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时代的宗教形态是怎样的给你一篇文献你参考一下吧:《诗经》中的宗教思想 01211-26胡益平 摘要:《诗经》是中国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早在西汉武帝时就被视为文化经典的“五经”之一,到了宋代正式列入十三经之内,它在中国文化的的传承序列中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它本身由于诗咏对象、事件、内容的丰富性和诗话化的语言风格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关键词:诗经,雅颂,宗教思想 《诗经》现存三百零五篇,其时限上起西周初年,即公元前十一世纪,下迄春秋前期,即公元前七世纪左右,总共五百多年。 《诗经》作品所包括的地域,西起陕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的西南角,东到山东省,南到江汉流域,而以黄河流域为主,那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论语·阳货》篇曾记载孔子的话:“小子何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理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又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侍奉父母,又可以服侍君上,而且可以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现在研究《诗经》的目的与古时候已大不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本文考察的基点是《诗经》时期亦即先秦时期人们的宗教生活状况。 处于初始文学阶段的《诗经》文本具有浑朴的性质,在文学属性之外,同时包含着古代文化宗教、政治、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 与接近于俚俗歌谣的《风》诗不同,作为朝廷郊庙乐歌祭献之辞的《雅》《颂》篇什反映出当时人们精神生活严肃的一面,其特定的情境范围、美盛的语言风格与雄奇直切的思想内涵,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主导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诗经》作品在整体风貌上所具有的自然写实的风格,以及观念上率真的姿态,也有助于我们认识《诗经》时代的宗教世界观与人生观。 一、《诗经》中的原始宗教 雅颂世界的宗天思想 雅颂诗反映了原始宗教阶段初民的宗天思想,这是《诗经》宗教内涵的重要表征。 由于初民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类思维发展所处的阶段,自然也就成了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1]在对自然的认识方面,初民表现出了他们的智慧以及智力的局限。 关于“神”的初义,许慎《说文解字》说:“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许说表明,“神”作为自然缘起与宇宙发生的主宰,是人们不能正确解释客观现实而幻想出来的产生、主宰万物的东西,应该是一个原始宗教的观念。 西周主神学天道观,因此“天”与“神”联系着,这就是所谓的“天神”。 在《诗经》中,“天”这一概念,首先作为一种地理空间概念,具有自然属性。 如周初的《大雅·旱麓》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在这里,天渊之别是空间范畴内的分别。 另一方面,由于古人对于自然天象缺乏科学认识,也缺少对自身的深刻了解,使“天”这一概念获得了超自然的属性即神性,从而导致了对天的信仰归属。人们把苍穹看成是高踞人类世界之上的另一个实体世界,日月星辰附焉,风雨忽至都与天意有关。 在认知的黑夜中,天所散发的神秘光彩,成了启迪人类智慧的幽微之光。在先秦的记载中,“天”具有了主体化、神格化的内涵,变成了有意志、有目的,能支配一切的宇宙大神即天神。 如《尚书·洪范》云:“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小雅·正月》亦云:“谓天盖高,不敢不局。” 在《诗经》中,天神的称号还没有定于一尊,如《小雅·雨无正》称“昊天”、“日文天”,《大雅·云汉》称“昊天上帝”,《周颂·雍》称“皇天”,《商颂·玄鸟》称“天”、“帝”,……如此甚多,兹不俱举。实际上,《诗经》中如此众多的天神称号,是天神称号三代异名的历史遗存,而“昊天上帝”并称,则是周人的标新。 在《诗经》中,“天之主宰”的重要表现,就是兼用威福。一方面广施福泽,造福万民。 如《小雅·天保》云:“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又如《桑扈》云:“君子乐胥,受天之祜。” 另一方面,则是明察善恶,警诫世人,对于恶德败行,则降丧乱以惩。如《小雅·节南山》云:“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又云:“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基于这两方面的认识,初民形成了“昭事上帝,天其命用休”[2]。 的思维定势。初民出于对天的敬畏,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把“以?祀祀昊天上帝”,作为一项礼法确定了下来。 在《诗经》中,初民出于对天的感恩,以父母与昊天互喻,如《小雅·巧言》云:“悠悠昊天,曰父母且。”又如《蓼莪》言及父母养育之恩,“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就近取喻,反映出原始思维的互渗律。 2、《诗经》中的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作为原始宗教内容之一的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远古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 恩格斯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肉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 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 2.诗经里的上帝与西方宗教里的上帝有什么区别有区别,词的古今意义的变化,也有重叠。 上帝在殷商甲骨文卜辞和周朝金文中又称“帝”、“上帝”、“天”。 近现代用“上帝”来翻译西方的神god这个词,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指代圣经里面的神,而古汉语中的“上帝”(泛指无上神)并不是专有名词,跟“天”差不多。 所以用的时候一定要说明你说的上帝是古汉语的“上帝”,还是现代汉语专有名词的上帝,意思相近,但指代的对象完全不一样 类似的还有“自然”这个概念,现代汉语中,自然指自然界,这层意思是现代汉语才出现的,古汉语的“自然”是本来如此的意思,没有自然界这个意思。 这个区别很重要。但大部分人还真搞不清楚 3.《诗经》中的祭祀诗显示了怎样的文化特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祭祀性质的诗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中的祭祀诗所表达的内容有祭祀山川、祭祀农神等,但更多的是祭祀祖先的篇章.其突出的特点是浓厚的宗教观念与鲜明的政治目的,及对祖先、神灵的模糊刻画.展示的是人在回顾中追寻远祖的根源,将传统化为生存本领的一种精神努力。 祭祀诗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保存在《诗经》中的祭祀诗是当时周人的宗教观、天命观、价值观在文学领域的“结集出版”,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概言之,《雅》、《颂》中的祭祀诗,展示的是人在历史的追忆、回顾中开掘自己的根源,将历史与现实相接,将传统化为已有的精神努力。 4.诗经中的祭祀诗显示了怎样的文化特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祭祀性质的诗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中的祭祀诗所表达的内容有祭祀山川、祭祀农神等,但更多的是祭祀祖先的篇章.其突出的特点是浓厚的宗教观念与鲜明的政治目的,及对祖先、神灵的模糊刻画.展示的是人在回顾中追寻远祖的根源,将传统化为生存本领的一种精神努力. 祭祀诗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保存在《诗经》中的祭祀诗是当时周人的宗教观、天命观、价值观在文学领域的“结集出版”,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概言之,《雅》、《颂》中的祭祀诗,展示的是人在历史的追忆、回顾中开掘自己的根源,将历史与现实相接,将传统化为已有的精神努力. 5.诗经为什么在先秦之前具有权威性,是否与它的宗教性有关诗经的主要内容据说是由官方收集的先秦时期各地的写实“民歌”以及各国各地的祭祀词(由当时的乐师收集)。 反映了各地当时的社会形态和风俗习惯等,经过各个时期的删减留下的都是很可靠很有代表性的作品,所以它就被当成研究先秦时期文化的重要文献,因为对它的真实性太放心了所后以就成了来研究的权威资料,而不是在它在先秦有什么权威性。其实在以前,这就是当时各个地方流行歌曲加上各项生产、祭祀、社会活动相关的应用歌曲类的东西(有些地方性“风”内容其实仔细品味还是很黄的。 就像现在的“那一夜。”、”香水有毒“、“边做边爱”之类。 .也许我说得偏激了点,不用太在意)。它内容涉及到一些宗教内容,但是人们对它的推崇可跟这没什么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