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诗歌的创作成就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把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最高峰,杜甫诗歌的创作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典型化的描写是其诗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杜甫极善于选择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反映人民苦难时,他总是选择那些富有悲剧色彩的弱势群体中的人物,如寡妇、老人、儿童、失业徒、远戍卒等,在这方面,其“三吏”、“三别”最为典型。 (2)在其他题材的诗作中,杜甫也多注意创造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家书抵万金”,正是乱离人最普遍的感情,具有典型意义。 又如听到安史之乱平定后所写的平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欣喜欲狂的心态,十分传神。 (3)现实主义的诗作,最讲客观性,真实性,而杜甫最善于寓主观于客观。杜甫的诗作都浓富自己的爱憎褒贬之情,但是,为了加强感染力,诗人尽量隐蔽起自己,让诗中的人物和事实站出来讲话以感染读者。“三吏”、“三别”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其中尤以《石壕吏》、《丽人行》等诗最具代表性。 (4)在诗中发表议论也是杜诗的一大特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八哀》、《洗兵马》、《春日忆李白》、《蜀相》、《诸将》、《咏怀古迹五首》等,议论颇多,极富特色。杜诗中的议论,多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与生动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杜诗叙事、抒情结合议论,情理、事理兼备,更有动人的力量。 (5)精美而丰富的语言是杜诗的又一特色。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故其语言造诣极高。他呕心沥血,特别善于锤炼字句。他常打破五七言诗惯常的节奏,或使用倒装,形成拗句。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旅夜书怀》)是一、四结构,“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又是四、一结构;“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是“春水坐船如天上,老年看花似雾中”的倒装。 (6)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杜诗的沉郁顿挫,与其思想、经历,以及美学观点都大有关系。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表示自己学力深厚、技巧娴熟;待其诗风成熟之后,“沉郁顿挫”才有了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2.杜甫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中八仙歌》、《洗兵马》、《梦李白》、《古柏行》、《蚕谷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后部等等都是。 杜甫诗歌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色是:具有十分鲜明而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风格主要表现为:深沉凝重,或者如他自己所说的“沉郁”。这种风格,是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以及时代特色的有机统一。但是,在这种风格的基调上,诗人的创作又呈现着多种多样的风采,或雄浑、或悲壮、或奔放、或瑰丽、或质朴、或古简、或轻灵,无不达于胜境。因此,前人这样称赞道:“杜诗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故绝不可及。”(胡应麟《诗薮》)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他除了前面所说的“为人性癖耽佳句”之外,又在《戏为六绝句》中说:“清词丽句必为邻。”这说明他在掌握语言的艺术上用功很深。黄庭坚称他的诗为“无一字无来处”,这自然不免是迂执之谈;不过,在一字一句上,确实时时可以看出诗人的锤炼之功。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举。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诗中的“垂”字和“涌”字,就一向被人称赏不绝。由于用一“垂”字,便更加显示出“阔”;用一“涌”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光荡漾的景象;又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赴”,只一字便写出山势蜿蜒流走之象。总的说来,杜甫诗歌语言的特色是:精工、稳重、有力而又时有出人意外的神妙。读他的诗,绝少平滑松脱之感,而是在铿锵紧凑之中,使人感到辞警意丰,笔无虚设。 杜甫还善于运用民间口头语言和方言里谚。他把一些所谓“鄙俚”的字如“吃”、“臭”、“鹅儿”、“肥男”等都采入诗中,通过他的艺术熔铸,使作品更显得鲜活流动,正像前人所称:“有俗字更可映带益姸耳。”(《唐音癸签》卷十一)他的许多富有人民性的诗篇,如“三吏”、“三别”等都是采用了一些民间口语写成的。对此,会有人讥他为“村夫子”,其实这更加显示出他是“诗圣”。 杜甫在诗歌创作艺术上的成就,还表现在他卓越地掌握了中国语言的声韵。他常根据诗的内容和情绪,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韵律,更大地发挥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他的诗不仅具有形象的美,而且具有音乐的美。但是,诗人在运用音韵时,并没有把它陷入死板的格套,也是“正中有变,大而能化”的。他常常在一篇诗中,随着内容情绪的转变,使韵律也跟着转变。譬如在《石壕吏》一诗中,诗人随着官吏的呼叱,老妇的哀诉以及官吏走后的哭泣,而分别采取不同的韵脚,这就使得整个诗的音韵回翔顿挫,像乐曲似的编织在诗的形象里。杜甫称自己的诗为“沉郁顿挫”,一般仅注意到他的“沉郁”的一面,殊不知这个“顿挫“,也是诗人非常光辉的一面,是他所以会成为巨匠的一面。杜甫在艺术上的成就,还突出地表现在诗意形象的创造方面。出现在他的诗中的形象,不仅是一般地做到鲜明生动,而且还显得异常新鲜和富于独创。同时,形象的感染力也极为强烈,如写江湖风涛之态,则荡人心胸;写老妇悲啼之情,则倾耳可闻;写山川花鸟之色,则又如在目前。……诗人在形象创造上所作出的贡献,是非常丰富多采的,以至使我们感到不胜举例。 以上所谈,是极为简括的说明,并不足以包括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全部成就。其他,像意境的创造、阔大的气魄、流走跌宕的铺排手法、各种诗体的运用以及革新古题等等,都有独到的成就。 3.谁笑得俏皮绝句作者:[杜]年份:[唐]剧情:[七]分类:[未知] 更成老宇昕文章,凌云健笔意纵横。 点扩散赋予现代人笑,感到害怕后生前贤。 罗阳王鲁身体,薄如纸鄙视不破。 尔曹身与名全部脱落,江河不会流动。 即使Lu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君宇,李同时有见尔曹块。 很难夸大的一些公共和机智,所有谁已经超出了这个包。 或看翡翠兰苕子,没钓一条鲸鱼在海中。 薄今人不爱古清词,会为邻。 攀登入室屈松生易方驱动,恐惧及齐良的脚步声。 没有时间前贤甚至不怀疑,谁第一个递相祖述复杂。 不要削减伪体亲优雅,转如意是一个多师师。 倾力钟华在“清诗学”有以杜甫诗绝句词的评论:七是中国移动,工人最多。 李白,王昌龄后,当卢是为最。飘渺朦胧的边缘落笔,哪来无缘无故的,这也是他们去的视线。 七对于杜老分道扬镳与诸家,故尔杰出减速。单独自己的感情,是诗人最精致品味。 杜。 他说,“不要开车减速机”,走出了一条新路,唐七,这是熟悉杜绝句的人都能感受到。除了极少数的章节,如“送礼者国家”,“江南李龟每次为”不合格,他的绝句确实是不同的。 首先,将字段从内容绝句扩张。所有受试者,当政府的意识,谭贻论文,姬身边琐事说,谁就能在其他诗句表达的,他还用绝句写诗。 其次,与它相关联,这样七绝诗的艺术,它不是朦胧飘渺,知道工作的魅力;缺乏健全的歌声是所有管弦乐叹息。盛京开放孤军奋战,是触摸的机器成趣,妙绪纷披,阅读感人的丰富,像围炉闲话,剪烛对心脏;是否离骚徐熙,或调侃,能给人温暖,真正的速度,认真感,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健原始和优雅的风格,是咀嚼不已扭曲。 “打6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是杜甫诗标本,如绝句之一。 在诗评中最常见的形式诗学。这是,第一谈论的问题;投入了大量的第一连缀成诗,但也看到一个完整的艺术见解。 在我们的理论的诗歌遗产,有许多著名的诗评,其中第一次出现,最有影响力的是杜甫的“六绝句”。 “绝句”在春季(761),三个第一评论作家,两年三年揭示诗歌的目的之后。 通过其相互接触后精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绝句”论庾信的第一首歌曲。 杜甫“春李毅李白”里说,“鲜虞溪。”宇鑫指出,在诗中文章的后半部分(又指诗词歌赋),风格更加成熟:“鑫裕的文章较旧的多进,凌云健笔意纵横。” 笔和枪,纵横开合,不仅要“鲜”见长。唐代的“现代人”,指手划脚,指着嘶嘶宇昕,健身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 因此,“前贤怕后生”,它只是讽刺讽刺罢了。 第二,三上Chutangsijie。 唐代诗歌,还没有完全走出六藻绘多学习。第二首歌曲,“光的文字,”是当人们嘲笑鄙视“四”的演讲。 施平“都缩卡”解决方案诗云:“言四子风格,时尚是自然的,是那些谁仍然没有一笑而过曾经轻狂知道尔曹身名应该灭亡,而不是浪费在文字的第四个儿子长。作为三江并流“。 第三首,”即使“是杜甫的口气,”陆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是当人们应该笑的四个词(诗王璐,这意味着这两个4杰)。杜引用他们的话和反驳,所以这两个有这样一个转折点。 即便如此吝啬,不过四杰能科人才的一个方面,管理的“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工作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三首诗的意图是明确的:人们会看他的整个面貌,而不是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其他的第一首歌曲。 第二首歌曲的评价作家,而不是从它的时代条件。第三首歌指出,虽然作家的成就的大小高下之分,但有自己的特色,拒绝支付。 我们应该正确地给予评价,要善于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在前进。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三首诗,更加的意义。 魏晋六朝是从改变CLS级纯净的文学潮流。 韩国和节奏辞职,在此期间的发展已经大幅下滑,诗人和诗歌在语言技能,探索形式,取得了巨大成就。 而这,对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然而,另一方面似乎也重新六的文学形式,消极倾向轻内容,特别是对齐,梁宫体诗的出现后,甚至淫靡萎弱。 因此,唐代诗歌批评家和文学批评六的接受,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任务。 当齐,梁瑜唐代诗风ANG时也排除首先提出?复古的想法,李白相应,完成了通关摧毁力量的陷阱。 “服务到真正的中国”的风气扭转,有的胸无成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的一代,但走向另一个极端“好老左近”他们幸运了阴影,其实是想否定六朝,攻击点至鑫裕和Chutangsijie的目标。 宇鑫总结了六朝文学的成就,尤其是他的一句整齐,旋律和诗写在唐代诗歌,民歌与骈文的诗歌抒情诗的语言的和谐,都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在试点。在唐的心中,他是最有代表性的现代作家,因此非赞美或责备它便于集中在他身上。 由于Chutangsijie,虽然不满“错误的珍妮弗帕特里夏为本”,“上官”,但他们的主要贡献是,6个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建立和巩固这节经文系统。而这将成为“好老左近”那些所谓的“劣于汉魏近风骚”的借口攻击。 如何评价和四杰宇昕,是争议所在诗的焦点。杜抓住这个重点,在前三的前面“六绝句”后表示自己的看法。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现代人”,指宇昕,四包和其他现代作。 4.李白、杜甫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1. 李白在诗歌艺术特色上主要注重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其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杜甫在诗歌艺术特色上注重描写现实,以沉郁顿挫为感情基调,其诗中有一种深沉的忧思,写出生民疾苦,怀友思乡,也写到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显得深沉阔大。 总之,李白诗豪放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 2. 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主要特色有: (1)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诗歌的跳跃性也极强,因为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按照情感的踪迹来结构全诗,通过诗歌的开阖跌宕表现感情的变幻无常。 (2)充沛的气势。李白诗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 (3)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李白诗歌的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奇之又奇。“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燕山雪花大如席”等诗句,早已成为文学描写中夸张的典型。而他的喝酒,也是“会须一三百杯”,“愁来饮酒饮二千石”。他的登高,也竟然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尺”“举手可近月”的地步。 这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夸张诗句,在李白那些气势雄壮,豪放不羁的诗篇里,比比皆是,琳琅满目,使人惊叹不已。 (4)语言清新俊逸。如他自己所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5)与风格相适应,在诗体的选择上,较少用律诗,而多用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 3.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大力写作新题乐府,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抒情诗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 (3)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4)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尤其是律诗,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5.杜甫诗歌创作的4个阶段分别有什么不同1、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 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杜甫自七岁起便已经写诗了,到他43岁写《进雕赋表》时,应该连诗带文章有一千多篇了。那么依此理推算,属于杜甫34岁以前的作品,至少也有三四百首了。 可是,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 2、困守长安时期 这个时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这一个时期对于杜甫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但另一个方面却又是一个新的以政治内容与社会内容为主的游历生活开始。 杜甫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客居了十年,但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贫困的生活,由此也能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因而丰富了他创作的视线。 3、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 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由于杜甫曾身陷叛军中,亲自尝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而他这一时期作品最突出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杜甫的爱国精神。从作品质量来看,内容也非常的充实,已经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4、漂泊西南时期 这一时期杜甫总共创作了一千余首诗,算算相当于杜甫一生所创作诗歌的70%强,而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算是从760年到766年,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创作了四百八十多首。 第二阶段是从766年四月一路流浪至768年正月在夔州居住,这一时期也创作了四百三十多首。第三阶段是杜甫又漂泊于湖北和湖南,最终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这一阶段杜甫也创作了一百五十多首诗。 扩展资料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 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 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诗可为代表。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杜甫 6.杜甫 诗歌写作特点及其评价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