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婉约和豪放的分化起子与

1.宋词的豪放和婉约分化起口于哪位诗人的诗

1、豪放派: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2、婉约派: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简述词的婉约与豪放的区别

1、两派词人个性不同,关注的对象也不同 豪放派词人大多是有着一种英雄情结的人。

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有着比较远大的抱负。他们也往往是一些情绪化的人,当理想和现实出现落差,就容易愤激。

他们多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众疾苦,敢于抨击时政。如韩愈言:“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他们大多是这样的一些敢怒敢恨的怒目金刚。

婉约派词人则多性格冲淡平和。他们大多安于现状,对政治不很敏感。

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这类词人往往“风云气少,儿女情多”。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是他们笔下经常性的题材。

我无意评价这两类人物的优劣,只重在说明,这两类人因性格的不同,其所关注的事情也不同。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区别。

2、表达方式不同 豪放派词人表达情感多喜欢直截了当,直抒胸臆。有人说苏轼写诗词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去”,这话很形象地点明了豪放派词人表达情感的特点。

如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与之相反,婉约派词人在表达上就细腻得多。

打个同样的比喻,就象女性出门,要反复想穿什么服装,褂子和裤子颜色怎么搭配,描描眉,搽搽粉等。总之是复杂一些。

说得具体一点吧,就是,婉约词人多注重技巧,多用隐喻暗示,表达含蓄蕴藉。基于这一点,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就是他们常用的手法。

如姜夔的名作《齐天乐。蟋蟀》 3、给读者的感觉不同 有人评稼轩词曰:“大声镗鎝,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可能是我生性粗豪的缘故,我就比较喜欢读豪放词。读豪放词,我的感觉就象与二三同道,登山临水,举目四望,把酒临风,抵掌快谈。

给人以阳刚之美。 读婉约词,则如和爱人相对,花前月下,耳鬓厮磨,别有一种阴柔的况味。

(。

3.宋词的发展史,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豪放派的代表诗人是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诗人是李清照 略说风格 说到风格问题,就不得不提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一个例子: 宋朝苏轼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气吞山河的气势,一扫词坛“绮罗香泽之态”,被尊为豪放派的代表. 宋朝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柳永写的《雨霖铃》,以缠绵悱恻的情调,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离愁别绪,被尊为婉约派的代表. 苏东坡有一次问一个善歌的人:“我词何如柳七(柳永)?”那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需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铁琵琶”与“红牙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豪放的苏词与婉约的柳词的不同特色,这特色就是风格. 因此可以说,风格就是作者、诗人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个性.比如李白的诗与杜甫的诗,一浪漫一现实,辛弃疾的词与李清照的词,一豪放一秀丽,读起来肯定感觉不一样.我国古人早就说过:“文如其人”,十八世纪法国学者布封也说“风格即人”,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是一致的,它揭示了作者的个性特征与作品风格的密切关系.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精神气质、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兴趣爱好、创作才华等不同,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就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形成创作个性.这种创作个性使不同的人在处理题材、表达主题、描绘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各有特色.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这些特点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具体表现就会相对固定,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风格.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幽静秀丽、李商隐的奇特晦涩……都是长期创作实践的结果,也是他们创作成熟的标志. 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们,对文学风格曾有过研究和探讨.汉魏的曹丕把风格大致分为两类:“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气”就是风格特征,“清”指风格的清新俊逸,“浊”指风格的凝重沉郁.六朝的刘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新的探讨,他在《文心雕龙》里把作品的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等八类.晚唐的司空图又以形象化的语言把诗的风格概括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谐、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诗词爱好者不妨多读读这些作品,从理论上有所提高. 创作风格不是与生俱来的,风格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初学诗词的诗友开始是无法说风格的,因为这时的写作往往以摹仿、摹拟为主,作品的特点与读什么书、学谁的诗有很大关系.在这一阶段,要注意多读书、杂读书,不能凭个人的喜好拘泥于某一人或某一类诗词上,更不能凭什么才气、灵气.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就如何写出好词评说:“其道有二,曰性灵流露,曰书卷酝酿.性灵关天分,书卷关学力.学力果充,虽天分少逊,必有资深逢源之一日.书卷不负人也.中年以后,天分便不可恃.苟无学历,日见其衰退而已.江淹才尽,岂真梦中人索还囊锦耶?”老舍先生也有一段精妙的论述,推荐给大家:“我们要求写出自己的风格来.这必须多写、多读.个人的风格,正如个人的生命,是逐渐成长起来的.在经常不断的劳动中,我们才有希望创出自己的风格来.一曝十寒,必不会作到得心应手.文艺作品不是泛泛的、人云亦云的叙述,而是以作家自己的特殊风格去歌颂或批评.没有个人的独特风格,便没有文艺作品所应有光彩和力量.我们说的什么,可能别人也知道;我们怎么说,却一定是自己独有的.” 创作风格的形成有着客观和主观的各种因素.客观方面,要受到时代风尚、时代精神的影响,要受到民族传统、读者要求的影响,也要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岳飞存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其风格是突出而明显的,这与其生长在一个“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时代有关,一个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是很难写出那样的作品的.作品的风格还往往与结交的朋友(或称群体)有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少数人经常在一起唱和、应对,就会使作品风格逐步趋向一致.像清朝形成的一些词派,大都是某一圈内或同一地域的.以齐鲁论坛上的作品来说,一江春水、襄儿、新疆LILY等的特点就十分相近,那就是注意格律、追求华丽、着重修饰、喜爱写景,这大概与他们经常作同一题材的作品、互相观摩学习有关. 从主观方面来说,作家的性格、生活经历、知识修养等,都是形成风格的重要因素.就以我们开始所提的苏轼和柳永来说,他们基本是同一时代的词人,但由于个人的遭遇和气质不同,词的风格也有显著的区别.同时,所谓风格也不是绝对的.《东坡乐府》有词三百多首,温婉之作竟有十之六七.像《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如果让关西大汉伴以铜琵琶来唱,岂不大煞风景?柳永的《乐章集》存词三百多首,也并非都是纤巧轻靡的艳词.如《望海潮》:“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何来半点脂粉之气? 还要说明的是,作者的风格形成之后,不是永远不变的.由。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