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的2个源头中国古典文学双璧:诗经与楚辞 梅敬忠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呈现。它源远流长,涵蕴丰厚,充溢着浓烈的民族美学气息,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作为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诗经》与《楚辞》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雄踞中国传统文化殿堂上座,堪称双璧。欲明了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精髓,不可不解读《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诗歌作品。诗歌的传统悠久、丰厚而魅力无穷。《诗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诗歌文化早就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诗经》不仅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古代历史研究来说,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以在《诗经》里找到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许多元典;《诗经》所蕴涵的精神,关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民间心声、文化品貌以及治政经验。今日的党政领导干部,完全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益的东西。 楚辞》与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 楚辞,即楚国人的歌词。它是在公元前四世纪(战国后期)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诗经》以后,我国诗坛沉寂了大约三百年;楚辞的出现,把中国诗歌推向了第二个高峰。 与《诗经》质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所不同,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烂,且具有更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与《诗经》古朴的四言诗体也有所不同,楚辞的句式较为灵活,句末常带有一个“兮”字,句中使用许多楚国的方言词语,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诗经》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那么楚辞则是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楚国僻处南方,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都与中原地区诸国有很大的不同。“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楚地巫风盛行,巫歌兴旺。楚国乐舞艺术发达(如编钟乐舞),歌、舞、乐一体的表演形式富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艺术想象力,浪漫而又热烈。南北方文化的交流渐渐扩展。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楚辞的形成和发展。 2.诗经的征文400寒假里,妈妈说,推荐我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感受古代的真实生活,身临其境。我兴致勃勃地接过来,《诗经》?带着疑问,我踏着春秋之风,走进《诗经》的田野,感受到了别样的乐趣。 《诗经》是由孔丘等整理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粹。诞生于先秦时期,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计有305篇之多,以抒情为主,有《风》、《雅》、《颂》三部分。 读《诗经》,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走进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有描写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如《国风·唐风》中,“王事靡弊,不能?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有表达对亲人、家乡的深深思念,如《国风·魏风》中,“陡彼岵兮,瞻望父兮。”有借古讽今的,如《雅·小雅》中,“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有表达对爱情的美好祝愿,如《国风·邶风》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妈妈告诉我,她曾听人说,阅读《诗经》的最高境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代那种朴实而真切的意境美:春日之燕燕于飞,夏日之习习谷风,秋日之蒹葭(坚加)苍苍,冬日之杲(搞)杲出日;可以感受到十五国风轻漫过身边,可以倾听到先秦诗人的感叹之声拂过耳边。 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为中华五千年文化而自豪,《诗经》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我还没有那样高的意境,可是,我对《诗经》却真的迷上了。每当翻开它的时候,总会被它古朴的辞章、丰富的想象、奔放的情感所深深吸引。 当我们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尔也可以回过头去,穿越历史长河,感受西周春秋年代的岁月往事,一起去领略圣贤的千年智慧——《诗经》的无穷魅力。 3.研究诗经的植物意象需要买哪些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 美人如诗 草木如织——《诗经》中植物的意象组员:韦眷、邓宁、朱冬艳、李铭瑞、张孟、刘懿瑾、穆姮、余艳婷、李通丽、王娟、陈辉班级:文学院07级2班《诗经》的创作距今至少已有3000多年。 孔夫子有言:“不学诗,无以言。”这里的“诗”指的就是《诗经》,可知这中国首部诗歌文学总集对古代读书人的重要意义。 那么作为现代人,为什么也要阅读古言的《诗经》呢?人们之所以看重这部历史久远的文学总集,除了欣赏古人文学艺术的创作之外,更重要的是想从中获取古人的智慧。何况历代经典很多都是从《诗经》中吸取精华,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成语,如“投桃报李”、“甘棠遗爱”等。 因而要想读懂典,就一定要了解《诗经》。 《诗经》中收录了135种植物,要读懂诗的含义,必然要多识草木之名。 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采采芣苡,薄言采之”等。“蒹葭”实际上就是芦苇,“芣苡”就是车前草,都是现代常见的植物,但因为时代变迁,使用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使得人们无法得知诗句中植物名称所指为何物,这在体会诗的意境时必然会出现一些盲点。 《诗经》中写到的植物种类及其丰富。像《豳风?七月》中就出现了20种植物。 “桑”是其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植物。在此,我们收录了其中上百种植物,依照该植物在《诗经》中的顺序,将其分为衣用、食用、药用、杂草、花草五大类。 并标注难读之音,列出所有《诗经》中使用到主题植物的篇章名。简单扼要的文字说明主题植物的特性。 在了解这些植物不同的意象所指之后,读者就更能实实在在地领悟到古时人民结合了生活、自然与艺术的智慧。《诗经》植物意象研究之一1、荇菜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国风.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周南.关雎》 “参差”两字,“寤寐”两字,到是大有深意,有不解的味道。 其实包含了和谐的意思,其中没说的话,就是要懂得自己,敏悟万物,然后顺着自然的情势而行。 最好的诗,就是和谐简练的大白话,情话同样如此。 荇菜是水环境的标识物,荇菜所居,清水缭绕,污秽之地,荇菜无痕。“高洁”二字,高到未必,洁却是当的上的。 《颜氏家训》里有:“今荇菜是水有之,黄华似莼。”的句子,也是训导族人,行世要有清澈之心。 荇菜能不能吃,就不知道了,在古人眼里,若窈窕淑女般的,想来是可以能吃的吧!2. 葛藤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周南·葛覃》 葛藤(又叫苎麻),是一种豆科类的藤本植物,在山林的坡地上,城市公园里的无人区,路边的脚底里,草原牧野的落日下,恶风沙石的缝隙间,就是葛藤的生长地。葛藤的性情,既不温柔,也不刚劲,它有着看不见的爆发性的内在生命力,就象是一个不定性的自然界里的坏孩子,要管束好,让葛藤根煲上靓汤,葛藤粉拌着炒出清香的鸡蛋,酒桌上饮到“千杯不醉”的能解酒的葛藤花。 在不加管束的时候,20世纪70年代,葛藤在无声无息,没有任何天敌的情况下,占领了美国佐治亚、密西西比、亚拉巴马等州的万顷土地,将当地的植物挤死挤光。野马一样的葛藤,是需要人心理性缰绳约束的。 3. 卷耳(又名苍耳)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周南·卷耳》思念是恒久的光,它从心里透出来,落到眼前的苍耳上,就思念的人来说,那一刻她变的酥软了,就苍耳来说,它物化成魂,进入人心思虑的海洋里,不再仅仅是凡俗世界里的苍耳。自然和人,在这个时刻,同时产生了双重的意义,爱恋和寄托,物性和幻念。 从诗的美学意义来说,吟读这句诗,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如水的妇人,在爱的光影的诱导之下,如何由生活里的一个活泼情形化做柔情缭绕的一缕轻烟,飘飘渺渺的飘落到平凡自然的一个物件---苍耳身上。而苍耳,则在静默时分,不再是个空间里单纯的自然形象,它被一种神秘之力开启了时间相连人心的通道,让一双痴迷的眼睛穿越地域阻隔,看到梦幻般的镜子里,日思夜想的那个人,是如何行走在艰难的征途古道上。 就岁月所形成的席卷,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极少将女子如水的形象看做是生命里可以绽放的艳丽花朵,女人们多是想要重新将水化成冰的坚固,挺着锋芒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但是读这样的诗,内心里飘然浮现的女子,依然让人爱过妖媚果敢千倍。 这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新时代的西方的社会发展特征之间在产生融合性的对抗力量了。苍耳子上的短刺勾镰,体现的不是独立个体的个性特征,而是男女之间和谐关系所要体现的一种普遍联系,一种相互的不是外在利益形式上,而是在内在心理当中的的牵挂思念的柔和的共振情形。 就真正爱的久远形式,在这种如水柔情里,深藏着的,到不是一片弥散世界,而是有更深的力将结合在日常生活所要遭受的千转百回中间。然而,我们的世界里,脚下和人心上的节奏太快了,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很少有人在去冒险进入舒缓的付出和角力,不知道这是人们智慧了,还是更脆弱,更愚蠢一些。 想着,在青。 |