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天文

1.诗经七月里包含的天文历法

因为历法的规律和天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不相一致,导致了夏商周秦各代的历法一直多变。所谓三正就是人们探索历法规律的结果。按照司马贞的说法,三正是:

周正建子,夏正建寅,秦正建亥。周朝以今天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夏朝以今天阴历的正月为正月,秦朝以今天阴历的十月为正月。

《诗经·七月》的一个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就表现在它真实记录了夏周之间的历法变动轨迹。使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利用它来捕捉夏历和周历之间的嬗变。在整部流传下来的《诗经》中,《七月》是唯一的资料。

《国语》和《礼记》里都提到“夏之衰也,周弃继之。”《尚书》里周人也称自己是夏的传人。说明周可能确实是夏的一个分支。所以夏的历法最初是通过周弃来继承的。但是夏的历法中,一年只有十个月。我在《夏小正物候辨析》中已经作了论证。其中最有力的证明是:夏历五月夏至(时有养日),而十月有冬至(时有养夜)。我们知道冬至到夏至之间正好时隔六个月。周历在《礼记》中已经是每年十二个月了。《七月》中有两个“年底”:

“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是夏历十二月的一个年底。”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这是十月底的一个年底。说明两种历法同时存在着。

《诗经·七月》是西周早期的作品,那时周人在公刘及古公亶父的领导下住在陕西泾河上游一带。从《诗经·七月》记载看,当时正处于夏历和周历的历法转型期。诗中有这样的一段: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说明每年的十月晒场上的粮食入库以后,周人有一个节日。这个节日类似过年,丰收节和狂欢节。夏历的十月是一年的终了,周历的十月不是一年的终结,但是在《诗经·七月》中却是被称为“改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这个改岁包括改岁时的把酒狂欢都应该是夏历年终改岁的遗存。在《诗经·七月》中十月以后不是十一月和十二月,它的十一月称作“一之日”,十二月称作“二之日”,正月称作“三之日”,二月称作“四之日”。而三月到十月的称呼不变,沿袭夏历。

西周初期的平民生活也是被分割成这样的两个部分,对应的非常整齐:从三月到十月,大家是住在田野里的家,从事农事,实行的是三月至十月的夏历。而从一之日到四之日大家是住在自己在都邑的家里,妇女和孩子在猫冬,而男子则为统治者服役,实行的是一之日到四之日的周历。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豣,献豣于公。二之日凿冰冲冲。

三之日纳于凌阴。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从四之日(周历四月夏历二月)开始,大家陆续回到自己在田野里的家,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农事活动。所以这四个“之日”的历法是周人自己的创造。介于“四之日”和“四月”之间的是夏历三月(周历五之日)是最容易混淆的一个月,所以在《诗经·七月》中这个三月有两个别名作为过渡:以“之日”的延续被称作春日,以农事月份的开始被称作蚕月。因为在这个蚕月里,仓庚鸟叫了。这意味着女人们要开始孵化蚕卵了。而在《夏小正》里,仓庚鸟在二月就开始叫了。原因是《夏小正》的夏历二月底已经是《诗经·七月》里的三月半了。

但是由于历法从夏历的每年十个月改为每年十二个月,所以每个月从36天改为每个月30天了。所以在《诗经·七月》里记载的农事和物候与《夏小正》里的农事和物候就发生了明显的差异。由于将一年分成“农事的”和“皇室的”两个部分,实行起来难度很大。所以在《诗经》的其他篇章里,都不用这种西周早期曾经用过的历法。到了周公以后的《礼记月令》里就有了成熟的十二月历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农时。但是《礼记月令》里,立春之月也就是孟春之月定在夏历的正月。可见还是回到了周人祖先的夏历,这说明西周早期的历法改革是不成功的。

2.关于天文的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

天文岂易述,徒知仰北辰。——《奉和月夜观星应令》(虞世南)

1、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王勃

释义: 天上的方位属于、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

2、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诗经•小雅•大东》

释义:南天夜空有28宿中的箕星,形状虽像“簸箕”,但是却不能拿来簸扬。

3、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尚书•尧典》

释义:二十八宿之一,昴宿是西宫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4、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豳风•七月》

释义: 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

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苏轼

释义: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6、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尚书•尧典》

释义:春分之昏,鸟星毕见,以正仲春之气节,指南方朱鸟七宿。

7、绸缪束楚, 三星在户。——《诗经•唐风•绸缪》

释义:新婚缠绵,三星照亮门庭。三星:即参星,是由三颗星组成。

8、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尚书•尧典》

释义: 在十二星座中,虚宿又名行宿,属磨宫二足,瓶宫二足。此星为山羊座。

9、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哥舒歌》唐 西鄙人

释义: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

10、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宋 李清照

释义:天空中银河不断转动、星移斗转,人世间的帘幕却一动不动的低低下垂。枕席变凉,泪水更多的流淌,一片湿滋滋。

3.有关天文的诗句

1、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诗经•小雅•鱼藻之什•渐渐之石》)。

毕月乌,即毕宿,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第五宿。

月儿投入毕星,有雨的征兆。

2、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豳风•七月》)。

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

火,星名,心宿之亮星,又名大火。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中国称二十八宿,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

斗宿,就是北斗七星,大熊星座的七颗最亮的星,勺子状。

牛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β,α2,ξ2,π,ο,ρ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4、绸缪束楚, 三星在户(《诗经•唐风•绸缪》)。 新婚缠绵,三星照亮门庭。

三星:即参星,是由三颗星组成。

5、丙之辰,龙尾伏辰(《左传•僖公五年》)。

丙日的早晨,太阳运行到尾宿,由於日光的照耀,尾宿诸星隐伏不见。

尾即龙尾。尾宿也属于天蝎座,正是蝎子的尾巴,由八九颗较亮的星组成。

6、定之方中,作于楚宫(《诗经•国风•鄘风•定之方中》)。

定宿处在天正中,楚丘修建新王宫。

定:星宿名,亦称营室星,二十八宿之一。每年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定星出现在正南天空,宜定方位,营造宫室。

7、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

参宿,其实就是猎户座;而心宿,又称为商宿,是天蝎座;参、商二星,一在东,一在西,永不相见。

8、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诗经•小雅•大东》)。

南天夜空有28宿中的箕星,形状虽像“簸箕”,但是却不能拿来簸扬。

即箕宿,二十八星宿之一(人马座 4 )。

9、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左传•昭公四年》)。

将冬季的冰贮藏至夏天才拿来食用。

北陆,即虚宿。位在北方,为二十八宿之一。

10、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狱中咏蝉》)。

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

西陆,即昴宿。位在东方,为二十八宿之一。

4.有关天文的诗句有哪些

1、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滕王阁序》王勃 释义: 天上的方位属于、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 2、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诗经•小雅•大东》 释义:南天夜空有28宿中的箕星,形状虽像“簸箕”,但是却不能拿来簸扬。 3、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尚书•尧典》 释义:二十八宿之一,昴宿是西宫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4、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诗经•豳风•七月》 释义: 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

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苏轼 释义: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6、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尚书•尧典》 释义:春分之昏,鸟星毕见,以正仲春之气节,指南方朱鸟七宿。

7、绸缪束楚, 三星在户。——《诗经•唐风•绸缪》 释义:新婚缠绵,三星照亮门庭。

三星:即参星,是由三颗星组成。 8、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尚书•尧典》 释义: 在十二星座中,虚宿又名行宿,属磨宫二足,瓶宫二足。此星为山羊座。

9、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哥舒歌》唐 西鄙人 释义: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

10、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宋 李清照 释义:天空中银河不断转动、星移斗转,人世间的帘幕却一动不动的低低下垂。枕席变凉,泪水更多的流淌,一片湿滋滋。

5.中国古代关于天文

上古人们认为宇宙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主宰,称为“帝”或“上帝”。

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自然现象各有它的人格化的主持者,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

这些名字,主要用作古诗赋中的辞藻。 出于农耕民族掌握四季变化的需要,古人观测天象是很勤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

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也很普及。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

“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 以下介绍七政五纬、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天文基本概念。

一、七政、五纬: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这是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的“子兴视夜,明星有灿”( 《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水星又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在西方则为飞马坐的αβ两星。

如《左传庄公十九年》 “水昏而正栽”。 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火也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恒星中的大火,特指心宿二,在西方则天蝎座的α星,如《诗经》中的“七月流火”。

二、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因为恒星相互间的位置相对稳定不变,可以用它们来做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十十八星宿作为坐标。

下面先介绍一下黄道、赤道。 黄道是古人假想的太阳周年运行轨道。

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国境线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为研究天文而假想的,通常是以地球为中心,无限长为半径的球体)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尽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大阳周年的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

赤道不是指地球的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得的集合。

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亢音kang4, 氐音di1,箕音ji1,昴音mao3,觜音zi1,参shen1,轸zhen3)。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

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动物。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

了解了这一点,古书上的一些内容就不难懂了。《尚书》“月离于毕”指的是月亮附于毕宿(离通丽,附着的意思);《论衡》“荧惑守心”指的是火星位于心宿;《诗经》“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了昴宿。

二十八宿不仅用于观测日月五星,有的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古人认为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

另外,古人还按以上述二十八宿为主体,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28个不等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宿就意味着28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

三、三垣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以外,还有所谓三垣。既然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它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占有重要地位。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

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为斗柄,古曰杓。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

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于天空不同的方位。

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斗,天下皆春;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四、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

每次中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由于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止界限不能宿与宿之间的界限一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

列表如下: 十二次 二十八宿 1.星纪 斗牛女 2.玄枵 女。

6.顾炎武"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说的是哪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

衍生知识点:

明末大学者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土,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日知录》卷三十)

七月流火,三星在天等均出自诗经,诗经成书与春秋战国时期。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