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客家人”的诗句有哪些《南山池》 五代 梁藻 翡翠吹翻荷带雨,鹭鹚飞破竹林烟。 时沽村酒临轩酌,拟摘新叶靠石煎。《登谢公楼 》 宋状元 邹应龙沿岸城廓开翠屏,南山毓秀欲腾云。 寺院宝塔耸苍吴,江上群峰排众青。沽酒自作太白醉,凭栏独向曲江斟。 风流江左令何处,吊古吟诗谁解听。(邹应龙,宋庆元间进士第一,状元。 任泉州、赣州知府,广西经略,工部尚书。嘉熙间端明殿大学士。 寓长汀四堡) 《苍玉洞 》 元逸士 王梦麟曲曲清溪叠叠山,石门深处有禅关。我来自得闲滋味,坐听山重尽日还。 (王梦麟,清流人,晚年寓汀。有《石龛小集》) 《登大半山 》 明诗人 李颖方仞云峰护一山,九天风露透衣寒。 固知仙境多灵迹,莫向枰棋着意看。(李颖,上杭诗人,著有《梅隐稿》编《杭川风雅集》) 《南泉庵》 明进士 邱道隆南征战士欲投戈,寻乐施旗映薛萝。 酒熟田家来赛社,晚晴渔舍乱堆蓑。半帘风月吟中趣,一剑功名水上波。 指点当年陈迹在,几人襟袖泪痕多。(邱道隆,上杭人,景泰间进士,江南道御史。 以鲠直触忌,谪南雄知府) 《登北山 》 明进士 熊石儿何苦入尘网,山高可啸天。 采芝时一得,弄日莫能先。 径僻无凡客,云深有大仙。 武陵人不远,坐待此峰巅。 (熊石儿,名兴麟,永定人。崇祯间进士,湖广巡按,监察御史。 有《素园诗文集》 “客家”的详细释义: 客家是古越残存者与秦以来中原汉人互相混化而成的人们共同体。[1]从宋朝开始,粤赣闽三地交界处的畲族、峒族、汉族等民族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据有关学者估计,全世界约有1500万客家人。 史籍记载: 黄遵宪在《梅水诗传·序》中说:“嘉应一州,占籍者十之九为客家。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 按黄遵宪的说法,嘉应州自1773年(清雍正十一年)立州,从嘉应立州之始追溯,客家人已经在嘉应之地定居超过700年,已经延续了三十世嗣,是大约公元1000年前后(北宋时期)中原族群南迁到嘉应之地的。而放眼珠三角许多被归类为广府方言系的居民,至廿一世纪之初仍未有传下三十代孙嗣,可见客家人在岭南定居的时间并不比广府系晚。 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就是:客家人不可能全部都来自河洛地区,黄遵宪所谓“来自河洛,由闽入粤”必然只是对其中一部分的概述,而不可能是指全体客家人。黄遵宪《梅水诗传·序》对嘉应州居民来源的描写,可能只是以他本人的家族迁徙史为基础。 另外,在 黄遵宪的《乙亥杂诗》中也提到:“荜路挑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 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 这就再一次证明了客家人根源自中原河洛,其中不少客家人定居岭南已经超过1000年。大埔县万福寺始建于834年(唐文宗太和八年),至2014年已经超过1180年。 据明朝 祝枝山编《正德兴宁县志》记载,宋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探花 罗孟郊童年时,在神光山南麓贵人峰的小庙里读书。常在池边习书,洗砚池中,其水尽黑。 罗孟郊考中探花之后,乡人便扩建这座小庙,并定名为墨池寺。罗孟郊生于北宋初的循州兴宁县,断然不可能是北宋才从中原南迁而来,自是唐代以前便已定居于此。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民系,而不仅仅是南迁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 根据这些年的人类学以及移民史研究,大体可认为前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真相。从魏晋南北朝、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多次入侵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粤东北,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 2.客家情诗的文化是什么呢客家情歌有它悠久的传统。 这个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品种,在福建、广东、江西及湖南,四川,广西一部分地区,流传极广。客家情歌是中国南方艺术宝藏中的一颗硕大而珍贵的钻石。 深沉的情思大胆的披露,热烈的追求,美好的想望,这一切都以劳动者的本色相见,毫无虚饰和矫情。 而浓烈的泥土气息,鲜艳的山区色彩和娴熟的比兴手段,构成了它突出的艺术特色。 兹列举部分客家传统情诗: 1.山歌越唱越出来 山歌越唱越出来,好比青龙翻云海;云海翻腾龙张口,珍珠八宝吐出来。 山歌要唱琴要弹,人无二世在人间;人无二世在人间,花无百日红在山。 日日唱歌润歌喉,睡觉还靠歌垫头;三餐还靠歌送饭,烦闷还靠歌解愁。 山歌唔唱忘记多,大路唔行草成窝;快刀唔磨会生锈,胸膛唔挺背会驼。 2.唱个情妹对情郎 客家山歌名声扬,首首山歌情义长;句句唱出郎心事,字字唱出妹心肠。 客家山歌最出名,首首山歌有妹名;首首山歌有妹份,一首无妹唱唔成。 要我唱歌我就唱,唱个金鸡对凤凰;唱个麒麟对狮子,唱个情妹对情郎。 唱歌不是比声音,总要唱来情义深;恋妹不是论人貌,总要两人心贴心。 3.莫作杨梅暗开花 妹的山歌是本情,哪有豆子不缠藤?泼水也有回头浪,哪有情妹不恋人? 新搭竹棚种苦瓜,苦瓜结籽在棚下;妹要恋郎快开口,莫作杨梅暗开花。 高山顶上种棵梅,样得梅花开开来?样得梅花结梅子,样得阿妹金口开? 一树杨梅半树红,你做男人胆要雄;只有男人先开口,女人开口脸会红。 4.妹若有情应一句 深山大树好遮荫,只听山歌唔见人;妹若有情应一句,省得阿哥满岭寻。 三月莳田行对行,样得六月早禾黄;样得禾黄食饱饭,样得同郎共谷仓。 因为想妹想得凶,想了一冬又一冬;食饭拿起单支筷,请妹送支配一双。 山边天上一朵云,老妹的好真难寻;这个老妹恋得到,死到阴间会还魂。 5.两人交情莫透风 麻竹搭桥肚里空,两人交情莫透风;燕子衔泥口要紧,蜘蛛结网在肚中。 花生好食泥里生,泥里生根泥里分;表面开花暗结籽,哥妹相恋莫扬声。 圳里流水溪里来,两人见到莫理睬;两人见到目莫括,神仙下界也难猜。 顺治相恋到康熙,恋到乾隆无人知;可恨上天落大雨,两人共伞露天机。 6.日落西山唔晓归 月亮弯弯朦朦光,坐在半山等情郎;风吹竹叶皮皮动,又惊又喜又心慌。 八月十五赏月华,阿哥出饼妹出茶。 阿哥好比深山长流水,妹妹好比深山嫩细茶。 想起恋郎好奔波,暗头暗角坐得多;蚊子咬了唔敢打,跳蚤咬了唔敢摸。 二胡拉起和吊机,深山锦鸡配画眉;有情哥妹来相会,日落西山唔晓归。 7.画妹容颜天天看 几番上岭唔见郎,急得阿妹乱忙忙;好比花针吞落肚,日刺心肝夜刺肠。 因为恋妹急到狂,看到山鸡当凤凰;石灰当做糯米屑,叔婆伯母笑断肠! 想郎想到头晕晕,火烟上天作为云。隔壁砻公作为雷公响,风吹门搭作为郎打门。 天上乌云堆打堆,无阵大风吹唔开;阿哥心头十八结,无我老妹解唔开。 3.关于客家的诗句南山池 五代 梁藻翡翠吹翻荷带雨,鹭鹚飞破竹林烟。 时沽村酒临轩酌,拟摘新叶靠石煎。(粱藻,长汀人,五代时处士,有《梁处士集》)登谢公楼 宋状元 邹应龙沿岸城廓开翠屏,南山毓秀欲腾云。 寺院宝塔耸苍吴①,江上群峰排众青。沽酒自作太白醉,凭栏独向曲江斟②。 风流江左令何处,吊古吟诗谁解听。(邹应龙,宋庆元间进士第一,状元。 任泉州、赣州知府,广西经略,工部尚书。嘉熙间端明殿大学士。 寓长汀四堡)苍玉洞 元逸士 王梦麟曲曲清溪叠叠山,石门深处有禅关。我来自得闲滋味,坐听山重尽日还。 (王梦麟,清流人,晚年寓汀。有《石龛小集》)登大半山 明诗人 李颖方仞云峰护一山,九天风露透衣寒。 固知仙境多灵迹,莫向枰棋着意看。(李颖,上杭诗人,著有《梅隐稿》编《杭川风雅集》)南泉庵 明进士 邱道隆南征战士欲投戈,寻乐施旗映薛萝。 酒熟田家来赛社,晚晴渔舍乱堆蓑。半帘风月吟中趣,一剑功名水上波。 指点当年陈迹在,几人襟袖泪痕多。(邱道隆,上杭人,景泰间进士,江南道御史。 以鲠直触忌,谪南雄知府)登北山 明进士 熊石儿何苦入尘网,山高可啸天。采芝时一得,弄日莫能先。 径僻无凡客,云深有大仙。武陵人不远,坐待此峰巅。 (熊石儿,名兴麟,永定人。崇祯间进士,湖广巡按,监察御史。 有《素园诗文集》)。 4.你们谁能提供最全的关于客家文化的信息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特征:一、质朴无华的风格;二、务实避虚的精神;三、反本追远的气质。 第一、质朴无华的风格 大本营地区简单、小规模的农业耕作,使客家人的现实生活只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粗放的、低下的状态。“山多田少,树艺无方。 土地所出,不给食用。走上川,越重洋,离了井,背父母,以蕲补救。 未及成童,既为游子,比比皆是”(民国《大埔县志》)。这是很多客家人所经历的共同生活。 尚“简”崇“拙”,贬“奢”抑“侈”,长期以来不仅成为客家人固执的生活态度,而且发展成为他们持久、强劲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时尚。如“岁时燕享不废,亦鲜兢于汰奢。 少长服饰尚新,未尝流乎侈潜”、“质直好俭,不务浮靡”、“民性质直,气习劲毅”;再如“冠婚丧祭尚俭,居服饮食器用不求华侈”、“民善治生有勤俭风,士知务学无浮靡习”;又如“齐民居不求华,服不求侈,饮食不求异,器用不求奇。”在客家地区,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年节岁时,大到民居建筑,小到衣着物用,无不流露出这种崇拙尚简的风骨。 客家人尚简崇拙的审美意识,在客家妇女身上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日暮女郎来打水,长裙赤脚鬓堆鸦”、“早出勤劳暮始还,任它风日冒云鬓。 过客莫嫌容貌丑,须知妾不尚红颜。”在客家地区流传的诗句中体现出客家妇女这种审美观念。 第二、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人很喜欢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们认为,说空话无补于事,做实事必有收获。 “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百般武艺,不值锄头落地”,这是客家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士耻虚务实,鲜以标榜为事”,即便是大本营地区的传统士大夫和文人学士,也崇尚这种求真务实的为人处世态度。 这种根植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务实精神,不仅体现在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中,而且还牢固地植根于客家人的深层意识之内。 第三、反本追远的气质 客家人有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 这种由反本追祖而产生的浓厚的历史意识,使客家地区的各种文化事象,无不带有古风和古意。有人把神州赤县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了比较,并生动地描述:比起吴越文化的新潮、中原文化的沉勇、荆湘文化的神秘来,客家文化执著的是一种民族历史的深沉和凝重。 它没有吴越的灵秀,没有中原的雄浑,也没有荆楚的浪漫,但却熔铸了民族文化的历史纵深感,凝炼了民族历史遗产的博大气派和精深气质。 浸染“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之 的客家文化 一,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里,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自己的乡土有无限的眷恋之情。不少客家人,远离乡土数十载,尽管儿时生活是那么贫困,但对故土的思念又是那么甜蜜。 乡土情结,灌注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迁徙,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土地和亲人。 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辗转迁徙是被迫的,被迫离开家乡、失去家乡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乡故土的可爱呢?怎能不更珍惜乡土情谊呢? 反映乡土情调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在客家传统文化中,反映乡土情调的莫过于客家山歌。 俗语云,“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松口(地名,谐“从口”)出。”这种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歌使人顿生思乡怀乡之情,在中国民歌中独树一帜。 客家山歌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一朵色彩艳丽的奇葩,也是东方诗歌大园里出类拔萃的妙诗。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区民间文学的瑰宝。 它直接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尽情抒写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欢乐与忧愁,情深景真,质朴优美,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广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传,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除了客家山歌外,还有广东汉剧、采茶戏、花朝戏、提线木偶戏和山歌剧等地方戏剧。这些地方戏剧,除汉剧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调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客家传统文化中,流传最广,浅显易懂,客味特浓的是民间谚语。尤其是那些怀乡思亲的谚语,更让人铭刻在心。 如:“命长不怕家乡远”、“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汤也甘甜”……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雕刻、绘画、民间工艺品和风味小吃,都浸染着浓浓的乡土情谊。 客家人!你无论从中原迁徙到东南阴霾不开的蛮荒之地,还是从故土迁徙到异邦的荆天棘地,你总是那么昂扬奋发,那么坚忍不拔,你的心中写着“成功”两个大字,你的心中找不到“失败”两字的影子。 客家人,你究竟为什么这样犹如钢铁般坚强?这是因为你的心里怀着一块采自中原地层深处的传统文化的黑煤块——燃烧着人文理想的冲天烈焰——照亮了所有客家儿女前行的路。这冲天烈焰散发出来的热力,使神州大地温暖如春,使五洲四海温暖如春。 是的,客家人是春天的使者,客家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开僻出崭新的春天来。 客家文化是古老汉族文化老树上绽出。 5.简介客家文化精神中华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犹如一部规模宏大、气魄非凡的交响乐,而客家文化是其中扣人心弦的华彩乐段。 过去,客家传统文化造就一批又一批客家优秀人才;今天,闪烁着人文理想光辉的客家文化,哺育新一代客家儿女茁壮成长。 客家文化 客家传统文化的根基 “客系何来?本黄裔汉胄(zh怽plainu),三代遗民,世居河洛,自晋初、战乱兵凶,衣冠南下,经唐灾、历宋劫,籍寄遐荒,筚路蓝缕创四业,溯渊源、千年称客实非客;家乡哪处?数远祖先贤、中原旧族,转徒粤闽,从宋末、居安业定,驻足梅州,复明播、继清迁,群分边郡,瓜瓞(di哱plain)绵延遍五州,同根柢(d媆plain),四海为家就是家。” (黄火兴:《长联一副》摘自《客家文化研究》总第1期) 在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迁徙中,无数次的磨难,淬炼出坚忍刚毅的客家人。中原文明的圣火,在颠沛流离的迁徙中四处点燃;在漂泊苦难中熊熊燃烧。 也许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客家人背负中原文明辗转南迁,使古老的文明得以维系与延续,华夏文明就可能中断甚至覆灭。可见,客家人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负载者,是古汉族的“活化石”。 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通常是指属于过去的稳定存在的,流传至今并现在仍起作用的文化要素。客家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中原、河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源远流长,历史上的迁徙和僻处山地的环境条件,使之形成了既是汉民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文化传统。 因此,客家文化是汉文化下属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种亚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客家文化的根。 河洛文化产生于黄河、河洛地区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象征。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一支主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中轴、摇篮和圣地。 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河洛地区居住与从事生产活动,河洛文化即从此产生。 到了新石器时代,河洛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河洛在全国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文明的核心。 中国文字首先产生于河洛地区。中国学术思想上的道、佛、儒、理四大流派,追其渊源,仍在河洛。 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雕版印刷术,发端于洛阳。张衡在洛阳制作“浑天仪”和“地动仪”;三国的马钧在洛阳发明翻车。 文史上里程碑式的汉魏文章、西晋文学、唐代诗歌、史地巨著及名家书画,历代皆盛于洛阳。洛阳是千年古都,人文荟萃,物华天宝,地上地下都留存有无数的文物古迹,文化堆积层丰厚,在国内名列榜首。 大本营地区的赣江、汀江、梅江流域,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地域。客家学研究专家把近代客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化,概括为“三江文化”(即赣江文化、汀江文化和梅江文化),表明了客家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大本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三江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其一,赣江文化:主要是宋代文化,以赣南客家人聚居地形成的文化特色,其代表人物有客家人欧阳修、王安石等。 其二,汀江文化:随着客家人南徙到福建汀州府,经历了元明清的战乱,形成了汀江文化的特色,其代表人物有李世熊、刘坊等。其三,梅江文化:明末清初,大批客家人南徙到嘉应州形成粤东客家大本营之一,成为文化之乡,孕育成梅江文化,它的代表人物有黄遵宪、丘逢甲等。 客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棵枝青叶茂的参天大树。她挺拔的身姿,沐浴在南国温暖的阳光里;她发达的根系,深扎在中原、河洛的古老的土层中。 这是一棵屹立于东方圣土的参天大树!这是一棵绿映五洲四海的参天大树!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特征:一、质朴无华的风格;二、务实避虚的精神;三、反本追远的气质。浸染“乡土情结”的客家文化 “乡土情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