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不可译性

1.讨论诗歌的不可译性有什么意义

每个诗人在创作每篇诗歌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写作思想和写作情感,这一点除非诗人自己点透,否则我们在研究它时只能自行揣测。这也导致有很多的诗歌被牵强附会上很多并非诗人原本的意思。不可译和研究确然十分矛盾,然而背地里它们又可以相互统一。

因为诗歌本是美的产物,我们在吟读品味时都会感受到它的美和妙处,每个人心中都会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做出自己感性的判断与共鸣。如果将它译读过来,则只是某一个人的想法,甚至是与别人大相径庭的想法,这样势必破坏了诗本身的意境。然而我们又不能不研究它,因为我们又有本能的去理性的追寻美的本质与核心,为什么它是美的,研究透了这个问题,才能掌握它,才能推陈出新。譬如从古至今诗歌正是在不断的研究中发展和创新,从而百花齐放

而这势必破坏诗歌的不可译性的准则。然而暂时的损失却可以换得长久的发展,毕竟目的一样,两益相权取其彰着,所以不可为也要为之了。(我的一些见解,觉得有用请采纳)

2.哪些人提出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内容,丰富的意象,强烈的感情,以及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吸引了无数中外读者。而诗歌的翻译一直以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许多语言学家、诗人甚至翻译家不赞成诗歌的翻译,认为诗歌的翻译是不可能的,甚至不应当进行诗歌的翻译。但同时又有很多的翻译家进行诗歌翻译的尝试,并且成功地翻译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

本文探讨的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否可译及其可译限度的问题。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首先是绪论,介绍了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此领域的研究情况。 正文第一章解释了诗歌的定义,并且从语法,音韵和意象等方面分析了汉语和英语诗歌的不同。

从语法上讲,汉语古典诗歌语法灵活,而英语诗歌严谨;从音韵上讲,汉诗和英诗压韵的方法有很大区别。汉语诗歌主要依靠平仄,尾韵以及对偶来实现诗歌的音美,而英语诗歌主要依靠的是重音,音步等;从意象上讲,汉诗强调抽象而英诗注重写实。

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介绍了基本的翻译原则,再介绍了诗歌翻译的具体原则,重点比较了许渊冲和刘重德的诗歌翻译理论。

3.如何应对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一、翻译中的可译性 翻译中的“可读性”是针对译文而言的,而“可译性”是针对原文而言的.“可译性”是“可读性”的存在的前提.如果翻译能够进行的话,那么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至少是存在着一定的可译性的.应该说,这一定的“可译性”在大部分时候是存在的,因为人类表达概念和思维时存在着广泛的同一性.比如说近义与反义的概念.高(high)的反义是低(low),安静(quiet)的近义是沉默(silent)····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因为在内涵、情景、逻辑三个范畴间的同一性,任何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才具有了翻译的可能.如果说英国人没有把“high”与“low”看成是一对反义词的话,那么英语里的“低”或“高”就应该是另有其词,否则英汉之间就不存在可译性了.因为这样英语就违背了以上三个范畴之间同一性.不管这两种语言的语言符号有多么的不一样,两者之间至少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应该说,这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有类似之处.普遍语法的一个主要的涵义是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有很多的共性,尽管两者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正是因为这种共性的存在,使得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头脑中就有了所有语言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不需要去学的,是天生的.他的学习重点应该是在参数(parameter)即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的不一致之处. 二、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但是,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可译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这两种语言在结构、语法、词汇、发展状况、文化背景乃至所暗含的心理因素、民族情感等方面有着太多的不同之处.这就使得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即使是反复雕琢出来的佳作,它也不可免的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流失了很多的东西.如果说“He is a student”这句话算得上是百分之百的可译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在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转换之间又有多少呢?下面,我们从几个小的例子来看一看这两者之间的不可译性的一些主要表现. (一)词汇的不可译性 英语是以字母为载体的符号系统,而汉语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两种不同的系统之间有很多的地方是不能够——对应的.比如说,英语里的助动词是非常丰富,这一点是汉语所没有的.那么在英汉翻译当中,有时英语中的几个不同的单词翻译成汉语都可能是一个意思.“is, am, are, were, was”这几上词都可以译成“是”,但他们却有不同的用法,用于不同的时态与人称.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没有办法通过汉语来传递出英文单词之间内涵的微妙差异.同样,英汉的称呼很多时候不可译.英语中的uncle 在汉语中的等值成分有“叔父”、“伯父”、“舅父”、“姨父”及对一般长辈的尊称,若无特定的语境,uncle是不可译的. (二)情态、语气的不可译性 英语的情态变化也较汉语复杂,这样就为表达意思的微妙差异提供了可能.而汉语译文相对来说就不能很好的体现这种差异.试比较下面两句话. a) We should not tell falsehoods. b) We ought not to tell falsehoods. Should 与ought to在这两句话中都可以翻译成“应该”,然而前者强调的是说话人在主观上觉得对方应做某事,后者突出的是客观上的要求.如果我们仅仅看汉语翻译的话,是不能够体会出这种差异的.同样,英语里的语气也有丰富的变化.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英语虚拟语气的变化.它的语气强弱或者时态的不同,我们都很难通过译文看得出来. (三)修辞的不可译性 在I Swear这首歌里,有这么一句歌词:As the time turns the page, my love won't age.这里用到了英文的押尾韵和修辞方法.而我们在翻译时,可能也最多只能传递出意思,而无法去兼顾尾韵.再比如,在万圣节(Halloween)里有“treat or trick”这一说法.这里面有两个谐音词.而谐音、押韵不管在什么语言当中出现,一般来说都是不可译的.我们只好将其散文化(prosaim).毕竟这涉及到了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同样,一些有汉语特色的修辞方式也很难译成英语.这在汉语的歇后语中可见一斑.比如说“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这都是汉语所独有的,若想翻译成英语,我们最多也只能是把意思传达到就不错了.一个不懂汉语的人是不会知道其中的味道的.而汉语中的双关、回文、拆字、对偶、顶真等待修辞手法以及诗歌、词等都天然的是属于汉语的独有的,这些东西一旦离开了它的载体,那我们就无从谈起它们的独有的内在魅力了. 三、如何面对不可译性 既然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那么不可译性则是不可避免的.翻译不是万能的,它仅仅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介质而已.那么,我们该怎么样去面对不可译性呢? 我们以中国的古诗为例.柳宗元的《江雪》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它在语音、词汇、句子和篇章等方面所体现的言内意义都是汉语所特有的.当翻译遭遇“民族特色”时,做好译文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但是许渊冲将之译成“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在原文中,“绝”和“灭”押韵,在译文中,flight 和sight押韵,再现了词语在语音方面的关系.同时,译文中的两句话在结构上也是完全对应的,可以说已经基本上还原了原文意境.译者能够做到这。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