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阅读题目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情感基调。

(2分)“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1分)“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1分)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1分)小题2:幽禽(写杜鹃也可)。(2分)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

(2分)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2分)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结构技巧的作用。

答题时应先从整体考虑,也就是为全词定下了怎样的基调,然后结合句子再分析具体作用。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重点意象的欣赏。

鉴赏时要抓住后诗句“苦来醉耳边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来体会,尤其是“悲”字,然后再考虑诗人情感。

2.一首古诗或宋词阅读题和一篇文言文[附答案]

《钗头凤》 陆游 * 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这首词是陆游与妻子唐婉因世俗胁迫,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悲情之作。全词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如上片,越是把往昔夫妻共同生活时的美好情景写得逼切如现,就越使得他们被迫离异后的凄楚心境深切可感,也就越显出“东风”的无情和可憎,从而形成感情的强烈对比。

再如上片写“红酥手”,下片写“人空瘦”,在形象、鲜明的对比中,充分地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唐婉带来的巨大精神折磨和痛苦 。全词节奏急促 ,声情凄紧,再加上“错,错,错”和“莫,莫,莫”先后两次感叹,大有恸不忍言、恸不能言的情致。

《精卫填海》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被海水淹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注释】

[1]选自《山海经·北山经》。《山海经》共十八篇,作者不详,各篇写作时代也没有定论,大约是晚周的书,秦、汉人的增补。内容主要记述古代民间传说的地理知识,每写完一山一水,多记其中许多怪异的草木鸟兽虫鱼以及部族、祭祀、巫医等,内含不少神话和传说。本文写炎帝的小女儿在海里淹死之后,化为小鸟,衔木石填海不止,表现了百折不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反映了上古人民征服大海的坚忍精神和宏伟志愿,精卫,鸟名。又名誓鸟、冤禽、志鸟、帝女雀。

[2]发鸠之山:山名。之,助词,无意思。

[3]枯(zhè)木:枯树,桑树一类。

[4]乌:乌鸦。

[5]文首:头上有花纹。文,花纹。

[6]喙(huì):鸟嘴。

[7]其鸣自詨(xiào):它的鸣声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詨,呼叫。“精卫”本是这种鸟叫声的拟音,所以说“自詨”。

[8]是炎帝之少女:这个炎帝的小女儿(的化身)。是,这。炎帝,相传就是教人民种植五谷的神农氏。

[9]为:成为,变做。

[10]堙(yīn):填。

1.解释下列词语

状:_____

赤足:_____

溺:_____

为: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3.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4.你如何理解人死化鸟填海的做法

5."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别名,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各自含义是什么

①誓鸟:

②冤禽:

③志鸟:

参考答案

1.形状,红,淹死,称为 2.写少女变鸟决心填海的故事. 3.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奋斗的结束. 4.人死化鸟,只是一种幻想,但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死而不屈的精神,却永远激励后人. 5."誓鸟"表现其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冤禽"表现其死十分冤屈,令人同情;"志鸟",是说它志向宏伟,意志坚强.

3.【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小题1:白帝城高急暮砧小题2:作者采用视觉描写写秋色和秋光,采用听觉描写写秋声,梧桐叶落,蛩吟唧唧,月色凉如水,孤灯之黯淡,突出秋景之萧索;(2分)“风露寒”前着“逼人”二字,采用拟人手法,融情入景,突出秋景之凄寒。

(1分)小题3: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起来钩翠箔”,下启“逼人风露寒”,使得前后词意勾连,结构严谨。(2分)“何处寒砧作”是“起来钩翠箔”时诗人所闻,表明孤独而有远思的人绝不只是诗人一个人,而是有一群人,这样诗歌的意境扩大了,情感升华了,主旨深化了。

(2分) 小题1:。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念奴娇•登石

【答案】【小题1】此词上下阕皆先实后虚,实写了石头城、青山,离宫、辇路芳草、松径、鬼火等空冷阴森之景;虚写了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以及歌女的歌舞、临镜等。

虚实结合使得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实写2分、虚写2分;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1分,没有结合诗句,酌情扣分。

)【小题2】相同点:①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怀古伤今。②对光阴虚掷的感伤。

(相同点3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3分。

意思对即可);不同点:萨都剌词有对战争残酷的心痛;而苏词抒发自己的有志报国,却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不同点3分。

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上阙:重点写的是昔日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争,写景,咏史,抒怀。不仅写出了石头城空荡凄惨的江山,发出了世事变迁的慨叹,抚今追昔,追述起那八百多年的纷纷战火,萨都剌目睹“六朝形胜地”所感发的却只能是“唯有青山如壁”,如此一来,下文追述历史上的连年战乱也就顺利成章了。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这三句话以简洁的文字,清晰鲜活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接连不断的战争的激烈场面。

下阙:写的是凄凉冷清的行宫,多少歌舞粉黛在这里送走了青春,耗尽了年华。往昔皇帝避暑的行宫,如今早已没有了从前的富贵繁华。

“避暑离宫”前边加上“寂寞”,写出了“离宫”已是人去楼空,空冷孤寂。 “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有力地衬托了行宫内院的孤寂与萧条。

本题可据此概括回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要分析两词的异同点,需要结合词句内容及主旨,联系写作背景等加以分析即可。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课内篇目,学生了解较多,而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抚今追昔,以苍凉的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二词都表示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怀古伤今等,二词的不同点较易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临江仙 送钱

【答案】【小题1】运用了比喻、对偶、化用(或用典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4分,答出两种手法得2分,两种品格2分)【小题2】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

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惆怅。

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4分,其中“看法”1分,联系作品分析3分。 三种观点选一种作答即可。)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无波”二句化用白居易《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句。古井无波:古井枯竭,不起波澜,比喻人心寂然不动。

节:竹节,比喻人之节操。筠:坚韧的竹皮,引申为竹之别称。

词句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借竹的高风亮节赞扬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这一句,其用意一 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 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 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

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念奴娇•登建康①赏心亭

【答案】【小题1】这两句运用了设问手法。

(1分)作者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从建康的险要形势入手,对比六朝兴亡的历史遗迹,隐含着对南宋朝廷软弱的谴责。(2分)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

(2分)【小题2】①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②对成就伟业的渴望:③对报国无门的苦闷。

④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激愤。【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的题目,综合赏析应该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内容上看“虎踞龙蟠”说明地势之险要,可结果如何呢?,暗含对统治者的谴责、质问。

形式主要是手法,明显是设问,效果是强调情感,结合诗歌分析强调何种情感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探究的题目,探究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文中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进行,通过注释可以看出暗含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词中的关键词语“赢得闲愁千斛”“东山岁晚”“长日惟消棋局”可以看出报国无门的苦闷。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诗歌的内容特点,尤其是要重点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特点,“明月满沧洲,长江一意流”,即可身临其境:国破家亡,满目疮痍,爱国词人孤独一人,心情苦闷,愁绪涌上心头,写下该词.关键的第一步,奠定了整词的感情基调:清冷、悲愁.同时为下片的内容做铺垫.(2)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分析诗歌表达的主要意境,尤其是需要学生重点剖析诗歌的语言色彩,“愁”在诗歌中有诸多体现,一方面体现出国都沦丧,百姓流离失所,现实郁闷的特点,表达“愁”容态度.“三十万、八千秋”国都沦陷,“兴废事”隐含浓重的国家兴废之忧;题干“白骨堆愁”写百姓遭受战乱之苦,白骨露野的悲愁;“除却月宫花树下,尘坱莽,欲何游”表现词人自己现实遭遇苦闷,无处可去的郁闷.答案:(1)意境阔大,烘托愁情的浓重;与“横笛危楼”一起营造清冷氛围,奠定抒情基调;引出“天地不管兴废事”的感叹;与下片“除却月宫花树下”相呼应.(2)①国都沦陷,劫难深重的兴废之忧;②百姓惨遭兵乱,白骨露于野的悲愁;③现实沉闷,无处可去的郁闷.(3分.每点1分)化无形为有形,描写了百姓死难之多,形象表达“愁”之深重.。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