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闻一多在《唐诗杂论·孟浩然》孟浩然(689-740)(所附伍学藻 孟浩然寻梅图 与王维画的孟浩然像应该神似) 当年孙润夫家所藏王维画的孟浩然像,据《韵语阳秋》的作者葛立方说,是个很不高明的摹本,连所附的王维自己和陆羽、张洎等三篇题识,据他看,也是一手摹出的。 葛氏的鉴定大概是对的,但他并没有否认那“俗工”所据的底本——即张泊亲眼见到的孟浩然像,确是王维的真迹。这幅画,据张洎的题识说, 虽轴尘缣古,尚可窥览。 观右丞笔迹,穷极神妙。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笈负琴而从——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这在今天,差不多不用证明,就可以相信是逼真的孟浩然。并不是说我们知道浩然多病,就可以断定他当瘦。 实在经验告诉我们,什九人是当如其诗的。你在孟浩然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那身影,能不是“颀而长,峭而瘦”的吗?连那件白袍,恐怕都是天造地设,丝毫不可移动的成分。 白袍靴帽固然是“布衣”孟浩然分内的装束,尤其是诗人孟浩然必然的扮相。编《孟浩然集》的王士源应是和浩然很熟的人,不错,他在序文里用来开始介绍这位诗人的“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八字,与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所谓“精朗奇素”,无一不与画像的精神相合,也无一不与孟浩然的诗境一致。 总之,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再没有比孟浩然更具体的例证了。 张枯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我们却要说:浩然也属于襄阳。 也许正惟浩然是属于襄阳的,所以襄阳也属于他。大半辈子岁月在这里度过,大多数诗章是在这地方、因这地方、为这地方而写的。 没有第二个襄阳人比孟浩然更忠于襄阳,更爱襄阳的。晚年漫游南北,看过多少名胜,到头还是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实在襄阳的人杰地灵,恐怕比它的山水形胜更值得人赞美。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象一部《襄阳耆旧传》,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了解了这一层,我们才可以认识孟浩然的人,孟浩然的诗。 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济,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 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我想,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人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 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岛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人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先走了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 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门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 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 总之,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 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矛盾是常态,愈矛盾则愈常态。 今天是伊皋,明天是巢由,后天又是伊皋,这是行为的矛盾。当巢由时向往着伊皋,当了伊皋,又不能忘怀于巢由,这是行为与感情间的矛盾。 在这双重矛盾的夹缠中打转,是当时一般的现象。反正用诗一发泄,任何矛盾都注销了。 诗是唐人排解感情纠葛的特效剂,说不定他们正因有诗作保障,才敢于放心大胆的制造矛盾,因而那时代的矛盾人格才特别多。自然,反过来说,矛盾愈深愈多,诗的产量也愈大了。 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除在张九龄的荆州幕中当过一度清客外,也没有半个官职,自然不会发生第一项矛盾问题。但这似乎就是他的一贯性的最高限度。 因为虽然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下面不过是许多显明例证中之一: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然而“羡鱼”毕竟是人情所难免的,能始终仅仅“临渊羡鱼”,而并不“退而结网”,实在已经是难得的一贯了。 听李白这番热情的赞叹,便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时代多么远: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 2.闻一多《唐诗杂论》里关于“四杰”的论述四杰 继承北朝系统而立国的唐朝的最初五十年代,本是一个尚质的时期,王杨卢骆都是文章家,“四杰”这徽号,如果不是专为评文而设的,至少它的主要意义是指他们的赋和四六文。 谈诗而称四杰,虽是很早的事,究竟只能算借用。是借用,就难免有“削足适履”和“挂一漏万”的毛病了。 按通常的了解,诗中的四杰是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命的四位作家,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四人中三人死於非命)——因为行为浪漫,所以受尽了人间的唾骂,因为遭遇悲惨,所以也赢得了不少的同情。依这样一个概括、简明,也就是肤廓的了解,“四杰”这徽号是满可以适用的,但这也就是它的适用性的最大限度。 超过了这限度,假如我们还问到:这四人集团中每个单元的个别情形,和相互关系,尤其他们在唐诗发展的路线网里,究竟代表著那一条,或数条线,和这线在网的整个体系中所担负的任务——假如问到这些方面,“四杰”这徽号的功用与适合性,马上就成问题了。因为诗中的四杰,并非一个单纯的、统一的宗派,而是一个大宗中包孕著两个小宗,而两小宗之间,同点恐怕还不如异点多,因之,在讨论问题时,“四杰”这名词所能给我们的方便,恐怕也不如纠葛多。 数字是个很方便的东西,也是个很麻烦的东西。既在某一观点下凑成了一个数目,就不能由你在另一观点下随便拆开它。 不能拆开,又不能废弃它,所以就麻烦了。“四杰”这徽号,我们不能,也不想废弃,可是我承认我是抱著“息事宁人”的苦衷来接受它的。 四杰无论在人的方面,或诗的方面,都天然形成两组或两派。先从人的方面讲起。 将四人的姓氏排成“王杨卢骆”这特定的顺序,据说寓有品第文章的意义,这是我们熟知的事实。但除这人为的顺序外,好像还有一个自然的顺序,也常被人采用——那便是序齿的顺序。 我们疑心张说〈裴公神道碑〉“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和郗云卿〈骆丞集序〉“与卢照邻、王勃、杨炯文词齐名”,乃至杜诗“纵使卢王操翰墨”等语中的顺序,都属於这一类。严格的序齿应该是卢骆王杨,其间卢骆一组,王杨一组,前者比后者平均大了十岁的光景。 然则卢骆的顺序,在上揭张郗二文里为什麽都颠倒了呢?郗序是为了行文的方便,不用讲。张碑,我想是为了心理的缘故,因为骆与裴(行俭)交情特别深,为裴作碑,自然首先想起骆来。 也许骆赴选曹本在先,所以裴也先见到他。果然如此,则先骆后卢,是采用了另一事实作标准。 但无论依哪个标准说,要紧的还是在张郗两文里,前二人(骆卢)与后二人(王杨)之间的一道鸿沟(即平均十岁左右的差别)依然存在。所以即使张碑完全用的另一事实——赴选的先后作为标准,我们依然可以说,王杨赴选在卢骆之后,也正说明了他们年龄小了许多。 实在,卢骆与王杨简直可算作两辈子人。据《唐会要》卷八二,“显庆二年,诏徵太白山人孙思邀人京,卢照邻、宋令文、孟诜皆执师贽之礼。” 令文是宋之问的父亲,而之问是杨炯同寮的好友。卢与之问的父亲同辈,而杨与之问本人同辈,那麽卢与杨岂不是不能同辈了吗?明白了这一层,杨炯所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便有了确解。 杨年纪比卢小得多,名字反在卢前,有愧不敢当之感,所以说“愧在卢前”,反之,他与王多分是同年,名字在王后,说“耻居王后”,正是不甘心的意思。 比年龄的距离更重要的一点,便是性格的差异。 在性格上四杰也天然形成两种类型,卢骆一类,王杨一类。诚然,四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浮躁浅露”不能“致远”的殷鉴,每人“丑行”的事例,都被谨慎的保存在史乘里了,这里也毋庸赞述。 但所谓“浮躁浅露”者,也有程度深浅的不同。杨炯,相传据裴行俭说,比较“沉静”。 其实王勃,除擅杀官奴那不幸事件外(杀奴在当时社会上并非一件太不平常的事),也不能算过分的“浮躁”。一个人在短短二十八年的生命里,已经完成了这样多方面的一大堆著述: 《舟中纂序》五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汉书指瑕》十卷,《大唐千岁历》若干卷,《黄帝八十一难经注》若干卷,《合论》十卷,《续文中子书序诗序》若干篇,《玄经传》若干卷,《文集》三十卷。 能够浮躁到哪里去呢?同王勃一样,杨炯也是文人而兼有学者倾向的,这满可以从他的〈天文大象赋〉和〈驳孙茂道苏知几冕服议〉中看出。由此看来,王杨的性格确乎相近。 相应的,卢骆也同属於另一类型,一种在某项观点下真可目为“浮躁”的类型。久历边塞而屡次下狱的博徒革命家骆宾王不用讲了,看〈穷鱼赋〉和〈狱中学骚体〉,卢照邻也不像是一个安分的分子。 骆宾王在〈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里,便控告过他的薄幸。然而按骆宾王自己的口供, 但使封侯龙頟贵,讵随中妇凤楼寒?他原也是在英雄气概的烟幕下实行薄幸而已。 看〈忆蜀地佳人〉一类诗,他并没有少给自己制造薄幸的机会。在这类事上,卢骆恐怕还是一丘之貉。 最后,卢照邻那悲剧型的自杀,和骆宾王的慷慨就义,不也还是一样?同是用不平凡的方式自动的结束了不平凡的一生,只是一徘侧,一悲壮。 3.闻一多的《杜甫和李白》中的词语解释请解释下列词语:商贾仙风道骨这是在他的《唐诗杂论》中的文章商贾:古代称行走贩卖货物为商,住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仙风道骨: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出处: 唐·李白《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这是道教语.指的是有仙人及得道者的气质神采. 李白是一个道教信奉者.倒屣:倒穿着鞋.飞扬跋扈:在古时候是没有现在的贬义的,它指的是一种豪迈潇洒的气质.杜甫在《赠李白》诗中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昏庸,脑子发蒙,不清醒,不理智.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轻拢慢捻:是琵琶弹奏的指法拢、捻、抹、挑.骁:好马.邂逅:这个词主要是指偶然的、不期待的相遇。 4.李白的浪漫主义以李白的《登太白峰》为例,谈谈对李白诗歌浪漫主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人民最热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和他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所传诵。 他出神入化的诗歌艺术,他傲岸不屈、蔑视权贵、鄙夷庸俗,渴望自由的精神,使他的人格充满了魅力。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关于他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说他生于蜀,有说生于中亚的碎叶,有说生于西域的条支。 至于他的家庭,现在一般都取其父“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的说法。但他的父亲为什么要逃亡蜀中,为什么要变换姓名,至今都是一个迷。 可以肯定的是,李白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生活在蜀中的绵州昌隆县(即今之四川江油县)。 李白的一生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一、在蜀时期(705—724)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李白,博览群书,为将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奇书”。 (《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他兴趣广泛,接受了当时在蜀中影响深远的道教思想和任侠的风气的熏染,自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他还曾经隐居蜀中大匡山,跟随赵蕤学习纵横术。 这一段时间,李白主要的活动就是读书、漫游、隐居、学道、任侠。 二、漫游和求仕时期(725—742) 26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目的是为了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理想。 管仲和晏婴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贤相,他希望自己也能像管、晏一样辅佐唐玄宗,治理天下,达到大治。这一次远游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远游过程中,他在湖北安陆安了家。这一段时间,他曾经积极地进行过一些希望当时的要人们为他援引的工作,也曾到过长安,有过求仕之举,结果都失望而归,他感到怀才不遇的痛苦和不平。 他说:“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李白还是刻骨铭心:“少年落魄楚汉间 ,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青年李白从自身受到的挫折、歧视,深深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三、长安时期(742—744) 742年秋天,由于友人的举荐,李白奉诏入京,他以为从此可以实现他“愿为辅弼”的理想了,在当时写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诗中,他不无得意地说道:“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初到长安,供奉翰林,玄宗对李白的确恩宠过于他人,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是一个一心追求享受、耽于逸乐,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的昏庸帝王了,他起用李白的目的,不过是因其文章才学名满天下,欲借以点缀宫中奢靡的生活。 据孟?ぁ侗臼率¡芳窃兀盒凇俺⒁蚬诵欣郑礁吡κ吭唬骸源肆汲矫谰埃窨啥酪陨课،椋刻仁钡靡莶糯嗜擞匠鲋梢钥湟Ó诤蟆!烀伲ɡ睿┌住!毕衷诶畎准谢贡4嬗小豆行欣执省钒耸祝肚迤降鳌反嗜拢际枪┓詈擦质逼诘淖髌贰U庋纳钏淙槐砻婧芟院眨¶杂诶畎桌此担荒苁┱顾牟拍堋⑹迪炙谋Ц海阅谛某8械郊拍褪6矣捎谒涟兜摹⒉磺骸⒉桓扇说母鲂裕埠苋菀渍欣慈ü蟠蟪家约蚌祸盒∪说姆贪猩恕K纯嗟厮档溃骸熬跛浒昝己茫弈喂卸噬比恕薄#ā豆幸鳌罚案≡票稳杖ゲ换梗芪ه锓绱菟乩肌保ā洞鸲判悴盼逅缮郊罚S谑亲约荷鲜瑁肭罄肟سⅰM肺踩甑某猩睿顾运降摹翱ٌ焓⑹馈钡母啾局视辛饲逍训娜鲜叮蕴菩谏罡胁宦猿⒏械绞? 四、十年漫游时期(744—755) 这一次漫游,主要是在汴梁、齐鲁、江浙、燕赵一带。 这一段时间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闻一多先生是这样热情地赞美两位伟大诗人具有深远意义的会面:“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我们再逼紧了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唐诗杂论》) 李白漫游到齐州的时候,曾经举行了入道仪式,他的入道,主要是为了挣脱社会的束缚,憧憬自由的生活。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李白:“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 ”他自己也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送蔡山人》)这时期,李白的心情一直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对自己依然充满了信心,而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忧思烦恼,慨叹人事无常,痛感鱼目混珍的社会现实,使他的理想与功业难以成就。所以他虽然放浪山水,纵情酣饮,求仙问道,但心中愁结始终难以化解,只是因为他性格豪放开朗倔强,往往能够强自解怀罢了。 五、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 5.闻一多的《杜甫和李白》中的词语解释这是在他的《唐诗杂论》中的文章 商贾:古代称行走贩卖货物为商,住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仙风道骨: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出处: 唐·李白《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这是道教语。指的是有仙人及得道者的气质神采。 李白是一个道教信奉者。 倒屣:倒穿着鞋。 飞扬跋扈:在古时候是没有现在的贬义的,它指的是一种豪迈潇洒的气质。杜甫在《赠李白》诗中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昏庸,脑子发蒙,不清醒,不理智。 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轻拢慢捻:是琵琶弹奏的指法拢、捻、抹、挑。 骁:好马。 邂逅:这个词主要是指偶然的、不期待的相遇 6.古诗必背八十首中李白的诗静夜思 古朗月行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独坐敬亭山 早发白帝城 望天门山 古风(其一) 古风(其三) 古风(其十五) 古风(其十九) 古风(其二十四) 古风(其三十一) 古风(其三十四) 古风(其四十六) 乌夜啼 乌栖曲 关山月 长干行 古朗月行 妾薄命 玉阶怨 清平调词三首 丁都护歌 静夜思 从军行 春思 子夜吴歌 长相思 江上吟 临路歌 玉壶吟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峨眉山月歌 清溪行 赠孟浩然 赠钱征君少阳 赠汪伦 沙丘城下寄杜甫 寄东鲁二稚子 金陵酒肆留别 渡荆门送别 南陵别儿童入京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灞陵行送别 送杨山人归嵩山 送友人 送友人入蜀 山中问答 把酒问月 登太白峰 登金陵凤凰台 望庐山瀑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望天门山 客中作 夜下征虏亭 早发白帝城 秋下荆门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越中览古 望鹦鹉洲悲祢衡 谢公亭 夜泊牛渚怀古 山中与幽人对酌 独坐敬亭山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听蜀僧浚弹琴 劳劳亭 春夜洛城闻笛 长门怨二首 哭晁卿衡 哭宣城善酿纪叟 春思 清平调三首之三 庭前晚花开 桂殿秋 清平调 连理枝 菩萨蛮 将进酒 送范山人归泰山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 送殷淑三首 送杨山人归嵩山 送蔡山人 送杨燕之东鲁 送长沙陈太守二首 送纪秀才游越 送侯十一 送张秀才从军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送别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送贺宾客归越 送羽林陶将军 送窦司马贬宜春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灞陵行送别 送薛九被谗去鲁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送杨少府赴选 送方士赵叟之东平 送杨山人归天台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 送友人游梅湖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送张舍人之江东 南阳送客 江夏别宋之悌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别山僧 南陵别儿童入京 别韦少府 渡荆门送别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 赠别郑判官 留别龚处士 别东林寺僧 金陵白下亭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 留别金陵诸公 别储邕之剡中 广陵赠别 留别西河刘少府 夜别张五 留别王司马嵩 别中都明府兄 别鲁颂 寄上吴王三首 寄崔侍御 寄从弟宣州长史昭 江上寄元六林宗 早春寄王汉阳 江夏寄汉阳辅录事 寄王汉阳 禅房怀友人岑伦 寄当涂赵少府炎 北山独酌,寄韦六 题情深树,寄象公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沙丘城下寄杜甫 寄淮南友人 寄弄月溪吴山人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过崔八丈水亭 望木瓜山 望天门山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金陵望汉江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秋登巴陵望洞庭 鹦鹉洲 望黄鹤楼 江上望皖公山 登庐山五老峰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登金陵凤凰台 登瓦官阁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谒老君庙 登新平楼 登太白峰 杜陵绝句 焦山望寥山 早望海霞边 天台晓望 大庭库 登峨眉山 登锦城散花楼 九月十日即事 九日龙山饮 九日 九日登山 游水西简郑明府 铜官山醉后绝句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宴陶家亭子 游秋浦白笴陂二首 金陵凤凰台置酒 游谢氏山亭 宴郑参卿山池 春日游罗敷潭 邯郸南亭观妓 侍从游宿温泉宫作 游南阳清泠泉 酬崔十五见招 江上答崔宣城 金门答苏秀才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酬崔五郎中 酬张司马赠墨 答友人赠乌纱帽 山中问答 酬谈少府 送储邕之武昌 五松山送殷淑 泾川送族弟錞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 送二季之江东 江夏送张丞 送郄昂谪巴中 江夏送友人 送梁四归东平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送王孝廉觐省 饯校书叔云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送麹十少府 送别得书字 送舍弟 送李青归南叶阳川 送友人入蜀 送别 送友人 送韩侍御之广德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赠僧行融 赠僧朝美 赠闾丘处士 赠从弟冽 陈情赠友人 赠友人三首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 赠宣城赵太守悦 对雪醉后赠王历阳 巴陵赠贾舍人 宿清溪主人 赠柳圆 赠潘侍御论钱少阳 赠卢司户 江夏赠韦南陵冰 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赠王汉阳 江上赠窦长史 赠易秀才 赠常侍御 赠刘都使 流夜郎赠辛判官 狱中上崔相涣 赠闾丘宿松 赠武十七谔 赠崔秋浦三首 赠秋浦柳少府 醉后赠从甥高镇 赠僧崖公 戏赠郑溧阳 赠溧阳宋少府陟 赠崔司户文昆季 赠从孙义兴宰铭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赠裴司马 赠别从甥高五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 赠崔咨议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书情题蔡舍人雄 赠张公洲革处士 赠嵩山焦炼师 走笔赠独孤驸马 赠崔侍郎 赠新平少年 赠卢征君昆弟 赠华州王司士 赠郭季鹰 赠清漳明府侄聿 赠饶阳张司户燧 赠参寥子 雪谗诗赠友人 赠崔侍郎 赠裴十四 温泉侍从归逢故人 赠郭将军 赠何七判官昌浩 赠薛校书 赠韦侍御黄裳二首 赠韦秘书子春二首 东鲁见狄博通 赠瑕丘王少府 赠范金卿二首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 赠任城卢主簿 赠徐安宜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和卢侍御通塘曲 草书歌行 山鹧鸪词 古意 临路歌 玉真仙人词 怀仙歌 江夏行 怀仙歌 江夏行 赤壁歌送别 峨眉山月歌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秋浦歌十七首 悲歌行 金陵歌,送别范宣 僧伽歌 东山吟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横江词六首 梁园吟 白毫子歌 扶风豪士歌 元丹丘歌 玉壶吟 江上吟 江上吟 南都行 襄阳歌 中山孺子妾歌 拟古 君马黄 树中草 长歌行 捣衣篇 估客行 对酒行 子夜吴歌。 冬歌 子夜吴歌。秋歌 子夜吴歌。 夏歌 秋思 春思 秋思 从军行 凤凰曲 渌水曲 静夜思 舍利弗 高句骊 沐浴子 豫章行 白鼻騧 少年行二首 紫骝马 少年子 千里思折杨柳 相逢行 丁督护歌 枯鱼过河泣 陌上桑 发白马 空城雀 短歌行 北上行 洛阳陌 出自蓟北门行 东武吟 秦女卷衣 清平调词三首 宫中行乐词八首 。 7.李白这个古诗是什么意思我觉得应该是后人杜撰的,不是李白的诗。我找来了每句诗的来处。 九曲词三首(高适) 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 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 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 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钱虢州以三堂绝句见寄因以本韵和之(白居易)同事空王岁月深,相思还寄定中吟。 遥知清静中和化,只用金刚三昧心。 江草歌送卢判官(皇甫冉)江皋兮春早,江上兮芳草。杂蘼芜兮杜蘅, 作丛秀兮欲罗生。被遥隰兮经长衍,雨中深兮烟中浅。 目眇眇兮增愁,步迟迟兮堪搴。澧之浦兮湘之滨, 思夫君兮送美人。吴洲曲兮楚乡路,远孤城兮依独戍。 新月能分裛露时,夕阳照见连天处。问君行迈将何之, 淹泊沿洄风日迟。处处汀洲有芳草,王孙讵肯念归期。 《郑伯克段于鄢》则是《左传》的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