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词典故大词典

1.故在古汉语词典中的所有解释

①<;名>;事故;变故。《孟子·滕文公》:“今也不幸至于大故。”《报刘一丈书》:“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②<;名>;缘故;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形>;旧;旧的;原来的。《墨池记》:“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④<;副>;旧时;从前。《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⑤<;名>;老朋友;旧交情。《垓下之战》:“若非故人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形>;衰退;衰老。《琵琶行》:“暮去春来颜色故。”

⑦<;动>;死亡;去世。《红楼梦》:“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个儿子。”

⑧<;副>;故意;特意。《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⑨<;副>;还是;仍然。《孔雀东南飞》:“大人故嫌迟。”

⑩<;副>;通“固”,本来。《促织》:“此物故非西产。”

⑾<;连>;所以;因此。《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故人】⒈旧友。《汉书·高帝纪下》:“所封皆故所爱,所诛皆平生仇怨。”⒉指前妻。古乐府《上山采蘼芜》:“新人从门入,故从阁去。”⒊指前夫。《孔雀东南飞》:“怅然遥相望,知是故来。”⒋死者。《儒林外史》:“今不想已作故。”

【故事】⒈过去的事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余所谓述故,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⒉先例;成法。《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天子命公赞不名,……如萧何故。”⒊典故。《六一诗话》:“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⒋花样。《红楼梦》:“吃腻了肠子,天天又闹起故来了。”

【故意】旧情。杜甫《赠卫八处士》:“十觞亦不醉,感子故长。”

2.唐宋词鉴赏辞典txt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摆。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诗鉴赏 《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结尾。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曾高度评价说:“初唐短歌,子安《滕王阁》为冠”,“婉丽和平,极可法师。”这道工整精致的诗,一直被诗论家视作是王勃七言古诗的代表作。

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建造的,号称江南第一阁。王勃十四岁那年,到****探望任县令的父亲,归途经过洪州,正值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上宴请宾客。

他参加了盛宴并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滕王阁序》,一时震动了文坛,被作为佳话。按《唐摭言》里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以及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 ‘亦是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可见《滕王阁序》是王勃即席挥笔写就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律。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王勃诗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王勃初仕于长安时期的作品,格调高昂,情感浓烈,充满着青春勃发的活力。

在送别诗中,它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世代相传的佳句,古往今来,不知抚慰了多少离人,激励过多少志士。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律”点出诗人送别的地点长安,友人赴任的地方是西川。从繁华的京都向西南方远望,只能看到烟尘雾霭迷漫,引人遐想。

在“风烟”后“五律”前置一“望”字,使句势流走,气韵流长,缱绻之情充盈字里行间。这联诗的宏伟寥阔意境,形成一种特殊的送别氛围,既不同于“风萧萧兮易水寒”那样的悲壮苍凉;又不同于“携手上河梁”,“徘徊蹊路侧”那样的凄怆犹疑;更不同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那样的悱恻缠绵

它所映衬的人物是洒脱的,而又略带乐观的憧憬。 自古人生伤离别,诗人们更是感慨良多,但在这里年轻的诗人能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对待现实。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正是描写两位挚友依依惜别之情的。诗人向朋友倾诉说:我心中的苦涩滋味是和你一样的。

可是我们都是漂泊在外求功名的人,岂能不四处游走呢!弦外之音,似乎是:我们为事业,分别在所避免,应当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这话说得很自然,情意也很真切。

而真正脍炙人口,振奋人心的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豪迈宏放的诗句,赞颂了人间坚不可摧的友谊。知音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即使千山万水难以遮拦。

这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闪烁着永不磨灭的理性的光辉,使诗人与挚友的情感得到升华,引起世人的共鸣。曹子建《赠白马王彪》诗有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王勃这联诗化用此诗,而更显自然流畅。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说在临别之际,不应当学习儿女之态,哭哭啼啼多难为情!此话既是对朋友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共沾巾”三字,表明双方情谊深厚,难舍难分。 这是一首内容健康、形式整齐的五言律诗,平仄协调,对仗工稳。

颔联采用流水宽对,更显自然活脱。全篇句句在叙事,而又句句有情。

诗人以朴实、洗练的语言,表达出真实、自然、亲切、豪爽的感情。 林庚先生评价这首诗说:“开始把诗歌导向典型洗练;技巧声色都结合在思想感情的表现上。

这就是统一南北文风的具体发展。”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大历以还,易空疏而难典赡;景龙之际,难雅洁而易浮华。

盖齐、梁代降,沿袭绮靡,非大有神情,胡能荡涤。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 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 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 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 俱是梦中人。

王勃诗鉴赏 唐乾封元年(666 ),王勃17岁,进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写《平台秘略》。写完后,沛王赏给他帛50匹,十分赏识他。

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长。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总章二年(669),“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

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被逐出沛王府时王勃年仅20岁。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对自己的被驱逐,他心中怀着一腔悲愤。

当年五月他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后来客居剑南两年多,遍游汉州、剑州、绵州、益州、彭州、梓州等地。在此过程中,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新的深切的感受,写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诗文。

《别薛华》就是其中一首。 这首送别诗的色彩、。

3.中国历史上有那些字典词典

看看以下资料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公元1773 - 1783年(乾隆37年正月到47年7月——见《提要》“圣谕”和“告成进表”),清政府用十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图书,编定《四库全书》,同时编纂了一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

《提要(卷四十)·经部·小学类·序》:“以《尔雅》以下编为训诂;《说文》以下编为字书;《广韵》以下编为韵书。”并号称“体例严谨,不失古义。”

其中录列当时所能搜集到的字词典共210部,包括训诂12部、字书36部、韵书33部,和所谓“存目”(《提要》:“经圣(乾隆皇帝)鉴(阅览)洞烛其妄者,则亦斥而存目(排斥而列在“另册”)”)129部。这个统计肯定不完全:因为古籍由于历代战争、天灾人祸而散失,原因是众所周知的;《四库》编定之后又出版的,如很有影响的《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也是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幸存下来的〔见《说文通训定声·序》〕),不可能在内;可以作为它所谓的“字书”入列的明·梅膺祚纂《字汇》,收字33179个,是一部大型字典,即使《康熙字典》也常为引用,却不列入;“古代词海”《佩文韵府》又被列入“集部·类书”。

在这众多的字词典籍中,影响最深广久远的是《尔雅》(邢昺疏:“尔,〔迩〕,近也;雅,正也。〔尔雅〕,言可近而取正也〔靠近它、凭借它,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正确理解。

〕”)。《尔雅》出现最早。

《大戴礼·孔子三朝记》称:“孔子叫鲁哀公学《尔雅》。”那么早就有这么一本书,作者是谁?据《广雅》(增广《尔雅》而作,故称)的作者、三国魏初的张揖《进〈广雅〉表》称:“周公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现在世面上所流传的是三篇)。”

则《尔雅》的作者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据说从孔子起直到西晋,其间有很多人为它作注补的工作。

到东晋初,著作郎(大约就是文化部长)郭璞殚精竭虑,对《尔雅》作了深入的研究,著作了集《尔雅》研究之大成的《尔雅注》,《尔雅》才定型下来。《尔雅》定型于晋的其它原因就是从东汉许慎以后,学者不再为《尔雅》做增删的工作,而是自己另起炉灶自编新书了,如三国的张揖就编纂了《广雅》。

到北宋初,礼部尚书翰林侍讲国子祭酒(太学校长)爵赐上柱国邢昺又为郭璞《尔雅注》疏解,作《尔雅疏》,使其更完备。因为历代“说经之家多资以证古义”(《提要》语),为历代所重,至唐宋就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现在我们所说的《尔雅》,就是郭璞注邢昺疏的《尔雅》。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10月第一版《十三经注疏》中就有这部《尔雅》。

《尔雅》之外,成就最重,影响极大,在字典词典的编撰思想、体例、体系等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籍就是《说文解字》,世称《说文》。它的作者是东汉中前期的许慎。

许慎,字叔重;博通经籍,职任太尉祭酒,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见《辞海》)。“许之撰《说文解字》,用功伊始,盖恐失坠所闻也,自永元(汉和帝年号)庚子(公元100年)至建光辛酉(汉安帝建光元年,即公元121年),凡历二十二年,而其子冲(许慎之子许冲)献之”(见《段注说文·第十五卷》)。

自《说文》出,“魏晋以来言小学者皆祖慎(都把许慎当祖师爷,学习他、效仿他)”(《提要》语)。《说文》“推究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主要是前四种)之义”,用“分部类从(按偏旁部首分类,同部首的为一类)”的思想,编排全书,构成体系,形成体例。

自然引导出“部首检字法”,成为后世历代字词大典甚至大型图书系列的编排方法的先驱。《说文》的主要成就是:1,把自古以来的各种形体(篆、籀、隶、行、草)的文字,“以小篆为宗(以小篆字体为全书之线索、纲领)”(《提要》语,即《说文·叙》“叙(《提要》作“序”字)篆文,合以古籀”),贯通古文篆籀(大篆),加以整理,对汉文字的形体首作规范。

2,用六书的内在联系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创立了自我圆通的“以形释义”的理性体系(段玉裁注:“《说文》,形书也。”“合所有之字,分别其部,每部各建一首(部首)。

而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某’。于是形立而音义易明”),这是许慎集汉代自“独尊儒术”以来“说字解经”的合理内核之大成而弘扬创造的结果。

3,由于《说文》的构建体系是分部类从,同“形旁”(部首)的字都在一块儿,意思相关,所谓“凡□之属皆从□”(凡是与某义有关的一类字,都有某部首。如,依、伏、仁、停、像,它们的意义都与“人”有关,就都有“人”字旁);形旁以外的部分就是“声旁”,同声旁的,读音相同或相近。

这样,就开创了揭示“汉文字之三要素(形体、意义和读音)”的必然联系的先河。段玉裁注:“《尔雅》《方言》……皆不言字形原委。

以字形为书,因形以考音与义,实始于许,功莫大焉。” 《说文》问世之后,据《提要》统计,有晋·吕忱、唐·李阳冰、五代十国·南唐·徐铉徐锴(世称大徐小徐)兄弟二人、南宋·李焘为之作增补正伪工作,据徐铉说,“阳冰之后,诸儒笺述”(徐铉等《上〈新修字义〉序》,以下简称“徐铉。

4.古今主要字典有哪些

古代字典和词典的编纂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早在周宣王时,就产生了我国见于著录的第一部字书《史籀》,也是当时教育儿童的一种识字课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配合统一文字的政策,特令李斯等用小篆编撰字书《苍颉篇》、《爱历篇》和《博学篇》。汉初,民间有人把上述三篇合为一篇,“断六十字为一章,凡五十五章”,仍取名《苍颉篇》。

以后,陆续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不过,以上这些原只是一般的识字读本,诸如《急就篇》,也是经庸人颜师古作注、宋王应麟补注,才使它具有查考字词的作用。

真正奠定了我国古代字书基础的著作,还要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该书以小篆为主体,兼收古文、籀文,全书分为十四篇,收单字九牛五百四十三个,用读若法注音,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成五百四十部,创立了按部首收字的体例。

它还总结了战国以来的“六书”理论,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解释文字的方法,并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和汉代以前的文字训诂,对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晚清以来关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研究,正是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总之,在我国古代字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晋朝吕忱的《字林》,是继承《说文解字》编纂的又一部字书名著。

在唐代以前,人们还把它和《说文解字》并称,可惜不久就失传了。据《封氏闻见记》,《字林》的部首与《说文解字》相同,收字一万二千八百二十四个,较《说文》为多。

《魏书·江式传》说;该书“文得正隶,不差篆意”,可见是我国第一部用隶书写成的字书。梁顾野王的《玉篇》,则是我国第一部用楷书编成的字书。

今本《玉篇》虽非原本,但可知其对《说文解字》有所增订,也是一本较好的字书。 自隶书、楷书代替篆书通行以后,文字的形体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字和俗体也日益增多,于是就有人注意研究文字的异同,从而产生了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辽释行均的《龙龛手鉴》、宋郭忠恕的《佩觿》及李从周的《字通》。

这些字书对于我们认识一个字的异体,辨清许多形体相似的字,还是有用的;其中《字通》创建了按笔画排字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宋代的字书主要有王洙等相继修纂的《类篇》,它继承了《说文解字》和《玉篇》的体例,着重探讨字源,说明文字形体之变化并吸收了大量的新字(共收字三万一千三百十九),讲古音、古训,在字书史上有一定贡献。

元戴侗撰《六书故》,改变了《说文解字》的部首编排,分为数、天文、地理、人、动物、植物、工事、杂、疑九部,每部之下各分若干细目,按字义排列。但戴侗攻击许慎用小篆作本字,使人“不知制字之本”,所以他的《六书故》采用钟鼎文字,钟鼎文没有的 字才用小篆。

《四库全书总目》曾指出该书“非今非古,颇碍施行”。不过书中解释文字,也有精详的考证,作为研究古代文字训诂的工具书,还是有用的、不能一笔抹杀。

明代梅膺祚的《字汇》,是我国一部较为通俗而编排方法也比较进步的字书。它收编单字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九个,包括俗字,而僻字则一律不收,并把《说文解字》的部首简化成二百十四个,均按笔画多少排列。

注音方法是先反切,后直音。对字义的解释,也较为清楚。

全书分为子丑寅卯等十二集,连首卷及附录共十四卷,每卷用表注明各部首及其所在页码,末附检字表以便查找不易辨别部首的字。这种编排方法是字书发展中的一大改进,后世多沿用。

该书在明末曾风行一时,给它作补编或用其名新编的字书也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则是张自烈的《正字通》。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张玉书等奉命撰《康熙字典》,这是我国字书第一次用字典的名称。

该书继承了《字汇》和《正字通》的体例,分为二百十四部,共收字四万七千○三十五,用反切注音,释义旁征博引,可以说是我国封建时代纂修字书的一个高峰。当然,该书也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

乾隆时王锡侯著《字贯》一书,就对《康熙字典》的错误有所指摘和议论;但因此冒犯了康熙“御定”的威严;又因该书没有“避讳”,落了个作者满门抄斩,其著作也全部被销毁(事见《掌故丛编》)!直到道光七年(1827年),王引之奉皇帝之命,著《字典考证》,才校正了该书引书的错误二千五百八十八条。显然,错误当不限于此。

第二节还要介绍清代以后人们的评论,这里从略。 我国古代专门汇集经史中文字训诂的字书有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清阮元的《经籍籑诂》,集释佛经音义的著作有唐释玄应的《一切经音义》、释慧琳的《一切经音义》,研究虚字的有清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都是价值较高的专著。

所谓“训诂”,就是解释词义;解释词义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当代普通话的词语说明古代词、方言词的意义,这叫“诂”;一是说明词的定义和应用范围以及它和同义词、近义词的分别,这叫“训”。 《尔雅》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训诂书,也是我国古代训诂书的代表作。

此书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总目》说:“大抵小学家缀辑旧文。

递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词。”这种说法是有道理。

5.词典的故事阅读题答案,哪位大虾能帮我一下啊

1.小时候,“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2.激动(或“兴奋”、“惊喜”) 伤心(或“绝望”)

3.(1)“好听”一词突出反映了“我”进入新华书店时的喜悦心情。

(2)一个“撞”字,形象地表现了“我”发现梦寐以求的词典的惊喜。

4. 参考示例:按规定是不能卖给他的,可这孩子这样渴望买词典,这么好学。 孩子还蛮聪明的,考两个成语居然都答对了。算了吧,还是卖给这孩子吧。说不 定这会改变孩子的命运呢。(还可以赚钱呢,何乐而不为呢?)

5.参考示例:我们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但许多学生沉湎于物质的享受,不喜 欢读书,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对知识有“好奇与珍重之 感”,用精神食粮丰富自己。

6.想知道宋词鉴赏大辞典是谁编的O(∩

我查了一下,应该这样说吧。我没见书,推测一下。

应该是夏承焘先生主编的,与《唐诗鉴赏辞典》为一个系列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

/product.aspx?product_id=8733553

我以前看过这种类型的书,一般都是有人负责主编,把具体赏析分给很多人去做,或许万云骏先生也是一位执笔者。

你看下一篇网文的内容

/mb/1/ReadNews.asp?NewsID=156809

谢谢!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