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小令和元曲的小令

1.想问问元曲与小令有什么不同的.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2.宋词与元曲的区别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唱的诗。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音乐有关。

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字表现上与传统五七齐言的诗不同,其实词句子的长短参差,还是因为曲调节拍的需要。词依音乐体段和节奏的不同,有“令”、“引”、“近”、“慢”等等分别。

令,也叫“小令”。慢词,古人从字数着眼,也称为“长调”。

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唐诗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词在11~13世纪的繁荣,是包括与宋先后并存的辽、西夏、金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当时中国虽暂时分裂为几个对立的政权,但在文化方面则是互相融合,相与并进的。

词在11世纪中国的勃兴,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原因。比如商品经济的发达,城市文化的兴起,以及歌妓制度的发展和士大夫公余生活的优容等。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士庶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文艺形式的自身发展。任何一种文艺形式的产生,总与社会上文化娱乐生活的价值取向有关,配乐演唱,乃是社会对诗歌创作的传统要求。

盛唐诗歌,特别是近体绝句,本也有入乐者,宋诗承中晚唐之余,向散文化、议论化发展,愈益趋于书面文学化。于是适应秦楼楚馆助觞遣兴的词的创作也就逐渐兴盛起来了。

到元代,士民对文艺的兴趣转向另一种兼有表演性质的新形式,宋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就被新起的元曲所替代。 ========================================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主流。

蒙古人统一中国后,给汉人以残酷的 和非常不平等的待遇,形成长期剧烈的民族冲突,他们破坏了 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制度,从前看作是上品的读书儒生,这时 却下降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了,这使得中国 的学术思想沦入了黑暗时期,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一个重 要的时期,前人所认为卑不足道的民间文学,大大地发展起来 ,代替了正统文学的地位,而放出了异样的光彩,这一新兴的 文学,正是大众所欣赏的曲子与歌剧。 所谓元曲,实包含两个部份:一是散曲,一是杂剧。

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新体诗,杂 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同时又是构成元代歌剧的主要部份;双方关系非常 密切,但它们却各有诗的与戏剧的独立生命。 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词本起 於民间,流传於歌女伶工之口,既便於书写情怀,又宜於歌唱,原是一种通俗文学。

他们在旧的歌曲中求变化,在新起於民间的小调中求资料,接著有乐师来正谱,文人 来修辞,后来作者渐多,曲调日富,渐渐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而成为一种 继词而起的便於歌唱的新兴文学了。 大凡一种新文学体裁的发展,都是由简而繁,由不规则而规则,散曲中最先产生的是 小令,由小令而变成合调,在变而为套曲,小令就是民间流行的调,经过文学的陶 冶,变成为曲中的小令;由小令合调再进一步,将曲的形式再扩大其组织的,是谓套 曲,通称为套数,亦名散套,也有称为大令的。

由元曲作品精神的发展来看,大略可分为前后两期。这两期的界限正当元人统一中国 不久的时代。

前期的作品,比较鲜明的表现著曲中特有的民间文学的通俗性、口语化 ,以及北方民歌中所表现的直率爽朗的精神与质朴自然的情致,宋亡之后,由於南北 文学的合流,在后期的作品里,渐渐的离开民间文学的精神,在修辞和表现方面,注 重含蓄琢练的手法,而步入於雅正典丽的阶段。因此,前期作品中高远的意境,清新的语言,泼刺的精神,到了后期便渐渐的减少了。

小令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小令有以下四种: 一、寻常小令:指单阕之曲,为曲中至简者,与诗一首、词一阕相当。

如黄钟节节高、贺圣朝。 二、摘调小令:指从套曲中摘出之曲调,有如词中之摘遍,所摘之调必是套中精粹者。

如中原音韵作词十法所附定格四十首中之「雁儿落带得胜令」,题下注一「摘」字即是。 三、带过曲:即作者填一调毕,意犹未尽,再续拈一他调或二他调,而其间音律又适能衔接。

北带北如正官脱布衫带小梁州,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南带南如双调朝元歌带朝元令,南北兼带如南中吕红绣鞋带北红绣鞋。 四、集曲:即集合数调之美声而腔板可以衔接者次为一新曲,此南曲为盛。

如仙吕九回肠乃集解三酲首至七、三学士首至合、急三枪四至末而成。另一种集曲乃以一曲保留百尾而犯以他调,此亦南曲为盛,如仙吕二犯桂枝香乃合桂枝香首至四、四季花四至合、皂罗袍五至八、桂枝香九至末而成。

[1]小令专用曲牌: 黄钟:人月圆.括地风.昼夜乐.红衲祅(又名:红锦袍).贺圣朝。 正宫:鹦。

3.宋词中的小令词是什么概念啊,介绍一下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宋词的艺术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感情,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再次,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宋词虽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4.元曲小令是什么意思

元曲就是曲子,分散曲和戏曲两种。散曲又分套曲与小令两种。

元曲与宋词不同,很多元曲可以根据需要加衬词,甚至加句子。所以没有谱子时拿着不同作者的同一名称的小令便会发现字数参差不齐,句子多少不一。不过有些衬字是极明显的,如王实甫的《[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这里前面的小令《十二月》共六句,依谱通常都是四字句。而王实甫在每个四字句上全加了三个衬字,读起来比单纯的四字句活多了,何况唱的时候?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评此曲“对偶、音律、平仄、语句皆妙。”后面的《尧民歌》共七句,合在一起写的叫《带过曲》,当然何种可带何种不可带以及谁与谁带,自有严格的规定。

下面是我前次用过的两个曲谱(另一个《小桃红》没谱,是依前人画的“葫芦”。)《喜春来》和《乾荷叶》:

【喜春来】小令兼用。又名[喜春风]、[阳春曲]、[喜春儿]。亦入[正宫]。

◎平◎仄平平厶,◎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平去上(平),◎仄仄平平。

△ △

元好问的《春宴》被认为是这首小令的正格,其曲词如下:

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折,宜唱《喜春来》。

这首小令按律应通首押韵,但我填这首小令时找不到第四句一定要押上声韵的字,又为了不损全首的意气,故用了一个“鼓”字。“鼓”字现代音与通首的曲韵读起来差不多,但严格说算出律了——它不在这个韵部里。特此说明一下,免得变成“教输先生”。

【干荷叶】小令用。又名[翠盘秋]。亦入[中吕]、[双调]。此调[南吕]专作小令用,[中吕]、[双调]只作联套用。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去。

▲ △ △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去。

△ △ △ △

这是一首来自民间小调的小令散曲曲牌,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无曲可唱,所以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于是词作者为之填词,曲作者精细加工,遂成了“元曲”这枝咱古代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葩。民间小调这个方向的突破,也可以说是“元曲”成其为“元曲”的一个根基式的过程。所以前人讲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话,实在太有道理了。

举一首元人刘秉忠的《乾荷叶》以为范例:

乾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雨,寂寞在秋千上。

据今人李昌集考证,今存元曲曲牌来源有三:

1、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其中直接源于唐曲者有5;直接源于唐宋词者有32,而此类多为唐之教坊曲,后沿为唐宋词牌;源于宋词者25,其中格律与词同或近似者十余只,余者或为宋词孤调,或与词之格律大异,由此亦可见曲子非源于词;源于诸宫调者26;与上诸文体皆渊源者25。

2、源于宋杂剧(此杂剧非元杂剧,乃杂技、相扑、小歌舞等杂艺之总谓。而元“杂剧”乃是对元朝兴起之戏剧专指。)教坊舞曲、宋杂曲、金院本。

3、北曲本生曲牌。此类曲牌约有60%,中有北胡俚曲若《阿纳忽》《六国朝》等,有北民俗曲若《山坡羊》《穷河西》等。另有源自军乐、酒曲、佛曲等。

自此观之,唐曲一分而三,一入宋词,一入教坊若宋大曲、宋杂剧、诸宫诸、金院本,一入民间若《敦煌词》等文风者,暗流于闾巷,绵延不衰,由宋而入金元。至元,一种杂唐宋大曲、宋词、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北胡俚曲、北民俗曲为一体之“俗乐”——元曲,横空出世

5.元曲小令写景10首字要少不要重复诗人和天净沙秋

《乾荷叶》 刘秉忠乾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雨,寂寞在秋千上.《[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无名氏·折桂令○微雪朔风寒吹下银沙,蠹砌穿帘,拂柳惊鸦,轻若鹅毛,娇如柳絮,瘦似梨花.多应是怜贫困天教少洒,止不过庆丰年众与农家.数片琼葩,点缀槎丫.孟浩然容易寻梅,陶学士不彀烹茶.无名氏·折桂令○微雪朔风寒吹下银沙,蠹砌穿帘,拂柳惊鸦,轻若鹅毛,娇如柳絮,瘦似梨花.多应是怜贫困天教少洒,止不过庆丰年众与农家.数片琼葩,点缀槎丫.孟浩然容易寻梅,陶学士不彀烹茶.卢挚·节节高○题洞庭鹿角庙壁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州一叶.半夜心,三生梦,万里别,闷倚蓬窗睡些.--------------------------------------------------------------------------------卢挚·沉醉东风○秋景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白朴·驻马听○吹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白朴·驻马听○吹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白朴·驻马听○吹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爱杀江南.张养浩·落梅风○失题野鹤才鸣罢,山猿又复啼.压松梢月轮将坠,响金钟洞天人睡起.拂不散满衣云气.马致远不仅天净沙一首,还有许多词句隽永,古朴纯美的作品,张养浩的作品也不错,语文课本里应该也有所涉及哈如果亲满意的话,请采纳哦`(*∩_∩*)′。

6.【宋词与元曲的区别】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