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穆旦的诗歌特色

1.介绍一下穆旦的作品风格和特色

穆旦诗歌的语言自成一格,善于锤炼现代汉语口语的辞句,极力摆脱中国古典诗词影响的特色是明显可见的。认同新诗的散文化,却同时以必要的节奏和韵律。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 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组合的出现。

穆旦的诗可谓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诗篇。隐喻、意象的设置,使他的诗不可能像徐志摩的诗读起来那样流畅,而理解起来比古典语言形式的唐诗宋词还难懂。穆旦的诗读起来吃力的时候让人联想起唐朝的李贺。

2.穆旦诗歌在意象使用上有何特点

一、情深而形显的意象艺术 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至关重要的。

20世纪初,西方意象派诗人休姆认为:“有生命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同样,庞德也认为:“完成诗歌意象,就是登上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弗罗斯特也说得好:“一首好诗,必须是你的信念 (idea),找到准确的意象(imege),又找到合适的音调(tone)。”“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 “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旦旦测秆爻飞诧时超江。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各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物色说的也正是意与象(即情与形)和谐结合的过程。

穆旦诗歌的意象来自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他似乎随处都能发现和创造鲜明的意象。

《赞美》、这首诗就集中代表了诗人的这种艺术创作风格。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是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自我”,一是“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的农夫。

抒情主体在荒凉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在忧郁的森林中,对着在天际爬行的“不移的灰色行列”,诉说自己的“沉默的爱情”,“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阴雨的天气”,“要以带雪的手”和“佝偻的人民拥抱”,这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情的形象。而农夫,这“许多孩子的父亲”,“多少朝代在他身边升起而又降落”,“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路是无限的悠长”,而他却放下了“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的古代的锄头,坚定地“看着自己”融进了死亡。

一个劳动者守望着自己的贫穷、劳苦,然后抛开妻儿老母,抛开一切,一去不回头。这两组意象,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农夫与我猝然相遇在诗中各自理解着自己的使命,当芸芸众生昏昏地处于自我意识丧失时,我和农夫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着清醒,传达出一种与昏聩的世界格格不入、为寻找光明而粉身碎骨的精神。在这一荒凉而饥饿的画面里,农夫形象的精神之光开始活跃起来,浮动起来,扩展起来,从而传达出农夫的个性品格——在自身充满动乱、矛盾、苦难和愚昧时,毫不犹豫地抛弃自己、牺牲自己、改造自己,寻求走向光明的出路,也正因此, 二、悠远而深邃的意境艺术 穆旦的诗可谓有意境(“有境界”),不仅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景物,而且饱含着浓郁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如前人对王维诗歌的评价“诗中有画”,有着令人叫绝的诗情画意。

但是,意因世变,境随情迁。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受 也形成穆旦诗歌前后期不同的意境。

大致说来,穆旦前期诗歌的意境追求精确性,生动、逼真,意境宏大、悠远、寥廓,颇似有着浓浓诗情的油画。穆旦后期的诗歌则重视写意性,蕴藉而传神。

意境明快、淡雅、深邃,更像中国的水墨画,带着深藏于内心的忧愁和哀痛,与前期形成鲜明的对照。 总之,穆旦的诗歌在意境上是颇具匠心和画意的。

这使他的诗歌同时具有中国传统诗歌丰厚的底蕴。特别是后期诗歌更讲究神似,也更有精炼老成。

3.穆旦诗歌的现代性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穆旦是个深思的人。他特别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现代人,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特有的思想和

感情,对许多新问题进行思索。他想得深,对生活开掘得深,对灵魂深处的痛苦和欢欣进行细致剖析,但又竭力把内容压缩在尽可能少的字里行间,以获得强烈的效果。

ث摘自杜运燮خ《忆穆旦》ح《新晚报》ث香港ج1979年2月27日。ج

他创造了仅仅属于他自己的诗歌语言خ他把充满血性的现实感受提炼、升华而为闪耀着理

性光芒的睿智د他的让人感到陌生的独特意象的创造极大地拓宽和丰富了中国现代诗的内涵和表现力د他使疲软而程式化的语言在他的魔法般的驱遣下变得内敛、富有质感的男性的刚健。最重要的是,他诗中的现代精神与极丰富的中国内容有着完好的结合,他让人看到的不是所谓“纯粹”的技巧的炫示,而是给中国的历史重负和现实纠结以现代性的观照,从而使传统中国式的痛苦和现代人类的尴尬处境获得了心理、情感和艺术表现上的均衡和共通。

ث摘自谢冕خ《一颗星亮在天边》ح李方编《穆旦诗全集》ح第22页ح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ج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

出版的诗集有《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47)、《旗》(1948)、《穆旦诗全集》(1996)。

4.穆旦的诗歌《春》赏析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想到它,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意象。那么,如何用陈旧的想像写出新的、给人以强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的。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 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组合的出现。

诗人感受到对立观念的冲突: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过与"春"相关的生动意象他们得以表现出来:绿色/火焰、拥抱/反抗、紧闭/赤裸、土地/花朵、泥土/歌、卷曲/伸入。诗人的情绪也在变化着,从暖风吹来的烦恼和欢乐,到紧张的痛苦。如窗和眼,他沉醉和观看着;如鸟,他歌唱和期待着。这是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与等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