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后世与香草美人有关的诗句

1.香草美人的诗句

眉目如画,花容月貌,貌美如花,如花似玉,玉洁冰清,冰雪聪明,明艳动人,人见人爱,倾国倾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人间尤物,出尘脱俗,吹弹即破,白璧无瑕,美艳绝伦,美伦美奂,楚楚可人,人淡如菊,娇艳如花,至真至纯,尽善尽美美若天仙,温文尔雅,品貌端庄,丽质天成,窈窕淑女,天姿绝色,国色天香,风姿绰约,风华绝代,语笑嫣然,含苞待放,娇艳欲滴,玲珑剔透,人间极品 北方有佳人 遗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樱桃樊素口 杨柳小蛮腰 休言女子非英雄 夜夜龙泉壁上鸣 送行淡月微云 若有人兮山之阿 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不过我喜欢的几句词写的不是女人 君莫舞 君不见 玉环飞燕皆尘土 千金纵买相如赋 默默此情谁诉!经典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洛神赋的: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暗送秋波 本指女子暗中以眉目传情,引申为献媚取宠,暗中勾结。

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语本宋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霞裙月帔 以云霞为裙,明月为披肩。借指仙女或美女 楚腰卫鬓 谓细腰秀发。

借指美女 吹气胜兰 ①谓美女气息之香胜于兰花。②形容文词华美 东施效颦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成玄英疏:“西施,越之美女也,貌极妍丽。

既病心痛,嚬眉苦之。而端正之人,体多宜便,因其嚬蹙,更益其美。

是以闾里见之,弥加爱重。邻里丑人见而学之,不病强嚬,倍增其丑。”

后因以“东施效颦”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亦为模仿别人的谦语。

颦,同“矉”,蹙眉 蛾眉曼睩 形容女子容貌之美。蛾眉,比喻美女的眉毛像蚕蛾眉那样又细又弯;曼睩,眼珠转动 皓齿明眸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后因以形容女子的美貌。亦借指美女 皓齿青蛾 形容女子美貌。

喻称美女或美好的人才 红颜薄命 谓美女遭遇不幸 刻画无盐 《晋书·周顗传》:“庾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顗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亦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无盐,齐国丑妇;西施,越国美女。

谓以丑比美,比拟不伦不类 明眸皓齿 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的美貌。

亦指代美女 柳腰莲脸 腰如柳,脸似莲。形容女性之美。

亦代指美女 六朝金粉 ①吴、东晋、宋、齐、梁、陈崇尚华靡,仕女以艳丽见称,因以指美女、粉黛。②指六朝国都金陵的奢侈豪华景象 美女破舌 谓用美女迷惑君王,扰乱国政,使谏臣的进谏不为君王所听信。

舌,指谏臣 美女簪花 语出《太平御览》卷七四八引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卫常书,如插花美人,舞笑镜台。”后因以“美女簪花”形容诗文或书法的娟秀多姿 螓首蛾眉 如螓之首,如蛾之眉。

谓额广而眉弯。形容女子美丽的容貌。

亦借指美女 十二金钗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金钗十二行”本用以形容美女头上金钗之多,后以“十二金钗”喻指众多的妃嫔或姬妾 瘗玉埋香 指埋葬已故的美女 雾鬓风鬟 ①指女子细密而蓬松的美发。

②借指美女 雾鬓云鬟 形容女子细密柔美的头发。亦借指美女 倾国倾城,天生尤物,天香国色,蕙质兰心,绝代佳人,小鸟依人,美若天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一时想不起来,写个邮箱吧 诗经》里《卫风·硕人》,形容美女的诗句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诗·召南》出现:“何彼浓矣,华若桃李。”

还有曹植“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2.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以及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 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 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 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 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 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 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 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 藉而且生动。

《离骚》对自己的上下求索有出色的描写。第一次远逝历经多处神界,最后 受阻于帝阍。第二次远逝,由于目睹故国而不忍离去。对这两个情节的理解,一 般根据“灵氛”所言“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认为象征屈原试图离 开楚国另寻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之处,但由于对宗国的留恋而终于不能成行。这两 次远逝中都有十分壮丽的场景,试看这一段的描写: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 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 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 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 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 倚阊阖而望予。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 妒。

望舒先驱,飞廉奔属、凤凰承旗、蛟龙为梁,在这些神圣形象的支持下,屈 原显得如此从容、自由,他伟岸的人格也更加光辉灿烂。这里显出了对自己信念 的执著,表现了对世俗的蔑视。因此,这两次远逝,既是一种象征,又是屈原形 象的一种折射。周流求女一节,历来诠释最多。从《离骚》的全诗来看,屈原所 痛感的,一是君王昏庸,一是佞臣当政,屈原在现实中同时遭到昏君佞臣两者的 排斥。也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屈原才开始“上下求索”的历程。求女失败之后, 灵氛用“两美必合”鼓励他往别处寻觅。一次次求女不遂,是屈原的现实遭遇在 诗中的投影。所以,求女在诗中应该象征着对明君贤 臣的向往,也表现了屈原 虽在绝望之中,仍不放弃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 化紧密相关的。《九歌》是巫术祭歌,是楚地“信巫术,重淫祀”(《汉书·地 理志》)的文化习俗的反映。《九歌》的基本情节是“人神恋爱”,往往以人神 恋爱的成功来象征祭祀的成功,而人神交接的艰难,又使《九歌》充满了悲剧色 彩;香草作为献祭或巫神取悦对方的饰物,在表层意义上是一种追求爱情的象征, 而它的内核又暗示着宗教的诸种情境;《九歌》既然描述的是人神之间的事,其 中自然就假想了许多驾龙骖螭的飞升情节。屈原显然是熟悉楚地民间祭祀文化的, 民间文化中这些成熟的文学意象,必然会对他的创作产生影响。《离骚》中最耐 人寻味的“求女”,与《九歌》中人神恋爱的情节颇有类似之处。至于香草和飞 升的细节,与《九歌》也很相似。这些较为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中的文学意象不 但被屈原借以描述现实,同时也帮助屈原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 通过对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自由和激情的体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

3.《楚辞》中香草、美人以喻君子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摘一段文字供你参考:

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点。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 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 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4.“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有哪些作用

香草美人是屈原提出来的,在他的 诗作里经常可以看到。

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在写作上常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

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他把它们佩戴在身上。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

张德纯说:“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均见游国恩《〈离骚〉纂义》)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以及它与人格美的关系。

当时的楚国,君昏臣奸,政治黑暗。屈原遭嫉受压,只能通过香草来表达自己美好的追求。

诗人种植了大片的香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其目的是“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

刘献廷在《离骚经讲录》中说:“当屈子立志之日,岂为独善一身,只完一己之事而已哉?直欲使香泽遍薰天下,与天下之人共处于芝兰之室也。”屈原欲使多数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群体意识。

“高尚正直则是促进和巩固个人和集体幸福的。”(《歌德谈话录》)可悲的是,这些经过诗人心血培植的香草,经不住淫风恶雨的侵袭而竞相变节变质。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但是,诗人并不随波逐流,而是立志不变。“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

前人大多认为美女代指明君贤臣。王逸说:“女以喻臣。”

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均见《〈离骚〉纂义》)我认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内外美统一的女子。

屈原想寻求一个与自己一样既有美好之心灵又有动人之仪表的女子,来陪伴自己,安慰自己。然而找来找去,总不能如愿。

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屈原的人格美并非抽象的,而是具体渗透并表现在诗人的各种生活方式上。

通过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诗人的人格立体化了。屈原的人格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灵的伟大,然后我们才倍觉其美,他的追求、爱好无不打上美的烙印。

屈原的香草美人 屈原的香草美人 近日翻到一篇胡适先生的《读〈楚辞〉》的文章,是胡适先生在1910年10月,应洪熙、思永们的读书会的讲演(原载>1922年第4期)。我看到的版本是〈〈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上的文章。

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大胆假设,第一个看到的观点是:屈原是谁?我就非常震惊,难道胡适先生竟不知鼎鼎有名的楚大夫屈原是谁吗?今天即使三岁孩童也能吟上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都知道,五月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胡适的年代,在古典文学陶冶下成长的人,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一开头就很有意思,有吸引力。

鉴于我想写的东西是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于是我引的是胡适先生提出的第四个否定:〈〈楚辞〉〉的文学价值。他说,屈原的传说不推翻,则楚辞只是一部忠臣教科书,但不是文学。

如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本是白描的好文学,却被旧注家注上“言君政急则众民愁而贤者伤矣”(王逸)“喻小人用事则君子弃逐”(王臣)等等荒谬的理学话,便不见他的文学趣味了(胡适文章话)。

下面他还举了一段例子: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堞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者兮远者。 洪兴祖注曰:既诒湘夫人以袂堞,又诒远者一杜若,好贤不已也。

或五臣注曰:袂堞皆事神所用,今夫人既去,君复背以,无所用也,友弃遗之……杜若以喻诚信:远者,神及君也。 …… 最后,胡适先生还提出我们必须推翻屈原的传说,打破一切村学究的旧注。

从〈〈楚辞〉〉本身上去寻找他的文学兴味来,然后〈〈楚辞〉〉的文学价值可以有恢复的希望, 所有的这一切彻底地推翻了我二十年来所学的关于屈原的知识,令我怀疑屈原的价值到底有没有老师传授给我们的那么高?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仅仅是香草美人吗?难道屈原仅仅是喜欢香草美人,喜欢美的东西,在美的东西里面,他没有寄托自己的思想吗?香草美人仅仅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香草美人吗?屈原作为当时有名的诗人,他的作品难道没有寄托他的思想的?孔子说:“诗以言志。”我觉得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翻开历史,屈原生活的时代是七雄争战的时代——一个剧变的时代。齐、楚、燕、秦、韩、赵、魏七国争雄的形势,变革与反变革的冲突,士阶层的活跃,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等等,是产生屈原的大背景。

战国时期是我国知识文化长足发展的时期,也是“士”阶层特别活跃的时期。 让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楚国文化。

据〈〈史记.楚世家〉〉司马迁说楚族的来源有四个,一从北来,祝融的后代;一从西来,夏王朝的后裔;一从东来,是淮夷;一是土著,属苗蛮。这些都是从文献资料、神话传说、考古收获中找到的,还须进一步研究。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楚文化是多源的,是经过长变迁的、融合形成的(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有没有人有关于香草美人意象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方面的论文啊

“美政”是屈原社会理想的核心,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去不懈追求的事业。

所谓“美政”,即以天下为公、任用贤能,促成社会和谐有序、开明自由的**面。 实现美政理想要求政府遵循法度,反对君王随心所欲的“心治”。

所谓“国富强而法立”,强调的就是“法度”的重要性。 关心黎民百姓、遵循法度、任用贤能、追求统一的愿望,构成屈原人文理性的核心,是其美政理想的具体表现。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作为理想与情感表达的载体,“楚辞”为中国古代诗赋创作确立了以“香草美人”为中心的意象体系。

作为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士大夫创作的文学作品集,《楚辞》不仅开创以艺术美为追求的“纯文学”,还开创了一度被称为“浪漫主义”的诗歌文学传统。它以非同寻常的文学风貌,给读者以独特的心灵感受。

这主要源于作品富于生命特色的“美政”理想追求,源于作品“香草美人”的意象构思,同时也源于诗人独特的抒情方式与艺术技巧。 追求“美政”理想 《楚辞》意蕴深远,情志的寄托丰富多彩。

就作品的情调而言,它们或抒发离别的幽怨,或倾诉贬逐的悲愤,或求索人生,或质疑天命,或演绎现实生活中的困惑,或在鬼神的天地里舒展自由想象的翅膀。 作为一部文学典籍,《楚辞》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富有艺术个性的人物形象,是热情又潇洒、痛苦又浪漫、执着又超越的人生情感。

《楚辞》的思想汇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江海之中。其中包括爱国情怀、美政理想、历史文明、人格精神等。

尤其是屈原的“美政”理想。 “美政”是屈原社会理想的核心,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去不懈追求的事业。

所谓“美政”,即以天下为公、任用贤能,促成社会和谐有序、开明自由的**面。屈原在《离骚》之末写道:“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荀子·儒效篇》中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这种“美政”的内涵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怀民众的疾苦,二是实行法度以管理国家,三是任用贤能之臣,四是追求国家的统一。

用人就用贤人,贤人没有地位高低 实现美政理想首先要求政府关心黎民百姓,尊重人民的意志。 实现美政理想要求政府遵循法度,反对君王随心所欲的“心治”。

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回忆了当年在朝申明法治、革新朝政的往事,并特别点出“法度”二字。诗中说自己当年“明法度之嫌疑”,又说“国富强而法立”,强调“法度”的重要性。

实现美政理想要求选贤举能,反对任人唯亲。《离骚》中云“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代表着屈原的政治主张。

而且他主张不论人的身份贵贱,要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他反复举出前代贤君任用傅说、吕望、宁戚、伊尹、百里奚等人的例子,主张有才能的民众都可以参与朝廷政治,英雄不论出身。

实现美政理想,还要追求国家在德治基础上的统一。屈原经常诉说他的抱负,就是辅佐楚王建立像尧、舜、禹、商汤、周文、周武王那样的业绩,以实现天下一统的清明**面。

他希望这种天下统一的事业由楚国来完成。屈原在作品中反复推崇那些能够平定世乱、统一国家的前代贤君,念念不忘建立“三王”般的功业,这成为他终生追求的目标。

上述关心黎民百姓、遵循法度、任用贤能、追求统一的愿望,构成屈原人文理性的核心,是其美政理想的具体表现。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屈原的政治理想不是本于僵硬的体制与教条,他反复强调要“上下求索”。

《离骚》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又说“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在《远游》中,诗人更是“经营四荒”、“周流六漠”,灵魂在广阔的空间中巡游。

屈原笔下反复描写的求索场面绝不只是单纯的浪漫想象,它表现了屈原试图在更广阔的历史空间、更大的文化视野探求人类生存的社会形态、探求人类精神栖息的理想模式、探求心目中的“美政”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屈原毕其一生地在进行着这种文化与历史的沉思与探求。

他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与表述,成为春秋战国思想文化更新进程的一部分。屈原对于社会发展原动力的思索,对于“天命”的质疑,对于究竟应该由谁来管理天下的阐说,都表现出理性探索的精神。

正是《楚辞》这种深厚的历史蕴涵,确定了中国诗赋千古不易的人文传统。 用“香草美人”寄托浪漫情怀 作为理想与情感表达的载体,“楚辞”还为中国古代诗赋创作确立了以“香草美人”为中心的意象体系,同时开创了以“香草美人”为寄托的象喻修辞手法。

《楚辞》中写到草木的地方甚多。《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用香草(白芷、秋兰)作为妆饰的材料;“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是用香草(椒、桂、蕙、芷)隐喻贤臣;“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四句,是用种植香草(兰蕙、留夷、揭车、杜蘅等)象征培养人才…… 自从《楚辞》歌颂香草嘉木、贬责臭草恶木以后,这些自然物也都被人格化了,被赋予了善与恶、崇高与卑劣的不同品质。

所谓“美人”,则是以男女之爱来象征君臣朋友之谊,这一手法也是由《楚辞》所开。

6.唐代诗歌运用“香草美人”比兴手法的典例

香草美人是屈原提出来的,在他的 诗作里经常可以看到。

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在写作上常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

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他把它们佩戴在身上。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

张德纯说:“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均见游国恩《〈离骚〉纂义》)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以及它与人格美的关系。

当时的楚国,君昏臣奸,政治黑暗。屈原遭嫉受压,只能通过香草来表达自己美好的追求。

诗人种植了大片的香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其目的是“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

刘献廷在《离骚经讲录》中说:“当屈子立志之日,岂为独善一身,只完一己之事而已哉?直欲使香泽遍薰天下,与天下之人共处于芝兰之室也。”屈原欲使多数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群体意识。

“高尚正直则是促进和巩固个人和集体幸福的。”(《歌德谈话录》)可悲的是,这些经过诗人心血培植的香草,经不住淫风恶雨的侵袭而竞相变节变质。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但是,诗人并不随波逐流,而是立志不变。“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

前人大多认为美女代指明君贤臣。王逸说:“女以喻臣。”

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均见《〈离骚〉纂义》)我认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内外美统一的女子。

屈原想寻求一个与自己一样既有美好之心灵又有动人之仪表的女子,来陪伴自己,安慰自己。然而找来找去,总不能如愿。

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屈原的人格美并非抽象的,而是具体渗透并表现在诗人的各种生活方式上。

通过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诗人的人格立体化了。屈原的人格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灵的伟大,然后我们才倍觉其美,他的追求、爱好无不打上美的烙印。

屈原的香草美人屈原的香草美人近日翻到一篇胡适先生的《读〈楚辞〉》的文章,是胡适先生在1910年10月,应洪熙、思永们的读书会的讲演(原载<<努力周报.读书杂志>>1922年第4期)。我看到的版本是〈〈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上的文章。

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大胆假设,第一个看到的观点是:屈原是谁?我就非常震惊,难道胡适先生竟不知鼎鼎有名的楚大夫屈原是谁吗?今天即使三岁孩童也能吟上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都知道,五月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胡适的年代,在古典文学陶冶下成长的人,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一开头就很有意思,有吸引力。

鉴于我想写的东西是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于是我引的是胡适先生提出的第四个否定:〈〈楚辞〉〉的文学价值。他说,屈原的传说不推翻,则楚辞只是一部忠臣教科书,但不是文学。

如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本是白描的好文学,却被旧注家注上“言君政急则众民愁而贤者伤矣”(王逸)“喻小人用事则君子弃逐”(王臣)等等荒谬的理学话,便不见他的文学趣味了(胡适文章话)。

下面他还举了一段例子: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堞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者兮远者。洪兴祖注曰:既诒湘夫人以袂堞,又诒远者一杜若,好贤不已也。

或五臣注曰:袂堞皆事神所用,今夫人既去,君复背以,无所用也,友弃遗之……杜若以喻诚信:远者,神及君也。……最后,胡适先生还提出我们必须推翻屈原的传说,打破一切村学究的旧注。

从〈〈楚辞〉〉本身上去寻找他的文学兴味来,然后〈〈楚辞〉〉的文学价值可以有恢复的希望,所有的这一切彻底地推翻了我二十年来所学的关于屈原的知识,令我怀疑屈原的价值到底有没有老师传授给我们的那么高?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仅仅是香草美人吗?难道屈原仅仅是喜欢香草美人,喜欢美的东西,在美的东西里面,他没有寄托自己的思想吗?香草美人仅仅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香草美人吗?屈原作为当时有名的诗人,他的作品难道没有寄托他的思想的?孔子说:“诗以言志。”我觉得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翻开历史,屈原生活的时代是七雄争战的时代——一个剧变的时代。齐、楚、燕、秦、韩、赵、魏七国争雄的形势,变革与反变革的冲突,士阶层的活跃,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等等,是产生屈原的大背景。

战国时期是我国知识文化长足发展的时期,也是“士”阶层特别活跃的时期。让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楚国文化。

据〈〈史记.楚世家〉〉司马迁说楚族的来源有四个,一从北来,祝融的后代;一从西来,夏王朝的后裔;一从东来,是淮夷;一是土著,属苗蛮。这些都是从文献资料、神话传说、考古收获中找到的,还须进一步研究。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楚文化是多源的,是经过长变迁的、融合形成的(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古代诗歌中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很多,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香草美人来

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再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还如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总之,象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我们阅读诗歌时要抓住这把钥匙,它能带我们登堂入室,去体味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

8.如何理解离骚中香草美人之喻

《离骚》中,美人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也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1、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出处:战国时期楚辞《离骚》。 2、《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 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 1、《离骚》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2、《离骚》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殉身无悔的态度、上下求索的精神、香草美人的喻托和悲秋伤逝的传统等方面。还有,从《离骚》开始,中国诗歌形成了一种“悲秋”主题。

3、《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4、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原。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