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果的所有诗歌有哪些《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2.雨果的所有诗歌有哪些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3.雨果的代表作品雨果作品 剧本 《克伦威尔》,1827年发表的韵文剧本。 剧本的“序言”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 《爱尔那尼》(爱格尼),1830年,它的首演是法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彻底胜利的标志。 小说 《巴黎圣母院》 1831年,是雨果著名的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卡西莫多和副主教孚罗洛是一对比,前者外貌丑陋,但心地纯洁善良。 后者道貌岸然。女主人公艾丝蒙则是美的化身。 《笑面人》发表于1869年 小说有着和巴黎圣母院一样的美丑对比。主人公格温普兰出生贵族,但因宫廷内的勾心斗角,小时候被毁容。 后来被民间艺人“熊”(或音译“乌苏斯”)收养。所以说,格温普兰是人民的儿子。 后来小说峰回路转,格温普兰命运大起大落,可是因为爱人“女神”(音译“蒂”)的病逝,彻底绝望,投河而去。《笑面人》的创作标志着作者向现实主义迈出了一大步。 《悲惨世界》历时三十余年,从1828年起构思,到1845年动笔创作,直至1861年雨果才终于写完全书。是最能反映雨果文学手法,思想观念的文学巨著。 在小说中,雨果描述了下层人民的深重苦难。并且通过主人公冉阿让的遭遇,表达了雨果悲天悯人的思想。 《九三年》 是雨果最后一部小说。小说的两个对立人物,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纳克侯爵是雨果的又一善恶对比。 郭文在捕获郎特纳克侯爵之后,因念郎特纳克侯爵救了三个孩子,竟不惜把自己送上断头台,而放走了敌人头子。这种安排,最能体现雨果对慈悲为怀,对纯洁良心的信仰。 短篇小说: 《“诺曼底”号遇难记》 通过一艘轮船在海上遇难的事件,塑造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船长形象。故事情节较简单,作者在叙述这一事件时,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来展开情节。 人物形象也是随着情节的逐步展开而逐渐鲜明起来,最后巍然屹立在读者的心目之中,久久不能忘怀。 书信 《我的赞誉》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1861年写给当时参与焚毁北京圆明园的法军上尉巴特勒的一封信。 雨果在信中高度赞美了圆明园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怒斥英法侵略军的罪行。其实我们通过这份资料,可以理解一段法国与中国的历史。 读来不禁使人心潮波海洋,久久不能平静。 信的一开始,他写道:先生,您问我对这次远征中国的看法,您觉得这次远征值得称誉,干得漂亮而且您很客气,相当重视我的感觉。 近照您的高见,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的双重旗帜下对中国的远征,是英法两国的光荣;您想知道我参英法两国的这一胜利究竟赞赏到何等程度。既然您知道你的看法,那么我答复如下: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 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个近乎超人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市汇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可能有原型的话,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长期劳动。那么这座像城池一般规模巨大,经过几世纪营造的园究竟是这谁而建的呢?为人民。 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只都市知道圆明园。 伏尔泰曾谈到过它。它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竟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它仿佛在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的地平线上一样。 这个神气的世界现在已经不见了。 有一次,两个强盗撞如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 原来胜利就是进行异常掠夺。胜利者盗窃了圆明园全部财富,然后彼此分赃。 这一切所作所为,均出自额尔金之名。这不禁使人油然想起巴特农神庙的事。 他们把对待巴特农神庙的手法搬来对待圆明园,但是这一作得更是干脆,更是彻底,一扫而光,不留一物。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又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收藏在这个东方博物馆里的不仅有接触的艺术品,而且还保存有琳琅满目的金银制品。这真是一桩了不起的汗马功劳和一笔十分得意的外快!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个的口袋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外的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一个个箱子。 之后,他们双双才手拉着手荣归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 我们欧洲人,总认为自己是文明人,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然而,文明却竟是这样对待野蛮。 在将来交付历史审判的时候,有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对他们我要提出抗议,并且谢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 绝对不能把统治者犯下的罪行跟受他们统治的人们的过错混为一谈。作强盗勾当的总是政府,至于各国人民,则永远不会。 雨果站在历史的高度,在怒斥践踏人类文明的侵略者的同时,曾经预言:法兰西帝国侵吞了一半宝物,现在,她居然无耻到这样的地。 4.雨果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小说: Han d'Islande (1823) 《冰岛凶汉》 Bug-Jargal (1826) 《布格-雅加尔》 Le Dernier jour d'un condamné (1829) 《一个死囚的末日》 Notre-Dame de Paris (1831), 《巴黎圣母院》 Claude Gueux (1834) 《克洛德•格》 Les Misérables (1862) 《悲惨世界》 Les Travailleurs de la Mer (1866) 《海上劳工》 L'Homme qui rit (1869) 《笑面人》 Quatre-vingt-treize (1874) 《九三年》 戏剧: Cromwell (1827) 《克伦威尔》 Hernani (1830) 《欧那尼》 Marion Delorme (1831) 《玛丽蓉•德•洛尔墨》 Le roi s'amuse (1832) 《国王取乐》 Lucrèce Borgia (1833)《吕克莱丝•波日雅》 Marie Tudor (1833) 《玛丽•都铎》 Angelo (1835) 《安日洛》 Ruy Blas (1838) 《吕伊•布拉斯》 Les Burgraves (1843) 《城堡里的爵爷们》 Torquemada (1882) 《笃尔克玛》 诗歌 Nouvelles Odes (1824) 《颂诗集》 Odes et Ballades (1826) 《颂歌与杂诗》 Les Orientales (1829) 《东方集》 Les Feuilles d'automne (1831) 《秋叶集》 Les Chants du crépuscule (1835) 《暮歌集》 Les Voix intérieures (1837) 《心声集》 Les Rayons et les ombres (1840) 《光影集》 Les Châtiments (1853) 《惩罚集》 Les Contemplations (1856) 《静观集》 La Légende des siècles (1859) 《历代传奇》 Les Chansons des rues et des bois (1865) 《街道与园林之歌》 L'Année terrible (1872) 《凶年集》 La Légende des Siècles 2e série (1877) 《历代传奇》第二卷 L'Art d'être grand-père (1877) 《做祖父的艺术》 Les Quatres vents de l'esprit (1881) 《灵台集》 La Légende des siècles Tome III (1883) 《历代传奇》第三卷 文学论文: Littérature et philosophie mêlées (1834) 《文学与哲学札记》 William Shakespeare (essay) (1864) 《威廉•莎士比亚论》 政论: Napoléon le Petit (1852) 《小拿破仑》 Histoire d'un crime 1re partie (1877) 《罪恶史》(第一部) Histoire d'un crime 2e partie (1878) 《罪恶史》(第二部) Le Pape (1878) 《教皇》 Religions et religion (1880)《宗教与信仰》 5.雨果的代表作品是什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 1、雨果的早期创作先受消极浪漫主义的影响,后来逐渐摆脱。雨果在1827年完成了思想上的质变——转向了民主主义,并举起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大旗。 2、《〈克伦威尔〉序言》是雨果的创作进入第二时期的标志,他在这篇序言中正式与消极浪漫主义决裂。1830年七月革命前后,雨果的民主主义思想逐渐增长着。另一方面,这种思想还具有不彻底性。三十年代后期,雨果的思想和创作开始发生危机,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危机才结束。 3、雨果的第三个创作时期,现实主义更加明显,也是作者的批判性达到最高峰的时期。 4、雨果的最后一个时期,创作仍然是以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主导思想,一方面,它们在革命事业中起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消极性更为明显了。 6.雨果的代表作是哪些《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从中学时代,雨果便爱好文学创作,开始写诗。 1819年,与诗人维尼等人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经常在刊物上发表诗作,很多是拥护波旁王朝、歌颂保王主义和天主教的。182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获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 。 后相继出版《 新颂歌集 》和《 颂诗与长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间,还发表两部中篇小说《冰岛魔王》与《布格·雅尔加》。 1824年,自由主义日趋高涨,他的政治态度也有所改变,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雨果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是他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撰写的。 剧本因不符合舞台艺术要求,未能演出,而这篇序言则成为声讨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雨果本人也因此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序言里提出浪漫主义的美学主张,宣扬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力图扩大艺术描写的范围。从这一年起直到1840年,他以丰富的戏剧、诗歌以及小说创作显示出浪漫主义的实绩。 主要有批判专制王权的戏剧《玛丽蓉·德·路尔墨》(被禁演),歌颂希腊民族解放斗争的诗集《东方吟》,批判不合理法律制度的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 1830年 ,发表的《爱尔那尼》是浪漫主义戏剧代表作。 剧本叙述16世纪西班牙贵族出身的强盗为父复仇而与国王抗争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艺术上打破了古典主义关于悲喜剧的界限,显示了浪漫主义丰富多彩的风格。此剧在演出时,古典主义派与拥护浪漫主义的文艺青年在剧场内外斗争激烈,最后演出大获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的胜利,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1831年,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小说通过描写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尔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 ,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 故事情节复杂,人物性格夸张,整部作品以色彩浓郁的笔墨写出,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特点。在《巴黎圣母院》之后,雨果又相继发表了浪漫主义戏剧《吕克莱斯·波尔吉》、《玛丽·都铎》、《昂杰罗》,诗集《秋叶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小说《穷汉克罗德》以及杂文《文学与哲学杂论》等。 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 流亡期间的创作 七月王朝金融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和巩固,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妥协态度。 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此后,他在文学创作上比较沉寂。 1848年六月革命后,他逐渐走向共和的立场,在总统选举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仑,不久,又成为他的反对派。1851年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镇压,雨果被迫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 流亡期间,雨果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并以笔作武器,对拿破仑的独裁政权进行斗争。1852年出版辛辣嘲笑拿破仑三世的政治小册子《小拿破仑》,撰写了揭露政变过程的小册子《罪恶史》。 1853年著名的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问世,它充满革命气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鼓舞爱国志士的反纳粹的斗志。1856 年出版的《 静观集 》概括了作者1830~1855年间的思想感情。 他的《历代传说》是法国文学史上主要的史诗作品。全书共3卷,以圣经故事、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为题材。 雨果在流亡期间的其他文学作品有诗集《街头与林际之歌》 ,长篇小说 《悲惨世界》、《 海上劳工》、《笑面人》,文艺批评专著《论莎士比亚》。 《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杰作。 小说篇幅浩大 ,共 5部。主人公冉阿让是贫农出身的工人 ,一直帮助姐姐养活 7 个孩子 , 因饥寒交迫,偷了块面包而被判苦役,多次越狱,又被加重处罚。 出狱后,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立志从善,改名换姓,经营工业,促进小城的繁荣,赢得当地人的推崇,当上市长。为了解救被误认的无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狱。 为了实践自己对被遗弃而死于贫困的女工芳汀的诺言,逃离监狱,收养她的女儿珂赛特,隐居巴黎。珂赛特长大后,与马利尤斯相爱。 马利尤斯参加1832年起义,起义失败时身负重伤,被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最终长期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面对多年舍己为人的人格力量,精神发生崩溃。 整部小说突出了贫穷人民悲惨的命运和处境的主题。作者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的不同经历真实地表现了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画面,而且以更加丰满有力的形象描绘把劳动人民的悲惨与不幸完全归咎于社会的压迫和资产阶级社会的“文明”。 晚期创作 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在普法战争期间,他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斗争。 他发表演说鼓舞人民斗志,并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巴黎公社时期,他在布鲁塞尔。 开始他对公社不甚理解,公社失败后,他挺身而出,为被判罪的公社社员辩护。还曾刊行诗集日记《凶年集》,表达了对普法战争和在巴黎公社时期的思想感情。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重要作品。1862 年开始创作,187。 7.雨果的代表作主要作品有: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悲惨世界简介: 1802年,因偷取一块面包而被判处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让结束了法国南部土伦苦役场的苦难生活。获释后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惫困顿的冉·阿让推开了当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米利埃的大门。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让过夜,却不想被冉·阿让偷走银器潜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谎言让冉·阿让幸免再次被捕。感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化名马德兰来到蒙特勒小城,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后,凭借一手办起的玻璃首饰生产工厂,冉·阿让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 冉·阿让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举动引起了警长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场看守的儿子,曾经看见过冉·阿让。在处理芳汀的问题上,冉·阿让和沙威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淳朴善良的芳汀因受人欺骗而生下私生女珂赛特。如今,芳汀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愿望就是想看一眼寄养在孟费眉客店老板德纳第家的女儿珂赛特。在市长办公室里,听沙威说有一个名叫商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审,冉·阿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还是选择了投案自首。 再次身陷囹圄的冉·阿让得知芳汀已经不治身亡的消息后,利用一根藏匿下来的钟表发条作成剧条,锯断窗棂成功越狱。冉·阿让来到德纳第客店,带着珂赛特连夜赶往巴黎。珂赛特以冉·阿让女儿的名义进入贝内迪克修道院后,冉·阿让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当上了一名园丁。 八年的园丁生活过去了。平静的生活因为贵族青年马利尤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赛特而再起波澜。1830年,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反对波旁王朝的人民起义中后,冉·阿让和此时靠在巴黎街头招摇撞骗为生的德纳第狭路相逢。德纳第设计陷害冉·阿让的阴谋正好被马利尤斯听到,在调任巴黎就职的沙威带人来抓捕中,无赖之辈德纳第被捕入狱,而冉·阿让却在混乱中趁机逃走。 尽管此后冉·阿让几次搬家,但在深爱着马利尤斯的艾潘妮的帮助下,马利尤斯最终找到了珂赛特。看着一对相爱的恋人,冉·阿让成全了两个年轻人美好姻缘。然而,当冉·阿让讲明珂赛特和自己的身世后,马利尤斯却对冉·阿让拒而不见。虽然马利尤斯最终接受了冉·阿让,但此时已经命悬一线的冉·阿让唯一的愿望就是珂赛特能在自己死后,为他立一块无字的墓碑。 由于悲惨世界这部小说对法国而言简直就像中国人对三国演义那样熟悉,所以在改编时许多枝枝节节都已删除,采重要片段串成带状故事,起自冉阿让的假释与领悟,终于充满希望的追寻光明,十分动人。以下是按着时间的顺序来介绍这部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