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古诗教案《草》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饭团丫 咏鹅活动目标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够诵读古诗。 2.边模仿动作边诵读古诗,体验古诗诵读的乐趣.活动准备1.多媒体“咏鹅”;2.图片“咏鹅”,句卡;3.用绿色纸围成一个小“池塘”;4.鹅的头饰,脚掌。活动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鹅宝宝们,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妈妈带你们到池塘里去游泳吧!2.听音乐做戏水的动作。(伸伸脖子、理理羽毛、划划水)3.游累了,我们来休息一下。 二、理解诗意,学会古诗。1.将诗意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幼儿听,然后引导幼儿讲述图片上的内容。 池塘里住着几只小白鹅(鹅、鹅、鹅)它们也很喜欢游泳,每天都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它们还喜欢唱歌,当它们想唱歌的时候,就会弯曲着脖子,高昂着头向着天空歌唱(曲项向天歌)它们的羽毛白白的可真漂亮,在绿绿的水里游啊游,就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白船(白毛浮绿水)它们的脚掌是什么颜色的呢?对,是红红的,红红的脚掌在清澈水里轻轻拨动,游的多高兴啊。(红掌拨清波)游啊游,唱啊唱,她们玩的可真快乐啊……教师:刚才我讲的故事其实是一首古诗,在我们古代唐朝有一个小朋友叫骆宾王,他很喜欢鹅,在他7岁的时候,他在池塘里第一次看见鹅,就写了这首关于鹅的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咏鹅》。 2.学习古诗。师:下面听老师完整的说一遍吧。 师:你学会了吗?和我一起说吧。看情况请幼儿个别诵读三、欣赏古诗,配合动作。 老师把这首诗做成的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看啊?1.欣赏古诗。2.逐句诵读古诗,并配合动作。 2.中班古诗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并会写“枯、荣”3、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4、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难点: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插图一、课前准备齐读白居易的一首古诗《江南好》,跟学生介绍白居易是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尤其是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极为有名,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学到他的这些优秀诗文。二、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昨天的课文中学到的小草是什么样子吗?在你的眼里草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去看看听听在诗人白居易眼里的草是什么样的?,齐读《草》三、诗歌加插图,学习诗歌1.出示诗歌;看来这首诗对同学们而言是耳熟能详呢?那么你能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吗?能产生问题的人才是会思考的人!(预测学生会提出不能理解的诗歌中的词语或者是句子)看来大家对整首诗的理解还是感觉到有点困难的!没关系,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会慢慢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的。 大家别着急!2.请看第一句诗“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预测生:原因、原来、高原、草原、原子弹、原始人、校原(可能与“园”的组词相混,相机解释:“原”是指广阔的没有遮挡的;“园”则是人工围建的)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请大家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刚才那么多词语中的哪个?――草原!师:大家同意吗?是的。 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 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插图回答。预测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生: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 谁说说?生:“离离”就是茂盛的意思。生:“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师:说得完全正确!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生:“离离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师:谁能看着图,说得再具体一点?(强调把话说完整,说具体。) 3.师:很好!再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预测生:我今年8岁了。 大家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你们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生:(齐声)8年了!师:8岁是8年,1岁呢?生:(齐声)1岁就是一年!师:1岁就是一年 ,那么,一年有几个季节呀?生: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师: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贴春季图。) 师:这是春天的小草。春天的小草怎么样?谁能看图说一说?生: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 生:春天来了,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师:说得太漂亮了!夏天呢?(贴夏季图。) 生:夏天到了,小草长得非常茂盛。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怎么样了呢?(贴秋季图。) 生: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慢慢变黄了。师:冬天呢(贴冬季图。) 生:冬天,小草都冻死了,叶子变黄了。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生: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那大家一定知道枯和荣是什么意思了。(学生纷纷举手)不过,我不想让你们说。 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来,看看“枯”该贴在哪一幅图的下面,“荣”该贴在哪幅图的下面,贴对了,说说明他懂了。)(把“荣”写在夏天草的下面, 把“枯”写在冬天草的下面。) 师:请你说说“枯、荣”的意思,你能给他们组几个词吗。生:“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就是黄了,干了的意思。 师:“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生: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4.师:再看“野火烧不尽”这一句。 “烧不尽”就是烧不——生:(齐声)就是烧不完!转自手机诗词殿堂m.diantang.cn/师:“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大火一烧(贴红红的火苗图),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相机引导: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 是什么没烧完?联系下一句想一想。师: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师:学到这儿,我想,小朋友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 谁能到前边来,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指导画出草根和风吹小草芽斜的图来)5.师: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生:小草不怕烧,很勇敢。 生:小草很坚强。师:(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生:是顽强!师:对!是顽强!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6.面对小草的遭遇,你觉得大火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觉来读第三句话。 而小草的顽强又应。 3.中班幼儿古诗教案早发白帝诚城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2.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 李白,白帝城,猿,小舟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回忆古诗,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还记得静夜思和古朗月行吗?让我一起来念一下吧!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谁啊?(李白) 李白是唐朝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你们想不想见见李白啊?(出示李白的照片)。 李白的一生创作了许许多多的古诗,有些是我们学过的,有些是我们没有学过的。 二、感受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古诗,初次欣赏古诗。 师:“今天,徐老师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一首李白的诗,题目叫《早发白帝城》。” (教师完整朗诵古诗)请你们听仔细了哦! 2.揭题释题。 师:“刚刚老师把古诗念了遍,看看谁的耳朵最灵,听清了古诗的题目,请你来说说看。 (引导幼儿说出题目早发白帝城) 师:“那你们知道早(早上)发(出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吗?”(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师:“今天老师把从白帝城拍来的照片也给带来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白帝城是什么样的把!”(出示图片)。这个就是白帝城。 3.再次欣赏古诗,理解整首古诗大意 师:“一大早,诗人李白乘着小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很远之外)的江陵去,一路上,他看见了许许多多的东西,也听见了许许多多的东西?你们知道李白看到了,听到了什么吗?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古诗,然后请你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完整朗诵,注意节奏) 师:“你们从古诗中听到了什么?”(教师重复幼儿说的古诗) 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引导幼儿学说古诗) 小结:刚刚我们小朋友都听的很仔细。 那你们想知道古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什么意思么?(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耳边仍然响着沿岸猿的叫声,轻轻的船儿早已越过千山万岭。 出示猿,小舟的图片。(诗人站在船头,耳边想起了猿猴的啼叫,这一处的叫声还没有停下来,由于小船飞速而下,诗人又听到了另一处猿猴的叫声,两岸猿声连成一片,可见船行的速度真快。) 我们可以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来读,先听老师来念一遍。(边打节奏,边念) 三、教师指导幼儿念古诗 1.教师指导幼儿朗读。 (注意节奏) 2.幼儿集体朗读。(教师声音放轻) 3.请个别幼儿表演。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结束:老师发现小朋友都表现的可棒了。现在,我们一起在来念一遍,好不好?(用好听的声音,注意节奏,语气。) 4.幼儿园小班相思古诗教案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注释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2、采撷:采摘。 相思的诗意/相思的意思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 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 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 相思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5.如何学现代诗歌教案 人教版如何学习现代诗歌?课程设计:张志彬一. 导入:还是那句话“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针对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我想我们很有必要来谈一谈如何学习现代诗歌的问题。二. 诗作导读。 1. 读题识金。 举例:顾城,北岛。 2.知人论事,了解背景。举例: 中的寻梦3.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三. 诗作赏析。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qian在一文中提到“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这其实是从创作者的角度提出了“写什么和怎么写”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相应的,我们读诗,也将围绕对诗歌的情感内容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 而诗歌的思想内容又是融合在艺术表现之中。文艺理论指出“形式本身就是内容”,比如的段落句式,给人以美感和诗的意境是相同的。 所以无形中它传达出了诗的主旨。因此我们学习的重点应该是从艺术表现的鉴赏中领会诗的妙处。 关于诗歌的艺术表现又可分为诗作表现和诗作技巧两个方面。(一) 诗作表现。 1. 意象,意境。1)。 意象。含义:“意“就是情,“象”就是景,物。 或寓情于景,或触景生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客观印象的事物我,透过主观的美感,经验,予以剪裁,融合,去芜存菁的创造后,成为可感的具象就是意象。简单说,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例:中,西天的云彩。“离别”本是痛苦的。 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小犹寒。可是没有这种悲凉,“轻轻的,我走了….”。 西天的云彩是个典型的意象,云彩漂浮不定。自由自在。 加上“轻轻的”是一种动作,“我”和“云”。我也像云一浮来又浮走。 即来即去。2)。 意象系统。如果意象只有一个,称为“单一意象”,如果有好几个,称为意象群。 如果意象群中个别意象间,互有关连,形成有意的共同指涉。那就是“意象系统”。 一首好的诗,其中的意象多能有所共同指涉。比如:中一段,看:……其中物象有:漫山红叶,碧清的湘江水,争流的百舸,搏击的雄鹰,自在的游鱼。 这些物象在每一个脑海中各自有自己的意象。但它们有共同的指涉,即自由!积极向上的一种生命状态,因此才有下句带有哲理性的概括-万类霜天竟自由。 3)。意境。 简单说即是画境,诗中有画,即是指意境而言。4)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多个意象,意境是画,属于全诗。而意象的画是全部画的一个部分,同时,意境又不只是意象的简单相加。 用镜头和蒙太奇说明这一点。2. 节奏――音乐性表现。 音乐美并非是必须的,但音乐美却能增强听觉美感的享受。音乐性是指文字本身所形成的节奏,节奏表达情绪之变化,传达给人以听觉美感的享受。 形式上:音韵上:隔行押韵,韵脚为:ai 来,彩。这是较明显的一点。 音节结构上:音节:能够表意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顿的作用。 隔行节奏相似。音断气不断。 1)。音韵。 6.凉州词古诗教案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7.古诗凉州词王翰教案凉州词 王 翰pú táo měi jiǔ yè guāng běi 葡 萄 美 酒 夜 光 杯 , yú yǐn pí pā mǎ shàng cuī 欲 饮 琵 琶 马 上 催 。 zuì wò shā chǎng jūn mò xiào 醉 卧 沙 场 君 莫 笑 , gǔ lái zhēng zhàn jǐ rén huí 古 来 征 战 几 人 回 ? 作者背景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注词释义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 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催:催促。 沙场:旷沙平野。后多用来指战场。 古诗今译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8.古诗词静夜思教案活动目标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活动准备 课件:《静夜思》图片活动过程一、导入1.出示图片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中的诗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2.帮助幼儿初步体验古诗的意境。教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亲人。 二、展开1.教师朗诵古诗,讲解古诗含义。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 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2.理解字词。疑:怀疑,误认为的意思。 举头: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儿学习古诗,教师指导。4.利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诵读。 5.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教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我们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三、结束“我是小诗人”诵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上台表现。教师讲评,为幼儿颁发奖品。 活动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