动可以证明:女子送男子渡淇水到顿丘,一路上男子埋怨女子拖延婚期,女子耐心地给他解释延期的原因:你没有找到好媒人,有媒人才是名正言顺的。她不断抚慰男子:请您不要生气,这个秋天就是大好日子。可以想见此时男子在她心中已占重要地位,甚至男子的“怒”而催婚在她看来不过是男子深爱自己的证明。她以尊敬的称谓“子”来表达对男子的敬慕、宽慰,体现了女子的深情、温婉、体贴。

复关。“乘彼垢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送别男子后,女子陷入深深的思念和苦苦的等待之中。“复关”指男子居住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做借代的手法,代指男子本人。女子此时陷入热恋之中,她的喜乐哀愁全因“氓”这个男子,带着满满的思念,登上那颓圮的篱墙,向远处深情凝望,不见朝思夜想的人,泣涕如雨,看到思念的人儿,破涕为笑,万语干言。“复关”在此可谓微言大义,热恋中的人,内心是甜蜜而隐秘的,女子呼“复关”,正是其热恋而隐秘、幸福又甜蜜的内心写照。

尔。“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随着感情的升温,二人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女方答应了婚事,男子开始占卜算卦,卜筮的结果都很吉利,于是婚事告成。这是女子甜蜜幸福的时刻,所以她已不再用初恋时敬称“子”,也不用热恋时隐秘的“复关”,而是用了日常生活中的“尔”,这个称谓少了陌生和客套,多了熟悉和惯常,是一种生活化的称谓。表明女子已经完全把对方看作是感情上的依靠和人生的归宿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至此,女子已完完全全放下矜持,走进了与氓的婚姻生活。

士。“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士”在春秋时期既可指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也可指未婚男子,当然也可泛指男子。本节诗中当是第三个义项。女子婚后生活并不幸福,遭到男子的厌弃,感情出现裂痕。但女子并没有口出恶言,体现了女子的忍让与涵养。经历感情的震荡,女子得出痛彻的领悟,劝告天下女子:不要与男子沉迷于爱情,女子一旦动情便无法自拔,而男子说变就变、随时脱身。这里的“士”既婉指让自己心伤的男子,她不愿直接提及那位让自己伤痕累累的负心汉;“士”是男子的泛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男权至上,女子遭背弃后的控诉,使诗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几句诗中的“士”是指自己的丈夫,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己没有什么过错,而丈夫用情不专,行为不端,而且对感情没有定准,做人没有底线、不讲原则。这里,女子已出离愤怒,指出婚姻的失败是“士”造成的。即便如此,仍以“士”相称,可见其温柔与善良。

尔。“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隋感由激昂转为平静,由控诉转为叙述,女子又以“尔”称呼男子,但此的“尔”是决绝之后冷漠的称谓,这一称谓的背后是女子伤心欲绝的痛苦和痛定思痛后的清醒。从“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已经看清男子的真实面目,对这段婚姻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也不愿再续噩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然你不念旧情,背叛爱情,那就算了吧!表达女子对人生的幡然醒悟和清醒之后的冷静决绝。

3.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夫人”、“玉人”、“璧人”、“佼人”、“千金”、“令媛”、“女公子”、“丽人”、“淑人”、“玉女”、“娇娃”、“巾帼”、“西施”、“尤物”、“室人”、“令间”“青娥”等均是古代对女性的称谓,现将古代对各种女性的称谓总结于下: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

《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

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

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

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

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

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

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如下: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的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

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

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

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

现在,“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淑人——宋徽宗时定制。

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

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

明清为四品官之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

宜人——宋代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

孺人——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宋代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则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旧时也通用为奴人的尊称。

4.古诗词里怎样称呼女子

姝、娃、媛、姬、媪等。

1、姝

意思:泛指美女,也指年轻的姑娘。

出自:南朝·郭茂倩《陌上桑》:“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译文:使君派人去,问是谁家的姑娘。

2、娃

意思:初义为“美女”,后为孩子。

出自:唐·李贺《梁公子》诗:“题书赐馆娃。”

译文:题名书写送给店里的小姐。

3、媛

意思:美女,

出自:春秋·无名氏《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译文:展这样的人啊,国家的约定啊。

4、姬

意思:古时对妇女的美称,也称美女。《鸿门宴》:“贪于财货,好美姬,”

出自:汉·司马迁《鸿门宴》:“贪于财货,好美姬。”

译文:贪恋财物,喜欢女色。

5、媪

意思:老妇人的通称,也泛指妇女:。

出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媪,女老偁也。”

译文:

5.古代女子称谓

夫人”、“玉人”、“璧人”、“佼人”、“千金”、“令媛”、“女公子”、“丽人”、“淑人”、“玉女”、“娇娃”、“巾帼”、“西施”、“尤物”、“室人”、“令间”“青娥”等均是古代对女性的称谓,现将古代对各种女性的称谓总结于下: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注释,查了下,阃,拼音:kǔn,意思是门槛、门限)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6.中国古代对女子的称呼有哪些

1、女士:

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孔颖达的解释是“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女性有男性的品德、胸襟和才华,可能相当于现在说的女汉子、女绅士。

2、女流:

《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巴金 《家》三二:“家里只有我一个女流,你表弟年纪又小。”

3、女郎:

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相关记录:不知木兰是女郎。(译文: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南北朝:佚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4、巾帼:

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以妇女的头饰羞辱他。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5、裙衩:

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裙钗,旧称女子为“裙钗”或“金钗”。唐代白居易《酬牛思黯》诗中用“金钗十二行”借指女子排列众多。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巾帼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女士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女流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女郎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裙钗

7.古代对女子的称呼

古代对女子的称呼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婵娟:色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

千金:旧称别人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 娇娃:也作娇娘。

指美丽的少女。 花魁:百花的魁首。

旧时指有名的妓女。 丽人:光彩焕发,美丽。

指美貌的女子。 佳人:(见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指美人。 女公子:旧时对别人女儿的尊称,现用来称谓外国人士的女儿。

玉人:用以称谓美丽的女子。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交际花:指在社交场合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有贬义。

花瓶: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为一种摆设的美貌女子。

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

也用作对他人之女的敬称。 尤物:奇异的。

指美貌的女子。亦指优异的人或物品。

青娥:指女子的黛眉。亦指青年女子。

内人:从前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发妻:古时婚喜之日,男女都要结发为髻,男子从此把头发挽在头顶上,为表示是原配,称妻子为“发妻” 天使:原为犹太教、基督教传达上帝旨意的使者,其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孩子和少女。

因此比喻善良贞洁可爱的人。多用于女子。

安琪儿:英文angel的音译。意为天使。

软玉温香:软: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称。

后泛指温柔的年青女性。 糟糠之妻:贫困时曾共食糟糠度日的妻子。

后为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小家碧玉:碧玉:旧时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二八佳人:二八:指16岁。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半老徐娘:用以形容中年妇女保留青年时的神态。 妙龄倥好睿好篮谩V刚登啻耗昊ص呐印? 巾帼英雄: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引申为妇女的代称。

指妇女中杰出的人物。 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