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宋词的分化

1.宋词的豪放和婉约分化起口于哪位诗人的诗

1、豪放派: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2、婉约派: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宋词的豪放和婉约分化起口于哪位诗人的诗

1、豪放派: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2、婉约派: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3.唐诗宋词元曲的押韵有什么不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宋词: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4.唐诗和宋词的各大流派及代表人物

唐朝:浪漫主义:李白现实主义:杜甫山水田园诗 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继承陶渊明的思想,以山水风光和闲适生活为题材,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

盛唐边塞诗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描写戍边守战部队的艰苦环境以及报国思乡的情绪。有的情绪高昂,有的气势悲壮,有的哀怨动人。

新乐府运动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学习汉乐府诗的优点,提倡关注社会,“缘事而发”,言辞通俗流畅。

韩孟派 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为代表。追求立意奇绝,文字新巧。

宋朝:婉约派:李清照,晏殊.秦观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5.求唐诗宋词的平仄押韵格式

律诗的平仄规则:(一)五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这两联的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一、三、四、五、七、八开头第一个韵可平可仄)(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一、二、三、五、六、七开头可平本仄)

(二)七律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特定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平平仄平仄”;七言中可用“仄仄平平仄平仄”

(三)古体诗的平仄

a)平平平

b)平仄平

c)仄仄仄

d)仄平仄

(四)词的平仄 (同律句,不多说了),详细请参阅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中华书局出版)

6.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至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原始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动用的配合,自然地发生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规律,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

中国文学史----甲骨文字

金文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而其中的颂诗, 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7.关于诗词格律的问题

格律”与“束缚” 既然要写旧体诗词,就要以格律为准绳,严格按照格律写诗填词;既然不讲韵律和平仄,就不要攀附风雅,以“突破束缚”为借口,只凑足字数而不顾格律。

当达到驾轻就熟、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再在适当的地方作适当的突破。 所谓“字有定声”,要严格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遵循诗词格律的声律、韵律写诗填词,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浓郁,就达到目的了。

至于已丧失的曲谱,要遵循也没有依据,自然无法做到。 初学者切忌“未学走路先学飞”。

记得在国营龙江农场的一次宣传作品评议会上,一位仁兄为他自己所写的不押韵所谓“七律”辩护:“八句一首,七字一句,这就是‘七律’。”我当场帮他作了补充:“还有五个韵!”引来哄堂大笑,仁兄还不知道人们笑啥! 3、关于“一东,二冬” 随着语言的发展,诗韵也在发展变化,就诗韵而言,古往今来有“广韵”、“平水”、“新韵”等。

一般应用的诗韵,上平声15部,下平声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总共106部。可到了现代,有人把诗韵归纳为不足原来的10%,秦似的《现代诗韵》就总结为“一花二歌三些四姑五衣六开七飞八高九收十山十一根十二方十三东”13部,其中,不仅“东”、“冬”(韵母ong)合成一部,连所有韵母为ing和eng的字都兼并了,实际上并不实用。

个人意见是:不管是“东”部还是“冬”部,尾韵为ong者通韵。 至于古诗韵中“东”与“冬”的区别,按我的理解,就是除了韵母在古代有区别而在现代没区别的部分字分别收进“东”、“冬”两部外,还有把韵母eng的字(如逢、缝、蜂、烽、峰、丰等)收进“冬”部。

当然,个别韵母为eng的字(如风、枫、冯等)也收进“东”部,依据就不得而知了,或许它们的读音在古、现代还是有区别的。 4、入声字如何分辨? 填词需要分辨入声字,因为不少词谱都强调用入声韵,如“石州慢”、“雨霖铃”、“忆秦娥”、“满江红”、“水调歌头”等。

如果你是江浙、西南或华南人,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因为在许多方言里还保留着入声。如果你讲的是北方方言,要分辨入声字就比较麻烦,必须靠查字典或辞书来解决。

在古汉语里,“声”指的是平、上、去、入四声,而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分化,一部分归于阴平(如“出、激、夕、滴”等),一部分归于阳平(如“则、国、读、佛”等),一部分归于上声(如“辱、北、角、铁、雪”等),还有一部分归于去声(如“色、迫、入、欲”等)。 就普通话来讲,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的入声字变为一律变为阳平。阴平和阳平都属于平声;上、去、入三声都属于仄声。

“白日依山尽”的“白”,还有“黄河入海流”的“入”,按古声都是入声,但这并非“五绝”所要求的。 这里只要是仄声就行,没必要讲究入声 。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