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代诗歌常用的典故

1.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几种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 修辞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面”不均衡 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许多诗词,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读者输出有限的信息,作为读者定向思维的导线.优秀的诗人,总是善于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动活泼的片断,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点,在诗词鉴赏中是要特别注意到.了解了诗词的这一特点,将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古典诗歌的辩证表现手法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

2.谁知道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典故

斑竹又名湘妃竹,湖南特产,出于君山和九嶷山。斑竹是一种情竹,它一年内2次发笋,第一次在4、5月间,竹笋发在母竹的周围,如"孝儿敬母"。第二次在9月以后,大都生在母竹中间,如"慈母护儿"。斑竹特有的斑点就是第一次发笋后长出来的,一圈圈紫色的花纹,好象一滴滴珠泪。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是君山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1986年北京紫竹园公园曾在君山引种了10多株斑竹,今日看去斑点已逐步退化不明显就是一个例证。

而民间传说斑竹是二妃的眼泪染成的。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久悉为之斑,亦名湘妃竹"。历代文人雅士对此多有题咏,唐代诗人高骈曾写有《湘浦曲》:"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也于1961年在《七律·答友人》一诗中用"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表达了对二妃的同情和赞美之心。

比翼鸟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名。又名鹣鹣、蛮蛮。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唐自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碧血:出自“血化为碧”这个典故

《庄子·外物》中讲到“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就是说周敬王的夫人蒙冤为人所杀,血三年化为碧玉。

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忠诚但却不被信任。碧血的意思就代表了主人是一个忠诚坚贞的人。后来人们常常用“碧血”来指忠贞坚强的人或烈士

丹青

【绘画术语】

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也泛指绘画艺术,如《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

3.古诗词中常用的历史典故

我们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典故的含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我们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典故的运用,按其来源来说一般可分为三种。 一、引用历史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几个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此外,经常入典的历史故事有:“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对大将武功的推崇;“新丰客”“新丰”,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任用;“楚狂”“接舆”,喻不满现实、佯狂处世的隐士,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甘于隐匿的思想;“青冢”即昭君冢,用来描写塞外景色,抒发征人悲壮凄凉的情怀;“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归云”“五湖烟水”,表示功成名就后便激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南冠”“楚囚”,指被羁绊的正义之士,或指诗人身陷囹圄;“王谢堂前燕”,以王谢家族盛衰为喻,寄托吊古伤今的情怀;“高山流水”“伯牙琴”,指知己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在才学、技艺方面的互相了解与合作。

二、引用神话传说。 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海上三神山也,自古以为是可望而不可即之地;“青鸟”,是西王母跟前的信使,专为她传递音信。

诗人借“蓬山”比喻意中人远隔万重的仙境,与会无期,怎不令人愁丝萦怀?只好请“青鸟”去殷勤问候,表达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惦念之情和内心的无限惆怅。 借用神话传说入典的,常见的还有:“沧海桑田”,比喻时局变化和人事变迁;“烂柯人”暗示了在外时间的长久,又表现出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回雁峰”,相传雁到此不再南去,遇春而回,表达返回故国的愿望;“桂魄”“蟾桂”,代称月亮;“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幻,反映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赤松子”指仙人,表现寻仙访道的思想和生活;“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常用来写男女爱情的忠贞;“巫山神女”“云雨巫山”“云雨”,多用来咏怀与巫峡有关的古迹,或写男女恋情;“天狼”,表示有战事;“折桂”,指登科及第。

三、引用、化用前人语句。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两句,早在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就用“心若怀冰”来比拟心灵的纯洁,后来鲍照《白头吟》中用“清如玉壶冰”比喻清白高洁的品格,再后来唐人用“冰壶”比喻为官清廉高洁。

这样,在王昌龄的这两句诗句中,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更能表达自己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引用前人诗句入典,常见的还有:“玉树后庭花”“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制作的乐曲,这靡靡之音使陈朝走向灭亡,后人用这首曲表淫靡之音、亡国之音;“阳春白雪”,用来称赞那些不容易被大众接受的高雅的艺术作品;“关山”“关山月”,是边地音乐,表达远离家乡、戍守边关的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二毛”,指人届中年,头发斑白,表示年岁渐长,日见衰老;“山阳闻笛”“闻笛”,表示追念故友,缅怀友谊;“五柳先生”“五柳”,指高人隐士,或高人隐士隐居之地;“采薇”,表示隐退之志,以示高洁;“式微”,表示国势或门祚衰落,或自己政治上不得意,打算归隐田园;“登楼”,表示登高远眺,千里江山尽收眼底的情景,同时又唤起思家念乡,怀念故国的忧伤情绪;“鲁叟”,孔子的代称,有时也比喻老儒,常借此感叹道之不行,个人不得施展其抱负;“不系舟”,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也比喻活跃的思想、不羁的性格;“新亭泪”“新亭风景”,表示对国势衰颓、山河变色的感伤,寄寓爱国忧时的情怀等。

总之,了解典故的出处,懂得典故中的意蕴,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词。

4.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你知道多少

古诗中常用的典故:1.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2.《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3.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4.**《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5.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隐居避世。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7.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鸡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8.郑元佑 《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化碧: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庄子·外物》:'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9.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指边境敌人。《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10.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双鲤: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受字数限制,待补充,供参考。

5.古诗中的典故

无题

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6.有哪些典故诗歌中常见的,越多越好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 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 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 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 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 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 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 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 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 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 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 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 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 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 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 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 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 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 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 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 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 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 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 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 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 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 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 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 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 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 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 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 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 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 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 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 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 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 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 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 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 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 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

7.古诗中的典故有哪些

在《黄鹤楼》(崔灏)中 汉阳:今武汉汉阳,与江南岸的黄鹤楼隔江相望。

汉阳树,泛指在黄鹤楼上所见大江对岸的各种树木。 鹦鹉洲:本为汉阳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今已与汉阳陆地相连。

东汉末年,祢衡在江夏(今武昌)作《鹦鹉赋》,后为黄祖所杀,葬于此洲,故得名。 【作者】:李商隐 【题目】:暮秋独游曲江 【内容】: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译文】: 荷叶生时春恨也生了, 荷叶乾枯时秋恨已成, 虽然深深知道只要身在,情也在, 却只能眺望江边流水,呜咽成声。

【典故】: 李商隐与荷花女 唐诗人李商隐是泾川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人称他是个多情郎,有多首荷诗赠予以上人。

世上争艳,万紫千红,为何李商隐如此钟情于荷花呢?原来,这其中还有一段美丽感伤的爱情故事。 相传李商隐与王小姐相恋结合以前,曾有一恋人,小名叫“荷花”。

荷花天生丽质,清秀可人,心地善良淳朴。李商隐年青有为,相貌出众,才华横溢。

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在“荷花”的陪读下,李商隐的才学进步很快,两人一起渡过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时光。

就在李商隐快要进京赶考的前一个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回天无术,只能日夜在病塌前陪伴“荷花”。

随着病情的加重,一朵娇艳的“荷花”不幸早早地凋零了。“荷花”的早逝,给诗人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

后来诗人每见到湖塘里的荷花,心中便泛起阵阵忧伤。他自始至终也不能忘记那清秀美丽的“荷花”姑娘。

《暮秋独游曲江》中:“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意思是说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只要身在人世,对伊的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 流不尽的江水声。所以,“翠减红衰愁煞人”是面对荷花,写缅怀“荷花”的内心悲戚。

不论这个传说真实与否,多情文士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与荷花结缘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 烧猪, 北宋诗人苏轼和佛印和尚友好。一次他写了一首《戏答佛印》的诗,其中两句说:“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后来的文学作品常用这个典故来形容两人之间的真挚交往。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这的是烧猪佛印待东坡。”

杀声弦中见,《后汉书·蔡邕传》记载:东汉蔡邕的邻人请蔡邕喝酒。蔡邕走到邻家门口,听见里面的琴声带有杀声,立即打回。

邻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明原因。弹琴的人说,他弹琴的时候正好看见螳螂在捕蝉,蝉要飞走,他怕螳螂失去一顿美餐,这就是杀声表现在琴声里的原因。

这个典故表明某些人对自己身处的劣境有所预见而主动地逃避劫难。元·高明《琵琶记·琴诉荷池》:“呀,怎的只见杀声在弦中见?敢是螳螂来捕蝉?” 散木,《庄子·人间世》记载:相传古时一棵很大的栎树,枝叶能遮荫上千条牛;树干有百尺围。

看的人很多,但有一个姓石的匠人不去看。他的徒弟问他为什么这样好的木材却不去看一看。

他说,这是散木。做船船会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用来做具会坏得快,做门户会吐脂,做屋柱会蛀,做什么都不行。

散木,比喻无用之材。唐温庭筠《古意》诗:“莫莫复莫莫,丝萝缘涧壑。

散木无斧斤,纤茎得依托。枝低浴鸟歇,根静悬泉落。

不虑见春迟,空伤致身错。” 三马食一槽,《晋书·宣帝纪》记载:东汉末,司马懿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握曹氏军政大权,排除异己。

当时流传曹操曾梦见三马同食一槽的故事,三马,指司马氏父子三人;槽,与曹谐音,因此曹操很恨司马氏。这个典故一般用于指阴谋篡权。

宋·欧阳修《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得之以此失亦此,谁知三马食一槽!” 三里雾,《后汉书·张楷传》记载:汉代的张楷能作五里雾。关西人裴优能作三里雾,自以为不如张楷,去向他学习。

张却不肯见他。见唐李商隐《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铢衣。”

如烟入抱,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记载: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女儿小玉,同韩重相爱。吴王不许他们成婚,小玉气结而死。

韩重会道术,在她墓前祭奠,使她的魂魄从坟中出来,她把明珠送给韩重。当她的母亲上去抱她的时候,她象轻烟一样,散开不见了。

明汤显祖《牡丹亭·婚走》:“尚颖猜,怕如烟入抱,似影投怀。” 肉阵,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肉阵》记载:唐玄宗时,杨国忠专权,他冬天挑选身体肥胖的婢妾站在他前面遮风,称为“肉阵”,也称“肉屏风”,都是指生活豪奢荒淫。

清王昙《苏台留别》诗:“肉阵屏风散似云,烛围尚向封家立。” 肉竹,肉,指声乐。

竹,指管乐。见《世说新语·识鉴》刘孝标注引《孟嘉别传》记载:东晋桓温问孟嘉,听音乐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是为什么?孟嘉说,这是逐渐近于自然。

“肉竹”后泛指音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旱雷聒耳,肉竹嘈杂。”

肉鼓吹,鼓吹,古代的一种合奏乐。宋《类说》卷二七引《外史梼杌》记载:五代后蜀官僚李匡远,性情残忍,几乎每天要逮捕人;一天不杀人,一天不舒服。

他听到有人受刑时的惨叫声,就说:这是一部肉鼓吹。后以喻受刑的罪犯。

清蒲。

8.寻找古诗中最常用的典故

一、nbsp;别离之情nbsp;1.nbsp;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nbsp;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nbsp;等。nbsp;2.nbsp;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nbsp;3.nbsp;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nbsp;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nbsp;《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nbsp;4.nbsp;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nbsp;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nbsp;情。

nbsp;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nbsp;1.nbsp;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nbsp;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nbsp;2.nbsp;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nbsp;西楼”nbsp;。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nbsp;3.nbsp;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nbsp;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nbsp;长,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nbsp;4.nbsp;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nbsp;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nbsp;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nbsp;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nbsp;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nbsp;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nbsp;1.nbsp;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nbsp;2.nbsp;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nbsp;3.nbsp;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nbsp;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